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幹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製,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禦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曆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製,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誌四。兼證經,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誌。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花犯·小石梅花》
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淨洗鉛華,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相將見、翠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裏。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黍苗》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先秦〕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
我徒我禦,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唿!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麵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麵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o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麵(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麵(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u):阿諛、奉承。
[26]複:恢複。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裏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麽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_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製。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
湊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幹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製,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禦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乃孔汲。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曆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製,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誌四。兼證經,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誌。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花犯·小石梅花》
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淨洗鉛華,無限佳麗。去年勝賞曾孤倚。冰盤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
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飛墜。相將見、翠丸薦酒,人正在、空江煙浪裏。但夢想、一枝瀟灑,黃昏斜照水。
《黍苗》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先秦〕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雲歸哉。
我徒我禦,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雲歸處。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唿!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麵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麵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o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麵(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麵(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u):阿諛、奉承。
[26]複:恢複。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裏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麽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_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製。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
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