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骨紅毒入五內,傷及肺腑,師父跟他講過。謝瑾掩下逾矩的憐惜,守禮地寬慰道:“藥效若能立竿見影,反有貽害之嫌,陛下年輕,慢慢溫養著,定會好起來的。”
顧鄴章掩去眉間鬱鬱,心道:恢複得再好,怕也比不得康健的時候了。況且…若是天要亡他,又有何計?當下隻岔開話題:“晉人張華有雲: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浮醪隨觴轉,素蟻自跳波。庭蘭來嚐嚐,這九醞是不是真有他說的那麽好?”
從曹宴微手中接過貼著琉璃片的玉杯,謝瑾低頭道了聲謝,有些年紀了的中侍中卻並不多言,隻壓低聲音指揮著宮娥添上燈燭,便與她們一同退下。
顧鄴章察言觀行,開解道:“庭蘭不必覺得不自在,曹公公是先帝留給朕的人,秉性如此,並非獨獨針對你。”
有了酒意的熏染,顧鄴章蒼白的臉總算浮上些紅潤,眼底竟也有瑩瑩水色。
“……想當初,我與庭蘭一起修文習武、手談悔棋,一起賞月泛舟,一起瞞著師父做急就章,是何等自在的光陰。山野之地又何妨?你我可以毫無顧忌地直唿彼此名諱,相伴相守,雖也學治國之道,肩上卻沒有千鈞重的擔子。”
他飲盡杯中殘酒,任由眼角被逼出妖冶的紅,嘲弄地扯起一邊唇角,“誰沒有過一飛衝天的誌向?可孤的生母多年幽居因孤而死,鄭太後心機深沉,把持朝政不肯放權,群臣欺我年幼,勾連結黨屢禁不止……庭蘭你說,無數人為了這個位置爭得頭破血流,甘願倒在距離那把椅子一步之遙的地方,可是做天子,究竟有什麽好?”
寥寥數語,字字都是刀光劍影。我不在時,他竟過得這般苦,謝瑾想,我該早些來陪他的,我最難過時,他甘當我的救命稻草,他搏命掙紮時,我又在哪裏?一時心中刺痛,難耐而煎熬,像是有千萬隻螞蟻在啃噬血肉。
可他初來乍到有心無力,真的能幫上師哥的忙嗎?
正不知該如何應答,卻聽顧鄴章輕晃著玉杯接著道:“金枷玉鎖,舉步維艱,你一直不說話,是也認為這位置不值得留戀,還是認為……我就該是孤家寡人的命運?”
他鳳目微動,語氣放得更緩:”可即便有重新來過的機會,我還是會來當這個注定不能痛快的肇齊之君。”
謝瑾睜大了眼,不解地看著他。
顧鄴章並未躲避他的目光,反而直視著他,幽幽道:“如此,我才有機會履行當年的承諾,為你找迴失散的弟妹,為你父親沉冤昭雪。”
為了我……謝瑾呆了一瞬,隻覺鼻子發酸,腦海中唯餘凝滯的空白,不知過了多久,終於突地撲通跪倒在地:“願為陛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你起來。”顧鄴章摩挲著杯上的琉璃玉片,黑眸中恢複了幾分清明,依稀映出謝瑾的身影,“曹宴微是信得過的人,你何必與我這般生分。”
謝瑾的心跳得極快,血液的流動汩汩有聲,像是在耳畔悶悶響起的春雷,又仿佛正自心口源源不斷湧出涓涓細流,將他的理智盡數湮沒,不迴頭地墜入深潭。
“師哥……”謝瑾聽到自己艱澀的聲音。
第4章 必先予之
顧鄴章走上前,躬下身扶著謝瑾的手肘將人攙扶了起來,“別再忙著跪了。”
謝瑾在燈火之下仰首,眼前人的眉目隱在燭光的陰影裏看不分明,聲調卻極盡溫柔,“總算又聽到你喚我師哥,你再這麽疏遠我,我就該懷疑是不是哪得罪了你。”
淚水幾乎就要奪眶而出,謝瑾哽咽著又低喚了一聲,“師哥,你受苦了。”
顧鄴章卻不以為意地一搖頭,拭去他眼角的晶瑩柔聲道:“值得的,庭蘭,再苦都是值得的。”
燈火搖動了一下,漸長的燈芯燃出更明亮的一方天地,照得那雙多情鳳目稠密如膠,謝瑾癡癡地問:“師哥,我能為你做些什麽?”
顧鄴章說:“你什麽都不用做,迴去當你的中書舍人便好。”
至於親政前那不堪迴首的四載春秋和仰人鼻息的上千個日夜,你不必知道。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碰軍政,不要碰兵事,以文官的身份多陪陪我吧。
我實在太累了,不願連你也防備。
價值連城的九醞溢出如霧的香氣,謝瑾輕輕放下玉杯,“我聽師父說,師哥有意遷都?”
顧鄴章點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雲中地寒,氣候過於惡劣了。北狄虎視眈眈,時有襲擾,遷都也是父皇的遺願。我眼下還不想把精力都耗在應對北狄上,唯有遷都,方能圖長久,以期韜光養晦。”
謝瑾又問:“師哥欲效盤庚,還是拓跋氏?”
崤函帝宅,河洛王裏。被美酒沾濕的朱唇翹起極淺的弧度,顧鄴章似是不假思索:“結合時局,自是後者。”
去歲他曾召集百官,宣稱要在今年親征伐椋陳,更說動了太常卿占卜偽卦。隻要在南伐途中使遷都形成既成事實,一切都將順理成章。
鄭毅安曾經強烈反對,但他獄中走了一遭碰了一鼻子灰,脾氣已磨平不少,默認不會再插手。
“這永安殿美則美矣,卻是住一日便少一日。”顧鄴章咽下杯中酒,“庭蘭,我記住你的話了,待到了中州,定會節儉。”
未出五月,都水台報河橋已盡數修造完畢,征集民丁、召募軍隊的詔書既下,五兵尚書陸良的武選也告一段落。才入六月顧鄴章便發布文告親征椋陳,使高陽王顧和章並侍中薛印持節安撫北方軍鎮。
拜辭雲中故陵之前,謝瑾奉命在徽行殿協理起草詔書,卻不免心存疑慮。除了平北將軍身負布防之責,高陽王顧和章、丞相獨孤正和侍中薛印也一並留守,這樣真的可行嗎?
於是他抬頭問道:“師哥尚未立儲,將高陽王留在雲中舊都,若其起了二心,怕有後患 ,師哥真要這麽決定嗎?”
他遠隔千裏不明白其中利害關係,顧鄴章還能不明白嗎?
將顧和章留下,便意味著他無法再監控其一舉一動,更無從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突變。但獨孤正秉性頑固,帶在身邊平白添了許多阻力,而薛印和鄧康也不是那種聽話懂事好拿捏的主兒。
鄧康高傲自負,行事不合,薛印更是與鄭貞宜有殺女之仇,現在的顧和章大概率還拿不出讓二人俯首帖耳的籌碼。讓他們共事,不出半年,定能崩潰瓦解。
想到此處,正漫不經心地擺弄著袍上金絲滾邊的人不禁冷笑一聲,“薛印與鄭毅安之間尚橫著仇,至於鄧伯明,他最看不慣高陽王的做派,生不出別的念頭。”
可謝瑾的容色卻並未放鬆他不能認同顧顧鄴章的想法。
“製衡之術,詭道也。他三人各行其道,固然無法擰成一股繩,興不起風浪,但若北狄趁虛而入,此中後果,師哥設想過嗎?”
顧鄴章怔了下,眸色漸暗,擺弄衣裳的手也停了,“真要出了事,掏一掏薛印與顧和章的家底,對我並無害處。”
謝瑾垂下眼瞼,良久,終於抬起頭直視著書台後的天子:"北狄畢竟是異族,陛下此言,將如蒼生何?”
這幾乎是質問了,被質疑的人卻並未動怒。自登基以來,顧鄴章鮮少動怒,更遑論對麵的人……是謝瑾。
他隻是輕輕闔目,平靜道:“遷都關係重大,自古難兩全。”
若不遷都,他終此一生都將掣肘於人,和父皇一樣鬱鬱而死,若要掙脫世家門閥的禁錮,注定會有犧牲。
謝瑾後背竄上一陣寒意,知他心意已決,便將滿腹的話都吞進胃裏。
靜默少頃,是顧鄴章率先起的話頭:“等遷去了中州,略安定下來後,我準備在台省之外再設一個校事司。上察宗廟,下攝眾司,給那些不大安分的世族也套個枷。”
前朝舊誌有過記載: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宜檢治之。
簡言之,設置校事司於滌清朝堂也許有益,卻難以讓人心悅誠服,搞不好反會落得烏煙瘴氣,遭人詬病。謝瑾忍不住皺眉:“師哥,我覺得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原以為經了方才不算愉快的分歧,謝瑾想必會無條件支持自己的決定,萬沒想到竟等來一句從長計議,顧鄴章眉梢不由輕輕一挑,“為何?”
仿佛沒有看出他的不虞,謝瑾隻憂心忡忡道:“憑空設一個校事司,固然能敦促群臣謹言慎行,但一舉一動皆落在他人眼中,總是難免滋生不滿,積怨日久,恐生事端,若再給高陽王鑽了空子,反倒不美。”
字字珠璣,的確在理,然而……
顧鄴章遲疑了一瞬,到底還是向他坦言道:“要能刺舉辨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我知道這不是個光彩的差事,但想新政集權,整頓朝綱,無一不需要廣布耳目、刺探隱秘,你師哥我還沒到一手遮天的地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是啊,就算再不好,換了他來,就能想出更合適的良方嗎?再不認同,謝瑾也適時停止了質疑,轉而問:“師哥心中可有人選?”
顧鄴章搖搖頭:“將將有個大略的雛形,尚還模糊著,單隻提前知會你一聲,好讓你有個準備。”
能在眾臣之前率先得知天子的動向,足可見信任之專,聖眷之濃,這讓謝瑾心中掀起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漣漪,卻又難免思忖:準備二字,是從何說起?
正逢深秋陰雨連綿,群臣長途跋涉筋疲力盡,大軍便在中州稍事休整。軍中不知何時流傳起椋陳的強盛,更有愈傳愈誇張的趨勢,顧鄴章充耳不聞,又傳令繼續南進。
至夜雨初停,天色漸晴,天幕之下,顧鄴章一身朱紅戎裝策馬在前,俯視著磕頭泣諫、請停南伐的百官。
第5章 舌戰群儒
人言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興許就是鄭毅安這類人吧。顧鄴章神色晦暗不明,心中卻不由暗笑:說動韓中書又如何?難道我猜不出是你的主意嗎?
見韓昶倚老賣老,顧鄴章索性沉下臉,也不再給他留情麵:“行軍至此,韓中書忽然反悔,還策動了這麽些朝中肱骨,怎麽,孤的臣子,就都這麽吃不得苦?國家大事盡托付於爾等之手,爾等卻如此畏難,動輒半途而廢,諸位,也太輕率了些吧?”
韓昶猶在咄咄逼人:“非是臣等要與陛下作對,但陛下本就禦體欠安,何苦定要親征?千裏迢迢討伐椋陳,陛下又置北狄於何處?若重蹈建寧二年的覆轍,陛下可能對先祖有所交代?”
見他竟提起建寧二年,顧鄴章麵上殺意頓起,冷笑一聲道:“孤還活得好好的呢,不勞煩韓中書為孤擔憂。有平北將軍在雲中坐鎮,獨孤丞相和薛侍中留守,怕什麽斛律氏?顧氏的先祖縱然責備,責備的也是孤,又與韓中書何幹?傳令行軍!”
然而才走了不到一個時辰,眾人便又因泥濘的道路叫苦不迭,再度跪倒了一大片,“請陛下班師!”
謝瑾混在其中,並未出聲說話還不到他與師哥約好說話的時機。
丞相獨孤正並未隨軍,在場之人除了天子便屬韓昶地位最高,他也自視應該是發言的代表,當仁不讓再度出言進諫:“陛下請聽老臣一言!平北將軍一年前剛吃過敗仗,他能擋住北狄的鐵騎嗎?老臣鬥膽問陛下,氣候惡劣,何必定要與天鬥,強行南伐?”
話音剛落,鄭毅安等眾紛紛附和,高官之中但凡謝瑾能叫上名字的,就隻許令均和徐仞兩個侍郎置身事外,不知是不是也預先得過天子授意。
五兵尚書陸良之前在武選上被顧鄴章擺了一道,此時也手扶著紫髯語重心長:“陛下親政至今,年年大動兵戈,當初連征兩次北狄已經是勞民傷財透支國力,再要南伐,難保不會有好事者說陛下窮兵黷武啊!”
目光掠過他二人,顧鄴章冷道:“雲中與北狄才相距多遠?北狄敗後又賠了我朝多少錢絹?何至於透支國力?陸尚書可不要危言聳聽。”
目光遙遙落在韓昶頭頂,顧鄴章忍下喉間疼痛,徐徐道:“至於韓中書所言,去歲蕭靳才剛敗於青炎衛,何來‘強行’之說?下了幾場雨韓中書便不堪忍受,雲中飛沙走石,又何必迴返?出征時聲勢浩大,未建寸許功勞竟要班師,各位說得輕巧,孤卻無顏去見列祖列宗。倒不如就此停軍,遷都中州,待到來日尋了良辰吉時,諸位身體也康泰無虞了,再來議南征之事。”
豎著耳朵聽音的鄭毅安一時啞然,他空有兵符在手,顧鄴章卻將原本隸屬於他的親信留下了大半給他外甥顧和章,偏還讓他隨軍南征。若是真南征,鄭氏還可借此保存實力,但若是以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他的兵力就將徹底隔絕中央,被迫成為抵禦北狄的屏障。
見勢不妙,鄭毅安忙進言道:“陛下,祖宗基業盡在雲中,豈可數典而忘祖?”
他近來四處鑽營,不惜主動找上素有齟齬的韓昶說盡好話,看來總算是坐不住了。顧鄴章不鹹不淡地“嗯”了一聲,似笑非笑道:“鄭將軍既然主動請纓,那就繼續南征吧,想來以將軍為先鋒,定可直搗黃龍、馬到成功。”
瞥見鄭毅安臉色微變,散騎常侍陳鬱之搖著羽毛扇子道:“正所謂雄踞中州,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可悉八方之動。鄭將軍請聽下官一言,遷都至洛,未必是壞事。”
話音方落,端坐於馬背上的顧鄴章便向謝瑾遞了個眼神,謝瑾會意,適時出列道:“陛下,近來多雨,強行進軍恐傷士氣。鄭將軍固然勇武無敵,畢竟椋陳地勢與我朝迥異,貿然進犯,勝算難料。而中州無論地域、人口、氣候、水文,俱都更勝雲中,臣以為遷都之事,大有可為。”
連日僵持,天子鐵了心不肯北歸,眼下氣氛已是劍拔弩張,真要惹怒了刻薄寡恩的小皇帝,難保不會見血,韓昶等人隻得咬牙讓步。
待其後知後覺意識到顧鄴章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木已成舟,也隻能寄望於留守雲中的百官。
舊時宮室殘破,好在獻成帝曾在中州之地建過行宮,顧鄴章駐蹕於此,將營建新都的差事交給了司空韋照,又命朝士暫居附近的集英館。
遲則生變,設壇祭廟,告知祖宗後,謝瑾很快接到顧鄴章的令旨讓他與中領軍程雲赴雲中迎取眷屬。
忙著在奏疏上筆戰百官的天子說:“程露華其人,經文緯武、心細如發。前度與北狄交兵,我多次仰仗他,你這迴跟他走一趟,當可受益匪淺。”
程雲日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除了青炎衛,所部禁軍更是名門士族、諸部大人中挑選的良家子弟。謝瑾困惑道:“程將軍如此英材,師哥何不將他留在身邊?”
翻了翻韓昶義正言辭的上表,顧鄴章說道:“他雖尚未而立,從軍卻有十來年了,無論是在軍中、朝裏、又或是民間,都頗有威望。留守的百官始知遷都,定然驚駭,怕要覺得我是瘋了,讓他這個人人愛戴的程將軍去,才可以少些麻煩,事半功倍。”
韓昶是寫賦體詩出身的文人,雖不擅口誅,卻極擅筆伐,顧鄴章愈瞧臉色便愈難看,索性擲了筆臨窗而立,繼續耐心為謝瑾解惑:“況且,隻是暫時放你們走,又不是見不著了,過段時間我恐怕也得迴去一趟。”
他少見地穿了件杏色的常服,眉梢垂下時,竟有幾分溫柔之意。“若單論武藝,你不如他,但若單論文識,他也不如你。庭蘭,我在中州靜候你二人佳音。”
謝瑾呆呆地望了他一會才應道:“師哥寬心,我一定盡己所能。”
碧空如洗,集英館外,一行大雁向南飛過。
中領軍程雲麵如冠玉,身量頎長,胯下的烏絲大宛駒威風凜凜,大將之風渾然天成,令人一望便有意氣相投之感。
這不是謝瑾第一次見到程雲了,前陣子韓中書等眾發難,氣定神閑的那兩個生麵孔,一個是散騎常侍、大理少卿陳鬱之,另一個就是程雲。
謝瑾心中敬服,又想到顧鄴章話中的讚許,便主動開口道:“久聞程將軍大名,此番迎取眷屬,不知您可有良策?”
他向來話少,麵皮也薄,程雲又年長他許多,說著說著便有些赧然。
好在程雲雖然儀貌端嚴,脾氣卻是整個朝班出了名的溫和,“庭蘭不必拘謹,行前陛下已叮囑過,你才入廟堂不久,與那些人交情尚淺,隻公事公辦即可。”他容色和悅地寬慰著身邊的後生:“別怕,其餘的就交給我來處理。”
他是定州人,咬字清晰悅耳,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話,謝瑾耳側透紅思緒飛遠,驀地想起前朝那位單騎救主的常勝將軍。
再過個七八年,我與程將軍一般年紀,也能如他一般遊刃有餘、從容不迫嗎?
顧鄴章掩去眉間鬱鬱,心道:恢複得再好,怕也比不得康健的時候了。況且…若是天要亡他,又有何計?當下隻岔開話題:“晉人張華有雲: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浮醪隨觴轉,素蟻自跳波。庭蘭來嚐嚐,這九醞是不是真有他說的那麽好?”
從曹宴微手中接過貼著琉璃片的玉杯,謝瑾低頭道了聲謝,有些年紀了的中侍中卻並不多言,隻壓低聲音指揮著宮娥添上燈燭,便與她們一同退下。
顧鄴章察言觀行,開解道:“庭蘭不必覺得不自在,曹公公是先帝留給朕的人,秉性如此,並非獨獨針對你。”
有了酒意的熏染,顧鄴章蒼白的臉總算浮上些紅潤,眼底竟也有瑩瑩水色。
“……想當初,我與庭蘭一起修文習武、手談悔棋,一起賞月泛舟,一起瞞著師父做急就章,是何等自在的光陰。山野之地又何妨?你我可以毫無顧忌地直唿彼此名諱,相伴相守,雖也學治國之道,肩上卻沒有千鈞重的擔子。”
他飲盡杯中殘酒,任由眼角被逼出妖冶的紅,嘲弄地扯起一邊唇角,“誰沒有過一飛衝天的誌向?可孤的生母多年幽居因孤而死,鄭太後心機深沉,把持朝政不肯放權,群臣欺我年幼,勾連結黨屢禁不止……庭蘭你說,無數人為了這個位置爭得頭破血流,甘願倒在距離那把椅子一步之遙的地方,可是做天子,究竟有什麽好?”
寥寥數語,字字都是刀光劍影。我不在時,他竟過得這般苦,謝瑾想,我該早些來陪他的,我最難過時,他甘當我的救命稻草,他搏命掙紮時,我又在哪裏?一時心中刺痛,難耐而煎熬,像是有千萬隻螞蟻在啃噬血肉。
可他初來乍到有心無力,真的能幫上師哥的忙嗎?
正不知該如何應答,卻聽顧鄴章輕晃著玉杯接著道:“金枷玉鎖,舉步維艱,你一直不說話,是也認為這位置不值得留戀,還是認為……我就該是孤家寡人的命運?”
他鳳目微動,語氣放得更緩:”可即便有重新來過的機會,我還是會來當這個注定不能痛快的肇齊之君。”
謝瑾睜大了眼,不解地看著他。
顧鄴章並未躲避他的目光,反而直視著他,幽幽道:“如此,我才有機會履行當年的承諾,為你找迴失散的弟妹,為你父親沉冤昭雪。”
為了我……謝瑾呆了一瞬,隻覺鼻子發酸,腦海中唯餘凝滯的空白,不知過了多久,終於突地撲通跪倒在地:“願為陛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你起來。”顧鄴章摩挲著杯上的琉璃玉片,黑眸中恢複了幾分清明,依稀映出謝瑾的身影,“曹宴微是信得過的人,你何必與我這般生分。”
謝瑾的心跳得極快,血液的流動汩汩有聲,像是在耳畔悶悶響起的春雷,又仿佛正自心口源源不斷湧出涓涓細流,將他的理智盡數湮沒,不迴頭地墜入深潭。
“師哥……”謝瑾聽到自己艱澀的聲音。
第4章 必先予之
顧鄴章走上前,躬下身扶著謝瑾的手肘將人攙扶了起來,“別再忙著跪了。”
謝瑾在燈火之下仰首,眼前人的眉目隱在燭光的陰影裏看不分明,聲調卻極盡溫柔,“總算又聽到你喚我師哥,你再這麽疏遠我,我就該懷疑是不是哪得罪了你。”
淚水幾乎就要奪眶而出,謝瑾哽咽著又低喚了一聲,“師哥,你受苦了。”
顧鄴章卻不以為意地一搖頭,拭去他眼角的晶瑩柔聲道:“值得的,庭蘭,再苦都是值得的。”
燈火搖動了一下,漸長的燈芯燃出更明亮的一方天地,照得那雙多情鳳目稠密如膠,謝瑾癡癡地問:“師哥,我能為你做些什麽?”
顧鄴章說:“你什麽都不用做,迴去當你的中書舍人便好。”
至於親政前那不堪迴首的四載春秋和仰人鼻息的上千個日夜,你不必知道。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碰軍政,不要碰兵事,以文官的身份多陪陪我吧。
我實在太累了,不願連你也防備。
價值連城的九醞溢出如霧的香氣,謝瑾輕輕放下玉杯,“我聽師父說,師哥有意遷都?”
顧鄴章點頭,“陰山常晦雪,荒鬆無罷風。雲中地寒,氣候過於惡劣了。北狄虎視眈眈,時有襲擾,遷都也是父皇的遺願。我眼下還不想把精力都耗在應對北狄上,唯有遷都,方能圖長久,以期韜光養晦。”
謝瑾又問:“師哥欲效盤庚,還是拓跋氏?”
崤函帝宅,河洛王裏。被美酒沾濕的朱唇翹起極淺的弧度,顧鄴章似是不假思索:“結合時局,自是後者。”
去歲他曾召集百官,宣稱要在今年親征伐椋陳,更說動了太常卿占卜偽卦。隻要在南伐途中使遷都形成既成事實,一切都將順理成章。
鄭毅安曾經強烈反對,但他獄中走了一遭碰了一鼻子灰,脾氣已磨平不少,默認不會再插手。
“這永安殿美則美矣,卻是住一日便少一日。”顧鄴章咽下杯中酒,“庭蘭,我記住你的話了,待到了中州,定會節儉。”
未出五月,都水台報河橋已盡數修造完畢,征集民丁、召募軍隊的詔書既下,五兵尚書陸良的武選也告一段落。才入六月顧鄴章便發布文告親征椋陳,使高陽王顧和章並侍中薛印持節安撫北方軍鎮。
拜辭雲中故陵之前,謝瑾奉命在徽行殿協理起草詔書,卻不免心存疑慮。除了平北將軍身負布防之責,高陽王顧和章、丞相獨孤正和侍中薛印也一並留守,這樣真的可行嗎?
於是他抬頭問道:“師哥尚未立儲,將高陽王留在雲中舊都,若其起了二心,怕有後患 ,師哥真要這麽決定嗎?”
他遠隔千裏不明白其中利害關係,顧鄴章還能不明白嗎?
將顧和章留下,便意味著他無法再監控其一舉一動,更無從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突變。但獨孤正秉性頑固,帶在身邊平白添了許多阻力,而薛印和鄧康也不是那種聽話懂事好拿捏的主兒。
鄧康高傲自負,行事不合,薛印更是與鄭貞宜有殺女之仇,現在的顧和章大概率還拿不出讓二人俯首帖耳的籌碼。讓他們共事,不出半年,定能崩潰瓦解。
想到此處,正漫不經心地擺弄著袍上金絲滾邊的人不禁冷笑一聲,“薛印與鄭毅安之間尚橫著仇,至於鄧伯明,他最看不慣高陽王的做派,生不出別的念頭。”
可謝瑾的容色卻並未放鬆他不能認同顧顧鄴章的想法。
“製衡之術,詭道也。他三人各行其道,固然無法擰成一股繩,興不起風浪,但若北狄趁虛而入,此中後果,師哥設想過嗎?”
顧鄴章怔了下,眸色漸暗,擺弄衣裳的手也停了,“真要出了事,掏一掏薛印與顧和章的家底,對我並無害處。”
謝瑾垂下眼瞼,良久,終於抬起頭直視著書台後的天子:"北狄畢竟是異族,陛下此言,將如蒼生何?”
這幾乎是質問了,被質疑的人卻並未動怒。自登基以來,顧鄴章鮮少動怒,更遑論對麵的人……是謝瑾。
他隻是輕輕闔目,平靜道:“遷都關係重大,自古難兩全。”
若不遷都,他終此一生都將掣肘於人,和父皇一樣鬱鬱而死,若要掙脫世家門閥的禁錮,注定會有犧牲。
謝瑾後背竄上一陣寒意,知他心意已決,便將滿腹的話都吞進胃裏。
靜默少頃,是顧鄴章率先起的話頭:“等遷去了中州,略安定下來後,我準備在台省之外再設一個校事司。上察宗廟,下攝眾司,給那些不大安分的世族也套個枷。”
前朝舊誌有過記載: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宜檢治之。
簡言之,設置校事司於滌清朝堂也許有益,卻難以讓人心悅誠服,搞不好反會落得烏煙瘴氣,遭人詬病。謝瑾忍不住皺眉:“師哥,我覺得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原以為經了方才不算愉快的分歧,謝瑾想必會無條件支持自己的決定,萬沒想到竟等來一句從長計議,顧鄴章眉梢不由輕輕一挑,“為何?”
仿佛沒有看出他的不虞,謝瑾隻憂心忡忡道:“憑空設一個校事司,固然能敦促群臣謹言慎行,但一舉一動皆落在他人眼中,總是難免滋生不滿,積怨日久,恐生事端,若再給高陽王鑽了空子,反倒不美。”
字字珠璣,的確在理,然而……
顧鄴章遲疑了一瞬,到底還是向他坦言道:“要能刺舉辨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我知道這不是個光彩的差事,但想新政集權,整頓朝綱,無一不需要廣布耳目、刺探隱秘,你師哥我還沒到一手遮天的地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是啊,就算再不好,換了他來,就能想出更合適的良方嗎?再不認同,謝瑾也適時停止了質疑,轉而問:“師哥心中可有人選?”
顧鄴章搖搖頭:“將將有個大略的雛形,尚還模糊著,單隻提前知會你一聲,好讓你有個準備。”
能在眾臣之前率先得知天子的動向,足可見信任之專,聖眷之濃,這讓謝瑾心中掀起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漣漪,卻又難免思忖:準備二字,是從何說起?
正逢深秋陰雨連綿,群臣長途跋涉筋疲力盡,大軍便在中州稍事休整。軍中不知何時流傳起椋陳的強盛,更有愈傳愈誇張的趨勢,顧鄴章充耳不聞,又傳令繼續南進。
至夜雨初停,天色漸晴,天幕之下,顧鄴章一身朱紅戎裝策馬在前,俯視著磕頭泣諫、請停南伐的百官。
第5章 舌戰群儒
人言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興許就是鄭毅安這類人吧。顧鄴章神色晦暗不明,心中卻不由暗笑:說動韓中書又如何?難道我猜不出是你的主意嗎?
見韓昶倚老賣老,顧鄴章索性沉下臉,也不再給他留情麵:“行軍至此,韓中書忽然反悔,還策動了這麽些朝中肱骨,怎麽,孤的臣子,就都這麽吃不得苦?國家大事盡托付於爾等之手,爾等卻如此畏難,動輒半途而廢,諸位,也太輕率了些吧?”
韓昶猶在咄咄逼人:“非是臣等要與陛下作對,但陛下本就禦體欠安,何苦定要親征?千裏迢迢討伐椋陳,陛下又置北狄於何處?若重蹈建寧二年的覆轍,陛下可能對先祖有所交代?”
見他竟提起建寧二年,顧鄴章麵上殺意頓起,冷笑一聲道:“孤還活得好好的呢,不勞煩韓中書為孤擔憂。有平北將軍在雲中坐鎮,獨孤丞相和薛侍中留守,怕什麽斛律氏?顧氏的先祖縱然責備,責備的也是孤,又與韓中書何幹?傳令行軍!”
然而才走了不到一個時辰,眾人便又因泥濘的道路叫苦不迭,再度跪倒了一大片,“請陛下班師!”
謝瑾混在其中,並未出聲說話還不到他與師哥約好說話的時機。
丞相獨孤正並未隨軍,在場之人除了天子便屬韓昶地位最高,他也自視應該是發言的代表,當仁不讓再度出言進諫:“陛下請聽老臣一言!平北將軍一年前剛吃過敗仗,他能擋住北狄的鐵騎嗎?老臣鬥膽問陛下,氣候惡劣,何必定要與天鬥,強行南伐?”
話音剛落,鄭毅安等眾紛紛附和,高官之中但凡謝瑾能叫上名字的,就隻許令均和徐仞兩個侍郎置身事外,不知是不是也預先得過天子授意。
五兵尚書陸良之前在武選上被顧鄴章擺了一道,此時也手扶著紫髯語重心長:“陛下親政至今,年年大動兵戈,當初連征兩次北狄已經是勞民傷財透支國力,再要南伐,難保不會有好事者說陛下窮兵黷武啊!”
目光掠過他二人,顧鄴章冷道:“雲中與北狄才相距多遠?北狄敗後又賠了我朝多少錢絹?何至於透支國力?陸尚書可不要危言聳聽。”
目光遙遙落在韓昶頭頂,顧鄴章忍下喉間疼痛,徐徐道:“至於韓中書所言,去歲蕭靳才剛敗於青炎衛,何來‘強行’之說?下了幾場雨韓中書便不堪忍受,雲中飛沙走石,又何必迴返?出征時聲勢浩大,未建寸許功勞竟要班師,各位說得輕巧,孤卻無顏去見列祖列宗。倒不如就此停軍,遷都中州,待到來日尋了良辰吉時,諸位身體也康泰無虞了,再來議南征之事。”
豎著耳朵聽音的鄭毅安一時啞然,他空有兵符在手,顧鄴章卻將原本隸屬於他的親信留下了大半給他外甥顧和章,偏還讓他隨軍南征。若是真南征,鄭氏還可借此保存實力,但若是以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他的兵力就將徹底隔絕中央,被迫成為抵禦北狄的屏障。
見勢不妙,鄭毅安忙進言道:“陛下,祖宗基業盡在雲中,豈可數典而忘祖?”
他近來四處鑽營,不惜主動找上素有齟齬的韓昶說盡好話,看來總算是坐不住了。顧鄴章不鹹不淡地“嗯”了一聲,似笑非笑道:“鄭將軍既然主動請纓,那就繼續南征吧,想來以將軍為先鋒,定可直搗黃龍、馬到成功。”
瞥見鄭毅安臉色微變,散騎常侍陳鬱之搖著羽毛扇子道:“正所謂雄踞中州,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係荊襄,可悉八方之動。鄭將軍請聽下官一言,遷都至洛,未必是壞事。”
話音方落,端坐於馬背上的顧鄴章便向謝瑾遞了個眼神,謝瑾會意,適時出列道:“陛下,近來多雨,強行進軍恐傷士氣。鄭將軍固然勇武無敵,畢竟椋陳地勢與我朝迥異,貿然進犯,勝算難料。而中州無論地域、人口、氣候、水文,俱都更勝雲中,臣以為遷都之事,大有可為。”
連日僵持,天子鐵了心不肯北歸,眼下氣氛已是劍拔弩張,真要惹怒了刻薄寡恩的小皇帝,難保不會見血,韓昶等人隻得咬牙讓步。
待其後知後覺意識到顧鄴章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木已成舟,也隻能寄望於留守雲中的百官。
舊時宮室殘破,好在獻成帝曾在中州之地建過行宮,顧鄴章駐蹕於此,將營建新都的差事交給了司空韋照,又命朝士暫居附近的集英館。
遲則生變,設壇祭廟,告知祖宗後,謝瑾很快接到顧鄴章的令旨讓他與中領軍程雲赴雲中迎取眷屬。
忙著在奏疏上筆戰百官的天子說:“程露華其人,經文緯武、心細如發。前度與北狄交兵,我多次仰仗他,你這迴跟他走一趟,當可受益匪淺。”
程雲日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除了青炎衛,所部禁軍更是名門士族、諸部大人中挑選的良家子弟。謝瑾困惑道:“程將軍如此英材,師哥何不將他留在身邊?”
翻了翻韓昶義正言辭的上表,顧鄴章說道:“他雖尚未而立,從軍卻有十來年了,無論是在軍中、朝裏、又或是民間,都頗有威望。留守的百官始知遷都,定然驚駭,怕要覺得我是瘋了,讓他這個人人愛戴的程將軍去,才可以少些麻煩,事半功倍。”
韓昶是寫賦體詩出身的文人,雖不擅口誅,卻極擅筆伐,顧鄴章愈瞧臉色便愈難看,索性擲了筆臨窗而立,繼續耐心為謝瑾解惑:“況且,隻是暫時放你們走,又不是見不著了,過段時間我恐怕也得迴去一趟。”
他少見地穿了件杏色的常服,眉梢垂下時,竟有幾分溫柔之意。“若單論武藝,你不如他,但若單論文識,他也不如你。庭蘭,我在中州靜候你二人佳音。”
謝瑾呆呆地望了他一會才應道:“師哥寬心,我一定盡己所能。”
碧空如洗,集英館外,一行大雁向南飛過。
中領軍程雲麵如冠玉,身量頎長,胯下的烏絲大宛駒威風凜凜,大將之風渾然天成,令人一望便有意氣相投之感。
這不是謝瑾第一次見到程雲了,前陣子韓中書等眾發難,氣定神閑的那兩個生麵孔,一個是散騎常侍、大理少卿陳鬱之,另一個就是程雲。
謝瑾心中敬服,又想到顧鄴章話中的讚許,便主動開口道:“久聞程將軍大名,此番迎取眷屬,不知您可有良策?”
他向來話少,麵皮也薄,程雲又年長他許多,說著說著便有些赧然。
好在程雲雖然儀貌端嚴,脾氣卻是整個朝班出了名的溫和,“庭蘭不必拘謹,行前陛下已叮囑過,你才入廟堂不久,與那些人交情尚淺,隻公事公辦即可。”他容色和悅地寬慰著身邊的後生:“別怕,其餘的就交給我來處理。”
他是定州人,咬字清晰悅耳,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話,謝瑾耳側透紅思緒飛遠,驀地想起前朝那位單騎救主的常勝將軍。
再過個七八年,我與程將軍一般年紀,也能如他一般遊刃有餘、從容不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