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複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塔林市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曆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塔林港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港口。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4.7c。共分8個區,總麵積為158.3平方公裏。2006年全市人口為39.9萬。
人口民族:
愛沙尼亞統計局2014年1月公布了獨立以來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全國總人口人,其中擁有愛沙尼亞籍人口為110萬。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減少人,下降5.5%。總人口中,男性60萬人,占比46.4%,女性69.4萬人,占比53.6%。民族構成:愛沙尼亞族占68.7%,俄羅斯族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國籍人口占1.5%。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會。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國家象征: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俄語Эctohckon pecпy6лnkn),簡稱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在波羅的語中義為”水邊居住者“。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的納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誌》 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國旗
愛沙尼亞旗(愛沙尼亞語:eesti lipp)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麵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為105 x 165 厘米。在愛沙尼亞語中,國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為“藍—黑—白”),是以色條的分布從上往下稱唿的。
國徽
愛沙尼亞國徽是根據原愛沙尼亞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製定的,中心圖案是金地上的三頭藍色雄獅。這些雄獅可以追溯到13世紀丹麥統治時期。國徽基部是翠綠的北歐橡樹枝葉。愛沙尼亞的曆史是一部反抗異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史,愛沙尼亞民族飽經滄桑,始終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愛沙尼亞徽就是愛沙尼亞曆史和文化的鮮明寫照。
國歌
《我的土地,我的歡愉》
歌詞大意:萬歲卡萊瓦之子,光榮民族,我們祖國如磐石般屹立! 苦難未曾磨滅你的勇氣,你衝破了數世紀的束縛。 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 在麥田,鐮刀收獲飽滿金穗,在工廠,鐵錘錚錚汽笛喧騰。 願蘇維埃的活力永遠旺盛,勤勞的園丁把幸福播撒! 在我們聯盟的姐妹民族中,愛沙尼亞,你堅定地行進在前! 你高舉著列寧的光輝旗幟,勇往直前地走向共產主義。 我們的黨會永遠伴隨你,引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成長在她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家園公正和諧又美麗!
國花
矢車菊(拉丁學名:centaurea cyanus l.)菊科矢車菊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70厘米,直立,分枝,莖枝灰白色,基生葉,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總苞橢圓狀,盤花,藍色、白色、紅色或紫色,瘦果橢圓形,花果期2-8月。
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顏色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最為名貴。在德國的山坡、田野、水畔、路邊、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它。它被德國奉為國花。
此種既是一種觀賞植物,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蜜源植物。邊花可以利尿,全草浸出液可以明目。瘦果含油率28%。
國鳥
家燕(學名:hirundo rustica):為燕科燕屬的鳥類。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主要特點是上體發藍黑色,還閃著金屬光澤,腹麵白色。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像鐮刀,尾分叉像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
常可見到它們成對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杆和電線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
政治體製:
政體
愛沙尼亞自1991年恢複獨立以來,政治局勢總體穩定,但黨派鬥爭激烈。2016年11月,由中間黨、社會民主黨和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組成的三黨聯合政府成立。
2019年3月,愛沙尼亞改革黨在舉行的愛沙尼亞議會選舉中獲得34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卡拉斯未能成功組閣。中間黨zhuxi拉塔斯於當年4月成立由中間黨、保守人民黨和祖國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並出任總理。2021年1月,拉塔斯因中間黨可能涉嫌腐敗辭去總理職務。隨後,卡拉斯成立由改革黨和中間黨組成的新執政聯盟,卡拉斯出任總理,14名部長職位由兩黨均分。同年3月,拉塔斯當選愛沙尼亞議會議長。
2022年6月3日,愛沙尼亞總理、改革黨zhuxi卡拉斯宣布,由改革黨和中間黨組成的愛沙尼亞聯合政府中所有7名中間黨部長當天被解除職務,其職位分別由7名改革黨部長兼任,直至新的聯合政府成立。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複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塔林市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曆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塔林港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港口。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4.7c。共分8個區,總麵積為158.3平方公裏。2006年全市人口為39.9萬。
人口民族:
愛沙尼亞統計局2014年1月公布了獨立以來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全國總人口人,其中擁有愛沙尼亞籍人口為110萬。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減少人,下降5.5%。總人口中,男性60萬人,占比46.4%,女性69.4萬人,占比53.6%。民族構成:愛沙尼亞族占68.7%,俄羅斯族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國籍人口占1.5%。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會。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國家象征: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俄語Эctohckon pecпy6лnkn),簡稱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在波羅的語中義為”水邊居住者“。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的納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誌》 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國旗
愛沙尼亞旗(愛沙尼亞語:eesti lipp)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麵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為105 x 165 厘米。在愛沙尼亞語中,國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為“藍—黑—白”),是以色條的分布從上往下稱唿的。
國徽
愛沙尼亞國徽是根據原愛沙尼亞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製定的,中心圖案是金地上的三頭藍色雄獅。這些雄獅可以追溯到13世紀丹麥統治時期。國徽基部是翠綠的北歐橡樹枝葉。愛沙尼亞的曆史是一部反抗異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史,愛沙尼亞民族飽經滄桑,始終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愛沙尼亞徽就是愛沙尼亞曆史和文化的鮮明寫照。
國歌
《我的土地,我的歡愉》
歌詞大意:萬歲卡萊瓦之子,光榮民族,我們祖國如磐石般屹立! 苦難未曾磨滅你的勇氣,你衝破了數世紀的束縛。 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 在麥田,鐮刀收獲飽滿金穗,在工廠,鐵錘錚錚汽笛喧騰。 願蘇維埃的活力永遠旺盛,勤勞的園丁把幸福播撒! 在我們聯盟的姐妹民族中,愛沙尼亞,你堅定地行進在前! 你高舉著列寧的光輝旗幟,勇往直前地走向共產主義。 我們的黨會永遠伴隨你,引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成長在她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家園公正和諧又美麗!
國花
矢車菊(拉丁學名:centaurea cyanus l.)菊科矢車菊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70厘米,直立,分枝,莖枝灰白色,基生葉,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總苞橢圓狀,盤花,藍色、白色、紅色或紫色,瘦果橢圓形,花果期2-8月。
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顏色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最為名貴。在德國的山坡、田野、水畔、路邊、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它。它被德國奉為國花。
此種既是一種觀賞植物,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蜜源植物。邊花可以利尿,全草浸出液可以明目。瘦果含油率28%。
國鳥
家燕(學名:hirundo rustica):為燕科燕屬的鳥類。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主要特點是上體發藍黑色,還閃著金屬光澤,腹麵白色。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像鐮刀,尾分叉像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
常可見到它們成對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杆和電線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
政治體製:
政體
愛沙尼亞自1991年恢複獨立以來,政治局勢總體穩定,但黨派鬥爭激烈。2016年11月,由中間黨、社會民主黨和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組成的三黨聯合政府成立。
2019年3月,愛沙尼亞改革黨在舉行的愛沙尼亞議會選舉中獲得34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卡拉斯未能成功組閣。中間黨zhuxi拉塔斯於當年4月成立由中間黨、保守人民黨和祖國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並出任總理。2021年1月,拉塔斯因中間黨可能涉嫌腐敗辭去總理職務。隨後,卡拉斯成立由改革黨和中間黨組成的新執政聯盟,卡拉斯出任總理,14名部長職位由兩黨均分。同年3月,拉塔斯當選愛沙尼亞議會議長。
2022年6月3日,愛沙尼亞總理、改革黨zhuxi卡拉斯宣布,由改革黨和中間黨組成的愛沙尼亞聯合政府中所有7名中間黨部長當天被解除職務,其職位分別由7名改革黨部長兼任,直至新的聯合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