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可以作為教中醫者傳教行醫必備的《赤腳醫生手冊》,張修剩餘的就是在抄寫課本了,沒錯,就是抄寫張修小時候的學習課本,分科,分年級的抄寫。
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孤獨,無論是後來自己起家的班底,還是為了籠絡人心,還是聚集一批誌同道合的同誌,他都需要一些和自己一樣受過相同教育、接受相同知識的人群,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華夏這個族群,都是無比重要的,張修沒有想過要將自己所學所知的東西秘而不宣,然後神神秘秘的去當什麽現世神。
知識存於少數人手裏,那就不是知識了,淪為統治的工具了,就如同張修所了解的當今儒學、法學,早就沒了最初的朝氣,那種蓬勃生機,它成了顯示門第,製造階級分層的工具。
知識是來源於勞動人民的,無論是華夏最早的書籍河圖洛書,還是千年之後的艱深書籍,都隻是來自於勞動人民經驗學識的總結。非要給其貼上什麽光環完全沒有必要,張修覺得最好的書籍是隨手可得,隨時可讀,隨時都能有所收獲的書。
作為一名知識的搬運工,張修隨時保持著謙卑的姿態的。但是作為旁觀者,王立等人卻是如見神人,在當今天下,一本書,往往記載在竹簡之上,說一個人學識車載鬥量的不是開玩笑,可是這幾天,他們見識到了什麽?一個人,用著一根奇怪的“竹簽”,竟然意外的精巧,看著他在紙上揮灑不停,一張紙上,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甚至還有些看不懂的圖案和一些動物圖畫,張修一天的工作量,所寫的文字數目,包含知識,比當世很多人一輩子所接觸的都要多。
這並不驚奇,張修記得前世讀一篇文章,講《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紀1個人一生所收到的信息量更大。身處過信息時代的張修感覺不到短時收到龐大信息知識的給人帶來的震撼。
王立算是這幾個人中見識比較廣了,年少時的經曆和當前的工作讓他對大漢的社會、冶鐵行業的生態、商業貿易等的信息見識不凡。對於當世人們來說,也可以豎起個大拇指,說句是個人才了。
可對於張修來說,他也隻是個偏科的人,受這個儒家文化泛濫的影響,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也跟張修完全不同。
跟魚千和張伯的狂熱不同,王立始終自比君子,對鬼神之事敬而遠之,但早上被張修的恐怖武力所折服,又遭受一次信息衝擊,任是再堅韌的心誌,到此時都有些崩潰的趨勢了,望著眼前這個人,前幾日還是個未經世事的少年,而如今,自己看不透,也看不清,甚至有些不敢看了。
終於,張修停手,仰起脖子,雙手張開,伸一個懶腰,發出劈啪的脆響。
“今日就到這裏了,而且,紙還有筆墨也不夠了。”說著,望向王立,“我讓你找的,會刻印的木匠,還有造紙工匠,現在情況怎麽樣了?”
王立神色一正,答:“迴教子,造紙工匠不太好找,造紙作坊一般位於大城,如洛陽、成都,我已經遣人去尋了,而且一個工匠而已,相比費不了多大功夫。至於木匠,這邊村子裏就有一個木匠,會刻印,不過不識字,他都是照著別人拿來的樣品來刻的,不需要識字。”
王立一板一眼的迴答,不加自己的意見,隻是簡單的述說事情的進展、還有目前狀況。
儼然一副屬下的做派。
王立倒是沒有注意這一點,反而很興奮和期待,有木匠可用,這可太好了,不說別的,光是做個墨水筆肯定比自己好,至少不會漏水吧。
正在這時,門外人到來,磕磕畔畔,大唿:“有夷人來攻了”,唿吸有些急促,語氣卻不慌張。
張修自清醒以來,一直呆在這處據點,算是與世隔絕了,這幾天,從幾人的閑談中得知事情原委。
原來就在去年,益州幾個夷人部族聯合反叛漢庭,被太守李顒以益州郡兵,聯合巴郡板盾蠻,也就是“賨人”,討伐夷人,並且將其鎮壓下去。
而張修他們正好遇到這場戰亂的餘波,去年入蜀,夷人叛亂,為避兵亂,張修他們隻好走小路,走走停停到此處,又得知巴郡這邊有些部族也參與了叛亂,於是趁此機會,各個部族開始了相互仇殺,這下小路也不安全了。
木屋在一座小山腰上,林木蔥籠,雲煙蒼茫,不似前世光禿禿的丘陵,經過一係列的退耕還林,山上長出最多的全是柏樹和鬆樹。此時的四川東北部,人煙稀少,漢夷雜居,在嘉陵江和涪江等河水衝擊平原上,漢人占據優勢,但是深入群山,就換成夷人處於優勢了。兩漢以來,在這巴東之地,板盾蠻獨霸一方,漢人盤踞平原,夷人被兩方夾擊,勢力範圍被擠壓,逐漸衰落。去年的叛亂,算是一曲絕望前的悲歌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漢人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人口膨脹壓力之下,也向一些河穀和丘陵地帶進發。
張修所居之地,就是典型的漢人拓荒的河穀,有嘉陵江的支流經過,可以直通充國,地處秦巴山餘脈,丘陵地形,連大塊的平地都沒有幾片,這種土地,大族看不上,但是勤勞的農夫也能開墾出一些土地,能夠果腹,而且,脫離官府管轄,算是棄民,好處是沒有課稅,收獲都是自己的,在五鬥米教的持續資助下,補充了幾次北方的流民,漸漸在此地站穩了腳跟。所以說,五鬥米教在巴郡的群眾基礎,不僅僅是宗教上,在切身利益關聯上,更為重要,沒有五鬥米教跟賨人的友好關係,他們不可能這麽快立住腳步,沒有五鬥米教的前期投入,他們根本不可能開荒種地,開荒是需要種子、鐵器,乃至耕牛的,這些東西隻有五鬥米教能提供。
一處處這種漢民聚居點,如珠串一般連成線,是經脈,在這些地方路過的商隊就是血液,再加上賨人這支鐵杆信眾,算是硬實的肌肉,可以說,巴郡,已經握在五鬥米教手裏了。不足的是對於大城的掌控,這算什麽?漢代的農村包圍城市?
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孤獨,無論是後來自己起家的班底,還是為了籠絡人心,還是聚集一批誌同道合的同誌,他都需要一些和自己一樣受過相同教育、接受相同知識的人群,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華夏這個族群,都是無比重要的,張修沒有想過要將自己所學所知的東西秘而不宣,然後神神秘秘的去當什麽現世神。
知識存於少數人手裏,那就不是知識了,淪為統治的工具了,就如同張修所了解的當今儒學、法學,早就沒了最初的朝氣,那種蓬勃生機,它成了顯示門第,製造階級分層的工具。
知識是來源於勞動人民的,無論是華夏最早的書籍河圖洛書,還是千年之後的艱深書籍,都隻是來自於勞動人民經驗學識的總結。非要給其貼上什麽光環完全沒有必要,張修覺得最好的書籍是隨手可得,隨時可讀,隨時都能有所收獲的書。
作為一名知識的搬運工,張修隨時保持著謙卑的姿態的。但是作為旁觀者,王立等人卻是如見神人,在當今天下,一本書,往往記載在竹簡之上,說一個人學識車載鬥量的不是開玩笑,可是這幾天,他們見識到了什麽?一個人,用著一根奇怪的“竹簽”,竟然意外的精巧,看著他在紙上揮灑不停,一張紙上,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甚至還有些看不懂的圖案和一些動物圖畫,張修一天的工作量,所寫的文字數目,包含知識,比當世很多人一輩子所接觸的都要多。
這並不驚奇,張修記得前世讀一篇文章,講《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紀1個人一生所收到的信息量更大。身處過信息時代的張修感覺不到短時收到龐大信息知識的給人帶來的震撼。
王立算是這幾個人中見識比較廣了,年少時的經曆和當前的工作讓他對大漢的社會、冶鐵行業的生態、商業貿易等的信息見識不凡。對於當世人們來說,也可以豎起個大拇指,說句是個人才了。
可對於張修來說,他也隻是個偏科的人,受這個儒家文化泛濫的影響,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也跟張修完全不同。
跟魚千和張伯的狂熱不同,王立始終自比君子,對鬼神之事敬而遠之,但早上被張修的恐怖武力所折服,又遭受一次信息衝擊,任是再堅韌的心誌,到此時都有些崩潰的趨勢了,望著眼前這個人,前幾日還是個未經世事的少年,而如今,自己看不透,也看不清,甚至有些不敢看了。
終於,張修停手,仰起脖子,雙手張開,伸一個懶腰,發出劈啪的脆響。
“今日就到這裏了,而且,紙還有筆墨也不夠了。”說著,望向王立,“我讓你找的,會刻印的木匠,還有造紙工匠,現在情況怎麽樣了?”
王立神色一正,答:“迴教子,造紙工匠不太好找,造紙作坊一般位於大城,如洛陽、成都,我已經遣人去尋了,而且一個工匠而已,相比費不了多大功夫。至於木匠,這邊村子裏就有一個木匠,會刻印,不過不識字,他都是照著別人拿來的樣品來刻的,不需要識字。”
王立一板一眼的迴答,不加自己的意見,隻是簡單的述說事情的進展、還有目前狀況。
儼然一副屬下的做派。
王立倒是沒有注意這一點,反而很興奮和期待,有木匠可用,這可太好了,不說別的,光是做個墨水筆肯定比自己好,至少不會漏水吧。
正在這時,門外人到來,磕磕畔畔,大唿:“有夷人來攻了”,唿吸有些急促,語氣卻不慌張。
張修自清醒以來,一直呆在這處據點,算是與世隔絕了,這幾天,從幾人的閑談中得知事情原委。
原來就在去年,益州幾個夷人部族聯合反叛漢庭,被太守李顒以益州郡兵,聯合巴郡板盾蠻,也就是“賨人”,討伐夷人,並且將其鎮壓下去。
而張修他們正好遇到這場戰亂的餘波,去年入蜀,夷人叛亂,為避兵亂,張修他們隻好走小路,走走停停到此處,又得知巴郡這邊有些部族也參與了叛亂,於是趁此機會,各個部族開始了相互仇殺,這下小路也不安全了。
木屋在一座小山腰上,林木蔥籠,雲煙蒼茫,不似前世光禿禿的丘陵,經過一係列的退耕還林,山上長出最多的全是柏樹和鬆樹。此時的四川東北部,人煙稀少,漢夷雜居,在嘉陵江和涪江等河水衝擊平原上,漢人占據優勢,但是深入群山,就換成夷人處於優勢了。兩漢以來,在這巴東之地,板盾蠻獨霸一方,漢人盤踞平原,夷人被兩方夾擊,勢力範圍被擠壓,逐漸衰落。去年的叛亂,算是一曲絕望前的悲歌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漢人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人口膨脹壓力之下,也向一些河穀和丘陵地帶進發。
張修所居之地,就是典型的漢人拓荒的河穀,有嘉陵江的支流經過,可以直通充國,地處秦巴山餘脈,丘陵地形,連大塊的平地都沒有幾片,這種土地,大族看不上,但是勤勞的農夫也能開墾出一些土地,能夠果腹,而且,脫離官府管轄,算是棄民,好處是沒有課稅,收獲都是自己的,在五鬥米教的持續資助下,補充了幾次北方的流民,漸漸在此地站穩了腳跟。所以說,五鬥米教在巴郡的群眾基礎,不僅僅是宗教上,在切身利益關聯上,更為重要,沒有五鬥米教跟賨人的友好關係,他們不可能這麽快立住腳步,沒有五鬥米教的前期投入,他們根本不可能開荒種地,開荒是需要種子、鐵器,乃至耕牛的,這些東西隻有五鬥米教能提供。
一處處這種漢民聚居點,如珠串一般連成線,是經脈,在這些地方路過的商隊就是血液,再加上賨人這支鐵杆信眾,算是硬實的肌肉,可以說,巴郡,已經握在五鬥米教手裏了。不足的是對於大城的掌控,這算什麽?漢代的農村包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