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夫人不忍女兒受苦,但她卻也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顏尚書已經明確地告訴過她:這門姻緣,應該不會成的。
為今之計,是先把三姑娘送出城去,找一個庵廟耐心地靜修個一年半載,等風波平息後,再接迴來,到那時候隻盡量地給她挑一個不錯的郎君就是了。
顏夫人隻覺著失望,抱怨道:「又不是失了身,至於如此麽?而且那個宋皎也是太子殿下給去的,按照殿下脾氣以及這件事的起因,那宋皎是斷無活著之理,怎麽殿下反而把他放了?」
顏尚書本來也恨極了宋皎,可是他沒想到豫王會親自登門,光明磊落地告訴了他真相。
跟顏承不同,尚書大人並沒有過分地怪責豫王。
顏尚書心裏有數。
事發地畢竟是他的顏府,裏裏外外都是顏家的人,按理說不該出現這種紕漏。
豫王推心置腹的,跟他提起當天事情有異,自己是被一個自稱三姑娘房中的人請了過去的,而且一過去就中了迷香。
這件事,顏尚書深信不疑。
因為在事發後,他私下裏審問過顏文寧,顏文寧雖然不敢提豫王,但其他的說法卻跟豫王所說差不多,而且連顏文寧身邊的人都說,那天,是有個自稱是跟隨王爺的人說有一句要緊的話要來告訴姑娘。
這麽看來,是有人故意安排,湊成了這處戲!
幸虧人盡皆知的是,三姑娘早就要許給太子爺,她不至於冒著毀了清白的風險去「勾引」王爺,顏家也不至於幹這下作不劃算的事兒。
不然的話,在顏府出現這種醜事,他顏家也要擔責任的。
而且顏尚書又恨又是後怕。這是有人把他顏家當成了一個大戲台,苦心孤詣地要唱成這處戲,現在想想,若當日不是宋皎挺身頂了,給那幾家的姑娘們看到是王爺跟顏文寧在室內……那麽他顏家的臉,太子的臉,豫王的臉盡數都要沒了!
那會是一場大禍。
從最初痛恨宋皎,到後來知道真相後的感激,顏尚書心情複雜之極。
他答應了豫王會保守秘密,誰也不提。
至於顏承所說的要豫王擔責任,顏尚書是萬萬沒有膽子。
堂堂的王爺在他們府裏被算計,不來追究他們的責任就罷了,又怎麽敢再賴豫王。
而對於顏文寧想入東宮的執著,顏尚書也頗為頭疼。
三姑娘的性子不像是顏文語,大姑娘從小就很叫人放心,從來文文靜靜,雖有心機,卻並不顯山露水,隻有三姑娘生性外向,愛說愛笑,很得府內長輩喜歡。
可寵雖寵,顏尚書是知道進退的,他不想去太子跟前碰釘子。
太子的性子跟豫王不一樣,顏尚書可以跟豫王推心置腹的說話,但跟太子,他盡量讓自己能少說一句是一句,免得不知哪一句出錯就掉進坑裏去。
當時他曾問過豫王:「太子殿下知不知道……」
趙南瑭立刻會意:「皇兄並不知道是我。」
「那、為何放了宋皎呢,還特意派人來說是誤會,叫我不要再追究宋皎。」顏尚書茫然,「明明跟宋夜光是死仇,又是出了這種事……」
豫王平和說道:「他雖不知道,但他卻不是傻子。至於為什麽放了夜光……這件事本王也覺著詫異,不過太子行事向來無跡可尋,也許隻是任由他的心意,也許是想再等等。」
最後,顏尚書試著又問:「那,王爺覺著此事之後,太子對於這門親事……」
豫王的迴答模稜兩可:「太子或許毫不在乎,又或者……不過我勸老大人先勿輕舉妄動,等太子殿下主動表態才好。」
所以顏尚書一直在等,而經過打探,他聽聞皇後娘娘似乎仍有意這門親事。
這倒是個好消息。
就在這種情形下,顏文寧在夫人的陪同下進宮了。
其實這幾天,皇後也一直沒閑著。
她的確不想就立刻放棄顏文寧,畢竟三姑娘並不是真的失身,顏家的門第又在那裏。
皇後曾經跟皇帝說過幾次,畢竟太子年紀也不小了,太子妃之位仍舊空懸,而且東宮無嗣,自然人心不安。
皇帝起初不置可否,聽到提及子嗣,終於心動,就說:「既然這樣,等朕問問太子的心意就是了。」
本來正打算今日跟趙儀瑄提此事的,沒想到一清早,有關豫王的傳言便送到皇帝耳中。
所有事情竟攪到一塊了。
趙南瑭進了宮。他心裏像是吞了一團火,又像是兜頭給澆了一桶冰。
他沒指望這件事會一輩子都不泄露,可萬萬想不到,竟會散播的這麽快。
確實,豫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宋皎。
昨日帶了宋皎迴王府,在她醒來後他的決絕,其實並不隻是向著宋皎。
豫王是恨自己。
他看過宋皎頸間的那些痕跡,她的手腕上還留著被捏過的青紫,顯然不是被溫柔對待過。
豫王人雖不在東宮,但很清楚那位兄長的脾氣,亦能想像她遭遇了什麽。
當日在東宮看到宋皎跟趙儀瑄的情形,趙南瑭轉身離開。
可出了東宮他才發現,他自以為傲的「鎮定」完全不是那麽一迴事,要真的是不當迴事兒,他就不用這麽賭氣的就走開了。
而且豫王的人雖走開,心魂卻好像還在東宮,眼前心底閃出的,都是宋皎伏在趙儀瑄身上。
因為顏尚書已經明確地告訴過她:這門姻緣,應該不會成的。
為今之計,是先把三姑娘送出城去,找一個庵廟耐心地靜修個一年半載,等風波平息後,再接迴來,到那時候隻盡量地給她挑一個不錯的郎君就是了。
顏夫人隻覺著失望,抱怨道:「又不是失了身,至於如此麽?而且那個宋皎也是太子殿下給去的,按照殿下脾氣以及這件事的起因,那宋皎是斷無活著之理,怎麽殿下反而把他放了?」
顏尚書本來也恨極了宋皎,可是他沒想到豫王會親自登門,光明磊落地告訴了他真相。
跟顏承不同,尚書大人並沒有過分地怪責豫王。
顏尚書心裏有數。
事發地畢竟是他的顏府,裏裏外外都是顏家的人,按理說不該出現這種紕漏。
豫王推心置腹的,跟他提起當天事情有異,自己是被一個自稱三姑娘房中的人請了過去的,而且一過去就中了迷香。
這件事,顏尚書深信不疑。
因為在事發後,他私下裏審問過顏文寧,顏文寧雖然不敢提豫王,但其他的說法卻跟豫王所說差不多,而且連顏文寧身邊的人都說,那天,是有個自稱是跟隨王爺的人說有一句要緊的話要來告訴姑娘。
這麽看來,是有人故意安排,湊成了這處戲!
幸虧人盡皆知的是,三姑娘早就要許給太子爺,她不至於冒著毀了清白的風險去「勾引」王爺,顏家也不至於幹這下作不劃算的事兒。
不然的話,在顏府出現這種醜事,他顏家也要擔責任的。
而且顏尚書又恨又是後怕。這是有人把他顏家當成了一個大戲台,苦心孤詣地要唱成這處戲,現在想想,若當日不是宋皎挺身頂了,給那幾家的姑娘們看到是王爺跟顏文寧在室內……那麽他顏家的臉,太子的臉,豫王的臉盡數都要沒了!
那會是一場大禍。
從最初痛恨宋皎,到後來知道真相後的感激,顏尚書心情複雜之極。
他答應了豫王會保守秘密,誰也不提。
至於顏承所說的要豫王擔責任,顏尚書是萬萬沒有膽子。
堂堂的王爺在他們府裏被算計,不來追究他們的責任就罷了,又怎麽敢再賴豫王。
而對於顏文寧想入東宮的執著,顏尚書也頗為頭疼。
三姑娘的性子不像是顏文語,大姑娘從小就很叫人放心,從來文文靜靜,雖有心機,卻並不顯山露水,隻有三姑娘生性外向,愛說愛笑,很得府內長輩喜歡。
可寵雖寵,顏尚書是知道進退的,他不想去太子跟前碰釘子。
太子的性子跟豫王不一樣,顏尚書可以跟豫王推心置腹的說話,但跟太子,他盡量讓自己能少說一句是一句,免得不知哪一句出錯就掉進坑裏去。
當時他曾問過豫王:「太子殿下知不知道……」
趙南瑭立刻會意:「皇兄並不知道是我。」
「那、為何放了宋皎呢,還特意派人來說是誤會,叫我不要再追究宋皎。」顏尚書茫然,「明明跟宋夜光是死仇,又是出了這種事……」
豫王平和說道:「他雖不知道,但他卻不是傻子。至於為什麽放了夜光……這件事本王也覺著詫異,不過太子行事向來無跡可尋,也許隻是任由他的心意,也許是想再等等。」
最後,顏尚書試著又問:「那,王爺覺著此事之後,太子對於這門親事……」
豫王的迴答模稜兩可:「太子或許毫不在乎,又或者……不過我勸老大人先勿輕舉妄動,等太子殿下主動表態才好。」
所以顏尚書一直在等,而經過打探,他聽聞皇後娘娘似乎仍有意這門親事。
這倒是個好消息。
就在這種情形下,顏文寧在夫人的陪同下進宮了。
其實這幾天,皇後也一直沒閑著。
她的確不想就立刻放棄顏文寧,畢竟三姑娘並不是真的失身,顏家的門第又在那裏。
皇後曾經跟皇帝說過幾次,畢竟太子年紀也不小了,太子妃之位仍舊空懸,而且東宮無嗣,自然人心不安。
皇帝起初不置可否,聽到提及子嗣,終於心動,就說:「既然這樣,等朕問問太子的心意就是了。」
本來正打算今日跟趙儀瑄提此事的,沒想到一清早,有關豫王的傳言便送到皇帝耳中。
所有事情竟攪到一塊了。
趙南瑭進了宮。他心裏像是吞了一團火,又像是兜頭給澆了一桶冰。
他沒指望這件事會一輩子都不泄露,可萬萬想不到,竟會散播的這麽快。
確實,豫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宋皎。
昨日帶了宋皎迴王府,在她醒來後他的決絕,其實並不隻是向著宋皎。
豫王是恨自己。
他看過宋皎頸間的那些痕跡,她的手腕上還留著被捏過的青紫,顯然不是被溫柔對待過。
豫王人雖不在東宮,但很清楚那位兄長的脾氣,亦能想像她遭遇了什麽。
當日在東宮看到宋皎跟趙儀瑄的情形,趙南瑭轉身離開。
可出了東宮他才發現,他自以為傲的「鎮定」完全不是那麽一迴事,要真的是不當迴事兒,他就不用這麽賭氣的就走開了。
而且豫王的人雖走開,心魂卻好像還在東宮,眼前心底閃出的,都是宋皎伏在趙儀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