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民變,李順稱王。
宋太宗這邊派遣心腹太監王繼恩領兵平定兩川,心中又不免為身在成都的兒子益王趙元傑擔驚受怕。令王繼恩設法保護趙元傑,同時詔令免除兩京各州淳化三年以來,拖欠的賦稅錢物。
趙元傑,字明哲,初名趙德和,太宗趙光義第五子。太平興國八年(983)改名趙元傑,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
根據皇位繼承傳統,嫡長子繼承製,皇子們十歲之後,就可以封王,不能再留在京城,必須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皇子就藩封王製度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其他皇子遠離京城,避免與太子爭奪皇位。
端拱初年,益王趙元傑十七歲,加侍中、成都尹、遷劍南東西川節度使。皇子出閣,可以到自己的封地成都,幫助皇上來治理蜀地,鞏固江山。
如果沒有王小波、李順起義,趙元傑在成都會一直玩得很嗨。
原因很簡單,“天下商稅,四蜀獨重”,除常賦外,更有博買務,將當地的布帛、鹽業、茶業、酒業,四大支柱產業全部納入專賣管製。
整個大宋朝,交稅交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蜀地。作為兩川節度使,地方截留下來的稅賦,就已經相當可觀,因此,趙元傑在成都,一直過著花錢如流水、天堂般的生活。
◆ 但見血山
一次,趙元傑為了給自己慶生,在花園裏修造了一座假山,花掉一百多萬錢銀子。假山竣工後,趙元傑便召集僚屬一起飲酒,開生日派對。
眾人都誇讚這座假山造得精致好看,重巒疊嶂,意趣天成。隻有王府的屬官、益王府翊善姚坦,獨自低頭不語。翊善是親王府的侍從講授,負責教授王爺讀書,規勸各位親王。
“眾皆褒美,坦獨俯首。”
趙元傑正在興頭上,見大家都很開心,唯獨姚坦俯首不看,就開始點他的名,“姚翊善,快來好好看看孤的假山。”
姚坦依舊低頭不言,益王怒了,便強迫他稱讚一下自己的假山。
姚坦冷冷地迴道:“但見血山,安得假山?”在我的眼裏,隻看見一座“血山”,哪有什麽假山?
一聽這話,趙元傑甚感驚愕,便質問道:“何出此言?”
姚坦道:“坦在田舍時,見州縣督稅,上下相急以剝民。裏胥臨門,捕人父子兄弟,送縣鞭笞,血流滿身,愁苦不聊生。此假山皆民租賦所出,非血山而何?”
我在鄉間,看到州縣衙門的官吏為了收繳租賦,官府與州縣上下相逼,地方官驅使差役,差役逼迫百姓,如果哪家交得遲了,就逮捕全家的男丁,押到縣衙狠狠鞭打,血流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百姓賦稅築成的,試問不是血山又是什麽呢?
一句話說得趙元傑火冒三丈,這人真是掃興,他指著姚坦的鼻子訓斥道:“一派胡言,我聽聞父皇在洛陽也在修假山,比我這個還壯觀呢,那個也是血山?!”
趙元傑這話說得沒錯,“是時太宗亦為假山”。姚坦頓時啞口無言,麵如土灰。他不知道太宗也在修園林造假山,諷刺當今皇上可是殺頭之罪。
姚坦的話,很快傳到太宗的耳朵裏。太宗思考再三,覺得姚坦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下令立即停工,將造了一半的假山全部拆除毀掉。同時對姚坦敢於直言,進行褒獎。
太宗曾召見姚坦,對他說過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諸子生長深宮,未知世務,必資良士讚導,使日聞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簡,各宜勉之。”
姚坦是太宗為自己的兒子親選的老師,讓他監管自己的兒子,如今兒子有錯,斷然不能打老師的屁股。
姚坦,字明白,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定陶)人。開寶年間,以《尚書》進士擢第,補將陵尉。曆任隰州推官、將作監丞、知潯州。太平興國三年召還,為著作佐郎、唐州通判。
姚坦性格耿直,身為益王翊善,盡職盡責,逢過必糾。
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載,益王趙元傑未出閣時,每有過錯,姚坦都及時進言勸諫。王府裏上下對姚坦都有抵觸情緒,就唆使益王裝病不上朝。
太宗每天都派太醫前去探病,過了一個多月,不見病愈,太宗甚是擔憂,就將益王的乳母叫來,向她詢問病情。
乳母道:“益王本無病,皆因姚坦的管教嚴勵,益王不能自由行動,悶悶不樂,故稱病。”
太宗聞聽此言,勃然大怒,道:“吾選端士,輔王為善。王不能用規諫,而又詐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爾輩為之謀耳。”朕選拔端正之人做益王的隨員,是想輔佐益王成為良善之賢王,如今益王不但不能接受規勸,還裝病,這分明是想讓朕把他身邊的正派之人趕走,自己好為所欲為,朕如何能這樣做!益王年少,未必能出此下策,必定是你們這幫人幫他出的主意。
於是命人將乳母拉至後苑,罰打數十藤杖,益王再也不敢裝病,第二天乖乖上朝去了。
下朝後,太宗將姚坦招來,安慰道:“卿在王府,能以正為,被一群宵小之輩嫉妒,大為不易。卿照直了做,不必擔心讒言蜚語,朕必不聽。”
蜀地在益王趙元傑的治理下,並沒有出現百姓安居樂業、物阜年豐的繁榮景象,而是民怨沸騰,烽火四起。
李順帶領義軍第二次攻打成都,樊知古與郭載,護送益王趙元傑,退到東川。得知趙元傑平安無事,太宗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淳化五年(994)二月,任命趙元傑為淮南、鎮江等軍節度使,改封吳王,讓他取道長江,直接到揚州去赴任。
樊知古擅離職守、治理無方,太宗認為他保護趙元傑有功,給予特別寬恕,令其掌管兩川漕運。
同時,太宗詔令,廢除劍南東西川、峽路各州淳化五年以前拖欠的錢物,招撫變民,任命張詠為成都知府,伺機入川。
◆ 曹克明起兵
大蜀政權成立後,李順一方麵開疆拓土,一方麵廣納人才。
為阻止宋軍南下,李順派楊廣領軍十萬,北上劍門。又派部下楊裏貴率二十萬人去攻打梓州(今四川綿陽三台縣)。
當李順帶領起義軍攻城奪寨之時,大將曹光實的侄子曹克明,帶著母親抄小路,從京師開封迴到雅州百丈。
曹光實是銀、夏、綏、府、豐、宥等州的都巡使。黨項梟雄李繼遷,在曹光實麵前,屢吃敗仗。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繼遷用詐降計,將曹光實騙到葭蘆川。黨項伏兵四起,曹光實力戰不支,殞命沙場,李繼遷冒用曹光實的旗幟,攻占銀州。史稱葭蘆川之戰。
曹克明當時正負責護送軍需輜重,聽到伯父曹光實戰死的消息,為穩定軍心,秘不發喪。派人假傳曹光實迴軍銀州的消息,與仆從張貴連夜深入葭蘆川,搶迴伯父曹光實的屍體,返京安葬,曹克明由此名聲大振。
宋滅後蜀,為防止武人造反,留在京城的蜀人被禁,不準迴鄉。由於母親年事已高,需要迴家養老,曹克明上報朝廷,獲批準後,帶著母親迴到雅州百丈。
曹克明,字堯卿,雅州百丈(今四川雅安名山區百丈鎮)人,名將之後。
曹克明的爺爺曹疇任靜南軍使,扼守邛崍。曹疇有光實、光遠、光昭三子,曹氏一門,幫助宋廷平複了中國西南,將蜀地納入大宋版圖。曹光實英勇善戰,被太祖趙匡胤稱為“蜀中傑俊”。
曹克明出生時,曹光實三兄弟“會敵百丈縣”,曹克明的父親曹光遠不幸遇害,保姆抱著克明隱藏於葦蒲中而得以幸免。
出生在這樣一個將門世家,曹克明長大後,“喜兵法,善騎射”,曹光實非常喜歡這個大侄子,任命他為衙內都虞候,將他帶在自己身邊。
曹克明迴到家鄉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李順的耳中。李順得知曹克明是將家之後,很有能力,名氣也大,就想脅迫他到自己手下做事。
曹克明隻得帶著母親躲至山穀中避難,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一天,母子二人躲進一間破廟裏,夜裏,曹克明夢見有人叫他起床,突然驚醒,發現蜀兵已經逼近廟堂。
不久,雅州被起義軍攻下,曹克明更是無處藏身。
王繼恩出兵劍門的消息傳到雅州,曹克明決心走出去,配合宋軍主力一起平叛。他安頓好母親,開始在百丈一代招募兵馬,旬日間,達到數萬之眾。
曹克明帶領著這些數萬新兵,先後收複名山、火井、夾江等九縣。接著分兵嘉州、眉州、邛州,建七座營寨攔截蜀兵。淳化五年(994)九月,收複雅州,斬敵六十餘人,起義軍將領何承祿率眾撤到雲南。
太宗任命曹克明暫代邛州駐泊巡檢。
◆ 爭奪劍門
王繼恩可不是一般的太監,他可是一個服侍過後周世宗柴榮、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三位帝王的辣手太監。天天跟權傾天下的皇帝混在一起,眼光和格局也非一般人可比。
斧聲燭影之後,老練狡詐的王繼恩公然違背宋皇後的旨意,不去宣召趙德芳而是去通知趙光義進宮即位,因此得到重用,先後在河北諸地執掌兵權。
論帶兵打仗,王繼恩不隻是紙上談兵。此次,王繼恩被委以重任,擔任劍南、兩川招安使。作為統帥,率大宋禁軍入蜀鎮壓李順起義,說明太宗看好王繼恩的軍事才能。
畢竟,薑還是老的辣。
入蜀前,太宗授意王繼恩全權處理軍務,非十惡正髒外,都可便宜從事;采取“招撫”政策,告知變民,宣布懲治首犯,協從者凡能歸順,皆可赦免其罪。
王繼恩以雷有終、裴莊並為峽路隨軍轉運使,采用當年太祖朝宋軍入後蜀的策略,分兵兩路。一路以馬步軍都軍頭王杲統領,搶占秦嶺山脈的劍門棧道;一路以祟儀使尹元、隨軍轉運使雷有終統領,沿長江水陸並進,攻夔門,從北麵、東麵向大蜀軍發動進攻。
劍門關崢嶸而崔嵬,是入蜀咽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五出祁山,薑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把斷劍門燒棧閣,蜀中別是一洞天。劍門關是出蜀入蜀的第一通道,誰能掌控劍門,主動權就在誰的手中。劍門關理所當然,應當成為大宋朝廷跟義軍爭奪的第一戰場。
大蜀王李順當然知道劍門關的重要性,然而對於先打劍門,還是先打梓州,起義軍高層產生了極大的意見分歧。
樞密使吳文賞、武將馬太保等人,主張把劍門放一放,先集中力量拿下梓州,因為梓州畢競離成都不遠,不解決它,直接威脅著“大蜀”政權。
勝負未分,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先打下梓州,然後再合力攻取劍門,這是大蜀高層作出的最終決策。
不過,大蜀王李順對劍門還是放不下,決定派部下大將楊廣率領數萬兵馬去打劍門,阻滯拖延宋軍主力進入蜀地作戰的節奏,為攻打梓州爭取更多的時間,李順自己與相裏貴率二十萬兵馬去打梓州。
駐守劍門的宋軍守將是上官正。
上官正,字常清,開封人。科舉出身,曾多次主持審理冤獄,升遷為供奉官、閣門隻侯、天雄監軍。後擢升作坊副使、劍門都監。
王小波、李順起義後,曾指派一支義軍攻打劍門。劍門守軍僅數百人,還都是些年老體弱的兵卒,上官正親自揮劍上陣,鼓舞士氣,死守劍門,打退義軍多次進攻。
成都監軍宿翰得知劍門危急,率領手下火速前來支援。義軍受到前後夾擊,損失數千人馬,倉皇退走,劍門之危機遂解。
太宗大為讚許,賜上官正與宿翰二人襲衣、金腰帶,提拔上官正為六宅使、劍州刺史,宿翰為崇儀使、兼任昭州刺史。
數月後,上官正染疾,迴京治病,疾愈後,入朝見駕。太宗噓寒問暖,“勞問久之”,再次派遣他迴到劍門任所,賜以金丹、良藥、衣帶、白金千兩、馬三匹,同時授以防禦方略,令他招撫殘孽。
成都被李順攻克後,宿翰帶著殘兵敗將,也退到了劍門。於是,兩股宋軍合兵一處,堅守劍門,這一出川入蜀的第一險關。
劍門關易守難攻,宋軍占據著險峻有利的地形,義軍缺乏山地攻堅戰的經驗,楊廣率軍幾經激戰,雖然付出慘重代價,依然是久攻不下。楊廣決定采取避實就虛的戰略,迅速占領了劍門附近的山寨關隘、州縣,等待時機,再戰劍門。
淳化五年(994)二月,王繼恩領旨入川平叛。
劍門這麽重要的一道戰略要地,並沒有引起李順的足夠重視,隻是派楊廣隨意征戰了事,他自己卻帶著主力去打無關緊要的梓州。
這是一個致命的戰略性錯誤,王繼恩率領的征剿大軍那可是大宋禁軍,禁軍都是從全國各地優中選優,選出來的最能打的士兵,憑借著臨時拚湊起來的數萬農民,雖然號稱“應運雄軍”,要想對抗大宋禁軍,顯然是力不從心。守住劍門,就守住了大蜀政權,失去劍門,數十萬義軍的性命將岌岌可危,李順的部署從一開始就錯了。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戰爭的勝敗,往往就從一個不經意的小疏漏,被無情地撕成一道大口子,一潰不可收拾。
太宗非常擔憂入蜀的棧道,四月,上官正率領一支孤軍,與義軍力戰,北上打通劍門棧道。王繼恩的征剿大軍長驅而入,順利通過天險劍門關。
宋軍再次兵分兩路,王繼恩親率主力大軍,由石普、馬知節為前鋒,進攻川北重鎮劍州(今劍閣),另一路由曹習統領為偏師,自葭萌(今廣元)出發,南攻閬州(今閬中市)。
由劍門關至劍州,一路都是上坡路,易守難攻。王繼恩不想在正麵和起義軍死拚硬打,而是采用迂迴戰術,率兵繞道小劍門,從西路進行旁攻,占領研口寨,殺死大蜀義軍五百餘眾。
接著向東,攻下漢源坡、青強嶺,控製了南下劍州的道路。宋軍主力居高臨下,猛攻劍州,義軍在楊廣的指揮下全力防守,終因力量懸殊太大,劍州就這樣被王繼恩攻克。
隨後,宋軍又在劍州城南四十裏的柳池驛,攻破起義軍防守,斬殺六百餘眾。楊廣率殘部敗走綿州(今綿陽市),義軍被殺或溺水而死者,不可勝數。
四月十八日,王繼恩率主力大軍馬不停蹄,進入綿州境內。地主王華組織武裝千餘人對綿州發動突然襲擊,義軍再次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在川北戰場,義軍儼然就像一架老水車,吱吱呀呀,晃晃悠悠,稍微遭到碰撞,就散架了。短兵相接,血染疆場,數萬巴蜀子弟,為了心中的“均貧富”夢想,倒在了自己深愛的這片熱土。
四月十九日,王繼恩攻占綿州,俘虜義軍三百五十七人,統統將其“淩遲處死”。楊廣決定率領餘部退往梓州,與相裏貴合兵,攻打梓州。
另一路由曹習統領的宋軍,也戰果斐然,順利攻下閬州。一萬多起義軍將士節節抵抗,撤到老溪,築成水陸兩寨,依險據守。
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三千將士戰死沙場,餘眾全部投江,沒有一個向宋軍投降的。
不久,巴州(今巴中)也被巡檢使胡正違攻占,五千起義軍守軍全都壯烈犧牲。
至此劍門關及其周邊州縣全被宋軍收複,而此時,李順還在梓州鏖戰,圍城圍了八十多天,也沒攻下梓州城。
◆ 梓州保衛戰
梓州知州、右諫議大夫張雍,乃是一代大儒,學富五車。這人不但學問高,安邦定國,行軍打仗也都是一把好手。
張雍,字子雍,德州安德縣(今山東德州德城區)人,毛詩學專家。開寶六年進士及第,任職東關尉。又遷太子右讚善大夫、知開封府司錄參軍事,後又遷秘書丞,充任推官。端拱初(988),出任西川轉運使,知梓州。
得知青城王小波、李順起義後,張雍開始訓練士卒,得城中兵三千餘人,又招募一千多強勇守城。
對手下大小官吏,張雍都一一做了指派,令推官陳世卿負責製造武器;掌書記施謂、榷鹽院判官謝濤砍伐山木為旗杆。
張雍又組織梓州百姓,沿城挖了條一丈多深的護城河;銷熔銅鍾鑄造箭頭;將布搓成繩索,做好充分的防守準備。一切安排妥當,又派推官盛梁到京師請求朝廷增派援兵。
李順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派遣相裏貴領軍二十萬圍攻梓州。
張雍與監軍盧斌登上城牆眺望,見起義軍派出的士兵,皆老弱疲憊,又身無鎧甲,盧斌頓時有些輕敵,笑著請求開北門出擊。
張雍道:“不可,賊人也許是用老弱之兵,使詐引誘我們,暗地裏設下埋伏,等我們上圈套。城中官民人員混雜,萬一被敵人裏應外合,墮敵之奸計,此非良策也。”話音未落,果然有士兵伏在敵樓上長嘯,與敵人應和,張雍急命斬殺示眾。
裏應外合是大蜀義軍攻城略地慣用的手段,不過這一招在張雍這裏,太老套了,完全不能奏效。
楊廣在劍門與宋軍交鋒,屢吃敗仗,大蜀王李順心急如焚,他命令義軍出動雲梯和衝火車,晝夜擊鼓呐喊,勢必要在最快的時間拿下梓州城。
義軍晝夜攻城,梓州城中軍民整日人心惶惶。張雍每日親自登城指揮作戰,命士卒用發石機發石,用火箭火石,破壞義軍的雲梯和衝火車,義軍的攻城之勢才稍稍減緩。
張雍心生一計,命人在城西北角修整進攻器械,道:“軍士們趕快整頓裝備,吾將開東門擊賊。”隨後派步騎五百人到東門,假裝要出城迎戰。
大蜀王李順和相裏貴登牛頭山俯看城內,見宋軍在東門集結兵馬,猜想宋軍這是想出城交戰,就在山的東角埋伏一萬多精兵等待宋軍。
張雍隨即召集一百多死士,縋城而下,焚燒破壞義軍攻城的裝備。從午時到申時,裝備基本焚燒殆盡。等到李順發現中計,再來撲救,已經晚矣。
一日,北風唿嘯,天色昏暗,李順命義軍乘風縱火,急攻北門。張雍與盧斌領兵據守城門,立於箭石之間,固守不動,無懼無畏。
大蜀義軍晝夜攻城,梓州城始終固若金湯。張雍在梓州將李順和他的二十萬起義軍整整拖了八十多天,為王繼恩大軍順利入川贏得了時間。
宋軍屢敗楊廣,突破劍門關,收複川北主要關隘重地,王繼恩立即派內殿崇班石知顒率數千人馬增援梓州。
得知宋軍前來增援梓州,未免遭受前後夾擊,李順果斷命令義軍撤向成都。
梓州之圍既解,張雍派施謂入朝奏告。太宗親筆詔令表揚,提升張雍為給事中;盧斌為西京作坊使、領成州刺史;陳世卿任掌書記;施謂為節度判官;謝濤為觀察推官。又任命通判將作監丞趙賀為太子中舍,監軍供奉官辛規為內殿崇班。
梓州之戰,李順不但浪費了時間,損失了數萬人馬,也錯失了最佳的戰機,永遠地失去了劍門天險,讓宋軍輕易地打通了入川的通道。
從這時開始,大蜀“應運雄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
◆ 喋血川東
川東義軍在張餘的統領下,不斷攻城略地,相繼攻占新寧(今四川開江)、梁山(今四川梁平)、廣安軍(今四川廣安)、果州(今四川南充)、渠州(今四川渠縣),隊伍也發展至十萬之眾。
四月上旬,尹元和雷有終、裴莊率領東路征剿大軍由巫峽入川,水陸並進。東路官軍與義軍的首戰在新寧打響,尹元與大將常思德、楊瓊率軍圍城猛撲。
論武器裝備,人員戰鬥力,義軍顯然無法與大宋禁軍相比,即便力量懸殊,但他們為夢想而戰,為真理和公道而戰,雖死無憾。
義軍在張餘的指揮下,英勇抵抗,傷亡三千餘人,也未能守住新寧,義軍退至梁山。
隨軍轉運使雷有終、裴莊二人負責的就是運送戰備物資、糧餉,雖然也帶兵,但帶的基本都是物流押運兵,戰鬥力不強。
雷有終,字道成,同州合陽縣(今陝西合陽縣)人,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雷德驤次子。
“德驤無文采,頗以強直自任,性褊躁,多忤物,不為士大夫所與。”雷德驤因為彈劾宰相趙普,惹得趙匡胤龍顏大怒,順手抄起身邊的柱斧扔了過去,砸掉了雷德驤的兩顆門牙,流放靈武。經過長子雷有鄰的申訴,迴朝出任秘書丞。太宗即位,雷德驤遷戶部員外郎,太平興國四年,隨駕出征北漢,出任太原西路轉運使,曆任同知京朝官考課、兵部郎中、知懷州、兩浙轉運使、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後以失教之罪,降為感德軍行軍司馬,憂憤患病。淳化三年(993)去世,時年七十五歲。
雷有終自幼聰敏,因父親雷德驤的緣故,候補漢州司戶參軍,署理萊蕪縣尉。知監、左拾遺劉祺覺得雷有終年少可欺,平日裏對他頗為輕慢。雷有終查出劉祺貪贓枉法,罪證確鑿,劉祺被撤職,流放海島,朝廷讓雷有終代行知監之職,由此,聲名大振。
雷有終風流倜儻,灑脫自信,不拘小節,處事沉敏,善決斷,“有幹局”,不畏強暴,輕財好施。
太宗即位,聽聞雷有終之名,派心腹太監伍守忠與雷有終同掌管監事事務,暗中考核。不到一個月,伍守忠就給太宗打報告,說雷有終此人能力強,辦事牢靠,值得信任,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
遂升任大理寺丞,後曆任解州通判、知密州、淮南轉運副使、太常博士。淳化年間,升任度支鹽鐵副使、江南嶺外茶鹽製置使。
所以說,不是雷德驤有多厲害,關鍵是他有兩個非常優秀的兒子雷有鄰、雷有終。
此次出兵入川,雷有終、裴莊並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同知兵馬事,與祟儀使尹元負責從東線進攻,圍剿大蜀軍。
裴莊,字端己,閬州閬中人,在後蜀時,以明經登第。歸宋後,曆任虹縣尉、高陵主簿,澶州通判,真定通判。此次出征,與雷有終同為轉運使,有人向太宗奏本,說裴莊是蜀地人,不適合擔任此職。太宗道:“用人不疑,朕信之。”許以便宜行事。
實際上,太宗不糊塗,群龍壓不住地頭蛇,有了裴莊這位蜀地向導做押運,轉運車隊會減少很多麻煩。
糧餉車整日在崇山峻嶺和峽穀間穿行,爬山涉水,非常辛苦。轉運兵經常是又饑又渴,遇到下雨,士兵們就用頭盔接水喝。
沒有槍沒有箭,敵人給我們造,沒有吃沒有穿,自有敵人送上前。打擊糧草車,這是曆來交戰雙方最常用的手段,張餘也不例外。
宋軍的糧餉車,經常是一邊前行,一邊作戰。每次臨敵,雷有終都是衝鋒在前,勇保糧草不失。
這日,轉運部隊進至廣安軍,為防止義軍偷襲,雷有終命令軍士靠江岸紮營,三麵樹立柵欄,嚴加防守。
是夜,天空陰沉昏暗,張餘趁宋軍立足未穩、人困馬乏之際,向宋軍發起了進攻。義軍高舉火把,雷響戰鼓,在外圍大聲嘶吼,官兵們甚是惶恐。
雷有終卻不急不躁,慢條斯理地梳理著頭發,泰然自若。“公安坐櫛發,氣貌自若。”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待義軍聒噪得差不多了,雷有終也該出手了,他立即率領一支人馬繞到義軍背後,發動襲擊。
激戰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曉,正當義軍即將攻破營寨,重創官軍之時,尹元率領的援兵恰好趕到,裏外夾攻,義軍被包了餃子。
張餘沒想到會被官軍切斷後路,驚慌之下,倉皇迎戰,義軍人馬損失近半,張餘見形勢不利,隻得率軍撤退,未來得及撤離的義軍投水求生,淹死者無以計數。
一日,雷有終的糧餉轉運車隊駐紮到簡州(今四川簡陽),寓居在寺廟裏。雷有終擔心義軍還會來偷襲,命令士卒做好防護,還把當地鄉民叫來,負責打更,擔任警戒。
初更時分,雷有終率兵從小路繞行而出。義軍將寺廟重重包圍,破門而入後,發現廟裏隻有一個打更的。雷有終帶兵殺出,義軍損傷慘重,潰敗而逃,糧餉又一次得以保全。
四月,尹元與裴莊進兵果州,義軍在田奉正、蘇 榮的帶領下,堅守城池,浴血苦戰,依然被官軍攻破城池,果州失守。義軍將士且戰且退,敗走渠州。
合州(今重慶合川)地處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匯流之地,交通便捷,北可沿江至川北,南下可抵渝州(重慶)入長江,是川峽的軍事重鎮。合州大地主袁延度,為了自保,在當地組織了上千人的民團武裝。尹元得知這個消息,就派裴莊去與袁延度交涉聯絡,雙方達成共同合圍合州的出兵方案。
義軍在黃廣儒的帶領下,在合州東城外,與尹、袁聯軍,展開激戰,義軍不敵,敗走。四月十九日,合州被官軍收複。
不久,黃廣儒率義軍返迴,再次攻占合州。
王繼恩雄踞劍門,大力扶植和擴建各州的地主武裝,掃蕩屠戮潰散的起義軍。在當地武裝的協助下,接連收複劍州、綿州、巴州、閬州、蓬州,並解除了梓州之圍。
官軍完全占據了川北各州縣,北線作戰的義軍在大蜀王李順的指揮下,相繼撤至成都自守。那漫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多像是英勇犧牲的義軍將土們酒下的鮮血。
王繼恩決定向成都進軍,一舉完成滅蜀大業。機不可失,刻不容緩,為拖住川東張餘這股義軍,王繼恩親率幾十隨從,飛騎前往合州、遂州,命令尹元、雷有終在東線加緊進攻,纏住張餘這支勁旅,使其不能馳援成都。
淳化五年(994)五月,王繼恩親率征剿主力大軍向成都進發。等待大蜀王李順的,必定是一場生死較量。
宋太宗這邊派遣心腹太監王繼恩領兵平定兩川,心中又不免為身在成都的兒子益王趙元傑擔驚受怕。令王繼恩設法保護趙元傑,同時詔令免除兩京各州淳化三年以來,拖欠的賦稅錢物。
趙元傑,字明哲,初名趙德和,太宗趙光義第五子。太平興國八年(983)改名趙元傑,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封益王。
根據皇位繼承傳統,嫡長子繼承製,皇子們十歲之後,就可以封王,不能再留在京城,必須到自己的封地去就藩。皇子就藩封王製度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其他皇子遠離京城,避免與太子爭奪皇位。
端拱初年,益王趙元傑十七歲,加侍中、成都尹、遷劍南東西川節度使。皇子出閣,可以到自己的封地成都,幫助皇上來治理蜀地,鞏固江山。
如果沒有王小波、李順起義,趙元傑在成都會一直玩得很嗨。
原因很簡單,“天下商稅,四蜀獨重”,除常賦外,更有博買務,將當地的布帛、鹽業、茶業、酒業,四大支柱產業全部納入專賣管製。
整個大宋朝,交稅交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蜀地。作為兩川節度使,地方截留下來的稅賦,就已經相當可觀,因此,趙元傑在成都,一直過著花錢如流水、天堂般的生活。
◆ 但見血山
一次,趙元傑為了給自己慶生,在花園裏修造了一座假山,花掉一百多萬錢銀子。假山竣工後,趙元傑便召集僚屬一起飲酒,開生日派對。
眾人都誇讚這座假山造得精致好看,重巒疊嶂,意趣天成。隻有王府的屬官、益王府翊善姚坦,獨自低頭不語。翊善是親王府的侍從講授,負責教授王爺讀書,規勸各位親王。
“眾皆褒美,坦獨俯首。”
趙元傑正在興頭上,見大家都很開心,唯獨姚坦俯首不看,就開始點他的名,“姚翊善,快來好好看看孤的假山。”
姚坦依舊低頭不言,益王怒了,便強迫他稱讚一下自己的假山。
姚坦冷冷地迴道:“但見血山,安得假山?”在我的眼裏,隻看見一座“血山”,哪有什麽假山?
一聽這話,趙元傑甚感驚愕,便質問道:“何出此言?”
姚坦道:“坦在田舍時,見州縣督稅,上下相急以剝民。裏胥臨門,捕人父子兄弟,送縣鞭笞,血流滿身,愁苦不聊生。此假山皆民租賦所出,非血山而何?”
我在鄉間,看到州縣衙門的官吏為了收繳租賦,官府與州縣上下相逼,地方官驅使差役,差役逼迫百姓,如果哪家交得遲了,就逮捕全家的男丁,押到縣衙狠狠鞭打,血流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百姓賦稅築成的,試問不是血山又是什麽呢?
一句話說得趙元傑火冒三丈,這人真是掃興,他指著姚坦的鼻子訓斥道:“一派胡言,我聽聞父皇在洛陽也在修假山,比我這個還壯觀呢,那個也是血山?!”
趙元傑這話說得沒錯,“是時太宗亦為假山”。姚坦頓時啞口無言,麵如土灰。他不知道太宗也在修園林造假山,諷刺當今皇上可是殺頭之罪。
姚坦的話,很快傳到太宗的耳朵裏。太宗思考再三,覺得姚坦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下令立即停工,將造了一半的假山全部拆除毀掉。同時對姚坦敢於直言,進行褒獎。
太宗曾召見姚坦,對他說過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諸子生長深宮,未知世務,必資良士讚導,使日聞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簡,各宜勉之。”
姚坦是太宗為自己的兒子親選的老師,讓他監管自己的兒子,如今兒子有錯,斷然不能打老師的屁股。
姚坦,字明白,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定陶)人。開寶年間,以《尚書》進士擢第,補將陵尉。曆任隰州推官、將作監丞、知潯州。太平興國三年召還,為著作佐郎、唐州通判。
姚坦性格耿直,身為益王翊善,盡職盡責,逢過必糾。
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載,益王趙元傑未出閣時,每有過錯,姚坦都及時進言勸諫。王府裏上下對姚坦都有抵觸情緒,就唆使益王裝病不上朝。
太宗每天都派太醫前去探病,過了一個多月,不見病愈,太宗甚是擔憂,就將益王的乳母叫來,向她詢問病情。
乳母道:“益王本無病,皆因姚坦的管教嚴勵,益王不能自由行動,悶悶不樂,故稱病。”
太宗聞聽此言,勃然大怒,道:“吾選端士,輔王為善。王不能用規諫,而又詐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爾輩為之謀耳。”朕選拔端正之人做益王的隨員,是想輔佐益王成為良善之賢王,如今益王不但不能接受規勸,還裝病,這分明是想讓朕把他身邊的正派之人趕走,自己好為所欲為,朕如何能這樣做!益王年少,未必能出此下策,必定是你們這幫人幫他出的主意。
於是命人將乳母拉至後苑,罰打數十藤杖,益王再也不敢裝病,第二天乖乖上朝去了。
下朝後,太宗將姚坦招來,安慰道:“卿在王府,能以正為,被一群宵小之輩嫉妒,大為不易。卿照直了做,不必擔心讒言蜚語,朕必不聽。”
蜀地在益王趙元傑的治理下,並沒有出現百姓安居樂業、物阜年豐的繁榮景象,而是民怨沸騰,烽火四起。
李順帶領義軍第二次攻打成都,樊知古與郭載,護送益王趙元傑,退到東川。得知趙元傑平安無事,太宗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淳化五年(994)二月,任命趙元傑為淮南、鎮江等軍節度使,改封吳王,讓他取道長江,直接到揚州去赴任。
樊知古擅離職守、治理無方,太宗認為他保護趙元傑有功,給予特別寬恕,令其掌管兩川漕運。
同時,太宗詔令,廢除劍南東西川、峽路各州淳化五年以前拖欠的錢物,招撫變民,任命張詠為成都知府,伺機入川。
◆ 曹克明起兵
大蜀政權成立後,李順一方麵開疆拓土,一方麵廣納人才。
為阻止宋軍南下,李順派楊廣領軍十萬,北上劍門。又派部下楊裏貴率二十萬人去攻打梓州(今四川綿陽三台縣)。
當李順帶領起義軍攻城奪寨之時,大將曹光實的侄子曹克明,帶著母親抄小路,從京師開封迴到雅州百丈。
曹光實是銀、夏、綏、府、豐、宥等州的都巡使。黨項梟雄李繼遷,在曹光實麵前,屢吃敗仗。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繼遷用詐降計,將曹光實騙到葭蘆川。黨項伏兵四起,曹光實力戰不支,殞命沙場,李繼遷冒用曹光實的旗幟,攻占銀州。史稱葭蘆川之戰。
曹克明當時正負責護送軍需輜重,聽到伯父曹光實戰死的消息,為穩定軍心,秘不發喪。派人假傳曹光實迴軍銀州的消息,與仆從張貴連夜深入葭蘆川,搶迴伯父曹光實的屍體,返京安葬,曹克明由此名聲大振。
宋滅後蜀,為防止武人造反,留在京城的蜀人被禁,不準迴鄉。由於母親年事已高,需要迴家養老,曹克明上報朝廷,獲批準後,帶著母親迴到雅州百丈。
曹克明,字堯卿,雅州百丈(今四川雅安名山區百丈鎮)人,名將之後。
曹克明的爺爺曹疇任靜南軍使,扼守邛崍。曹疇有光實、光遠、光昭三子,曹氏一門,幫助宋廷平複了中國西南,將蜀地納入大宋版圖。曹光實英勇善戰,被太祖趙匡胤稱為“蜀中傑俊”。
曹克明出生時,曹光實三兄弟“會敵百丈縣”,曹克明的父親曹光遠不幸遇害,保姆抱著克明隱藏於葦蒲中而得以幸免。
出生在這樣一個將門世家,曹克明長大後,“喜兵法,善騎射”,曹光實非常喜歡這個大侄子,任命他為衙內都虞候,將他帶在自己身邊。
曹克明迴到家鄉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李順的耳中。李順得知曹克明是將家之後,很有能力,名氣也大,就想脅迫他到自己手下做事。
曹克明隻得帶著母親躲至山穀中避難,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一天,母子二人躲進一間破廟裏,夜裏,曹克明夢見有人叫他起床,突然驚醒,發現蜀兵已經逼近廟堂。
不久,雅州被起義軍攻下,曹克明更是無處藏身。
王繼恩出兵劍門的消息傳到雅州,曹克明決心走出去,配合宋軍主力一起平叛。他安頓好母親,開始在百丈一代招募兵馬,旬日間,達到數萬之眾。
曹克明帶領著這些數萬新兵,先後收複名山、火井、夾江等九縣。接著分兵嘉州、眉州、邛州,建七座營寨攔截蜀兵。淳化五年(994)九月,收複雅州,斬敵六十餘人,起義軍將領何承祿率眾撤到雲南。
太宗任命曹克明暫代邛州駐泊巡檢。
◆ 爭奪劍門
王繼恩可不是一般的太監,他可是一個服侍過後周世宗柴榮、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三位帝王的辣手太監。天天跟權傾天下的皇帝混在一起,眼光和格局也非一般人可比。
斧聲燭影之後,老練狡詐的王繼恩公然違背宋皇後的旨意,不去宣召趙德芳而是去通知趙光義進宮即位,因此得到重用,先後在河北諸地執掌兵權。
論帶兵打仗,王繼恩不隻是紙上談兵。此次,王繼恩被委以重任,擔任劍南、兩川招安使。作為統帥,率大宋禁軍入蜀鎮壓李順起義,說明太宗看好王繼恩的軍事才能。
畢竟,薑還是老的辣。
入蜀前,太宗授意王繼恩全權處理軍務,非十惡正髒外,都可便宜從事;采取“招撫”政策,告知變民,宣布懲治首犯,協從者凡能歸順,皆可赦免其罪。
王繼恩以雷有終、裴莊並為峽路隨軍轉運使,采用當年太祖朝宋軍入後蜀的策略,分兵兩路。一路以馬步軍都軍頭王杲統領,搶占秦嶺山脈的劍門棧道;一路以祟儀使尹元、隨軍轉運使雷有終統領,沿長江水陸並進,攻夔門,從北麵、東麵向大蜀軍發動進攻。
劍門關崢嶸而崔嵬,是入蜀咽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五出祁山,薑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把斷劍門燒棧閣,蜀中別是一洞天。劍門關是出蜀入蜀的第一通道,誰能掌控劍門,主動權就在誰的手中。劍門關理所當然,應當成為大宋朝廷跟義軍爭奪的第一戰場。
大蜀王李順當然知道劍門關的重要性,然而對於先打劍門,還是先打梓州,起義軍高層產生了極大的意見分歧。
樞密使吳文賞、武將馬太保等人,主張把劍門放一放,先集中力量拿下梓州,因為梓州畢競離成都不遠,不解決它,直接威脅著“大蜀”政權。
勝負未分,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先打下梓州,然後再合力攻取劍門,這是大蜀高層作出的最終決策。
不過,大蜀王李順對劍門還是放不下,決定派部下大將楊廣率領數萬兵馬去打劍門,阻滯拖延宋軍主力進入蜀地作戰的節奏,為攻打梓州爭取更多的時間,李順自己與相裏貴率二十萬兵馬去打梓州。
駐守劍門的宋軍守將是上官正。
上官正,字常清,開封人。科舉出身,曾多次主持審理冤獄,升遷為供奉官、閣門隻侯、天雄監軍。後擢升作坊副使、劍門都監。
王小波、李順起義後,曾指派一支義軍攻打劍門。劍門守軍僅數百人,還都是些年老體弱的兵卒,上官正親自揮劍上陣,鼓舞士氣,死守劍門,打退義軍多次進攻。
成都監軍宿翰得知劍門危急,率領手下火速前來支援。義軍受到前後夾擊,損失數千人馬,倉皇退走,劍門之危機遂解。
太宗大為讚許,賜上官正與宿翰二人襲衣、金腰帶,提拔上官正為六宅使、劍州刺史,宿翰為崇儀使、兼任昭州刺史。
數月後,上官正染疾,迴京治病,疾愈後,入朝見駕。太宗噓寒問暖,“勞問久之”,再次派遣他迴到劍門任所,賜以金丹、良藥、衣帶、白金千兩、馬三匹,同時授以防禦方略,令他招撫殘孽。
成都被李順攻克後,宿翰帶著殘兵敗將,也退到了劍門。於是,兩股宋軍合兵一處,堅守劍門,這一出川入蜀的第一險關。
劍門關易守難攻,宋軍占據著險峻有利的地形,義軍缺乏山地攻堅戰的經驗,楊廣率軍幾經激戰,雖然付出慘重代價,依然是久攻不下。楊廣決定采取避實就虛的戰略,迅速占領了劍門附近的山寨關隘、州縣,等待時機,再戰劍門。
淳化五年(994)二月,王繼恩領旨入川平叛。
劍門這麽重要的一道戰略要地,並沒有引起李順的足夠重視,隻是派楊廣隨意征戰了事,他自己卻帶著主力去打無關緊要的梓州。
這是一個致命的戰略性錯誤,王繼恩率領的征剿大軍那可是大宋禁軍,禁軍都是從全國各地優中選優,選出來的最能打的士兵,憑借著臨時拚湊起來的數萬農民,雖然號稱“應運雄軍”,要想對抗大宋禁軍,顯然是力不從心。守住劍門,就守住了大蜀政權,失去劍門,數十萬義軍的性命將岌岌可危,李順的部署從一開始就錯了。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戰爭的勝敗,往往就從一個不經意的小疏漏,被無情地撕成一道大口子,一潰不可收拾。
太宗非常擔憂入蜀的棧道,四月,上官正率領一支孤軍,與義軍力戰,北上打通劍門棧道。王繼恩的征剿大軍長驅而入,順利通過天險劍門關。
宋軍再次兵分兩路,王繼恩親率主力大軍,由石普、馬知節為前鋒,進攻川北重鎮劍州(今劍閣),另一路由曹習統領為偏師,自葭萌(今廣元)出發,南攻閬州(今閬中市)。
由劍門關至劍州,一路都是上坡路,易守難攻。王繼恩不想在正麵和起義軍死拚硬打,而是采用迂迴戰術,率兵繞道小劍門,從西路進行旁攻,占領研口寨,殺死大蜀義軍五百餘眾。
接著向東,攻下漢源坡、青強嶺,控製了南下劍州的道路。宋軍主力居高臨下,猛攻劍州,義軍在楊廣的指揮下全力防守,終因力量懸殊太大,劍州就這樣被王繼恩攻克。
隨後,宋軍又在劍州城南四十裏的柳池驛,攻破起義軍防守,斬殺六百餘眾。楊廣率殘部敗走綿州(今綿陽市),義軍被殺或溺水而死者,不可勝數。
四月十八日,王繼恩率主力大軍馬不停蹄,進入綿州境內。地主王華組織武裝千餘人對綿州發動突然襲擊,義軍再次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在川北戰場,義軍儼然就像一架老水車,吱吱呀呀,晃晃悠悠,稍微遭到碰撞,就散架了。短兵相接,血染疆場,數萬巴蜀子弟,為了心中的“均貧富”夢想,倒在了自己深愛的這片熱土。
四月十九日,王繼恩攻占綿州,俘虜義軍三百五十七人,統統將其“淩遲處死”。楊廣決定率領餘部退往梓州,與相裏貴合兵,攻打梓州。
另一路由曹習統領的宋軍,也戰果斐然,順利攻下閬州。一萬多起義軍將士節節抵抗,撤到老溪,築成水陸兩寨,依險據守。
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三千將士戰死沙場,餘眾全部投江,沒有一個向宋軍投降的。
不久,巴州(今巴中)也被巡檢使胡正違攻占,五千起義軍守軍全都壯烈犧牲。
至此劍門關及其周邊州縣全被宋軍收複,而此時,李順還在梓州鏖戰,圍城圍了八十多天,也沒攻下梓州城。
◆ 梓州保衛戰
梓州知州、右諫議大夫張雍,乃是一代大儒,學富五車。這人不但學問高,安邦定國,行軍打仗也都是一把好手。
張雍,字子雍,德州安德縣(今山東德州德城區)人,毛詩學專家。開寶六年進士及第,任職東關尉。又遷太子右讚善大夫、知開封府司錄參軍事,後又遷秘書丞,充任推官。端拱初(988),出任西川轉運使,知梓州。
得知青城王小波、李順起義後,張雍開始訓練士卒,得城中兵三千餘人,又招募一千多強勇守城。
對手下大小官吏,張雍都一一做了指派,令推官陳世卿負責製造武器;掌書記施謂、榷鹽院判官謝濤砍伐山木為旗杆。
張雍又組織梓州百姓,沿城挖了條一丈多深的護城河;銷熔銅鍾鑄造箭頭;將布搓成繩索,做好充分的防守準備。一切安排妥當,又派推官盛梁到京師請求朝廷增派援兵。
李順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派遣相裏貴領軍二十萬圍攻梓州。
張雍與監軍盧斌登上城牆眺望,見起義軍派出的士兵,皆老弱疲憊,又身無鎧甲,盧斌頓時有些輕敵,笑著請求開北門出擊。
張雍道:“不可,賊人也許是用老弱之兵,使詐引誘我們,暗地裏設下埋伏,等我們上圈套。城中官民人員混雜,萬一被敵人裏應外合,墮敵之奸計,此非良策也。”話音未落,果然有士兵伏在敵樓上長嘯,與敵人應和,張雍急命斬殺示眾。
裏應外合是大蜀義軍攻城略地慣用的手段,不過這一招在張雍這裏,太老套了,完全不能奏效。
楊廣在劍門與宋軍交鋒,屢吃敗仗,大蜀王李順心急如焚,他命令義軍出動雲梯和衝火車,晝夜擊鼓呐喊,勢必要在最快的時間拿下梓州城。
義軍晝夜攻城,梓州城中軍民整日人心惶惶。張雍每日親自登城指揮作戰,命士卒用發石機發石,用火箭火石,破壞義軍的雲梯和衝火車,義軍的攻城之勢才稍稍減緩。
張雍心生一計,命人在城西北角修整進攻器械,道:“軍士們趕快整頓裝備,吾將開東門擊賊。”隨後派步騎五百人到東門,假裝要出城迎戰。
大蜀王李順和相裏貴登牛頭山俯看城內,見宋軍在東門集結兵馬,猜想宋軍這是想出城交戰,就在山的東角埋伏一萬多精兵等待宋軍。
張雍隨即召集一百多死士,縋城而下,焚燒破壞義軍攻城的裝備。從午時到申時,裝備基本焚燒殆盡。等到李順發現中計,再來撲救,已經晚矣。
一日,北風唿嘯,天色昏暗,李順命義軍乘風縱火,急攻北門。張雍與盧斌領兵據守城門,立於箭石之間,固守不動,無懼無畏。
大蜀義軍晝夜攻城,梓州城始終固若金湯。張雍在梓州將李順和他的二十萬起義軍整整拖了八十多天,為王繼恩大軍順利入川贏得了時間。
宋軍屢敗楊廣,突破劍門關,收複川北主要關隘重地,王繼恩立即派內殿崇班石知顒率數千人馬增援梓州。
得知宋軍前來增援梓州,未免遭受前後夾擊,李順果斷命令義軍撤向成都。
梓州之圍既解,張雍派施謂入朝奏告。太宗親筆詔令表揚,提升張雍為給事中;盧斌為西京作坊使、領成州刺史;陳世卿任掌書記;施謂為節度判官;謝濤為觀察推官。又任命通判將作監丞趙賀為太子中舍,監軍供奉官辛規為內殿崇班。
梓州之戰,李順不但浪費了時間,損失了數萬人馬,也錯失了最佳的戰機,永遠地失去了劍門天險,讓宋軍輕易地打通了入川的通道。
從這時開始,大蜀“應運雄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
◆ 喋血川東
川東義軍在張餘的統領下,不斷攻城略地,相繼攻占新寧(今四川開江)、梁山(今四川梁平)、廣安軍(今四川廣安)、果州(今四川南充)、渠州(今四川渠縣),隊伍也發展至十萬之眾。
四月上旬,尹元和雷有終、裴莊率領東路征剿大軍由巫峽入川,水陸並進。東路官軍與義軍的首戰在新寧打響,尹元與大將常思德、楊瓊率軍圍城猛撲。
論武器裝備,人員戰鬥力,義軍顯然無法與大宋禁軍相比,即便力量懸殊,但他們為夢想而戰,為真理和公道而戰,雖死無憾。
義軍在張餘的指揮下,英勇抵抗,傷亡三千餘人,也未能守住新寧,義軍退至梁山。
隨軍轉運使雷有終、裴莊二人負責的就是運送戰備物資、糧餉,雖然也帶兵,但帶的基本都是物流押運兵,戰鬥力不強。
雷有終,字道成,同州合陽縣(今陝西合陽縣)人,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雷德驤次子。
“德驤無文采,頗以強直自任,性褊躁,多忤物,不為士大夫所與。”雷德驤因為彈劾宰相趙普,惹得趙匡胤龍顏大怒,順手抄起身邊的柱斧扔了過去,砸掉了雷德驤的兩顆門牙,流放靈武。經過長子雷有鄰的申訴,迴朝出任秘書丞。太宗即位,雷德驤遷戶部員外郎,太平興國四年,隨駕出征北漢,出任太原西路轉運使,曆任同知京朝官考課、兵部郎中、知懷州、兩浙轉運使、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後以失教之罪,降為感德軍行軍司馬,憂憤患病。淳化三年(993)去世,時年七十五歲。
雷有終自幼聰敏,因父親雷德驤的緣故,候補漢州司戶參軍,署理萊蕪縣尉。知監、左拾遺劉祺覺得雷有終年少可欺,平日裏對他頗為輕慢。雷有終查出劉祺貪贓枉法,罪證確鑿,劉祺被撤職,流放海島,朝廷讓雷有終代行知監之職,由此,聲名大振。
雷有終風流倜儻,灑脫自信,不拘小節,處事沉敏,善決斷,“有幹局”,不畏強暴,輕財好施。
太宗即位,聽聞雷有終之名,派心腹太監伍守忠與雷有終同掌管監事事務,暗中考核。不到一個月,伍守忠就給太宗打報告,說雷有終此人能力強,辦事牢靠,值得信任,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
遂升任大理寺丞,後曆任解州通判、知密州、淮南轉運副使、太常博士。淳化年間,升任度支鹽鐵副使、江南嶺外茶鹽製置使。
所以說,不是雷德驤有多厲害,關鍵是他有兩個非常優秀的兒子雷有鄰、雷有終。
此次出兵入川,雷有終、裴莊並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同知兵馬事,與祟儀使尹元負責從東線進攻,圍剿大蜀軍。
裴莊,字端己,閬州閬中人,在後蜀時,以明經登第。歸宋後,曆任虹縣尉、高陵主簿,澶州通判,真定通判。此次出征,與雷有終同為轉運使,有人向太宗奏本,說裴莊是蜀地人,不適合擔任此職。太宗道:“用人不疑,朕信之。”許以便宜行事。
實際上,太宗不糊塗,群龍壓不住地頭蛇,有了裴莊這位蜀地向導做押運,轉運車隊會減少很多麻煩。
糧餉車整日在崇山峻嶺和峽穀間穿行,爬山涉水,非常辛苦。轉運兵經常是又饑又渴,遇到下雨,士兵們就用頭盔接水喝。
沒有槍沒有箭,敵人給我們造,沒有吃沒有穿,自有敵人送上前。打擊糧草車,這是曆來交戰雙方最常用的手段,張餘也不例外。
宋軍的糧餉車,經常是一邊前行,一邊作戰。每次臨敵,雷有終都是衝鋒在前,勇保糧草不失。
這日,轉運部隊進至廣安軍,為防止義軍偷襲,雷有終命令軍士靠江岸紮營,三麵樹立柵欄,嚴加防守。
是夜,天空陰沉昏暗,張餘趁宋軍立足未穩、人困馬乏之際,向宋軍發起了進攻。義軍高舉火把,雷響戰鼓,在外圍大聲嘶吼,官兵們甚是惶恐。
雷有終卻不急不躁,慢條斯理地梳理著頭發,泰然自若。“公安坐櫛發,氣貌自若。”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待義軍聒噪得差不多了,雷有終也該出手了,他立即率領一支人馬繞到義軍背後,發動襲擊。
激戰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曉,正當義軍即將攻破營寨,重創官軍之時,尹元率領的援兵恰好趕到,裏外夾攻,義軍被包了餃子。
張餘沒想到會被官軍切斷後路,驚慌之下,倉皇迎戰,義軍人馬損失近半,張餘見形勢不利,隻得率軍撤退,未來得及撤離的義軍投水求生,淹死者無以計數。
一日,雷有終的糧餉轉運車隊駐紮到簡州(今四川簡陽),寓居在寺廟裏。雷有終擔心義軍還會來偷襲,命令士卒做好防護,還把當地鄉民叫來,負責打更,擔任警戒。
初更時分,雷有終率兵從小路繞行而出。義軍將寺廟重重包圍,破門而入後,發現廟裏隻有一個打更的。雷有終帶兵殺出,義軍損傷慘重,潰敗而逃,糧餉又一次得以保全。
四月,尹元與裴莊進兵果州,義軍在田奉正、蘇 榮的帶領下,堅守城池,浴血苦戰,依然被官軍攻破城池,果州失守。義軍將士且戰且退,敗走渠州。
合州(今重慶合川)地處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匯流之地,交通便捷,北可沿江至川北,南下可抵渝州(重慶)入長江,是川峽的軍事重鎮。合州大地主袁延度,為了自保,在當地組織了上千人的民團武裝。尹元得知這個消息,就派裴莊去與袁延度交涉聯絡,雙方達成共同合圍合州的出兵方案。
義軍在黃廣儒的帶領下,在合州東城外,與尹、袁聯軍,展開激戰,義軍不敵,敗走。四月十九日,合州被官軍收複。
不久,黃廣儒率義軍返迴,再次攻占合州。
王繼恩雄踞劍門,大力扶植和擴建各州的地主武裝,掃蕩屠戮潰散的起義軍。在當地武裝的協助下,接連收複劍州、綿州、巴州、閬州、蓬州,並解除了梓州之圍。
官軍完全占據了川北各州縣,北線作戰的義軍在大蜀王李順的指揮下,相繼撤至成都自守。那漫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多像是英勇犧牲的義軍將土們酒下的鮮血。
王繼恩決定向成都進軍,一舉完成滅蜀大業。機不可失,刻不容緩,為拖住川東張餘這股義軍,王繼恩親率幾十隨從,飛騎前往合州、遂州,命令尹元、雷有終在東線加緊進攻,纏住張餘這支勁旅,使其不能馳援成都。
淳化五年(994)五月,王繼恩親率征剿主力大軍向成都進發。等待大蜀王李順的,必定是一場生死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