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皎皺了眉:「十二歲,哼,太子殿下還真能下得了手啊。」
兩個小太監嚇了一跳,急忙擺手道:「不不,宋侍禦,這您可是冤枉我們殿下了。殿下才不好這口兒呢。」
宋皎並不信這話,心想:「人都在這兒了,這還有什麽可說的。」
其中一個小太監道:「確實殿下不喜歡年紀太小的,先前皇上賜了兩個十四歲的美人兒,殿下還棄嫌呢,轉手就賞給了雲良娣當宮女去了。雲良娣起初過來這兒的時候已經十八了,李奉儀王奉儀,一個跟她同歲,一個還比她大兩歲呢。」
宋皎聽了這幾句,心裏才略太平了些。
就在這時,門口有人道:「崽子們,又在瞎說八道什麽?」
原來竟是盛公公突然來了,兩個小太監趕緊退後。
宋皎忙也向著公公行禮,盛公公道:「他們沒說什麽瞎話吧?」
「並沒有,是我覺著悶,所以同他們閑話呢。」宋皎趕忙說。
盛公公笑道:「那還成。」他把宋皎拉了拉,低聲道:「宋侍禦,我有件難辦的事兒,不太好開口。」
宋皎忙問何事,盛公公道:「這……就是昨晚上那個不守規矩的宮女,她雖說是犯了錯,但我見她還算聰明,年紀又小,若是不管她,恐怕她的腦袋就……」
宋皎大驚:「是犯了什麽錯,至於要她的命?」
盛公公道:「這個、這個……您知道的。」他見宋皎著實不解,便低低道:「您以為昨兒是在哪捉到她的?就是在禦花園。」
宋皎聽到花園,頓時醒悟,臉上便紅了起來。
盛公公道:「所以殿下隻怕饒她不得……我又有點不太忍心,想去求殿下,也未必能成,思來想去,隻有您能在殿下麵前說得上話了,所以我想您能不能……」
盛公公也是沒有了法子,他又不敢陽奉陰違饒了那丫頭,思來想去,隻有「解鈴還須繫鈴人」。
料想宋皎的話,太子必是聽得。
宋皎明白了盛公公的意思:「原來是這樣,公公放心,迴頭見了殿下,我自會替她求情。」
盛公公大大鬆了口氣,又道:「您放心,那丫頭絕不會走漏半個字,不然,我親自把她的舌頭先拔下來!」
宋皎隻能一笑。
盛公公看看天色:「早朝怕是要結束了,老奴該去接太子殿下了。」
宋皎送了幾步,目睹盛公公去了。
太和殿那邊,確實已經退了早朝。
但是隻有親歷的朝臣們才知道,這一次的早朝,簡直硝煙四起。
禦史大夫程殘陽上奏參了大理寺一本,如今人盡皆知,程子勵橫死在大理寺獄中,而且給先斬後奏地開了膛。
雖然說程子勵入獄,朝中幾乎有一半的有點幸災樂禍,畢竟禦史台所幹的就是得罪人的活,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朝臣被禦史台彈劾過,他們樂得程殘陽吃癟。
可是程子勵就這麽毫無預兆突然地死了……這件事著實讓人心裏一驚。
畢竟朝臣們也都是有子女的,誰也不敢保證有朝一日,他們的子女會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而給調查,但調查是一迴事,還沒查明白就死的如此離奇悽慘,那可是讓大傢夥兒一個個惶惶不安起來,有點兔死狐悲之感。
皇帝也很吃了一驚,急忙詢問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在昨晚上就給陶避寒派人從家裏拉了出來,說明了一切情況,所以還算臨陣不慌。
當即就按照陶避寒的說法,一一迴稟了皇帝。
皇帝聽後,覺著事出有因,還須進一步調查,但不管如何程子勵畢竟是死了,他隻能盡力地安撫了程殘陽一番,又下旨,將負責看管審訊程子勵的一幹人等革職查辦。
這件事畢竟是東宮負責的,雖然程殘陽半個字沒有提過東宮,而隻衝著大理寺,但皇帝還是轉頭看向旁邊的太子,申飭了幾句後,叫他另外選妥帖之人負責此案。
趙儀瑄早在上朝的時候,就被趕進來的諸葛嵩告知了昨夜大理寺的種種,所以此刻也是心裏有數,他並未多言,而是懇切應承。
程殘陽的臉麵還是要顧及的,因為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事兒,這幾乎事關所有朝臣。萬一給大臣們留下個東宮肆意殘殺的印象,自然得不償失。
退朝之後,皇帝特留了太子並豫王,他皺眉道:「這案子早先已經讓你們兩人協同料理了,如今卻出了這種事,豫王,你幹什麽去了?」
趙南瑭毫無辯解之言:「是兒臣失責,求父皇寬恕。」
皇帝道:「你不要以為有太子在前頭,你就不用參與了,該做事的時候且警醒些,但凡你們能夠齊心協力,也不至於出現這種紕漏。」
太子微微垂眸,一語不發。
皇帝道:「程子勵,朕是見過的,還算不錯,沒想到短短兩年竟會如此……又落個遽然身死獄中的下場,情形悽慘,程殘陽隻這一個兒子,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別的不提,單看父子之間,豈不叫人嘆惋?」
他說著,格外看了太子一眼:「尤其是你,叫那些人辦事再謹慎些!」
趙儀瑄道:「兒臣遵旨。」
皇帝想了想,說道:「叫你的人把程子勵的屍身好生的……叫程府領迴,他雖有罪,但死的如此也就罷了。隻再去追查其他涉案之人、以及幕後謀害便是。」
兩個小太監嚇了一跳,急忙擺手道:「不不,宋侍禦,這您可是冤枉我們殿下了。殿下才不好這口兒呢。」
宋皎並不信這話,心想:「人都在這兒了,這還有什麽可說的。」
其中一個小太監道:「確實殿下不喜歡年紀太小的,先前皇上賜了兩個十四歲的美人兒,殿下還棄嫌呢,轉手就賞給了雲良娣當宮女去了。雲良娣起初過來這兒的時候已經十八了,李奉儀王奉儀,一個跟她同歲,一個還比她大兩歲呢。」
宋皎聽了這幾句,心裏才略太平了些。
就在這時,門口有人道:「崽子們,又在瞎說八道什麽?」
原來竟是盛公公突然來了,兩個小太監趕緊退後。
宋皎忙也向著公公行禮,盛公公道:「他們沒說什麽瞎話吧?」
「並沒有,是我覺著悶,所以同他們閑話呢。」宋皎趕忙說。
盛公公笑道:「那還成。」他把宋皎拉了拉,低聲道:「宋侍禦,我有件難辦的事兒,不太好開口。」
宋皎忙問何事,盛公公道:「這……就是昨晚上那個不守規矩的宮女,她雖說是犯了錯,但我見她還算聰明,年紀又小,若是不管她,恐怕她的腦袋就……」
宋皎大驚:「是犯了什麽錯,至於要她的命?」
盛公公道:「這個、這個……您知道的。」他見宋皎著實不解,便低低道:「您以為昨兒是在哪捉到她的?就是在禦花園。」
宋皎聽到花園,頓時醒悟,臉上便紅了起來。
盛公公道:「所以殿下隻怕饒她不得……我又有點不太忍心,想去求殿下,也未必能成,思來想去,隻有您能在殿下麵前說得上話了,所以我想您能不能……」
盛公公也是沒有了法子,他又不敢陽奉陰違饒了那丫頭,思來想去,隻有「解鈴還須繫鈴人」。
料想宋皎的話,太子必是聽得。
宋皎明白了盛公公的意思:「原來是這樣,公公放心,迴頭見了殿下,我自會替她求情。」
盛公公大大鬆了口氣,又道:「您放心,那丫頭絕不會走漏半個字,不然,我親自把她的舌頭先拔下來!」
宋皎隻能一笑。
盛公公看看天色:「早朝怕是要結束了,老奴該去接太子殿下了。」
宋皎送了幾步,目睹盛公公去了。
太和殿那邊,確實已經退了早朝。
但是隻有親歷的朝臣們才知道,這一次的早朝,簡直硝煙四起。
禦史大夫程殘陽上奏參了大理寺一本,如今人盡皆知,程子勵橫死在大理寺獄中,而且給先斬後奏地開了膛。
雖然說程子勵入獄,朝中幾乎有一半的有點幸災樂禍,畢竟禦史台所幹的就是得罪人的活,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朝臣被禦史台彈劾過,他們樂得程殘陽吃癟。
可是程子勵就這麽毫無預兆突然地死了……這件事著實讓人心裏一驚。
畢竟朝臣們也都是有子女的,誰也不敢保證有朝一日,他們的子女會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而給調查,但調查是一迴事,還沒查明白就死的如此離奇悽慘,那可是讓大傢夥兒一個個惶惶不安起來,有點兔死狐悲之感。
皇帝也很吃了一驚,急忙詢問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在昨晚上就給陶避寒派人從家裏拉了出來,說明了一切情況,所以還算臨陣不慌。
當即就按照陶避寒的說法,一一迴稟了皇帝。
皇帝聽後,覺著事出有因,還須進一步調查,但不管如何程子勵畢竟是死了,他隻能盡力地安撫了程殘陽一番,又下旨,將負責看管審訊程子勵的一幹人等革職查辦。
這件事畢竟是東宮負責的,雖然程殘陽半個字沒有提過東宮,而隻衝著大理寺,但皇帝還是轉頭看向旁邊的太子,申飭了幾句後,叫他另外選妥帖之人負責此案。
趙儀瑄早在上朝的時候,就被趕進來的諸葛嵩告知了昨夜大理寺的種種,所以此刻也是心裏有數,他並未多言,而是懇切應承。
程殘陽的臉麵還是要顧及的,因為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事兒,這幾乎事關所有朝臣。萬一給大臣們留下個東宮肆意殘殺的印象,自然得不償失。
退朝之後,皇帝特留了太子並豫王,他皺眉道:「這案子早先已經讓你們兩人協同料理了,如今卻出了這種事,豫王,你幹什麽去了?」
趙南瑭毫無辯解之言:「是兒臣失責,求父皇寬恕。」
皇帝道:「你不要以為有太子在前頭,你就不用參與了,該做事的時候且警醒些,但凡你們能夠齊心協力,也不至於出現這種紕漏。」
太子微微垂眸,一語不發。
皇帝道:「程子勵,朕是見過的,還算不錯,沒想到短短兩年竟會如此……又落個遽然身死獄中的下場,情形悽慘,程殘陽隻這一個兒子,如今白髮人送黑髮人,別的不提,單看父子之間,豈不叫人嘆惋?」
他說著,格外看了太子一眼:「尤其是你,叫那些人辦事再謹慎些!」
趙儀瑄道:「兒臣遵旨。」
皇帝想了想,說道:「叫你的人把程子勵的屍身好生的……叫程府領迴,他雖有罪,但死的如此也就罷了。隻再去追查其他涉案之人、以及幕後謀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