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聽了這句,才知道豫王是故意的,又聽他提及太子,不由驚心。
四喜也瞪大雙眼:「你說什麽?我們殿下的處境?殿下怎麽了?什麽叫雪上加霜?」
宋皎本來不打算跟豫王多話,甚至都不想多看他一眼,但是現在也忍不住怔怔地望著趙南瑭,希望他快些開口。
當初太子聽聞宋皎在永州出事,竟向皇帝請命,隻說西南水患恐怕將激發民變,要親臨巡看。
皇帝見他提的這麽突兀,自然以為他不過一時衝動,哪裏會輕易答應,隻說會派人前去巡查而已,以為太子會就此撂手。
誰知趙儀瑄竟會不由分說一走了之。
起初的兩三天中,東宮對外隻說太子殿下偶感風寒,正自靜養,摺奏之類暫時交給輔政的幾部尚書共同料理,也不見外臣等。
皇帝起初沒怎麽在意,兩天之後,仍是不見太子的動靜,這才疑惑起來,也擔心太子有礙,便命魏疾派人去查看。
魏公公早就聽說了一點蛛絲馬跡,而且先前禦馬監那裏宛國進貢的馬匹之前都給東宮「借」了去,說是太子喜歡,借去多看幾天。
但太子既然病著,怎麽又有心情觀賞什麽天馬。
盛公公之前得了趙儀瑄的吩咐,對外百般遮掩,幾乎用盡渾身解數。
但他心裏也沒底兒,又哪裏瞞得過魏疾的人。
魏公公知道事情不對,索性親自前往,三言兩語旁敲側擊,便逼得盛公公說了實情:隻說太子惦記西南的災情,所以奮不顧身。
魏疾色變,他知道太子向來不聽人言,擅長自作主張,時而有驚世之舉,但沒想到他居然真的敢做出這種事來。
當下拉著盛公公前去麵聖。
這邊皇帝才得知了「實情」,那邊太子的信便送了迴來。
趙儀瑄在信上隻也冠冕堂皇地說什麽……身為太子一直久居京城,不曾了解民間疾苦,所以才不惜違背皇命,想要歷練一番,請皇帝寬恩饒恕不要動怒。
皇帝非但動怒,且是龍顏大怒,頓時將那封信撕得粉碎。
這才有了那第一次的催促太子快些迴京的旨意。
不過,旨意前腳才給送出宮後,皇帝便立即察覺有些不對了。
天下四方,常常有事發生,太子也不是沒經歷過,為什麽突然間這次就起了要親去西南的念想?
按照太子的性情,雖說一時衝動也是有的,但皇帝心裏仍是覺著異樣。
他思來想去後,便問魏疾:「這個西南道……朕怎麽記得前些日子仿佛聽過誰說起了似的。」
魏公公這會兒心裏已經有了點數了,可是皇帝沒想通,他不敢亂言。
見皇帝問起來,魏公公才恍若無事地說道:「迴皇上,奴婢記得……仿佛是有個什麽人,被發派去西南了吧,似是禦史台的?」
一句話提醒了皇帝,脫口道:「是禦史台的宋夜光!」
「宋夜光」這三個字,像是一道閃電,把皇帝的眼前跟心底都照的雪亮。
他立刻想起了宋皎向來跟太子的那些不合的傳言,想起了之前太子留宋皎在東宮,兩人被帶到禦前的情形,想起了在所謂宋皎出京前夕,太子竟親自去找她的那件事。
皇帝更加想到了,前幾天在滿朝文武攻訐太子的時候,是宋夜光從西南傳迴了那道「彈劾」奏摺。
雖然還沒有想通太子跟宋皎之間的真實關係,但在這一刻,皇帝幾乎是本能地認定了——趙儀瑄去西南道,絕非什麽心血來潮的歷練,他是衝著宋夜光去的!!
想通了這個後,皇帝怒髮衝冠,但很快他按捺怒火。
皇帝吩咐魏疾暗中審訊東宮的近侍,就從盛公公開始!
不問別的,就問太子跟宋皎之間的關係。
出乎意料,魏疾並沒有得到什麽有用的答案。
不管是那向來膽小如鼠的盛公公,還是東宮的其他人,竟都「一無所知」。
盛公公就算受了點刑罰,卻咬死了隻說:「殿下先前跟那宋皎是不共戴天的,後來覺著那宋夜光是個好的,自然就不再如先前一般看待,還說、說要重用她,就是這樣而已。」
盛公公很清楚宋皎對於趙儀瑄意味著什麽,此刻若是出賣了宋皎,便等於背叛了太子。
所以他寧死也不會做的。
殊不知,皇帝心裏擔憂的是另一件事。
皇帝當然想不到,宋皎是女扮男裝的。
可是宋皎之前跟豫王的那些隱約的傳聞,皇帝卻是一清二楚。
後來豫王倒是跟宋夜光切割了似的幹幹淨淨,反而是太子「取而代之」,隻是之前認定了太子仇恨宋皎,有了這個「障眼法」,自然不會往別處想。
如今,皇帝迴想曾見過的宋皎的容貌……果然秀麗美貌的過了分。
其實當時第一次召見她,皇帝心裏就有些異樣了。
皇帝心中震怒之極,他當然不會信趙儀瑄會為了個什麽得「重用」的巡按禦史、而不顧一切地衝去西南。
他很懷疑的,是太子誤入了歧途,也喜歡上了那種龍陽斷袖的不入流的邪道。
還幹的這麽驚天動地!
這個猜測,讓皇帝焦心如焚,差點一口氣上不來。
倘若太子會為了一個孌寵,如此不顧國體,那不管皇帝再怎麽偏寵趙儀瑄,也隻能忍痛……
四喜也瞪大雙眼:「你說什麽?我們殿下的處境?殿下怎麽了?什麽叫雪上加霜?」
宋皎本來不打算跟豫王多話,甚至都不想多看他一眼,但是現在也忍不住怔怔地望著趙南瑭,希望他快些開口。
當初太子聽聞宋皎在永州出事,竟向皇帝請命,隻說西南水患恐怕將激發民變,要親臨巡看。
皇帝見他提的這麽突兀,自然以為他不過一時衝動,哪裏會輕易答應,隻說會派人前去巡查而已,以為太子會就此撂手。
誰知趙儀瑄竟會不由分說一走了之。
起初的兩三天中,東宮對外隻說太子殿下偶感風寒,正自靜養,摺奏之類暫時交給輔政的幾部尚書共同料理,也不見外臣等。
皇帝起初沒怎麽在意,兩天之後,仍是不見太子的動靜,這才疑惑起來,也擔心太子有礙,便命魏疾派人去查看。
魏公公早就聽說了一點蛛絲馬跡,而且先前禦馬監那裏宛國進貢的馬匹之前都給東宮「借」了去,說是太子喜歡,借去多看幾天。
但太子既然病著,怎麽又有心情觀賞什麽天馬。
盛公公之前得了趙儀瑄的吩咐,對外百般遮掩,幾乎用盡渾身解數。
但他心裏也沒底兒,又哪裏瞞得過魏疾的人。
魏公公知道事情不對,索性親自前往,三言兩語旁敲側擊,便逼得盛公公說了實情:隻說太子惦記西南的災情,所以奮不顧身。
魏疾色變,他知道太子向來不聽人言,擅長自作主張,時而有驚世之舉,但沒想到他居然真的敢做出這種事來。
當下拉著盛公公前去麵聖。
這邊皇帝才得知了「實情」,那邊太子的信便送了迴來。
趙儀瑄在信上隻也冠冕堂皇地說什麽……身為太子一直久居京城,不曾了解民間疾苦,所以才不惜違背皇命,想要歷練一番,請皇帝寬恩饒恕不要動怒。
皇帝非但動怒,且是龍顏大怒,頓時將那封信撕得粉碎。
這才有了那第一次的催促太子快些迴京的旨意。
不過,旨意前腳才給送出宮後,皇帝便立即察覺有些不對了。
天下四方,常常有事發生,太子也不是沒經歷過,為什麽突然間這次就起了要親去西南的念想?
按照太子的性情,雖說一時衝動也是有的,但皇帝心裏仍是覺著異樣。
他思來想去後,便問魏疾:「這個西南道……朕怎麽記得前些日子仿佛聽過誰說起了似的。」
魏公公這會兒心裏已經有了點數了,可是皇帝沒想通,他不敢亂言。
見皇帝問起來,魏公公才恍若無事地說道:「迴皇上,奴婢記得……仿佛是有個什麽人,被發派去西南了吧,似是禦史台的?」
一句話提醒了皇帝,脫口道:「是禦史台的宋夜光!」
「宋夜光」這三個字,像是一道閃電,把皇帝的眼前跟心底都照的雪亮。
他立刻想起了宋皎向來跟太子的那些不合的傳言,想起了之前太子留宋皎在東宮,兩人被帶到禦前的情形,想起了在所謂宋皎出京前夕,太子竟親自去找她的那件事。
皇帝更加想到了,前幾天在滿朝文武攻訐太子的時候,是宋夜光從西南傳迴了那道「彈劾」奏摺。
雖然還沒有想通太子跟宋皎之間的真實關係,但在這一刻,皇帝幾乎是本能地認定了——趙儀瑄去西南道,絕非什麽心血來潮的歷練,他是衝著宋夜光去的!!
想通了這個後,皇帝怒髮衝冠,但很快他按捺怒火。
皇帝吩咐魏疾暗中審訊東宮的近侍,就從盛公公開始!
不問別的,就問太子跟宋皎之間的關係。
出乎意料,魏疾並沒有得到什麽有用的答案。
不管是那向來膽小如鼠的盛公公,還是東宮的其他人,竟都「一無所知」。
盛公公就算受了點刑罰,卻咬死了隻說:「殿下先前跟那宋皎是不共戴天的,後來覺著那宋夜光是個好的,自然就不再如先前一般看待,還說、說要重用她,就是這樣而已。」
盛公公很清楚宋皎對於趙儀瑄意味著什麽,此刻若是出賣了宋皎,便等於背叛了太子。
所以他寧死也不會做的。
殊不知,皇帝心裏擔憂的是另一件事。
皇帝當然想不到,宋皎是女扮男裝的。
可是宋皎之前跟豫王的那些隱約的傳聞,皇帝卻是一清二楚。
後來豫王倒是跟宋夜光切割了似的幹幹淨淨,反而是太子「取而代之」,隻是之前認定了太子仇恨宋皎,有了這個「障眼法」,自然不會往別處想。
如今,皇帝迴想曾見過的宋皎的容貌……果然秀麗美貌的過了分。
其實當時第一次召見她,皇帝心裏就有些異樣了。
皇帝心中震怒之極,他當然不會信趙儀瑄會為了個什麽得「重用」的巡按禦史、而不顧一切地衝去西南。
他很懷疑的,是太子誤入了歧途,也喜歡上了那種龍陽斷袖的不入流的邪道。
還幹的這麽驚天動地!
這個猜測,讓皇帝焦心如焚,差點一口氣上不來。
倘若太子會為了一個孌寵,如此不顧國體,那不管皇帝再怎麽偏寵趙儀瑄,也隻能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