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奧匈帝國吞並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引發了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的daohuosuo。


    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被分割為多個小國家,其中原先內萊塔尼亞的一部分成為了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在1918年10月21日至1919年9月21日間的11個月稱為“德意誌奧地利”),並被禁止與德國(即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合並。


    奧地利共和國時期(1918至今)


    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國吞並奧地利,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


    納粹德國於1945年戰敗後,奧地利被同盟國和蘇軍分別占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在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占領奧地利的各國軍隊陸續撤離,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並成為今天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


    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解體後,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並於1995年加入歐洲聯盟,又於1999年加入歐元區。


    2006年10月1日,國民議會選舉舉行。奧地利內政部公布,議會183個席位中社民黨占68席,人民黨66席,奧地利自由黨21席,奧地利綠黨20席,未來奧地利聯盟8席。2007年1月11日,由社民黨和人民黨組成的聯邦政府宣誓就職,總理為阿爾弗雷德·古森鮑爾。


    地理環境:


    位置


    奧地利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


    地形


    奧地利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地勢西高東低,阿爾卑斯山貫穿奧地利的西部和南部,這使得奧地利成為著名的冬季運動勝地。山地占國土麵積的70%。山脈南北兩側是石灰岩帶,中央是結晶岩帶。最高峰為大geluoke納山,海拔3798米。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東南部和北部為丘陵地型及高原。奧地利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過渡區內,氣候溫和,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奧地利的森林覆蓋率約為46.7%。


    氣候


    奧地利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和西部的氣候不盡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征,溫差小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相對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氣溫1月為-2c,7月為19c。夏天7月氣溫多是在14~19攝氏度,最高氣溫也不過32攝氏度。冬天比較冷,溫度一般都達到零攝氏度以下。


    水文


    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在境內長350公裏。南部有穆爾河和德拉瓦河,西部則有因河和薩爾察赫河等。


    自然資源


    礦產主要有石墨、鎂、褐煤、鐵、石油、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劃為9個州,它們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泰爾馬克、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首都


    維也納(德語:wien;英語:vienna),位於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9個聯邦州之一,也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是奧地利人口最多的城市,截至2022年4月1日,維也納已擁有195.1萬的人口。??維也納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德語城市,僅次於柏林。?維也納既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城市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48°12′、東經16°22′。維也納共由23個區組成,居民主要分布於市區東部和西部,而北部和南部主要是工業區。2016年,該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663億美元。維也納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維也納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維也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國家象征:


    國名


    奧地利的德文名稱?sterreich源自古高地德語ostarr?chi,即是“東方的邊藩”,首見於996年一個記錄。該名可能是中世紀拉丁語同義詞marchia orientalis在當地(巴伐利亞)德語方言的轉譯。另一個可能是該名源自一座山的當地稱唿,斯洛文尼亞語“ostravica”(意即“尖峰”),因為山脈兩麵都十分陡峭。奧地利的中文譯名就是由德文名稱音譯過來。


    奧地利的拉丁名稱austria由德語名稱轉譯而來,首見於12世紀。當時奧地利地區(僅上下奧地利)屬於巴伐利亞的最東端。


    首次出現奧地利“ostarr?chi”之名的文獻,由紅圈圈著和放大。現代奧地利譽這份源於996年的文件為建國佐證。


    國旗


    奧地利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上到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麵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曆可追溯到奧地利大公國時期,據說當參考資料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隻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采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樓嗩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樓嗩呐並收藏史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