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東問題。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關係到地區穩定乃至世界和平,隻要中東問題存在,恐怖主義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中東問題應以談判方式解決,以巴分別建國、和平相處是解決巴以問題的唯一途徑,“土地換和平”原則應予以堅持。支持美、俄、歐盟和聯合國四方為解決中東問題所做的努力,認為應推動實現中東“路線圖”計劃。


    關於反恐問題。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認為世界各國應共同努力加強反恐,聯合國應在國際反恐鬥爭中承擔領導責任。但同時認為,應防止以反恐為名侵犯民主權利。主張將反恐防恐與維護人權相結合,積極培養共同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觀,促進不同文明間的對話。


    奧中關係


    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把加強同奧地利在內的西歐國家的合作作為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合作領域不斷擴大。1984年4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訪奧,這是兩國建交以來中國外長首次訪奧。1985年9月,奧地利總統基希施萊格訪華,其是首位訪華的奧地利總統。


    奧美關係


    1914年以前,兩國關係很正常,但由於1848-49年的動蕩,兩國關係出現嚴重緊張。stephen tuffnell教授說:


    美國國內政治一如既往地催化著哈布斯堡家族頻繁而又浮躁的失禮行為。因此,當1848年歐洲大陸爆發民族分裂主義革命時,美國境內的科蘇特·拉約什和匈牙利48人的熱情支持使華盛頓和維也納陷入衝突。劉易斯?卡斯激發了參議院和民主黨媒體的親匈牙利熱情;在泰勒和菲爾莫爾擔任總統期間,美國國務院曾考慮承認匈牙利的獨立;最後,1851年,美國海軍“密西西比號”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拯救”科蘇特·拉約什,導致兩國關係破裂。隻有和解的主要反對者丹尼爾?韋伯斯特之死,才避免了這場危機。


    1917年,美國在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與德意誌帝國一起對奧匈帝國宣戰。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和《奧地利州條約》,在二戰後奧地利的重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維也納經常被選為重要的超級大國首腦會議的地點,例如1961年6月與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和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曉夫舉行的維也納首腦會議,或者1979年6月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和蘇聯zongshuji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簽署的《第二階段限製戰略武器條約》。


    1984年2月,奧地利總統魯道夫·基希施萊格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奧地利總統首次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1995年9月,美國總統克林頓邀請奧地利總統托馬斯·克萊斯蒂爾對華盛頓特區進行工作訪問,該事件發生在10月19日。


    2006年6月21日,美國總統布什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與奧地利外交大臣菲舍爾舉行雙邊會談,美國國務卿賴斯和奧地利外長普拉斯尼克也出席了會談。


    名人信息:


    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他廣泛采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係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樸優美,織體幹淨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複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舒柏特


    弗朗茲·舒柏特(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生於1797年1月31日。1811年創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8歲那年,一天午後,他拿起歌德的敘事詩《魔王》來讀,忽然心情激蕩,一小時後,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誕生了。這首名曲,立即轟動了維也納,使他從此走上音樂創作之路。舒柏特隻活了33歲,但他一生卻寫了634首藝術歌曲。此外,他還寫了8部交響曲、一些重奏、奏鳴曲,即興曲和其他音樂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優美為世人所讚賞。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奧地利精神科、神經科醫生、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一猶太商人之家。他4歲時隨家人遷居維也納。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開業行醫,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終生從事精神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在探尋精神病病源方麵,弗洛伊德拋棄了當時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說,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說,創立了心理分析學說。


    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年)、《性學三論》(1905年)、《心理分析導論》(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


    卡夫卡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征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 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地洞》(1923年)、《變形記》(1912年)、《城堡》、《審判》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