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錢!”


    為了買下【t-34*坦克】,唐亮在返迴車庫後,首先第一件事是把【m5a1坦克】身上的紅外夜視儀拆了下來,然後將【m5a1坦克】折價大洋。


    畢竟雖然完成了“主線任務十:打死600名鬼子外加10輛坦克”這個任務,得到的獎勵不過是【m5a1坦克】個體經驗增加4000,全局經驗增加400,獎勵大洋罷了。


    這個獎勵雖然讓唐亮積攢的大洋數目達到了.2,但是不光距離購買【t-34*坦克】所需的大洋還差了近大洋,更關鍵的是,唐亮作為坦克大隊長,就不打算給手下的【97式坦克】補充彈藥,進行維修並加裝無線電台了麽?


    “總不能當光杆大隊長吧?”


    所以,最終唐亮不得不忍痛將【m5a1坦克】賣掉;靠著這些賣車得到的大洋,唐亮總算換上了心儀已久的【t-34*坦克】,如此一來唐亮就隻剩下.2大洋了;而唐亮接下來給這輛二戰名車更換【蜂窩油箱】後,炮彈從85發增加至110發炮彈。


    而【附掛油箱】自然也不能省,畢竟長途機動作戰,能隨車掛著的油箱多點總歸沒有壞處。


    而【t-34*坦克】配套的【裝甲輸送車】也塞下了240發炮彈,此外唐亮更是為坦克大隊新加入的7輛【97式坦克】也都加裝了無線電台。


    外加給其他14輛坦克的修理費用大洋,結果唐亮甚至連給這14輛坦克的【裝甲輸送車】全都補充滿炮彈的錢都不夠,結果隻能折衷一下,每輛坦克隻配置了補充了1200發機槍子彈,剩下的錢便全部補充炮彈,就這也就隻能再補充2266發炮彈,相當於坦克大隊其他坦克平均一輛坦克補充161發炮彈而已。


    經過這麽一番補給,唐亮便隻剩下9.2大洋了,幾乎用了個底掉。


    可以說如果趕去山西作戰,不能搶到足夠的人頭,唐亮今後夠不夠坦克大隊的炮彈錢都是問題了,更別說繼續跟坦克大隊升級發動機和履帶了。


    想到下一級的【58式坦克】購買價格居然要大洋,唐亮隻覺得眼前一黑。


    “是不是給手下少買點炮彈和子彈算了?”


    隨即唐亮便否決了這個餿主意,畢竟沒了坦克大隊其他坦克的幫助,光靠唐亮自己無論如何都發揮不了更大的作用。


    僅僅采取削減購買的炮彈和機槍子彈的做法來節流,顯然是削足適履的做法,得不償失!


    隻是不采取節流,便隻能開源了,如何進行開源呢?


    唐亮陷入了深思之中。


    ……


    “鬼子果然不得不仰攻韓信嶺。”


    此前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在收攏了匆忙從太原會戰中撤出的部隊後,便以主力搭乘火車或卡車南下通過靈石縣的鼠雀穀,將山西官員和軍隊後勤補給全部設立於臨汾,並將臨汾設為山西臨時省會,第二戰區臨時指揮部所在地。


    而依托於臨汾,整個山西軍政似乎又恢複了元氣,重新恢複了運轉,這自然成了鬼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


    敵我雙方都知道臨汾周邊必有一戰,然而應當選擇哪兒作為狙擊陣地的核心,衛立煌將軍拿不準,便請了八路軍總部共同參詳;隨後八路軍總部走訪山西中南部諸多道路,最終為衛立煌將軍選定的狙擊核心陣地便在鼠雀穀一側的韓信嶺。


    從太原到長西安之間,除黃河之外的地理阻隔其實隻有太原盆地和運城盆地之間的一片山地。這片稱為靈石台地的山地,由於有汾河縱貫其間而形成了一條天然孔道,即大名鼎鼎的雀鼠穀。很顯然,這必定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晚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列出了時人認為最緊要的九處關隘,所謂天下九塞,其中的大汾塞(汾水關)就位於雀鼠穀中。


    雀鼠穀位於靈石縣中部,由北而南經兩渡、翠峰、夏門、 南關四鎮29個村莊中分靈石縣全境,是太嶽、呂梁兩大山脈夾峙,中為汾河縱貫的典型峽穀。


    雀鼠穀最初稱“調鑒穀”,命名取義已不可考。漢魏時期稱“冠爵津”, 冠爵係“鸛雀”的諧音,寓意為隻有力大無窮的鸛雀才能飛越。民間俗稱為“雀鼠穀”,形容其崎嶇陡峭,唯有雀鼠才能穿越。


    雀鼠穀以冷泉關(靈石東北冷泉村)為北口,以陰地關(靈石西南南關鎮) 為南口,蜿蜒40餘公裏,最狹窄處三灣口兩岸相距不足百米。唐代河東節度使蕭珙曾在《河東節度高壁鎮新建通濟橋記》裏描述此處為“金流洶湧,林麓森沉,東控介巒,西連白壁(關),峰巔萬仞,壁峭千尋”,以至慨歎其“代郡雁門何越之有”!


    雀鼠穀自古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為汾河漕運最險要的地段,也是曆史上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漢唐時期,雀鼠穀內先後有貫通南北的秦晉古道和貫通東西的雀鼠穀古道通過,都是當時的通衢大道,還先後設置有軍事要塞冷泉關、汾水關、陰地關。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這裏:“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穀。數十裏間道險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岩側,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 下臨絕澗,俗謂之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險也。”


    雀鼠穀由於特別的戰略位置,曆史上發生了太多戰事,特別是隋唐之際, 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由太原南下,突破雀鼠穀,大破隋將宋老生於霍邑(今山西霍州);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由河東北上,突破雀鼠穀,擊潰劉武周、宋金剛於介州(今山西介休)兩役。


    前者一舉打通李唐西圖關中的通道,成為隋唐興替的關鍵之役;後者終結了初唐劉武周的割據與突厥的幹涉, 贏得初唐的統一和鞏固,揭開太平盛世貞觀之治的序幕。


    雀鼠穀兩岸山巒主要植被是灌木,間有部分側柏樹叢。


    自民國10年(1921)太原通風陵渡公路始建,到民國23年(1934)南同蒲鐵路建成通車,無論是公路還是鐵路,都要經過鼠雀穀才能南下。


    而鬼子從太原盆地南下,後勤物資離不開鐵路,自然便不能不全力打通鼠雀穀。


    “聽說韓信嶺得名便是漢初三傑的韓信頭顱埋藏於此而得名,今日希望兵仙在天有靈,保佑我等擊退鬼子,保晉南百姓一方平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我們的59在前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晚的芒果火龍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晚的芒果火龍果並收藏抗戰:我們的59在前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