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簡稱愛沙尼亞,位於波羅的海東岸,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裏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裏,海岸線長3794公裏,國土麵積平方公裏。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平均氣溫-5.2c,夏季平均氣溫17.7c,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254個,首都為塔林。截至2022年1月,愛沙尼亞人口133萬。主要民族有愛沙尼亞族、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和白俄羅斯族。


    愛沙尼亞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沙俄和蘇聯占領統治。1918年2月24日愛宣布擺脫沙俄統治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擁有主權。在此期間,愛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武裝鬥爭。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獨立。1940年6月,前蘇聯出兵愛沙尼亞,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20日,愛脫離前蘇聯,宣布恢複獨立。同年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為成員國。愛於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5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區,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愛沙尼亞目前是北歐理事會、歐盟、歐元區、申根區、北約成員國,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2021年經濟呈複蘇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數據如下:國內生產總值:256.6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歐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3%。


    基本信息:


    中文名:愛沙尼亞共和國


    外文名: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


    簡稱:愛沙尼亞


    所屬洲:歐洲


    首都:塔林


    主要城市:塔爾圖、納爾瓦


    國慶日:1918年2月24日


    國歌:《我的土地我的歡愉》


    國家代碼:est


    官方語言:愛沙尼亞語


    貨幣:歐元


    時區:utc+2


    政治體製:議會製共和製


    國家領袖:總統、總理


    人口數量:133 萬(截至2022年1月)


    人口密度:29.33 人\/平方公裏(截至2022年1月)


    主要民族:愛沙尼亞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


    國土麵積:平方公裏


    gdp總計:372億美元(2021年)


    人均gdp: 美元(2021年)


    國際電話區號:+372


    國際域名縮寫:.ee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國鳥:家燕


    國花:矢車菊


    國樹:橡樹


    人類發展指數:0.84(2014年)


    最大城市:塔林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4公噸(2011年)


    出生時預計壽命:76歲(2013年)


    貧困人口比例:18.6%(2012年)


    收入水平:高收入經合組織國家


    曆史沿革:


    早期曆史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占領和統治。從1710年開始,愛沙尼亞受沙俄統治長達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次日,德軍占領塔林。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沙尼亞擁有主權。


    第一次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年2月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蘇俄)與德意誌帝國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蘇俄將芬蘭、愛沙尼亞斯特蘭(愛沙尼亞)、裏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軍隊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後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誌帝國的波羅的海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裏德裏希公爵為元首。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11月革命,隨後於11月11日宣布投降。蘇俄借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試圖收迴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1918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誌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ru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俄“無保留地承認愛沙尼亞的獨立,並自動地永遠放棄俄國……對愛沙尼亞人民和領土所持有的主權權利”。


    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39年8月,蘇德簽訂秘密條約,將愛沙尼亞劃入蘇勢力範圍。


    被蘇聯吞並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根據這一秘密附件,蘇聯於9月25日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9月28日與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占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


    1940年6月,蘇聯出兵愛沙尼亞,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脫離蘇聯,宣布恢複獨立。9月17日,聯合國宣布接納愛沙尼亞為成員國。


    1941年6月14日,愛沙尼亞經過“公民投票”被並入蘇聯,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的占領和吞並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德國軍隊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黨衛軍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裏·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於1940年被蘇聯逮捕),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嚴厲懲罰。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遊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遊擊隊戰鬥至1950年代),最後一名遊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的合作,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從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製有所放鬆。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係,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自由收看芬蘭的電視節目。戈爾巴喬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製進一步放鬆,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共和國享有獨立於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年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複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


    第二次獨立


    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包括1940年後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代表35人)組成的愛沙尼亞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複愛沙尼亞主權,並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布恢複“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名,並且規定隻有經該蘇維埃批準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8·19政變,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布獨立。最高蘇維埃zhuxi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裏,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於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8·19政變”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1991年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托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006年9月23日,經過兩階段的總統選舉,托馬斯·亨德裏克·伊爾韋斯當選。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愛沙尼亞位於東海岸,麵積平方公裏,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相鄰,北鄰芬蘭灣,與芬蘭隔海相望,西南瀕裏加灣,邊界線長1445公裏,海岸線長3794公裏。


    氣候


    愛沙尼亞氣候屬海洋性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冬季平均氣溫7c,夏季平均氣溫16c,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水文


    愛沙尼亞淡水資源豐富,截止2013年擁有大小河流7000多條,其中長度在100公裏以上的有16條。主要河流有沃安都河(162公裏)、帕爾努河(144公裏)、帕爾特薩馬河(135公裏)等,但由於地勢平坦,落差小,水力發電潛能低。最大湖泊是與俄羅斯交接的楚德湖,總麵積3555平方公裏,為歐洲第四大湖,其中愛沙尼亞擁有的水域麵積為1529平方公裏。第二大湖泊為沃爾茨湖,水域麵積271公裏。全國水域總麵積2840平方公裏。


    時區


    東2區,采用夏時製,冬季時間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夏季晚5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


    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油頁岩(探明的儲藏量約60億噸)、磷礦(儲量約40億噸),石灰岩等。森林麵積211.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森林蓄積量4.09億立方米,人均木材擁有量達178立方米。


    生態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2年9月26日公布了其首個空氣質量數據庫,愛沙尼亞在空氣質量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名列第一。該數據庫包括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近110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這些城市包括首都城市和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


    森林


    愛沙尼亞森林覆蓋率高達48%,超過半數仍處於原始自然狀態,自然生態係統保持得非常好。境內湖泊、沼澤眾多,森林、沼澤、湖泊、河流幾百年來按照自身的速度演變,極少有人為的幹涉。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共分15個省,大小城鎮共254個。


    15個省具體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薩列省、裏亞內-維魯省、依達-維魯省、雅爾瓦省、維良地省、耶蓋瓦省、塔爾圖省、維魯省、瓦爾加省、貝爾瓦省、帕爾努省和裏亞內省。


    首都


    塔林(tallinn),始建於1248年丹麥王國統治時期,1991年恢複獨立後成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塔林市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曆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塔林港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港口。氣候受海洋影響明顯,春季涼爽少雨,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氣溫4.7c。共分8個區,總麵積為158.3平方公裏。2006年全市人口為39.9萬。


    人口民族:


    愛沙尼亞統計局2014年1月公布了獨立以來第二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全國總人口人,其中擁有愛沙尼亞籍人口為110萬。此次人口普查比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減少人,下降5.5%。總人口中,男性60萬人,占比46.4%,女性69.4萬人,占比53.6%。民族構成:愛沙尼亞族占68.7%,俄羅斯族占24.8%,其他民族占4.9%,不明國籍人口占1.5%。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會。俄羅斯人信東正教。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國家象征: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estonia,俄語Эctohckon pecпy6лnkn),簡稱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在波羅的語中義為”水邊居住者“。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的納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誌》 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國旗


    愛沙尼亞旗(愛沙尼亞語:eesti lipp)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麵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為105 x 165 厘米。在愛沙尼亞語中,國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為“藍—黑—白”),是以色條的分布從上往下稱唿的。


    國徽


    愛沙尼亞國徽是根據原愛沙尼亞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製定的,中心圖案是金地上的三頭藍色雄獅。這些雄獅可以追溯到13世紀丹麥統治時期。國徽基部是翠綠的北歐橡樹枝葉。愛沙尼亞的曆史是一部反抗異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史,愛沙尼亞民族飽經滄桑,始終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愛沙尼亞徽就是愛沙尼亞曆史和文化的鮮明寫照。


    國歌


    《我的土地,我的歡愉》


    歌詞大意:萬歲卡萊瓦之子,光榮民族,我們祖國如磐石般屹立! 苦難未曾磨滅你的勇氣,你衝破了數世紀的束縛。 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每天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 在麥田,鐮刀收獲飽滿金穗,在工廠,鐵錘錚錚汽笛喧騰。 願蘇維埃的活力永遠旺盛,勤勞的園丁把幸福播撒! 在我們聯盟的姐妹民族中,愛沙尼亞,你堅定地行進在前! 你高舉著列寧的光輝旗幟,勇往直前地走向共產主義。 我們的黨會永遠伴隨你,引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成長在她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的家園公正和諧又美麗!


    國花


    矢車菊(拉丁學名:centaurea cyanus l.)菊科矢車菊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70厘米,直立,分枝,莖枝灰白色,基生葉,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總苞橢圓狀,盤花,藍色、白色、紅色或紫色,瘦果橢圓形,花果期2-8月。


    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顏色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最為名貴。在德國的山坡、田野、水畔、路邊、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它。它被德國奉為國花。


    此種既是一種觀賞植物,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蜜源植物。邊花可以利尿,全草浸出液可以明目。瘦果含油率28%。


    國鳥


    家燕(學名:hirundo rustica):為燕科燕屬的鳥類。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主要特點是上體發藍黑色,還閃著金屬光澤,腹麵白色。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像鐮刀,尾分叉像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


    常可見到它們成對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杆和電線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世界性分布,是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


    政治體製:


    政體


    愛沙尼亞自1991年恢複獨立以來,政治局勢總體穩定,但黨派鬥爭激烈。2016年11月,由中間黨、社會民主黨和祖國聯盟-共和國黨組成的三黨聯合政府成立。


    2019年3月,愛沙尼亞改革黨在舉行的愛沙尼亞議會選舉中獲得34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卡拉斯未能成功組閣。中間黨zhuxi拉塔斯於當年4月成立由中間黨、保守人民黨和祖國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並出任總理。2021年1月,拉塔斯因中間黨可能涉嫌腐敗辭去總理職務。隨後,卡拉斯成立由改革黨和中間黨組成的新執政聯盟,卡拉斯出任總理,14名部長職位由兩黨均分。同年3月,拉塔斯當選愛沙尼亞議會議長。


    2022年6月3日,愛沙尼亞總理、改革黨zhuxi卡拉斯宣布,由改革黨和中間黨組成的愛沙尼亞聯合政府中所有7名中間黨部長當天被解除職務,其職位分別由7名改革黨部長兼任,直至新的聯合政府成立。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2年6月28日通過,7月3日生效,除序言部分外共分15章、168條。憲法確定,愛沙尼亞是獨立主權的民主國家,國家最高權力屬於人民,獨立和主權至高無上、不可剝奪。愛沙尼亞實行三權分立的多黨議會民主製。


    議會


    愛沙尼亞議會一院製,共101個議席,任期四年。主要職能:通過法律;決定全民公決;選舉共和國總統;批準或宣布廢除條約;授權總理組成政府;通過並批準國家預算;決定對共和國政府、總理及部長進行不信任投票;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解決憲法所規定的總統、政府、其他國家機關或地方政府職權以外的所有行政問題等。年滿21周歲且有選舉資格的公民均可競選議員。第14屆議會共有5個政黨,分別是改革黨(34席)、中間黨(25席)、保守人民黨(19席)、祖國聯盟黨(12席)及社民黨(10席),此外有無黨團議員1人。2021年3月,前總理於裏·拉塔斯(juri ratas,中間黨zhuxi)當選議長。


    政府


    改革黨zhuxi卡婭·卡拉斯出任總理,內閣成員包括改革黨部長7名:財政部長凱特·彭圖斯-羅西曼努斯(keit?pentus-rosimannus),社會保障部長西格內·瑞薩洛(signe riisalo),國防部長卡勒·拉內特(kalle),農村事務部長烏爾馬斯·克魯斯(urmas?kruuse),教育與研究部長莉娜·科斯納(liina?kersna),外貿企業與信息技術部長安德烈斯·蘇特(andres?sutt),司法部長瑪麗斯·勞瑞(marisuri)。中間黨部長7名:外交部長伊娃—瑪利亞·利梅茨(eva-maria?liimets),環境部長特尼斯·莫德爾(t?nis?m?lder),wenhuabu長提特·特裏克(tiit?terik),經濟事務和基礎設施部長塔維·阿斯(taavi?aas),公共行政部長雅克·阿普(jaak?aab),內政部長克裏斯蒂安·賈尼(kristian?jaani),衛生與勞動部長塔諾爾·基克(tanel?kiik)。


    司法


    分城鄉地區法院、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三級。愛沙尼亞全國有城鄉地區法院4個,另在塔林市和塔爾圖市各設1個行政法院,共有法官120人;有上訴法院3個,法官48人。最高法院是愛沙尼亞終審法院,同時履行愛沙尼亞憲法法院職能。最高法院院長馬特· 拉斯克(mart rask),2004年5月1日就任。總檢察長諾曼·阿斯(norman aas),2005年2月7日就任。


    政黨


    主要政黨有:改革黨、祖國聯盟-共和黨、社民黨、中間黨、人minlian盟、綠黨,另外還有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俄羅斯人黨、基督教人民黨等小黨。


    (1)改革黨(estonian reform party),執政黨,成立於1994年,共有成員人(2012年1月)。屬右翼自由黨,黨zhuxi為安德魯斯·安西普(andrus ansip)。


    (2)祖國聯盟—共和國黨(pro patria and res publica union),執政黨,2006年6月由祖國聯盟與共和國黨合並而成,共有9000餘名成員(2011年初)。屬極右翼政黨。黨zhuxi為烏爾馬斯·雷恩薩魯。


    (3)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在野黨,原名為溫和黨(the moderates),成立於1996年,2004年2月改為現名,2012年2月與愛沙尼亞俄羅斯黨(estonian russian party)合並,共有4500名成員(2012年2月)。屬中右傾向的政黨,黨zhuxi為斯旺·米克塞爾(sven mikser)。


    (4)中間黨(estonian center party),在野黨,成立於1991年,共有餘名成員(2011年初)。屬中左翼政黨,黨zhuxi為埃德加·薩維薩爾(edgar savisaar)。


    (5)社會民主黨(social?democratic?party):原名為溫和黨(the?moderates),成立於1996年,2004年2月改為現名,2012年2月與愛沙尼亞俄羅斯黨(estonian russain party)合並,現有黨員約6000人。屬中左社會民主政黨,黨zhuxi為勞裏·萊梅茨uri l??nemets)。


    較有影響的政黨還有: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estonian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由原人minlian盟和愛沙尼亞愛沙尼亞運動黨於2012年5月合並而成)、綠黨(estonian greens)、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俄族人黨(russian baltic party in estonia)、愛沙尼亞基督教人民黨(estonian christian people’s party)、愛沙尼亞社會民主勞工黨(estonian social-democraticbor party)、愛沙尼亞民主黨(estonian democratic party)、愛沙尼亞獨立黨(estonian independence party)、農民黨(the farmers’ party)和俄族人團結黨(russian unity party),愛沙尼亞聯合左翼黨等。


    政要


    阿拉爾·卡裏斯:總統,1969年生。1981年-2003年從事科學研究工作。2003年-2007年,任愛沙尼亞生命科學大學校長;2007年-2012年,任塔爾圖大學校長;2013年-2018年,任愛沙尼亞審計長;2018年-2021年,任國家博物館館長;2021年8月31日,當選總統;2021年10月11日,就任總統,任期5年。


    卡婭·卡拉斯:總理,改革黨zhu席。1977年生,獲得愛沙尼亞商學院碩士學位,其父西姆·卡拉斯為愛改革黨奠基人。2010年加入改革黨,2013年當選改革黨副zhu席,2014年任歐洲議會議員,2018年當選黨zhu席,2019年3月任愛國會議員。2021年1月26日出任總理。


    於裏·拉塔斯:議長,中間黨zhu席。1978年生,畢業於塔林理工大學經濟學專業。2000年加入中間黨,2002年起曆任塔林市市長經濟顧問、塔林市副市長、塔林市市長、議會議員、副議長。2016年11月當選中間黨zhu席,11月23日當選總理,2019年4月29日連任。2021年1月13日,因中間黨涉嫌一起腐敗案辭職。2021年3月當選議長。


    經濟情況:


    概況


    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愛沙尼亞經常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1929年,愛沙尼亞建立了一種穩定的貨幣——愛沙尼亞克朗。該貨幣由中央銀行——愛沙尼亞銀行發行。貿易集中於當地市場和西方,尤其是德英兩國。商務活動中僅有3%是與蘇聯達成的。二戰以前,愛沙尼亞是個農業國。其生產的黃油、牛奶和奶酪在西歐市場聲名卓著。蘇聯在1940年的強行吞並和後來二戰中納粹德國和蘇聯的相繼占領削弱了愛沙尼亞的經濟。戰後,社會主義化使愛沙尼亞的經濟和工業融入到蘇聯的中央計劃經濟體製之中。


    1999年,愛沙尼亞經濟遭受自1991年獨立以來最嚴峻的危機,主要原因為1998年8月的俄羅斯金融危機。愛沙尼亞於1999年9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能源供應、電信、鐵道等國營單位私有化仍在進程中。愛沙尼亞於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當前愛沙尼亞經濟發展迅速,資訊科技較發達。部分芬蘭公司將部分運營搬入愛沙尼亞,促進經濟發展。


    2011年1月1日,愛沙尼亞正式加入歐元區,成為歐元區第17個國家。


    2019年愛沙尼亞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80億歐元,其中哈留省占gdp的180億歐元,塔林市為該省貢獻150億歐元,緊隨其後的是塔爾圖省和東維魯省,分別占愛沙尼亞gdp的11%和6%。希烏省和玻爾瓦省的份額最小,對gdp的貢獻都不到1%。


    2019年,人均gdp為歐元,比上年增長1566歐元。哈留省的人均gdp是最高的,比愛沙尼亞的平均水平高出43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是塔爾圖省和薩雷省,這兩個省的人均gdp分別為愛沙尼亞平均水平的91%和67%。玻爾瓦省的人均gdp最低,隻有平均水平的39%。


    各省之間的差異每年都在縮小。希烏省、雅兒瓦省、拉普拉省和塔爾圖省在達到愛沙尼亞平均水平方麵取得了最快的進展。哈留省與愛沙尼亞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表明其他地區也在向哈留省靠攏。


    工業


    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木材加工、建材、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據愛統計局初步統計,據愛沙尼亞統計局統計,2018年工業生產總值約為132.7億歐元,同比增長5.8%,其中電力、電氣、熱水供應同比增長16.3%,加工業同比增長5.3%,采礦業同比下降1.6%。2019年工業總產值約為137.1億歐元,同比增長3%。其中電力、電氣、熱水供應同比下降21%,加工業同比增長5.8%,采礦業同比下降11%。2020年工業生產總值131.5億歐元,同比下降4%。其中電力、電氣、熱水供應同比下降4.2%,加工業同比下降3.7%,采礦業同比下降14%。


    2019年,工業和建築業占gdp的四分之一,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主要由於服務業所占份額增加,以及年成好導致農業部門所占份額大大增加。工業占比最大的是東維魯省(58%),主要是能源部門聚集,西維魯省也占比較大(47%)。工業和建築業在哈留省、玻爾瓦省和塔爾圖省所占比例最小,分別為20%、24%和25%,在哈留省和塔爾圖省服務業占很大比例,而農業是玻爾瓦省的主要貢獻因素。


    農業


    農林牧漁業中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畜牧業主要飼養奶牛、肉牛和豬,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馬鈴薯、蔬菜、玉米、亞麻和飼料作物。2019年為10.36億歐元,2020年為9.76億歐元,2021年10.88億歐元,同比增加9.3%。


    2017年愛農業產值為9.1億歐元,同比增長20.9%。


    2019年,農業占gdp的3%。維良地和喬格瓦省的農業所占比例最大,均為18%,而哈留省的農業部門所占比例最小,為0.5%。


    服務業


    2006年旅館、酒店銷售額29.35億克朗(2.35億美元),同比增長20.4%。房地產、租賃服務350.58億克朗(28.11億美元),同比增長22.8%。服務業從業人員36.29萬人。


    2019年服務業gdp達到最高紀錄,占gdp的72%。塔林和塔爾圖市是主要貢獻者,塔林服務業增加值占哈留省的80%,塔爾圖市則占塔爾圖省的72%。東維魯和西維魯省的服務業所占份額最低,分別為41%和42%。


    旅遊業


    2006年旅館入住人數為225.95萬人次,同比增長9%,其中63%為外國遊客。遊客主要來自芬蘭、瑞典、德國、俄羅斯和英國。主要旅遊景點:塔林、塔爾圖、帕爾努、薩列馬島、希尤馬島。


    愛沙尼亞是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達到48%,湖泊島嶼星羅棋布,中世紀古城堡、國家公園、海邊度假勝地都是遊客不容錯過的地方。愛沙尼亞也是很多歐洲國家的後花園,尤其是北歐國家芬蘭、瑞典,每天都有數班大型客輪往返於塔林與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之間,美麗的客輪也成為波羅的海的一道風景。旅遊業在愛沙尼亞民經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2009年,愛沙尼亞旅遊收入10億歐元,占gdp的 7.4%。旅遊業創造了兩萬多個就業崗位。


    2020年8月,所有愛沙尼亞旅遊業專業協會聯合致信政府,要求它們在2021年春季之前恢複失業保險基金對旅遊業公司的工資支持計劃??。聯名信中稱,旅遊業收入下降了50%到90%,工資支持措施將有助於防止約1.5萬人失業。2020年上半年遊客在愛沙尼亞住宿的過夜數為143萬晚,比2019年同期減少了50%以上。住宿服務的銷售收入為4770萬歐元,平均年降幅為59%。塔林的住宿收入降幅最大——6月為88%,7月為68%,8月為72%。旅行社和旅遊運營商的收入下降了90%以上,外國遊客的數量下降了84%??。聯名信由愛沙尼亞旅館和餐館協會、愛沙尼亞旅行和旅遊業協會、愛沙尼亞鄉村旅遊協會、愛沙尼亞溫泉協會和愛沙尼亞會議局的代表簽署??。


    2020年11月,愛沙尼亞政府決定向本國旅遊業提供額外的500萬歐元支持。愛沙尼亞負責旅遊事務的內閣部長將與企業一起,製定一項總額為500萬歐元的分配措施。這是9月29日政府決定撥付580萬歐元作為對旅遊公司的危機支持後,又追加了500萬歐元資金支持。


    財政金融


    實行平衡預算政策。2006年財政總收入為678億克朗(54.4億美元),總支出為626億克朗(50.2億美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2.2%和18.8%。收支總體平衡,並略有盈餘。


    國際收支情況:2006年經常項目赤字總額304億克朗(24.4億美元),同比增長67.4%,占gdp總額的14.8%。


    外匯儲備及外債:2006年外匯儲備總額為26.49億美元,淨外債為553億克朗(44.35億美元)。


    主要銀行


    漢莎銀行(hansapank):成立於1991年4月30日,資產總額27.7824億歐元。


    聯合銀行(uhispank):成立於1992年12月15日,資產總額12.8232億歐元。


    愛沙尼亞諾底亞銀行(nordeapank eesti):成立於1995年2月27日,資產總額3.627億歐元。


    愛沙尼亞信貸銀行(krediidipank):成立於1997年8月19日,資產總額1.1695億歐元。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在2010年6月17日決定,吸納愛沙尼亞成為歐元區第17個成員。


    對外貿易


    據愛沙尼亞統計局統計, 2006年對外貿易總額2813.61億克朗(約合225.63億美元),同比增長24.8%。其中,進口1619.34億克朗(約合129.86億美元),出口1194.27億克朗(約合95.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22.8%。與歐盟國家貿易仍處於主導地位,愛沙尼亞歐貿易額占愛沙尼亞進出口貿易額70%以上。


    主要進口商品類別依次為: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等占25.6%,礦產品占14.9%,車輛、航空及船舶占12.2%,五金及其製品占9.7%,化工或相關產業產品占6.7%等。主要出口商品類別依次為: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等占23.9%,礦產品占16.2%,木材及木製品占9.3%,五金及其製品占9.3%,車輛、航空及船舶占6.8%等。


    主要貿易國別:芬蘭、俄羅斯、瑞典、德國、拉脫維亞等。


    對外投資


    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125.8億克朗(10.1億美元)。資本主要投向以下國家:德國、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等。主要投資領域:金融、公共領域、房地產等。


    對外援助


    2006年發展合作項目總金額1.2億克朗(962萬美元),其中,外交部發展合作項目金額1500萬克朗(120萬美元),主要受援國: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和阿富汗等。


    外國資本


    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200.6億克朗(16.1億美元)。主要投資國為瑞典和芬蘭等。主要投資領域: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通訊等。


    外國援助


    2006年共接受外國援助45.1億克朗(約3.62億美元),主要來自歐盟國家。


    歐元區成員國


    從2011年1月1日起,波羅的海沿岸小國愛沙尼亞正式成為歐元區第十七個成員國。


    或許由於歐元正經曆自問世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愛沙尼亞的入盟盛事在此間媒體上幾乎找不到慶賀跡象:為數不多的有關報道反之顯得相當的低調。


    據比利時媒體報道,自2004年5月加入歐盟後,愛沙尼亞多數民眾一直讚成以歐元取代本國貨幣克朗。為能從中央經濟快速過渡到市場經濟,愛沙尼亞還曾在2007年作過接納歐元的嚐試,後因國內通脹率太高而作罷。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愛沙尼亞的gdp增長約為2.5%,2011年增長預期為3.9%。該國2009年的公共赤字占生產總值的1.7%,2010年預期可降到1.3%水平。


    愛沙尼亞是繼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之後加入歐元集團的第3個前東歐國家。


    文化藝術:


    語言


    愛沙尼亞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很接近。俄語也是重要語言,多數俄羅斯族人也通愛沙尼亞語,從2007年起,俄語學校也逐步增加愛沙尼亞語課程。


    宗教


    愛沙尼亞人宗教信仰不強烈,不到1\/3的人口信教,其中大多數為基督新教路德宗。俄羅斯人信仰正教會。源於古代拜物教的宗教傳統也有一定的保留。


    節日


    獨立日:1918年2月24日,為紀念1918年2月24日愛沙尼亞脫離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統治而獲得獨立;


    恢複獨立日:8月20日,為紀念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恢複獨立;


    勝利日:6月23日,為紀念1919年愛沙尼亞抗擊德國軍隊獲勝;


    聖約翰節:在6月23日晚上舉行,是仲夏夜的異教徒慶典;


    波羅的海國際民間藝術節(baltika international folk festival)多在7月中旬舉行,長達一周,有波羅的海諸國的民族舞蹈和表演。


    軍事體製:


    國防


    總統是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總統國防事務的最高諮詢機構。國防部是政府執行和實施國防政策的部門。國防軍司令是軍隊最高指揮官。國家實行義務兵役製,服役期8~12個月。


    軍力


    愛沙尼亞軍隊總兵力約5000人。


    現任國防軍司令安茨·拉納茨(antsaneots),國防軍總參謀長尼姆·瓦利(neeme vali)。


    交通運輸:


    公路


    公路總裏程公裏。2019年公路貨運總量28.4百萬噸,其中國際貨物運輸量5.0百萬噸。2020年公路貨運總量23.3百萬噸,其中國際貨物運輸量4.5百萬噸。2021年公路貨運總量28.9百萬噸,同比上升24%,其中國際貨物運輸量4.9百萬噸,同比上升8.9%。


    鐵路


    鐵路總裏程2144公裏,其中,公共鐵路線1514公裏,非公共鐵路線630公裏。2019年客運量為837.3萬人次,2020年為598.5萬人次,2021年為608萬人次,同比增加1.5%;2019年貨運量為2134萬噸,2020年為1580萬噸,2021年為1233萬噸,同比下降22%。


    海運


    2019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為3760萬噸,2020年為3582萬噸,2021年為3940萬噸,同比上升10%;其中貨物運出量2355萬噸(不含過境運輸),貨物運入量1226萬噸。2019年港口客運量1075萬人次,2020年為445萬人次,2021年為366萬人次,同比減少17.8%。主要港口有塔林港(tallinn)、西由拉邁港(simae)、昆達港(kunda)、北帕爾迪斯基港(paldiski)、帕爾努港(parnu?reid)等。


    空運


    2019年客運量為62.1萬人次,2020年為13.4萬人次,2021年為34.6萬人次,同比上升158%;塔林機場(愛沙尼亞唯一國際機場)2019年貨運量為1.09萬噸,2020年為0.91萬噸,2021年為1.05萬噸,同比上升15.3%。


    管道


    截至2006年,愛沙尼亞輸氣、輸油管道總長2270公裏。


    社會福利:


    教育


    實行9年製義務教育。2021年,共有學前教育機構601所,各類中小學校511所,各類技術職業學校37所,高等教育機構18所,其中大學7所(6所國立,1所私立),各類職業高等教育機構12所。2021年,共有23.3萬人在各類學校學習,中小學學生16.2萬人,各類技校及職業學校學生2.59萬人,大學學生4.46萬人。


    2021年,共有各類公共圖書館513個(含各類學校圖書館及農村圖書館),各類博物館174個。


    著名高等學校: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of?tartu),建於1632年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gustavus?ii?adoplphus)統治時期,1919年由古斯塔夫學院改稱塔爾圖大學。塔爾圖大學設有神學、法律、醫學、哲學、生物和地理、物理和化學、教育、體育、經商管理、數學和信息科學、社會學等11個學科,下屬13個係和研究所,被尊為“愛沙尼亞的啟蒙聖母”,愛許多政要和知名人士均畢業或曾任教於該校。該校師資人員共約1800名,其中教授190名,學生人。


    塔林大學(英語:tallinn university;愛沙尼亞語:tallinna ulikool)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市中心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是由塔林市的多所知名大學和學院合並成立,也是該國發展得最好最快的大學。校內學習資源豐富,有5%以上的國際學生。是波羅的海地區的一所國際性高校,與全球多所大學有合作,是著名歐盟項目eraus的交換院校之一,隸屬於:歐洲大學協會(eua)、歐洲首都大學網絡(unica)、波羅的海區域大學網絡(bsrun)。


    媒體


    主要通訊社為波羅的海通訊社(baltic?news?service-bns),成立於1990年4月,私營通訊社,有近220名工作人員。主要報紙有《郵差報》《愛沙尼亞晚報》《愛沙尼亞快報》《愛沙尼亞日報》等。


    共有5家公共廣播電台和31家私營廣播電台。主要電台:(1)布穀電台,私營電台,成立於1992年,每天24小時用愛沙尼亞語廣播。(2)俄羅斯電台,私營電台,1998年建台,每天21小時用俄語廣播。


    共有3家公共電視台和16家私營電視台。主要電視台:(1)愛沙尼亞國家廣播電台與電視台(estonian?public?broadcasting,err),由愛沙尼亞電台(eesti?raadio,1926年建台)與國家電視台(estonian?television-etv,1955年建台)於2007年6月合並成立。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放節目。(2)tv3,私營電視台,用愛沙尼亞語播放節目。(3)k 2,私營電視台,1993年建台,用愛沙尼亞語和俄語播放節目。


    體育


    愛沙尼亞參加奧運會的曆史可以分為兩部分,二戰之前他們曾經在1920、1924、1928和1936年奧運會上取得過獎牌;1996年後愛沙尼亞單獨組隊參加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1金1銀。他們爭牌的優勢項目是田徑、柔道和賽艇。


    北京奧運會愛沙尼亞奧運代表團由80人組成,是愛沙尼亞曆史上人數最多的體育代表團。代表團中包括運動員39人,將參加13個項目的角逐,其中15人具有奧運參賽經曆。代表團中男子鐵餅選手上具有強大實力,其中包括新科世錦賽冠軍坎特爾和雅典奧運會季軍塔梅爾克。


    民生


    2021年,愛沙尼亞居民月平均工資為1548歐元,同比增長6.9%;月平均養老金為636歐元,同比增長25.3%。2021年登記總失業人數為人,失業率為6.2%。愛全國共有醫院30家。


    外交關係:


    外交政策


    把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重點,同時保持與北歐各國及波羅的海三國的傳統合作關係,並努力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1991年9月11日,中愛沙尼亞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1992年初中國在愛沙尼亞設立大使館。1993年2月,中國向愛沙尼亞派駐大使。愛沙尼亞於1997年在華設立大使館並派駐臨時代辦。2002年4月,愛沙尼亞向中國派駐首任大使。


    同美國的關係


    對美關係在愛總體外交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愛不斷密切與美國關係,與美保持多層次、多領域的交往。作為北約與俄地緣對抗前沿,愛應對俄“混合戰爭”現實威脅的危機感不斷上升,一方麵通過完善法律、采購裝備、擴大兵源、頻繁演訓等措施不斷提升自身國防建設,軍費開支gdp占比升至2.07%的曆史新高並保持增勢;另一方麵通過愛美兩國總統、總理、外長、防長等高層互動頻繁,進一步加大對美國領導的北約力量的借重與協同。近年來,與北約舉行多次大規模多國聯合軍演,並成功推動北約華沙峰會向愛增兵千人。2019年,愛沙尼亞總統、總理、外長先後訪美。2020年,美國務卿以視頻方式出席由愛沙尼亞主辦的“三海倡議”峰會。2021年愛沙尼亞總統、總理先後訪美。2022年,愛沙尼亞外長訪問美國並會見美國務卿。


    同北約的關係


    2004年3月加入北約以來,一直視北約為安全保障,積極參加北約框架內的活動。愛沙尼亞積極參與北約主導的阿富汗維和行動;積極支持北約創建快反部隊;支持獨聯體國家加入北約,並願為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入約提供經驗。2006年9月,北約民防大會在塔林召開,這是愛沙尼亞首次承擔北約框架內的大型會議。2006年11月,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訪愛沙尼亞。


    同歐盟的關係


    2004年5月加入歐盟,積極參與歐盟各項事務,維護本國利益,愛沙尼亞歐關係進一步密切。2006年5月,愛沙尼亞議會以絕對多數批準《歐盟憲法條約》。愛沙尼亞領導人積極參加歐盟各種會議,並利用出席會議之機,闡述立場,表達關切,力爭最大限度地維護愛沙尼亞家權益。愛沙尼亞已加入歐元區和申根協定。


    同俄羅斯關係


    愛俄關係因北約擴大在愛駐軍規模更趨對立,愛極力推動歐盟保持對俄製裁。2021年7月,俄羅斯以非法搜集情報為由驅逐一名愛駐俄領事,愛方對等反製驅逐一名俄羅駐愛外交官。8月,俄以反製為名再次驅逐一名愛駐俄外交官。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愛積極主張對烏援助、對俄製裁。2022年4月,愛沙尼亞宣布驅逐14名俄羅斯外交官並關閉俄羅斯駐納爾瓦領事館和俄羅斯大使館駐塔爾圖領事辦公室。??2022年9月8日,愛沙尼亞外長烏爾馬斯雷恩薩魯(urmas reinsalu)表示,禁止俄羅斯公民入境的命令自9月19日零時起生效??。2022年9月13日,俄羅斯旅行社協會稱,九個歐盟國家已停止接受俄羅斯人簽發旅遊簽證的文件,其中包括愛沙尼亞??。當地時間9月19日起,愛沙尼亞停止向俄羅斯公民發放申根簽證,並禁止持有申根簽證的俄羅斯公民入境。


    同北歐國家


    愛沙尼亞與北歐國家曆史淵源深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關係密切。2006年,雙方繼續保持高層互訪,總統伊爾維斯當選後首次出訪即選定芬蘭,總理安西普參加在芬蘭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亞歐首腦會議。


    同波羅的海國家關係


    愛沙尼亞與波海國家關係得到加強,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麵的溝通與交流頻繁。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立陶宛聯名推薦拉總統弗賴貝加為聯合國秘書長候選人。2006年6月7日,愛沙尼亞與拉簽署《邊境地區共同打擊犯罪協定》,是兩國為加入申根簽證協定采取的重要步驟。此外還積極參與“波海及北方國家”框架內的各項活動。


    同周邊國家的關係


    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以加強波羅的海-北歐(nb8)合作為優先方向。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與傳統貿易夥伴北歐國家的關係,雙邊和多邊合作不斷深化,關係日益密切。積極主導歐盟波羅的海戰略,全麵深化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合作,並通過定期會晤機製,協調三國在歐盟內部事務和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


    同其他國家的關係


    在歐債危機和烏克蘭危機衝擊的背景下,愛加大了同世界其他地區的交往並突出經貿因素,重點加強對亞洲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關係,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調整外交資源布局。2012年,愛議會通過《亞洲戰略報告》。


    旅遊資源:


    文化古城


    塔爾圖(tartu)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十字軍騎士發現這個城堡的那一刻。而後這裏發展成為漢斯同盟的主要中心。它最引以自豪的是展現給人們的絢麗多彩的公共建築(特別是那些教堂),以及那些商店的室內結構。盡管這些建築遭受了火與戰爭的劫掠,卻仍保持了它們的風采。


    世界遺產


    塔林曆史中心(老城)五世紀建要塞。十三至十六世紀曾加入漢薩同盟。河港。鐵路樞紐。主要有儀器製造和農業機器製造、鋼筋混凝土構件、食品加工、皮革、紡織和印刷等廠。係古老的文化城。設有大學、愛沙尼亞農業科學院以及藝術、動物、地質博物館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