經濟


    概況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貧窮的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嚴重依賴外援。2009年,海地加入加勒比經濟共同體。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投資環境較差。2010年,由於地震的嚴重破壞,經濟負增長7%。2011年海政府以災後重建為工作中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經濟有所複蘇。但由於災後重建進展緩慢,加上政壇紛爭不斷,海經濟增長未達到預期目標。2011年海國內生產總值69.62億美元,同比增長5.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70美元,失業率75%。2012年海經濟增長率約為4%。


    農業


    海地農村以山地為主,耕地缺乏,產量很低,但農業仍為海地主要經濟部門,全國近2\/3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技術落後,糧食不能自給,每年耗費2億多美元外匯進口糧食。可耕地麵積55.5萬公頃,其中12.5萬公頃為可灌溉地,但隻有半數有灌溉係統,因此,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擴展可灌溉地麵積。此外,有少許種植園,約占可耕地麵積10%,多由美國公司經營咖啡和波羅麻。由於人口壓力,造成了由傳統經濟作物的生產,如咖啡、波羅麻、糖、可可等逐漸轉向農作物的生產,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海地由於長期大麵積幹旱和病蟲害,農業出現負增長,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2.48%。


    工業


    海地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盡管政府大力鼓勵外國和私人投資,但國內治安混亂,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使投資者望而卻步。2000年工業產值增長率為1.7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36%。其中製造業占7.5%,建築業占13.9%。加工工業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水電工業由於投資不足和油價上漲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商業


    海地的服務行業主要包括商業、餐飲業、旅遊業和交通電訊業。2000年增長率為1.4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4%。


    海地旅遊業收入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自1991年海地政變後,旅遊人數大降,1988~1989年每年近15萬人次,1992~1993年僅4萬人次。政府在旅遊業領域進行了改革,統計,99-00財政年度遊客已超過15萬人。1996年有標準客房843間,1999年減至493間。


    對外貿易


    海地主要出口咖啡、可可、芒果、香精油和加工製成品等產品,進口食品、燃油(成品油)、工業製成品、機械設備、運輸設備和日用消費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和歐盟。2011年外貿額48.92億美元,其中出口10.90億美元,進口38.0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0.2%、33%和4%。


    貨幣


    海地貨幣:古德(gourde)。


    匯率(2013年09月30日):1人民幣=7.0388海地古德,1歐元=58.1075海地古德,1美元=43.0745海地古德。


    文化


    語言


    海地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裏奧爾語,90%的居民使用克裏奧爾語。


    宗教


    海地農村中盛行伏都教,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種為傳教士所詬病的古老信仰。這種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傳統多神崇拜,同時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前總統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頓馬庫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裝,對其人民施以嚴格的控製。海地有不少殖民時期建立的天主教堂。海地有不少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


    飲食


    海地人喜食橄欖油飯。做飯時,先把水燒開後下米,然後倒入橄欖油,水幹飯熟後,過冷水,再塗上牛油,上火再燜,水幹即可。海地居民多吃兩餐,民族菜有辣椒炸豬肉、玉米粉鯉魚、豌豆或牛肉大米飯、香蕉、甘薯和山藥。城鎮居民多喝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飲料。農民常吃芒果、山藥、 豆類、甘薯和玉米等。隻有在節日裏,才吃些肉、禽蛋和奶類等。


    文學


    1898年,海地雜誌《圓周》創刊,集合了一群後期浪漫主義詩人,如埃塞·維萊爾(1872~1951)、喬治·西爾萬(1866~1925)、埃德蒙·拉福雷(1876~1915)等。馬西雍·克瓦庫(1867~1908)是激進的民族民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對進步和改革的強烈要求,後被捕槍殺,著有詩集《民族詩歌》(1892)、《預言》(1902)、《印象》(1903)。他也是民族戲劇的創建者,以生動的現實手法,表現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喜劇《相互的教育》、曆史劇《自由》。


    在小說方麵,突出的作家有:弗雷德裏克·馬塞林(1848~1917),他於1909年創辦雜誌《海地文學》,著有小說 4種,其中的《馬裏利塞》廣泛描寫了海地社會。若斯坦·萊裏鬆(1873~1907)是“青年海地”運動的倡導人,著有以下層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小鵪鶉的家》(1905)。皮埃爾·費爾南·伊培(1873~1928)傾向於自然主義,作品有《塞納》(1906)、《西摩拉克雷》(1923)、《我朋友的書》(1923)。安東·安諾桑(1874~1960)在《米摩拉》(1906)中探索海地與非洲在思想上的淵源關係。


    20世紀30年代,海地文學中出現了表現黑人民族的土著主義傾向,在詩歌方麵尤為明顯,主要要求表現海地人民思想感情中的非洲情調。著名的抒情詩人有萊昂·拉洛(1892~ )、多米尼克·伊波利特(1889~ )、路克·格裏馬爾(1886~1954)、埃米利·魯梅爾(生於1903年)、弗雷德裏克·布爾-雷諾(1886~1946)以及雅克·羅曼(1907~1944),他以小說《露水的統治者》(1944)而著名。其他小說家有:菲力浦-托比·馬塞林(生於1904年),著有《綠華蓋》(1941);讓·巴普蒂斯特·西內亞斯(1895~1957)以及雅克·斯特凡·阿萊克西斯(1922~196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