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主簿小心翼翼地站在門口。
劉堯啟齒:“程大人,請進。”
程主簿走進來,畢恭畢敬地行禮:“殿下,一切收尾都處理完畢,隻等糧食運來。”
“臣已擬好文書,送往廬泉各個地方,安撫各地,並要求他們嚴格推行救災策略,切勿傷及百姓。”
“大將軍帶走的四名護衛,其中三名已平安歸來,雖受了點傷,但都沒有性命之憂。”
“……”
程主簿有條不紊地迴稟事情進展情況。
事無巨細,大到安撫流民,推行賑災策略。
小到白明微帶去糧倉的,除了翎羽外的三名護衛,他都顧及到。
可以看出,他是個極為細心之人。
劉堯點頭:“做得很好,沒有任何疏漏之處。”
程主簿拱手,隨即跪下請罪:“馮師爺死於微臣之手,還請殿下責罰。”
劉堯眉頭微微蹙起。
俞劍淩雙眼一眯,目泛冷光地看著他。
白瑜沒有多言。
白明微開口詢問:“程主簿,這是為何?”
程主簿解釋:“城中糧食告罄,縣令大人前往糧倉開倉放糧,糧倉那邊出事後,師爺立即攬權,並且放流民入城。”
“下官當時就覺得很蹊蹺,以往救災很少有放流民入城的先例,因為流民是不確定因素,一旦暴\/動便會危及無辜。”
“而且那批流民很不對勁,其中的男子占比挺多,這與目前廬泉的情況有些不一樣。”
“下官曾勸過馮師爺,但他覺得災情之下多是男子活下來並無不妥,仍舊一意孤行,結果流民果真出了問題。”
“下官發現是馮師爺與他們裏應外合,放流民進來也是計劃之一,於是便在馮師爺意圖拉攏下官入夥時,當機立斷。”
“接著,下官又迅速控製了縣丞等人的親眷,用他們威脅各縣吏聽命於下官,這才堪堪控製住局勢。”
“馮師爺……”白明微默然。
她想起,曹縣令走的時候,仍在為老友惋惜。
沒想到,叛徒竟是最親近之人。
劉堯率先開口:“可知馮師爺叛變緣由?”
程主簿搖頭:“時間緊迫,下官尚且未曾知曉其叛變緣由,請的殿下降罪。”
劉堯看向白明微。
白明微搖搖頭。
她手中的確掌握江北各官員的派係及立場信息,但江北州十八個縣,大大小小的官吏加起來數百人。
像縣丞主簿之流,隻是大概信息,沒辦法更加精確。
師爺一類的,更是不用說。
馮師爺叛變,也不是她早就掌握的。
這時,孟子昂開口:“這也不奇怪,師爺是縣令自己的人,充當幕僚及助手的角色。”
“我若想收買縣令,但縣令又實在不容易被策反,那我便會從師爺下手。”
“隻怕這師爺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歸順到別人麾下,成為別人投在廬泉的一粒棋子。”
“這不,棋子起作用了,關鍵時刻做了棋子該做的事情,還能有其他的什麽緣由?”
孟子昂話說得清楚明白,程主簿有些尷尬。
這種敏\/感的話題,他委實不該出現在此處。
但孟子昂說得也沒錯。
曹縣令是個好官。
且先不說他的政績如何,但他為官數十年裏,一心為民這事,他是真真切切貫徹下去了。
想要收買他,的確不容易。
而師爺的背景往往複雜,不管馮師爺是元五後來收買的,還是直接安插進來的,都有可能。
既然人已經死了,這些緣由,已經不是重點。
這時,俞劍淩開口:“你說了這麽多,尚未洗清自身的嫌疑。平時你不顯山不露水的,關鍵時刻突然變得可靠,這事你該作何解釋?”
程主簿開口,聲音像是從過去傳來:“三十五年前,惠帝還在世,下官曾有幸替白相磨墨。”
“那時江北發生旱災,滴雨不下,田地皸裂,渴死的莊家和牲畜不計其數。”
“年輕的白相來到江北,一呆就是幾個月,下官原本是驛站的雜役,被白相委以伺候筆墨重任,跟著白相習字。”
“災情結束之後,下官便賣掉家中田地,去書院讀書,後來被舉薦,謀得一個書吏官職。”
“這數十年來,下官雖坐到主簿之位,卻也安於處理文書,然而發生那樣的情況,倘若是白相在此,他也一定會挺身而出的吧?”
俞劍淩聞言,他默了默,隨即開口:
“程大人的話,叫我想起一個人。平城以前也叫歸雁城,五十年前,北燕發起大規模的南侵。”
“羌城的守兵不敵,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平城後方——涼城,想要舍棄平城。”
“一名叫鄭平的校尉帶著五千將士負隅頑抗,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硬是扛了兩個月零八日,最後力竭而亡。”
“我祖父率援軍趕到時,鄭校尉的遺體已經腐爛了,但依舊屹立在城牆之上,手中還握著東陵的旗幟。”
“城下敵軍上萬,卻沒有一人敢攻城,因為他們以為鄭校尉還活著。”
“後來我祖父才知曉,鄭校尉曾在剛入伍時,給我曾祖父牽過馬,受過我曾祖父的影響。”
“隻因為一個信念,年過半百鄭校尉創造了一個奇跡,成為東陵反敗為勝的關鍵。”
“我祖父每次講起這件事的時候,都忍不住唏噓,說一個老人,在那種情況下,究竟是怎麽撐到援軍到達的呢?”
“直到我祖父去世,都想不明白其中緣由。後來為了紀念鄭校尉,百姓將歸雁城喚作平城,後正式更名。”
“現在很少有人提及歸雁城這個名字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平城的由來。”
說到這裏,俞劍淩拱手,衝著程主簿深深拜下:“程大人,事前沒有查清楚就懷疑您,請您見諒。”
白瑜打趣:“世子這心思說變就變,一會兒懷疑,一會兒又道歉的。”
俞劍淩反唇相譏:“我這是知錯能改。”
程主簿接話:“殿下,微臣沒有什麽野心,一輩子也隻想安分守己,但微臣親眼見證過白相如何賑災。”
“危急關頭,微臣也想做出一直以來從不敢做的事情,雖情有可原,但違反國法,還請殿下依律責罰。”
劉堯一錘定音:“程大人臨危不懼,救廬泉於水火,雖有違反國法之處,總的來說卻功大於過,隻獎不罰。”
程主簿恭敬地行了個禮:“多謝殿下。”
劉堯點點頭:“程大人,你先下去吧,處理百姓的事要緊。”
程主簿畢恭畢敬地退了出去。
待他走後,俞劍淩開口:“這位程大人,大智若愚,並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這麽簡單。”
“今日殿下安撫流民之時,他的判斷能力異於常人,而在事情發生之後,他也能迅速控製局勢,可見其手腕。”
劉堯點頭:“受到白相影響之人,天下何其之多,他適才的解釋,也合情合理。”
“倘若他沒有什麽問題,可以委任其成為廬泉城代理縣令,待本王去吏部過一遍文書,便可轉正成為廬泉縣令。”
白明微接話:“以程主簿的能力,的確擔得縣令一職,臣這就著手安排。”
劉堯應下:“大將軍安排便是。”
說完,他便露出疲態。
幾人見狀,便起身準備告辭:“殿下好生養傷,我等告退。”
劉堯沒有多言,隻是看向白明微:“大將軍,你留下。”
其餘幾人退了出去。
劉堯向心腹使了個眼色,心腹立即捧來幾瓶藥膏。
劉堯解釋:“這是宮廷秘藥,帶迴去,好好養傷。”
白明微意外劉堯的心細如發。
她已經盡量表現得正常了,但卻還是被看出了端倪。
她接過藥瓶,行禮謝恩:“多謝殿下。”
說完,她就要離去。
劉堯又叫住了她,欲言又止。
劉堯啟齒:“程大人,請進。”
程主簿走進來,畢恭畢敬地行禮:“殿下,一切收尾都處理完畢,隻等糧食運來。”
“臣已擬好文書,送往廬泉各個地方,安撫各地,並要求他們嚴格推行救災策略,切勿傷及百姓。”
“大將軍帶走的四名護衛,其中三名已平安歸來,雖受了點傷,但都沒有性命之憂。”
“……”
程主簿有條不紊地迴稟事情進展情況。
事無巨細,大到安撫流民,推行賑災策略。
小到白明微帶去糧倉的,除了翎羽外的三名護衛,他都顧及到。
可以看出,他是個極為細心之人。
劉堯點頭:“做得很好,沒有任何疏漏之處。”
程主簿拱手,隨即跪下請罪:“馮師爺死於微臣之手,還請殿下責罰。”
劉堯眉頭微微蹙起。
俞劍淩雙眼一眯,目泛冷光地看著他。
白瑜沒有多言。
白明微開口詢問:“程主簿,這是為何?”
程主簿解釋:“城中糧食告罄,縣令大人前往糧倉開倉放糧,糧倉那邊出事後,師爺立即攬權,並且放流民入城。”
“下官當時就覺得很蹊蹺,以往救災很少有放流民入城的先例,因為流民是不確定因素,一旦暴\/動便會危及無辜。”
“而且那批流民很不對勁,其中的男子占比挺多,這與目前廬泉的情況有些不一樣。”
“下官曾勸過馮師爺,但他覺得災情之下多是男子活下來並無不妥,仍舊一意孤行,結果流民果真出了問題。”
“下官發現是馮師爺與他們裏應外合,放流民進來也是計劃之一,於是便在馮師爺意圖拉攏下官入夥時,當機立斷。”
“接著,下官又迅速控製了縣丞等人的親眷,用他們威脅各縣吏聽命於下官,這才堪堪控製住局勢。”
“馮師爺……”白明微默然。
她想起,曹縣令走的時候,仍在為老友惋惜。
沒想到,叛徒竟是最親近之人。
劉堯率先開口:“可知馮師爺叛變緣由?”
程主簿搖頭:“時間緊迫,下官尚且未曾知曉其叛變緣由,請的殿下降罪。”
劉堯看向白明微。
白明微搖搖頭。
她手中的確掌握江北各官員的派係及立場信息,但江北州十八個縣,大大小小的官吏加起來數百人。
像縣丞主簿之流,隻是大概信息,沒辦法更加精確。
師爺一類的,更是不用說。
馮師爺叛變,也不是她早就掌握的。
這時,孟子昂開口:“這也不奇怪,師爺是縣令自己的人,充當幕僚及助手的角色。”
“我若想收買縣令,但縣令又實在不容易被策反,那我便會從師爺下手。”
“隻怕這師爺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歸順到別人麾下,成為別人投在廬泉的一粒棋子。”
“這不,棋子起作用了,關鍵時刻做了棋子該做的事情,還能有其他的什麽緣由?”
孟子昂話說得清楚明白,程主簿有些尷尬。
這種敏\/感的話題,他委實不該出現在此處。
但孟子昂說得也沒錯。
曹縣令是個好官。
且先不說他的政績如何,但他為官數十年裏,一心為民這事,他是真真切切貫徹下去了。
想要收買他,的確不容易。
而師爺的背景往往複雜,不管馮師爺是元五後來收買的,還是直接安插進來的,都有可能。
既然人已經死了,這些緣由,已經不是重點。
這時,俞劍淩開口:“你說了這麽多,尚未洗清自身的嫌疑。平時你不顯山不露水的,關鍵時刻突然變得可靠,這事你該作何解釋?”
程主簿開口,聲音像是從過去傳來:“三十五年前,惠帝還在世,下官曾有幸替白相磨墨。”
“那時江北發生旱災,滴雨不下,田地皸裂,渴死的莊家和牲畜不計其數。”
“年輕的白相來到江北,一呆就是幾個月,下官原本是驛站的雜役,被白相委以伺候筆墨重任,跟著白相習字。”
“災情結束之後,下官便賣掉家中田地,去書院讀書,後來被舉薦,謀得一個書吏官職。”
“這數十年來,下官雖坐到主簿之位,卻也安於處理文書,然而發生那樣的情況,倘若是白相在此,他也一定會挺身而出的吧?”
俞劍淩聞言,他默了默,隨即開口:
“程大人的話,叫我想起一個人。平城以前也叫歸雁城,五十年前,北燕發起大規模的南侵。”
“羌城的守兵不敵,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平城後方——涼城,想要舍棄平城。”
“一名叫鄭平的校尉帶著五千將士負隅頑抗,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硬是扛了兩個月零八日,最後力竭而亡。”
“我祖父率援軍趕到時,鄭校尉的遺體已經腐爛了,但依舊屹立在城牆之上,手中還握著東陵的旗幟。”
“城下敵軍上萬,卻沒有一人敢攻城,因為他們以為鄭校尉還活著。”
“後來我祖父才知曉,鄭校尉曾在剛入伍時,給我曾祖父牽過馬,受過我曾祖父的影響。”
“隻因為一個信念,年過半百鄭校尉創造了一個奇跡,成為東陵反敗為勝的關鍵。”
“我祖父每次講起這件事的時候,都忍不住唏噓,說一個老人,在那種情況下,究竟是怎麽撐到援軍到達的呢?”
“直到我祖父去世,都想不明白其中緣由。後來為了紀念鄭校尉,百姓將歸雁城喚作平城,後正式更名。”
“現在很少有人提及歸雁城這個名字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平城的由來。”
說到這裏,俞劍淩拱手,衝著程主簿深深拜下:“程大人,事前沒有查清楚就懷疑您,請您見諒。”
白瑜打趣:“世子這心思說變就變,一會兒懷疑,一會兒又道歉的。”
俞劍淩反唇相譏:“我這是知錯能改。”
程主簿接話:“殿下,微臣沒有什麽野心,一輩子也隻想安分守己,但微臣親眼見證過白相如何賑災。”
“危急關頭,微臣也想做出一直以來從不敢做的事情,雖情有可原,但違反國法,還請殿下依律責罰。”
劉堯一錘定音:“程大人臨危不懼,救廬泉於水火,雖有違反國法之處,總的來說卻功大於過,隻獎不罰。”
程主簿恭敬地行了個禮:“多謝殿下。”
劉堯點點頭:“程大人,你先下去吧,處理百姓的事要緊。”
程主簿畢恭畢敬地退了出去。
待他走後,俞劍淩開口:“這位程大人,大智若愚,並不像表麵上看起來這麽簡單。”
“今日殿下安撫流民之時,他的判斷能力異於常人,而在事情發生之後,他也能迅速控製局勢,可見其手腕。”
劉堯點頭:“受到白相影響之人,天下何其之多,他適才的解釋,也合情合理。”
“倘若他沒有什麽問題,可以委任其成為廬泉城代理縣令,待本王去吏部過一遍文書,便可轉正成為廬泉縣令。”
白明微接話:“以程主簿的能力,的確擔得縣令一職,臣這就著手安排。”
劉堯應下:“大將軍安排便是。”
說完,他便露出疲態。
幾人見狀,便起身準備告辭:“殿下好生養傷,我等告退。”
劉堯沒有多言,隻是看向白明微:“大將軍,你留下。”
其餘幾人退了出去。
劉堯向心腹使了個眼色,心腹立即捧來幾瓶藥膏。
劉堯解釋:“這是宮廷秘藥,帶迴去,好好養傷。”
白明微意外劉堯的心細如發。
她已經盡量表現得正常了,但卻還是被看出了端倪。
她接過藥瓶,行禮謝恩:“多謝殿下。”
說完,她就要離去。
劉堯又叫住了她,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