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也是。
何明德也道:“別院裏的那群人現在也不知道是我的人帶走了他們,等大皇子出發幾日,就把他們還迴去吧。孩子……通州貧苦,問問他要不要帶上孩子,總歸以後無人知道他的身份,府裏也不差他這一張嘴。”
端王也應允了。
就在同一時間,皇後宮中的氣氛卻是截然相反。
太子風度全無,把茶杯茶壺都推倒在地,嚇得送茶的宮女戰戰兢兢地跪了,不敢抬頭。
太子恨恨道:“去給我差,那麽多的大活人,還能消失了不成?不是池維竹下的命令,那是誰?去查,從池維竹親近的人開始,掘地三尺也要找到那個孽種!”
皇後勸道:“縱使找到了那孽種,你父皇也不願意再提及,既然池維竹已被流放,惹不起風波,不如想法子重獲你父皇歡心才最要緊。”
說話間,她想到之前池維竹重獲聖心的手段,雖然惡心肉麻,但是有用。
池則寧卻是厭倦地皺眉,道:“討好他討好他,母後,我已經討好他多久了?我實在是受夠了,無論我做什麽,父皇總能一言要我生死,就憑他比我早做了皇帝麽?”
皇後忙向他使了眼色,要他噤聲。太子坐下了,猶自憤憤不平。
這憤憤不平之中,又帶了一絲說不出的恐慌。池維竹已然是不可能再迴京,父皇卻又以為不明,表麵讓自己照顧母後,實則剝奪自己參政的權利。他這是一時的敲打,還是下了什麽決定?
可是父皇成年的兒子就三個,若不選他們,難道父皇要選……
想到這裏,太子眉頭一皺,遲疑地問道:“母後,你說父皇會不會又想要旭堯……”
皇後心裏一咯噔,思索之後卻道:“旭堯的臉,變成那樣,從來除了開國皇帝,哪有這樣殘缺的人登基的。再說了,你是儲君,若無大錯,皇上想廢你,也有滿朝文武攔著。眼下你阻礙盡除,等你父皇慢慢地迴轉了心思就好。”
過了一會兒,皇後又慢慢地道:“若真是如此,母後……自然會勸旭堯的。他那麽乖,不會和你搶東西的。”
不會搶,也不能搶。
兩人也無計可施,隻能等來日。
太子看了一眼地上的宮女,皇後也明白過了,對著自己的奶嬤嬤使了個眼色。那奶嬤嬤便帶著人,把這個聽到不該聽的話的宮女,捂著嘴拖了出去。
*
到了下午,池維竹被驅趕著準備上路。畢竟是兄弟,到了這時,也生不出笑話的心思,端王也就來送了池維竹一程。
池維竹苦笑道:“想不到最後,竟是你送我……迴頭想想,我爭什麽?做個同你一般的清閑王爺不也是很好?我同池則寧再鬥,也不過是父皇手中的玩偶。”
端王暗想,你們若是不作死,父皇又能如何呢?
但到了此時,他卻也什麽話都沒說。
池維竹忽而對端王鞠了一理,有幾分央求的意思:“父皇如今對母妃有了猜忌之心,皇後也恨她入骨,可母妃為了我,服下毒藥,已是病骨支離,是我不爭氣,害了她。我知道你是心思純良之人,我求你多照看幾分,若她受了苦,也求你搭把手。”
說罷,竟是不由分說跪下,端王都來不及攔著。端王扶他起來,歎道:“早知今日……若有我能相助之處,自然會。”
“有你的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他有心想讓端王再替自己尋一尋那個孩子,但轉念一想,父皇現在就是沒有找到孩子,才更猜忌池則寧,讓自己流放,若是那個孩子出現了……罷了,隻當那個孩子命苦吧。
護送的兵士道:“王爺,天色不早了,馬上就要關城門了,屬下還要送……咳,送人迴城,接上家眷上路呢。”
池維竹迴頭依依不舍,看了這行宮的景色,這熟悉的人與景,歎道:“三代之內不許迴京……他日死後,連讓兒孫祭祀時告訴我京中風貌也不得了。”
說罷,再也不迴頭就走了。
從那行宮往下,剛走到山道上,就見旁邊樹林子裏鑽出來兩個男人,說說笑笑,很是熟稔。一個是何明德,頭上頂了片樹葉,身旁的男人背著個竹簍,有些眼熟,又不認識。池維竹同何明德自來就沒話說,當即便要走,經過兩人身邊時,卻問道熟悉的藥香,當即想起來那個背著竹簍的男人是誰。
他在別院是,聽管家說最近請了個很厲害的神醫,比宮中太醫還厲害,就是這位神醫來去如風,不知出身。有一次他迴府時,遠遠看見一人離府,現在想來,就是眼前之人。而且父皇能化險為夷,就是因為端王秘密請了個神醫,說不定也是眼前之人。
何明德為何要養個神醫在身邊?這個人又為什麽會來給自己的私生子治病?巧合嗎?不可能,太巧合了。
那麽,他們是為太子刺探消息的嗎?若是如此,他們為何不替太子作證?他醫治好父皇,父皇應當能信他三分。
除非……他們出現在那裏,另有原因,比如,為了端王刺探。
何明德見他神色有異,也是大致猜到了些。他對著池維竹拱拱手,似乎隻是打招唿:“大皇子。”
抬起手的瞬間,袖子裏卻是叮當作響。見人都看著,何明德掏出長生鎖一晃而過,笑道:“親戚家的孩子,剛出生,我準備的禮物。”
旁人不認得,池維竹卻是認得的,那是他孩子的長生鎖。是何明德帶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此處,池維竹竟是忍不住放聲大笑。他與池則寧鬥了這麽久,兩人竟是沒有注意到,看似天真的端王,竟有如此心計,想到有一日,不,池則寧已經吃了端王的虧,有朝一日或許還會被算計地更慘,他作為失敗者,也算是看了一場好戲了。
這讓他有些暢快。
他笑的眼淚都掉了出來,才想到那個孩子,道:“侯爺親戚家的小孩……隻怕一生順遂,真是命好。”
何明德聽出他的言外之意,看來他是不要這個孩子了,讚同的點了點頭。池維竹對何明德招招手,示意他附耳過來。池維竹低聲道:“池則寧做梁上君子,偷香竊玉的事,你知道嗎?去查查吧,有意思得緊。”
池維竹走之前,得知了這個消息,實在是暢快,邊哭邊笑,不用押送,徑自下山去了。
何明德思索著他最後的留言,想著要如何調查利用起這件事來。冷不丁聽耳邊唐遠遊嘻嘻笑道:“我要告訴王爺,你們咬耳朵。”
何明德:……
何明德根本不接受他的調侃,他一把揪住唐遠遊的背簍,也嘻嘻笑道:“那我幫你采藥,你第一個被王爺泡成酸菜。況且,王爺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咬耳朵。”
說罷,用輕蔑的眼神調侃了迴去。
*
那之後沒多久,淑妃病死在自己的宮殿,草草下葬。
過了幾日,皇上身子好轉了些,但終究是死裏逃生,身子卻是虧空了,人一下子就蒼老了,精神大不如前。人一走到人生變故之處,總是忍不住要去向漫天神佛求助,就是帝王也不例外。
皇上就問起現如今的得道高僧,讓各州府把人送來。問了一圈,卻得知這行宮之上,雲層之中的山腰,就有個得道高僧,能窺破天機,知未來過去,京城之中無人不曉。皇上就要宣他來見。端王聽有人舉薦了那和尚,心中一動,想到了那日和尚說,有二龍降臨佛寺,想來就是此時應驗。
因此他勸皇上不如上山去。想著距離不遠,那山上風景又極佳,皇上也想換換心情,就答應了。
他本來想,一個出家人,名聲那般大,要麽是沽名釣譽,要麽就是真神仙。等他親自見一見,才能知道。他當即帶著人上山,臨行前想了想,帶上了兩個皇子,和幾個寵愛的心腹。
誰知到了山上,隻見到一個極不穩重的老和尚,與任意一個和尚沒什麽區別。皇上性質缺缺地提問道:“都說你靈驗,你倒是說說,你有什麽本事?”
智塵仍是笑嘻嘻地,還打趣道:“老和尚的話,隻能說一半,若是都說了,皇上可就再也不讓老和尚說話了。”
皇上也笑道:“你膽子倒是大,你不說,朕現在就讓人拔了你的舌頭。”
智塵這才道:“老和尚看到皇上在憂愁什麽,老和尚要說,皇上不必愁,今日二龍降臨小小山門,正合皇上的心意。”
皇上的笑容一頓,審視著這個膽大包天的和尚。
智塵像是沒看到,隻像個暮靄的老頭。
許久,皇上才揮揮手,讓所有人都離開,問道:“你看到二龍?”
“是,一大一小,兩道龍氣。”
“是誰?是太子?”
智塵閉著眼,搖了搖頭:“老和尚看見,龍氣縈繞端王,皇上很滿意自己的選擇。”
第89章 天命所歸
皇上審視著這個和尚。
昨日自己才想,或許旭堯攝政,今日就聽聞旭堯稱帝。難道旭堯也會同那兩個不孝子一般,麵對權利把持不住?這倒也是,若是自己麵對這樣的誘惑,也難免會有動搖,隻不過自己有些失望罷了。
智塵偷偷看皇上的神色莫名,並不像是歡喜,試探著補充道:“皇上一開始是沒有這樣的想法的,但是天命所歸,皇上是天子,離天最近,自然會看到,改變想法。”
皇上搖頭道:“朕怎會不知呢?旭堯是朕最聰慧的孩子,如今又這樣爭氣,可惜他時運不濟,容貌……唉。”
原來是在擔心這個。
智塵笑道:“老和尚要說句皇上不愛聽的話,王爺曾有罪,所以上天降罪於他。”
這倒是奇了。
皇上隱隱不樂,看著和尚。
和尚不緊不慢地道:“老和尚說了,王爺是天命所歸之人,上天生他,是要他為這個百姓謀大福祉,所以才給了他那般的才情、身體、容貌,但是王爺前十九年,隻知道沉醉於富貴之中,雖不至於紈絝,卻於蒼生毫無益處,此行為有負上天,上天自然要降罪於他。王爺被上天這麽一點撥,不就悟了?此後所做種種,皆是為天蒼生的好事。如今隻要王爺能向上天陳情,上天自然會收了這懲罰。”
皇上問道:“依你說,要如何向天陳情?要旭堯去城郊祭天嗎?”
和尚搖了搖頭。
“此事不在於聲勢多大,隻在於誠心和代傳達之人,老和尚不才,學得一二法術,願意為端王做這個送信之人,想來不過兩月,端王便能容貌恢複,那時皇上便能知曉,老和尚所言是真是假了。”
這和尚的話,幾分像真,又有幾分像假,但於此時的皇上來說,卻是說到他心坎上的誘惑。皇上站起身來,吩咐道:“兩月之後,若是旭堯的容貌沒有恢複,你就是欺君之罪,非但是你,就是這整個山門,朕都不會留。”
老和尚聽了一點緊張的神色都沒有,似乎十拿九穩,還有閑情開了玩笑:“那老和尚隻能再跑的快些了。”
看著模樣,似乎是真有些本事。
皇上不再停留,把端王叫了過來。眾人都偷偷看皇上臉色,試圖看出皇上是喜是怒,對那番話是什麽心態,卻是無果。
皇上吩咐道:“旭堯,大師說他還會祈福之術,使人延年益壽,你代朕在這裏清修兩月,為朕祈福。”
眾人都暗暗詫異,這究竟是說說了什麽?不是說兩道龍氣,怎麽轉到這上麵來了?
端王也是奇怪,但是父皇如此吩咐,他便也隻好應下了。皇上心事重重,也無心賞景,身子又疲憊,便迴行宮去了。留下一個端王在小廟裏,讓輝光替自己取來鋪蓋。廟內生活簡單,他隻能帶兩個武藝高強的侍衛留在身邊。
何明德和端王把住處簡單收拾了,就去找了智塵,問起方才發生的事,智塵也不隱瞞,一五一十地說了。
此事雖是意外,卻也正和何明德與池旭堯的心意。隻是……
何明德問道:“大師真能為端王祈福,恢複容貌?”
大和尚理直氣壯地看著他:“自然不能,貧僧是騙皇上的。”
何明德和池旭堯目瞪口呆,你這個出家人,不老實地很。
大和尚微微一笑:“都說天命大道,佛祖神仙,隻是誰又見過呢?和尚是不信這個的。”
兩個人看著和尚的光頭,和幾十年的戒疤,沉默。
“我信的上天即人心,人心所歸之處,即為天意,即為道,即為佛。王爺確實是天命所歸之處,但是王爺的容貌恢複,應該不需要老和尚跑腿送信了吧?王爺早就向上天祈福過了,不是嗎?”
若是這麽說,也沒有錯吧。按照智塵的說法,唐大夫作為大晏子民,也是早有偏向,希望端王能為未來之君。
何明德問道:“大師是如何知道的?”
“和尚也懂一點黃易之術,這個不是騙人的。”
那他留下端王的原因……
“王爺為天下所做之事,老和尚雖在山上,也看得見,聽得到。王爺已是救了幾十人,有大功德,老和尚還看到天下太平百年,這相當於救下幾萬萬人,和尚當然要幫王爺一把了。世人愛聽這般神奇的故事,傳播開來,事半功倍。想來侯爺定然知道如何利用這次機會,就好像老和尚突然就成了京中人人稱揚的活神仙。”
聽到最後調侃,何明德也有些汗顏。
他當初死裏逃生,作為無神論者也忍不住去求了佛燈,便想到信仰也是宣傳的絕佳渠道。上次偶遇智塵後,他覺得這個和尚頗有意思,便讓人把智塵的名聲宣揚開,想著日後與智塵交好,或能利用智塵的影響,沒想到自己所做,竟早被和尚看透了。
當即心服口服,對著和尚行了一禮道歉。
何明德也道:“別院裏的那群人現在也不知道是我的人帶走了他們,等大皇子出發幾日,就把他們還迴去吧。孩子……通州貧苦,問問他要不要帶上孩子,總歸以後無人知道他的身份,府裏也不差他這一張嘴。”
端王也應允了。
就在同一時間,皇後宮中的氣氛卻是截然相反。
太子風度全無,把茶杯茶壺都推倒在地,嚇得送茶的宮女戰戰兢兢地跪了,不敢抬頭。
太子恨恨道:“去給我差,那麽多的大活人,還能消失了不成?不是池維竹下的命令,那是誰?去查,從池維竹親近的人開始,掘地三尺也要找到那個孽種!”
皇後勸道:“縱使找到了那孽種,你父皇也不願意再提及,既然池維竹已被流放,惹不起風波,不如想法子重獲你父皇歡心才最要緊。”
說話間,她想到之前池維竹重獲聖心的手段,雖然惡心肉麻,但是有用。
池則寧卻是厭倦地皺眉,道:“討好他討好他,母後,我已經討好他多久了?我實在是受夠了,無論我做什麽,父皇總能一言要我生死,就憑他比我早做了皇帝麽?”
皇後忙向他使了眼色,要他噤聲。太子坐下了,猶自憤憤不平。
這憤憤不平之中,又帶了一絲說不出的恐慌。池維竹已然是不可能再迴京,父皇卻又以為不明,表麵讓自己照顧母後,實則剝奪自己參政的權利。他這是一時的敲打,還是下了什麽決定?
可是父皇成年的兒子就三個,若不選他們,難道父皇要選……
想到這裏,太子眉頭一皺,遲疑地問道:“母後,你說父皇會不會又想要旭堯……”
皇後心裏一咯噔,思索之後卻道:“旭堯的臉,變成那樣,從來除了開國皇帝,哪有這樣殘缺的人登基的。再說了,你是儲君,若無大錯,皇上想廢你,也有滿朝文武攔著。眼下你阻礙盡除,等你父皇慢慢地迴轉了心思就好。”
過了一會兒,皇後又慢慢地道:“若真是如此,母後……自然會勸旭堯的。他那麽乖,不會和你搶東西的。”
不會搶,也不能搶。
兩人也無計可施,隻能等來日。
太子看了一眼地上的宮女,皇後也明白過了,對著自己的奶嬤嬤使了個眼色。那奶嬤嬤便帶著人,把這個聽到不該聽的話的宮女,捂著嘴拖了出去。
*
到了下午,池維竹被驅趕著準備上路。畢竟是兄弟,到了這時,也生不出笑話的心思,端王也就來送了池維竹一程。
池維竹苦笑道:“想不到最後,竟是你送我……迴頭想想,我爭什麽?做個同你一般的清閑王爺不也是很好?我同池則寧再鬥,也不過是父皇手中的玩偶。”
端王暗想,你們若是不作死,父皇又能如何呢?
但到了此時,他卻也什麽話都沒說。
池維竹忽而對端王鞠了一理,有幾分央求的意思:“父皇如今對母妃有了猜忌之心,皇後也恨她入骨,可母妃為了我,服下毒藥,已是病骨支離,是我不爭氣,害了她。我知道你是心思純良之人,我求你多照看幾分,若她受了苦,也求你搭把手。”
說罷,竟是不由分說跪下,端王都來不及攔著。端王扶他起來,歎道:“早知今日……若有我能相助之處,自然會。”
“有你的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他有心想讓端王再替自己尋一尋那個孩子,但轉念一想,父皇現在就是沒有找到孩子,才更猜忌池則寧,讓自己流放,若是那個孩子出現了……罷了,隻當那個孩子命苦吧。
護送的兵士道:“王爺,天色不早了,馬上就要關城門了,屬下還要送……咳,送人迴城,接上家眷上路呢。”
池維竹迴頭依依不舍,看了這行宮的景色,這熟悉的人與景,歎道:“三代之內不許迴京……他日死後,連讓兒孫祭祀時告訴我京中風貌也不得了。”
說罷,再也不迴頭就走了。
從那行宮往下,剛走到山道上,就見旁邊樹林子裏鑽出來兩個男人,說說笑笑,很是熟稔。一個是何明德,頭上頂了片樹葉,身旁的男人背著個竹簍,有些眼熟,又不認識。池維竹同何明德自來就沒話說,當即便要走,經過兩人身邊時,卻問道熟悉的藥香,當即想起來那個背著竹簍的男人是誰。
他在別院是,聽管家說最近請了個很厲害的神醫,比宮中太醫還厲害,就是這位神醫來去如風,不知出身。有一次他迴府時,遠遠看見一人離府,現在想來,就是眼前之人。而且父皇能化險為夷,就是因為端王秘密請了個神醫,說不定也是眼前之人。
何明德為何要養個神醫在身邊?這個人又為什麽會來給自己的私生子治病?巧合嗎?不可能,太巧合了。
那麽,他們是為太子刺探消息的嗎?若是如此,他們為何不替太子作證?他醫治好父皇,父皇應當能信他三分。
除非……他們出現在那裏,另有原因,比如,為了端王刺探。
何明德見他神色有異,也是大致猜到了些。他對著池維竹拱拱手,似乎隻是打招唿:“大皇子。”
抬起手的瞬間,袖子裏卻是叮當作響。見人都看著,何明德掏出長生鎖一晃而過,笑道:“親戚家的孩子,剛出生,我準備的禮物。”
旁人不認得,池維竹卻是認得的,那是他孩子的長生鎖。是何明德帶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此處,池維竹竟是忍不住放聲大笑。他與池則寧鬥了這麽久,兩人竟是沒有注意到,看似天真的端王,竟有如此心計,想到有一日,不,池則寧已經吃了端王的虧,有朝一日或許還會被算計地更慘,他作為失敗者,也算是看了一場好戲了。
這讓他有些暢快。
他笑的眼淚都掉了出來,才想到那個孩子,道:“侯爺親戚家的小孩……隻怕一生順遂,真是命好。”
何明德聽出他的言外之意,看來他是不要這個孩子了,讚同的點了點頭。池維竹對何明德招招手,示意他附耳過來。池維竹低聲道:“池則寧做梁上君子,偷香竊玉的事,你知道嗎?去查查吧,有意思得緊。”
池維竹走之前,得知了這個消息,實在是暢快,邊哭邊笑,不用押送,徑自下山去了。
何明德思索著他最後的留言,想著要如何調查利用起這件事來。冷不丁聽耳邊唐遠遊嘻嘻笑道:“我要告訴王爺,你們咬耳朵。”
何明德:……
何明德根本不接受他的調侃,他一把揪住唐遠遊的背簍,也嘻嘻笑道:“那我幫你采藥,你第一個被王爺泡成酸菜。況且,王爺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咬耳朵。”
說罷,用輕蔑的眼神調侃了迴去。
*
那之後沒多久,淑妃病死在自己的宮殿,草草下葬。
過了幾日,皇上身子好轉了些,但終究是死裏逃生,身子卻是虧空了,人一下子就蒼老了,精神大不如前。人一走到人生變故之處,總是忍不住要去向漫天神佛求助,就是帝王也不例外。
皇上就問起現如今的得道高僧,讓各州府把人送來。問了一圈,卻得知這行宮之上,雲層之中的山腰,就有個得道高僧,能窺破天機,知未來過去,京城之中無人不曉。皇上就要宣他來見。端王聽有人舉薦了那和尚,心中一動,想到了那日和尚說,有二龍降臨佛寺,想來就是此時應驗。
因此他勸皇上不如上山去。想著距離不遠,那山上風景又極佳,皇上也想換換心情,就答應了。
他本來想,一個出家人,名聲那般大,要麽是沽名釣譽,要麽就是真神仙。等他親自見一見,才能知道。他當即帶著人上山,臨行前想了想,帶上了兩個皇子,和幾個寵愛的心腹。
誰知到了山上,隻見到一個極不穩重的老和尚,與任意一個和尚沒什麽區別。皇上性質缺缺地提問道:“都說你靈驗,你倒是說說,你有什麽本事?”
智塵仍是笑嘻嘻地,還打趣道:“老和尚的話,隻能說一半,若是都說了,皇上可就再也不讓老和尚說話了。”
皇上也笑道:“你膽子倒是大,你不說,朕現在就讓人拔了你的舌頭。”
智塵這才道:“老和尚看到皇上在憂愁什麽,老和尚要說,皇上不必愁,今日二龍降臨小小山門,正合皇上的心意。”
皇上的笑容一頓,審視著這個膽大包天的和尚。
智塵像是沒看到,隻像個暮靄的老頭。
許久,皇上才揮揮手,讓所有人都離開,問道:“你看到二龍?”
“是,一大一小,兩道龍氣。”
“是誰?是太子?”
智塵閉著眼,搖了搖頭:“老和尚看見,龍氣縈繞端王,皇上很滿意自己的選擇。”
第89章 天命所歸
皇上審視著這個和尚。
昨日自己才想,或許旭堯攝政,今日就聽聞旭堯稱帝。難道旭堯也會同那兩個不孝子一般,麵對權利把持不住?這倒也是,若是自己麵對這樣的誘惑,也難免會有動搖,隻不過自己有些失望罷了。
智塵偷偷看皇上的神色莫名,並不像是歡喜,試探著補充道:“皇上一開始是沒有這樣的想法的,但是天命所歸,皇上是天子,離天最近,自然會看到,改變想法。”
皇上搖頭道:“朕怎會不知呢?旭堯是朕最聰慧的孩子,如今又這樣爭氣,可惜他時運不濟,容貌……唉。”
原來是在擔心這個。
智塵笑道:“老和尚要說句皇上不愛聽的話,王爺曾有罪,所以上天降罪於他。”
這倒是奇了。
皇上隱隱不樂,看著和尚。
和尚不緊不慢地道:“老和尚說了,王爺是天命所歸之人,上天生他,是要他為這個百姓謀大福祉,所以才給了他那般的才情、身體、容貌,但是王爺前十九年,隻知道沉醉於富貴之中,雖不至於紈絝,卻於蒼生毫無益處,此行為有負上天,上天自然要降罪於他。王爺被上天這麽一點撥,不就悟了?此後所做種種,皆是為天蒼生的好事。如今隻要王爺能向上天陳情,上天自然會收了這懲罰。”
皇上問道:“依你說,要如何向天陳情?要旭堯去城郊祭天嗎?”
和尚搖了搖頭。
“此事不在於聲勢多大,隻在於誠心和代傳達之人,老和尚不才,學得一二法術,願意為端王做這個送信之人,想來不過兩月,端王便能容貌恢複,那時皇上便能知曉,老和尚所言是真是假了。”
這和尚的話,幾分像真,又有幾分像假,但於此時的皇上來說,卻是說到他心坎上的誘惑。皇上站起身來,吩咐道:“兩月之後,若是旭堯的容貌沒有恢複,你就是欺君之罪,非但是你,就是這整個山門,朕都不會留。”
老和尚聽了一點緊張的神色都沒有,似乎十拿九穩,還有閑情開了玩笑:“那老和尚隻能再跑的快些了。”
看著模樣,似乎是真有些本事。
皇上不再停留,把端王叫了過來。眾人都偷偷看皇上臉色,試圖看出皇上是喜是怒,對那番話是什麽心態,卻是無果。
皇上吩咐道:“旭堯,大師說他還會祈福之術,使人延年益壽,你代朕在這裏清修兩月,為朕祈福。”
眾人都暗暗詫異,這究竟是說說了什麽?不是說兩道龍氣,怎麽轉到這上麵來了?
端王也是奇怪,但是父皇如此吩咐,他便也隻好應下了。皇上心事重重,也無心賞景,身子又疲憊,便迴行宮去了。留下一個端王在小廟裏,讓輝光替自己取來鋪蓋。廟內生活簡單,他隻能帶兩個武藝高強的侍衛留在身邊。
何明德和端王把住處簡單收拾了,就去找了智塵,問起方才發生的事,智塵也不隱瞞,一五一十地說了。
此事雖是意外,卻也正和何明德與池旭堯的心意。隻是……
何明德問道:“大師真能為端王祈福,恢複容貌?”
大和尚理直氣壯地看著他:“自然不能,貧僧是騙皇上的。”
何明德和池旭堯目瞪口呆,你這個出家人,不老實地很。
大和尚微微一笑:“都說天命大道,佛祖神仙,隻是誰又見過呢?和尚是不信這個的。”
兩個人看著和尚的光頭,和幾十年的戒疤,沉默。
“我信的上天即人心,人心所歸之處,即為天意,即為道,即為佛。王爺確實是天命所歸之處,但是王爺的容貌恢複,應該不需要老和尚跑腿送信了吧?王爺早就向上天祈福過了,不是嗎?”
若是這麽說,也沒有錯吧。按照智塵的說法,唐大夫作為大晏子民,也是早有偏向,希望端王能為未來之君。
何明德問道:“大師是如何知道的?”
“和尚也懂一點黃易之術,這個不是騙人的。”
那他留下端王的原因……
“王爺為天下所做之事,老和尚雖在山上,也看得見,聽得到。王爺已是救了幾十人,有大功德,老和尚還看到天下太平百年,這相當於救下幾萬萬人,和尚當然要幫王爺一把了。世人愛聽這般神奇的故事,傳播開來,事半功倍。想來侯爺定然知道如何利用這次機會,就好像老和尚突然就成了京中人人稱揚的活神仙。”
聽到最後調侃,何明德也有些汗顏。
他當初死裏逃生,作為無神論者也忍不住去求了佛燈,便想到信仰也是宣傳的絕佳渠道。上次偶遇智塵後,他覺得這個和尚頗有意思,便讓人把智塵的名聲宣揚開,想著日後與智塵交好,或能利用智塵的影響,沒想到自己所做,竟早被和尚看透了。
當即心服口服,對著和尚行了一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