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先生說想看看我記憶裏的年,於是就有了此篇。
——題記
人們總說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我想說是因為我們被迫長大了。
小時候記憶裏的年是歡愉的,成長中記憶裏的年是喜憂參半的,長大後記憶裏的年是寡淡的。
一、小時候的年
鏡頭一:
“舅舅舅舅,快看我表演啊!”
你瞧,昏黃暗淡的燈光下是誰在起舞?
那小小的一隻擺弄著笨拙的姿勢,手舞足蹈試圖吸引屋子裏眾人的目光。
兩個麻花辮在空中飛揚,小小的臉蛋染上了紅霞。
可很快她就收攏了動作,因為大人們隻專注於他們的交談。
偶爾的誇讚令她很開心,但那種敷衍又使她有點失落。
鏡頭二:
“不要不要,重新來!”
小姑娘正在耍賴,她和舅舅玩著數瓜子的遊戲。
兩人分別開始瓜分瓜子,誰最後將那點瓜子瓜分掉就是勝利者。
周圍的外公外婆戲謔著,爸爸媽媽也在旁邊看著她。
一局又一局,床頭桌子上黑乎乎的西瓜子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
隻是很快,舅舅就去忙了。畢竟這種小孩子過家家的遊戲,玩玩而已。
鏡頭三:
“嘭嘭嘭,煙花好漂亮啊!”
手持著煙花棒,是藍色的。
父親替我們點燃引子,哥哥的小手握著我的小小手,兩個人持著同一根,45°角伸向天空。
手臂感受著煙花棒的震動,前端隨之有煙火噴射而出,映射在漆黑的夜裏,璀璨奪目。
一排煙花棒是舅舅買來給表哥表姐他們玩的,隻是恰逢這個大年三十小姑娘來外婆家過年了。
她很克製,也很珍惜,那是第一次她親自盛放的煙火。
鏡頭四:
“麻麻,舅舅給我壓歲錢啦!”
小姑娘手裏捏著一張棕色的紙幣,那時候的她並不懂桂林山水甲天下,也不懂人情的複雜。
她隻是單純的開心,然後不忘告訴麻麻一聲,如果不能要那她就還迴去。
舅舅給的是20,而外公給的是100。
外公外婆好大方啊!不像爺爺奶奶過年隻給5塊錢的壓歲錢。
小姑娘攢著手裏的錢,如此簡單想。
鏡頭五:
“外公外婆拜年啦!舅舅舅媽拜年啦!玲玲姐姐,毛毛哥哥拜年啦!!”
天還沒亮,大家就早早起來,穿著新衣圍坐在一團。
彼此間問聲新年好,小姑娘也學著父親的模樣給大家拱手作揖。
每個人臉上洋溢著欣喜,是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
那時的他們一年到頭也就在過年相聚得久點,等年後各自又要外出務工。
小朋友都留在鄉下念書,沒有手機沒有微信,能聯絡的就是家裏的座機,所以他們格外珍惜。
鏡頭六:
“保佑我能考上清華北大,保佑我家人身體健康。”
大年初一,父親帶著小小的她和哥哥跟著一路的親戚,來祠堂上香打爆竹。
陳氏家族人丁興旺,一排排一簇簇粉色偏紫的香插滿了香爐,兩隻大紅燭在兩旁燃得正旺。
祠堂裏,小姑娘學著父親三跪九叩,默念著每次來宗祠都要許下的願望。
不得不說,那時的她天真又虔誠。
儀式過後,大人們繼續相互寒暄,小姑娘也跟著堂妹一起細語低喃。
鏡頭七:
“拜年咯!拜年咯!”
小姑娘提著個紅色的塑料袋,裏麵裝的都是她一路和哥哥綽來的東西。
多數是方便麵,紅燒排骨麵,紅燒牛肉麵,還有魔法師方便麵。
他們跟著親戚一路走,哥哥喊什麽她們也喊什麽,實在是有些親戚不長喊人都不知道喊什麽。
但這都不重要,在小姑娘和堂妹以及一群小孩子眼中,綽吃的才是重要的。
偶爾有那麽一兩家喊人了卻還漏了吃食的話,她們就不會立馬走而是繼續湊上前喊拜年啦拜年啦,那會懂事的大人們總是很懂他們。
二、成長中的年
鏡頭一:
“您得,敬酒啊——”
除夕的晚上,客廳的桌子上坐滿了人。
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兩個堂妹一個堂弟,爸爸和哥哥,還有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而母親還在廚房裏捯飭著最後一個菜。
推杯換盞間,小姑娘將所有人都敬了一個遍,嘴上說著祝福詞,肚子裏堆滿了果粒橙。
叔叔嬸嬸誇著她,別提有多高興了!
鏡頭二:
“來來,這是叔叔給你的壓歲錢!”
一張20,其背後的桂林山水小姑娘在四年級的時候就學過了。
她欣喜地收下,但內心卻在計較著。
因為父親也要給相應的壓歲錢,而叔叔家有3個孩子,他們家就2個,等於一來一迴要虧20塊。
這一年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也漲了,以前是5塊,現在也是20了。
爸爸媽媽照舊也有給小姑娘壓歲錢。
鏡頭三:
“嘭嘭嘭——”
煙火照常點亮夜空,不過是那種一墩一墩的煙花,無需手持,看著就夠了。
隔壁叔叔家有手持的,暗夜裏時不時有煙火滑落。
窗外還在嘭嘭嘭,而小姑娘已經坐在了床上和家裏人打著牌。
打炸彈,兩兩一隊,一般是她和母親組隊,不贏是常有的。
不過沒關係,輸了母親會從父親那裏把贏得錢拿迴來在交給小姑娘。
鏡頭四:
“你們老師說你這次考得不理想。”
母親的批評讓小姑娘有點不開心,她自己也不開心,因為考差了。
平時老師都不會有機會和她母親說什麽的,這次是她和父母提前迴鄉下,所以和老師說不去拿成績報告單,誰知老師以手機短信的形式發過來了。
成績沒考好,年就比較難過,因為除了會自責外,母親也時常念叨。
那時的她也不知道排名隻知道總分,直到後來迴學校她才知道那次期末考她在班裏也排上了第二。
隻是母親不知道。
鏡頭五:
“你現在也這麽大個人了,就別去綽東西了。”
大嗎?也就十五六歲吧。
小姑娘有點委屈,因為隔壁嬸嬸家的堂妹依舊跟著走親串巷,而她的母親卻不想讓她去。
她並非喜歡去湊熱鬧,她隻是舍不得那些白嫖的零食。
更何況他們家也要拿東西發給別的小朋友,如果她不去就等於入不敷出。
哥哥已經大了,親戚見到他已經不給方便麵了,轉而給他發煙,哭唧唧。
鏡頭六:
“保佑我家人身體健康。”
又逢大年初一,小姑娘還是跟著父親和哥哥一起來了,隻是走完宗祠她就迴去了。
祠堂裏,小姑娘依舊跟著父親他們三跪九叩,隻是曾經的願望變了,變短了。
什麽時候開始變的呢?
大概是後來的她了解到清華北大是兩個學校,是她的可望而不可及,因為他們城市直到今天都沒一個考上的。
她不相信自己會是那個例外。
鏡頭七:
“您得,起來吃中午飯了!”
這時,小姑娘在外人眼裏已經是大姑娘了。
換做她媽的話來說,像你這個年紀我都有你哥了。
和父親去宗祠祭祖在母親眼裏已經不合時宜了,所以大年初一她如願睡懶覺,少了以往的那些期盼。
這個年裏她很是消沉,因為在此前她剛和父母說過輟學的決定。
廚房裏,她坐在灶堂邊,看著小學的書本在爐火裏灰飛煙滅,她覺得那些美夢大抵是破碎了。
三、長大後的年
鏡頭一:
“姑姑,姑姑……”
時間流逝,家庭成員增加了三個,一大隻和兩小隻。
但廣義一點的大家庭又算少了兩個,外公和爺爺都不在了。
大侄子和小侄子很吵,年夜飯母親總要先照顧他們吃飯。
桌上的飯菜依舊很豐盛,小雞燉蘑菇是每年都會上桌的菜。
隻是比起以往的光盤行動,現在就草草動兩下筷子,至於敬酒詞早就說不出口了。
鏡頭二:
“您得,來打牌啵?”
四個人的遊戲五個人就會顯得多餘,加上兩個小朋友鬧騰,所以這項娛樂項目基本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但母親為了不讓大姑娘天天盯著個手機,不讓大兒子天天玩著個電腦,所以年裏那會還是會積極湊角,發起提議。
隻是哥哥忙著打遊戲,嫂子也說沒意思,打來打去都是幾個現東西。
沉默,也確實。
從前不管輸贏都不會有隔閡,混沌打嗑錢還是自己的。
鏡頭三:
“妹啊,你啥時候買車?車都坐不下了。”
很尷尬。
在城市裏定居後,她們隔一年還是會迴鄉下過大年,因為叔叔和爸爸每年輪流在初二宴請姑姑們吃飯,所以不得不迴去。
小時候小姑娘就在鄉下,父親騎著摩托帶著母親奔他們而來;後來來父母務工的城市裏念書了,父親騎著摩托帶著一家四口奔鄉下而來;後來哥哥買車了,車裏從一家四口變成五口,變成六口,變成七口。
小姑娘從中心的位置逐漸偏移,她似乎成了多餘的那個。
年味在她心裏已經落寞了。
鏡頭四:
“我覺得過不過年都無所謂了……”
躺在床上的大姑娘在助手上敲下這一行字,她不想繼續寫這篇了。
一切顯得太多餘了,或許明年她都不想迴家過年了。
——題記
人們總說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我想說是因為我們被迫長大了。
小時候記憶裏的年是歡愉的,成長中記憶裏的年是喜憂參半的,長大後記憶裏的年是寡淡的。
一、小時候的年
鏡頭一:
“舅舅舅舅,快看我表演啊!”
你瞧,昏黃暗淡的燈光下是誰在起舞?
那小小的一隻擺弄著笨拙的姿勢,手舞足蹈試圖吸引屋子裏眾人的目光。
兩個麻花辮在空中飛揚,小小的臉蛋染上了紅霞。
可很快她就收攏了動作,因為大人們隻專注於他們的交談。
偶爾的誇讚令她很開心,但那種敷衍又使她有點失落。
鏡頭二:
“不要不要,重新來!”
小姑娘正在耍賴,她和舅舅玩著數瓜子的遊戲。
兩人分別開始瓜分瓜子,誰最後將那點瓜子瓜分掉就是勝利者。
周圍的外公外婆戲謔著,爸爸媽媽也在旁邊看著她。
一局又一局,床頭桌子上黑乎乎的西瓜子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
隻是很快,舅舅就去忙了。畢竟這種小孩子過家家的遊戲,玩玩而已。
鏡頭三:
“嘭嘭嘭,煙花好漂亮啊!”
手持著煙花棒,是藍色的。
父親替我們點燃引子,哥哥的小手握著我的小小手,兩個人持著同一根,45°角伸向天空。
手臂感受著煙花棒的震動,前端隨之有煙火噴射而出,映射在漆黑的夜裏,璀璨奪目。
一排煙花棒是舅舅買來給表哥表姐他們玩的,隻是恰逢這個大年三十小姑娘來外婆家過年了。
她很克製,也很珍惜,那是第一次她親自盛放的煙火。
鏡頭四:
“麻麻,舅舅給我壓歲錢啦!”
小姑娘手裏捏著一張棕色的紙幣,那時候的她並不懂桂林山水甲天下,也不懂人情的複雜。
她隻是單純的開心,然後不忘告訴麻麻一聲,如果不能要那她就還迴去。
舅舅給的是20,而外公給的是100。
外公外婆好大方啊!不像爺爺奶奶過年隻給5塊錢的壓歲錢。
小姑娘攢著手裏的錢,如此簡單想。
鏡頭五:
“外公外婆拜年啦!舅舅舅媽拜年啦!玲玲姐姐,毛毛哥哥拜年啦!!”
天還沒亮,大家就早早起來,穿著新衣圍坐在一團。
彼此間問聲新年好,小姑娘也學著父親的模樣給大家拱手作揖。
每個人臉上洋溢著欣喜,是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
那時的他們一年到頭也就在過年相聚得久點,等年後各自又要外出務工。
小朋友都留在鄉下念書,沒有手機沒有微信,能聯絡的就是家裏的座機,所以他們格外珍惜。
鏡頭六:
“保佑我能考上清華北大,保佑我家人身體健康。”
大年初一,父親帶著小小的她和哥哥跟著一路的親戚,來祠堂上香打爆竹。
陳氏家族人丁興旺,一排排一簇簇粉色偏紫的香插滿了香爐,兩隻大紅燭在兩旁燃得正旺。
祠堂裏,小姑娘學著父親三跪九叩,默念著每次來宗祠都要許下的願望。
不得不說,那時的她天真又虔誠。
儀式過後,大人們繼續相互寒暄,小姑娘也跟著堂妹一起細語低喃。
鏡頭七:
“拜年咯!拜年咯!”
小姑娘提著個紅色的塑料袋,裏麵裝的都是她一路和哥哥綽來的東西。
多數是方便麵,紅燒排骨麵,紅燒牛肉麵,還有魔法師方便麵。
他們跟著親戚一路走,哥哥喊什麽她們也喊什麽,實在是有些親戚不長喊人都不知道喊什麽。
但這都不重要,在小姑娘和堂妹以及一群小孩子眼中,綽吃的才是重要的。
偶爾有那麽一兩家喊人了卻還漏了吃食的話,她們就不會立馬走而是繼續湊上前喊拜年啦拜年啦,那會懂事的大人們總是很懂他們。
二、成長中的年
鏡頭一:
“您得,敬酒啊——”
除夕的晚上,客廳的桌子上坐滿了人。
爺爺奶奶,叔叔嬸嬸,兩個堂妹一個堂弟,爸爸和哥哥,還有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而母親還在廚房裏捯飭著最後一個菜。
推杯換盞間,小姑娘將所有人都敬了一個遍,嘴上說著祝福詞,肚子裏堆滿了果粒橙。
叔叔嬸嬸誇著她,別提有多高興了!
鏡頭二:
“來來,這是叔叔給你的壓歲錢!”
一張20,其背後的桂林山水小姑娘在四年級的時候就學過了。
她欣喜地收下,但內心卻在計較著。
因為父親也要給相應的壓歲錢,而叔叔家有3個孩子,他們家就2個,等於一來一迴要虧20塊。
這一年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也漲了,以前是5塊,現在也是20了。
爸爸媽媽照舊也有給小姑娘壓歲錢。
鏡頭三:
“嘭嘭嘭——”
煙火照常點亮夜空,不過是那種一墩一墩的煙花,無需手持,看著就夠了。
隔壁叔叔家有手持的,暗夜裏時不時有煙火滑落。
窗外還在嘭嘭嘭,而小姑娘已經坐在了床上和家裏人打著牌。
打炸彈,兩兩一隊,一般是她和母親組隊,不贏是常有的。
不過沒關係,輸了母親會從父親那裏把贏得錢拿迴來在交給小姑娘。
鏡頭四:
“你們老師說你這次考得不理想。”
母親的批評讓小姑娘有點不開心,她自己也不開心,因為考差了。
平時老師都不會有機會和她母親說什麽的,這次是她和父母提前迴鄉下,所以和老師說不去拿成績報告單,誰知老師以手機短信的形式發過來了。
成績沒考好,年就比較難過,因為除了會自責外,母親也時常念叨。
那時的她也不知道排名隻知道總分,直到後來迴學校她才知道那次期末考她在班裏也排上了第二。
隻是母親不知道。
鏡頭五:
“你現在也這麽大個人了,就別去綽東西了。”
大嗎?也就十五六歲吧。
小姑娘有點委屈,因為隔壁嬸嬸家的堂妹依舊跟著走親串巷,而她的母親卻不想讓她去。
她並非喜歡去湊熱鬧,她隻是舍不得那些白嫖的零食。
更何況他們家也要拿東西發給別的小朋友,如果她不去就等於入不敷出。
哥哥已經大了,親戚見到他已經不給方便麵了,轉而給他發煙,哭唧唧。
鏡頭六:
“保佑我家人身體健康。”
又逢大年初一,小姑娘還是跟著父親和哥哥一起來了,隻是走完宗祠她就迴去了。
祠堂裏,小姑娘依舊跟著父親他們三跪九叩,隻是曾經的願望變了,變短了。
什麽時候開始變的呢?
大概是後來的她了解到清華北大是兩個學校,是她的可望而不可及,因為他們城市直到今天都沒一個考上的。
她不相信自己會是那個例外。
鏡頭七:
“您得,起來吃中午飯了!”
這時,小姑娘在外人眼裏已經是大姑娘了。
換做她媽的話來說,像你這個年紀我都有你哥了。
和父親去宗祠祭祖在母親眼裏已經不合時宜了,所以大年初一她如願睡懶覺,少了以往的那些期盼。
這個年裏她很是消沉,因為在此前她剛和父母說過輟學的決定。
廚房裏,她坐在灶堂邊,看著小學的書本在爐火裏灰飛煙滅,她覺得那些美夢大抵是破碎了。
三、長大後的年
鏡頭一:
“姑姑,姑姑……”
時間流逝,家庭成員增加了三個,一大隻和兩小隻。
但廣義一點的大家庭又算少了兩個,外公和爺爺都不在了。
大侄子和小侄子很吵,年夜飯母親總要先照顧他們吃飯。
桌上的飯菜依舊很豐盛,小雞燉蘑菇是每年都會上桌的菜。
隻是比起以往的光盤行動,現在就草草動兩下筷子,至於敬酒詞早就說不出口了。
鏡頭二:
“您得,來打牌啵?”
四個人的遊戲五個人就會顯得多餘,加上兩個小朋友鬧騰,所以這項娛樂項目基本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但母親為了不讓大姑娘天天盯著個手機,不讓大兒子天天玩著個電腦,所以年裏那會還是會積極湊角,發起提議。
隻是哥哥忙著打遊戲,嫂子也說沒意思,打來打去都是幾個現東西。
沉默,也確實。
從前不管輸贏都不會有隔閡,混沌打嗑錢還是自己的。
鏡頭三:
“妹啊,你啥時候買車?車都坐不下了。”
很尷尬。
在城市裏定居後,她們隔一年還是會迴鄉下過大年,因為叔叔和爸爸每年輪流在初二宴請姑姑們吃飯,所以不得不迴去。
小時候小姑娘就在鄉下,父親騎著摩托帶著母親奔他們而來;後來來父母務工的城市裏念書了,父親騎著摩托帶著一家四口奔鄉下而來;後來哥哥買車了,車裏從一家四口變成五口,變成六口,變成七口。
小姑娘從中心的位置逐漸偏移,她似乎成了多餘的那個。
年味在她心裏已經落寞了。
鏡頭四:
“我覺得過不過年都無所謂了……”
躺在床上的大姑娘在助手上敲下這一行字,她不想繼續寫這篇了。
一切顯得太多餘了,或許明年她都不想迴家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