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這地方產馬產鹽都不算什麽,居然也盛產皇帝!這使得趙光義心中極為不爽。


    北漢平定,大宋共得到十州、十四縣、三萬五千二百二十戶。此情此景,必須吟詩一首,以示慶賀。


    趙光義非常高調地作了一首詩,名字取得那是一個霸道,曰:《平晉詩》。水平如何不知道,不過這麽重要的時刻寫的一首詩,史官們懶得記錄詩的內容,我們也無從猜測,估計是一首打油詩。


    趙家皇帝命令群臣跟著唱和,自己作為總指揮,一遍兩遍三四遍,五遍六遍七八遍,有人都嘔吐了,趙光義依然樂此不疲,公然索要掌聲和歡唿聲。排練很成功,趙光義頓感文思泉湧,一口氣又寫了《平晉賦》和《平晉記》。


    趙光義將自己在太原的行營更名為“平晉寺”,令匠人將《平晉詩》《平晉賦》和《平晉記》刻石立於寺中,以示自己克複天下的誌向和豪情,史稱“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誌”。


    大宋皇帝一高興,原北漢的軍民就能得到更多的陽光雨露。詔令對投降的原北漢將校官吏給予優厚的賞賜和待遇;大赦河東,那些常赦得不到原諒者都得到赦免;錄用戰死將校的子孫;掩埋戰士陣亡者屍體;所有的僧道隸屬西京寺觀;官吏及高貲富戶授給河南良田。


    占據汾州的北漢節度使蔚進、盧遂也向大宋繳械投降,北漢全境平定。


    五月十三日,劉繼元獻上一百多名官妓,用來賞賜將校。


    ◆ 火燒太原城


    趙家這位皇帝屬於那種具有雙重人格的高級生物,他有佛性,也有魔性,他有善的一麵,也有惡的一麵,至於使用哪一麵,完全看自己的心情。當他的“善”意奔湧,那是真的佛光普照,當他的“惡”性爆發,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


    唐代文學家,世稱“柳河東”的柳宗元在《晉問》中曾高度評價河東有六利:一曰晉之山河,表裏而險固;二曰晉之金鐵,甲堅而刃利;三曰晉之名馬,其強可恃;四曰晉之北山,其材可取;五曰晉之河魚,可為偉觀;六曰晉之鹽寶,可以利民。


    這些都是龍城太原的先天之利,趙光義無法改變,寫完《平晉詩》,趙光義還感覺不能解氣,太原城存在,他看著心裏就不爽。


    你叫什麽不好,偏偏叫龍城?你產什麽不好,偏偏這裏盛產皇帝?這種事嬸可忍叔不可忍。說不定哪一天,這裏又冒出一位皇帝,再和大宋分庭抗爭,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五月十日這天清晨,潘美進來奏報:“啟奏陛下,劉繼元也降了,北漢也滅了,城中百姓仍然有負隅頑抗的,士兵多被瓦片磚頭襲擊,如何處置,請陛下定奪!”


    金代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詩雲:“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說的就是這件事。


    趙光義正在考慮如何處置太原城,聽潘美這麽說,趙光義大怒,他好像是突然想明白了,“朕必須毀了此城,方能除去我大宋的隱患!”於是,當即下令:“給全城的人五日時間遷出去,五天後大火焚城。”


    趙光義說完,潘美站在那裏紋絲沒動,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剛才說什麽?大火焚城?”他要再次確認一下,趙光義果然又重複了一遍,“讓城中的百姓五日內,全部遷到城外,然後大火焚城,朕要從版圖上抹去這座城!”


    接著趙光義命潘美負責在太原城東北五十裏外,建造新城,待新城造好後,再讓百姓遷到新城。


    二十世紀的東北,那時候北方人造房子,多半都是土牆。建造方法是:在地基上,先用木頭搭建好一個架子,留好門窗的位置,然後用稻草和稀泥,一層一層纏繞在木架上(就好像現在用的鋼筋),接著開始砌牆。最後在屋頂蓋上茅草,屋裏搭上土炕,支上灶,裝上門窗,房子就建好了。


    潘美帶領大軍,按照趙光義的旨意,到太原城外五十裏唐明鎮,在汾水東側,開始建新城、造房子。至五月十七日,隻用了一個星期時間,新房子就造好了數百間,這可是“大宋速度”。


    五月十八日,趙光義駕臨城北,來到沙河門樓。下令將城內的百姓全部遷到新城,派遣士兵上門督促,百姓一出來,就命令縱火把房子燒掉;同時下令,把新設立的並州府治所遷到榆次。


    《宋史》雲:“盡徙餘民於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縱火。”


    清朝人畢沅著的《續資治通鑒》雲:“遺使分部徙居民於新並州,盡焚其廬舍,民老幼趨城門不及,死者甚眾。”


    男女老幼來不及離開的和不想離開的,隻能是一個字“死”,居民出城後,趙光義下令放火,於是已有千年的太原城“萬炬皆發,宮寺民舍,一日俱盡”。


    太原古稱晉陽,因此又稱晉陽城。第二年四月,趙光義又命決汾水、晉水,漫灌城墟,先是火燒,再是水淹,晉陽城最終變成了一片廢墟焦土。


    接著,趙光義又將太原治所從榆次遷到新的太原城唐明鎮(今太原)。


    太原,古稱晉陽,公元前497年,晉國六卿之一的趙簡子趙鞅,《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他在自己的封邑,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地帶據險築城,因城位於晉水之陽,取名晉陽。一座城堅池高的軍事堡壘,就此聳立於河東大地。晉陽成為趙氏家族最可靠的根據地。


    趙鞅憑借晉陽城打退過中行氏、範氏的圍剿,趙襄子趙無恤借此瓦解了智、韓、魏三家的圍攻。晉陽城兩次幫助趙氏家族度過亡族之險,奠定趙國開國之基,最終得以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趙簡子病重,昏迷了五天,臨終前舍棄嫡長子趙伯魯而傳位才能出眾的庶子趙毋恤,他告訴趙毋恤,“他日趙氏有難,晉陽足以依靠。”毋庸置疑,太原就是趙氏一族的龍興之地。


    趙廣義為了鏟除後患,火燒水淹太原城,太原城因趙而興,又因趙而亡,建太原的是趙家人,毀太原的也是趙家人,曆史,有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怪圈,走著走著,就走成了一個閉環,天道輪迴,誰又能說得清呢。


    新建的太原城,周長五公裏多,有四座城門。趙光義命人削去席舟山的山頭,謂之“拔龍角”;在新建的太原城內隻修“丁”字路,不修“十”字口,“丁”取其諧音“釘”,謂之“釘龍脈”,趙光義的意思是要“釘”破太原的“龍脈”。


    也有人說,“丁”字街,有利於阻擋馬匹的奔襲,也是為了防禦契丹鐵騎需要而建。新的太原城由潘美和楊業鎮守。


    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雲:“南人鬼巫好禨祥,萬夫畚鍤開連崗。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並州渠亦亡。”


    從前的太原城在汾河西岸,大宋之後太原城在汾河東岸,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東”吧。


    說來也奇怪了,趙光義釘死晉陽龍脈之後,大宋至今,這片土地竟然再未有帝王出現,讓人覺得遺憾的同時,又不免發出一聲感歎,千年一歎!


    詩人元好問當時就問過大家了:“幾時卻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築晉陽。”二十一世紀的今時,真正到了太平盛世,晉陽古城在被毀掉千年以後,又在原地開始重建了,元好問的千年疑問直到此時終於有了答案。


    劉繼元降宋後,被封為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彭城郡公。


    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十七日,劉繼元與北漢劉氏親屬一百多人由太原遷往開封,朝廷賞賜他一套豪宅,賜給京師甲第一區,每年都優加賞賜。


    在帝都開封,劉繼元整天悠遊歲月,樂不思蜀。作為大宋天子趙光義的俘虜降王,劉繼元的存在就是在給趙光義臉上貼金,那可是趙光義的活獎牌,對他的優待,超過以前的任何一位降王。《宋史》載:“(太宗)嚐謂近臣曰:‘晉司馬昭以劉禪思蜀之對,戲之雲‘何乃似卻正之言’,此不仁之甚也。亡國國君皆暗懦所致,苟有遠識,豈至滅亡?此可湣傷,何反戲侮乎?劉繼元朕所虜者,待之若賓客,猶恐不慰其意爾。’”作為大宋國寶熊貓級的人物,劉繼元是幸運的,趙光義就差沒把他當祖宗供起來。


    太平興國六年(981),劉繼元進封為彭城公;雍熙三年(986),又被任命為保康軍節度使;淳化二年(991年)病逝,“太宗惻然哀之,贈中書令,追封彭城郡王,賵賻加等,葬事官給。”劉繼元在北漢作為“侄皇帝”在位十二年,曆史上稱其為北漢英武帝。


    劉繼元死後留下一個六歲的幼子,名叫劉三豬,趙光義為其賜名劉守節,“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賜祿。”劉守節後來升任右驍衛將軍。


    ◆ 乘勝長驅


    五月二十二日,趙光義帶兵離開太原,二十九日,大軍到達鎮州。


    宋軍經過五個月的浴血奮戰,終於平定了北漢,此時可謂人疲馬乏,大軍需要修整,戰士需要養傷,現在如果能班師迴朝,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立功——領賞——再立功——再領賞,這是軍隊的潛規則;如果立功——沒有領賞,結果就是沒有人願意再立功。


    《孫子兵法》雲:“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孫武子告誡為君的,凡打了勝仗,占領了土地城邑,一定要修明政治,論功行賞,才能繼續前進,不能鞏固勝利的成果,那就危險了,這種情況叫做“費留”,等於是白白浪費了國家的人力財力和士卒的生命。英明的君主、優秀的將帥都會慎重且嚴肅地處理這個問題。


    《孫子兵法》又告誡那些為君為帥的,“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上。”對國家沒有利益就不要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能輕率地用兵,不到危急關頭就不要冒然開戰。告誡各位國君和將帥,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不可因一時的氣憤而出戰,符合國家利益才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


    打了這麽大的一個勝仗,啃了這麽硬的一塊骨頭,按照慣例,迴到帝都,皇上一定會論功行賞。畢竟,升官發財是所有將士的夢想,也是他們奮勇殺敵的動力源頭。


    打下北漢,將士們已經在計劃著要把這次的賞賜,寄迴家去,蓋房子買地,置辦家業,甚至娶妻生子。


    打下北漢,大宋將士們開心,他們的皇上趙光義更開心,“試問天下,還有哪個敢不服朕的,朕要滅了他!”


    一俊遮百醜,一功掩百緋。此時,大宋境內,趙光義的人氣爆棚,支持率明顯上升,之前,他做過的那些可圈可點的事情,時間一長,大家也淡忘了。


    到達鎮州,趙光義命令大軍在此稍事休息。趙光義之所以讓大軍停下來不走了,他是有想法的,“以將伐幽、薊,遣發京東、河北諸州軍儲赴北麵行營。”


    這個時候,趙光義就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向大家做個表白:“朕意欲順道伐遼,乘勝收複後晉時割給遼朝的幽雲十六州,畢其功於一役。”


    潘美、曹彬等人認為經過太原之戰,軍隊疲乏,糧餉匱乏,不宜再戰。諸將也認為滅了北漢,賞賜還沒有發下,就急著要去攻打大遼,燕雲十六州是這麽好收迴的嗎?都不願開口。


    趙光義一看,大家都不言語了,頓時老大不高興了,侍衛馬步各軍統帥崔翰馬上出來打圓場,上奏道:“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取之易。”認為機不可失,勢所當乘,打契丹是小菜一碟。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崔翰此次出征北漢,奉命統率侍衛馬步各軍,率先攻城,流箭射穿他的腮幫子,他仍麵不改色,繼續督戰,趙光義得知此事,親自到軍帳安撫慰問,這事,讓崔翰感激涕零,誓將以死以報君恩。因此,別人不講話,他先站出來力挺皇上。


    一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決策者,外帶一個不怕死的將領,二人決定帶領大家開始一場沒有勝算的冒險之旅。“上謂然,定議北伐。”即令樞密使曹彬開始調集各路兵馬。


    這下子,眾將都無話可說了,試問,天底下有敢逆龍鱗背龍意的下屬嗎?皇上說打,哪個敢說一個“不”字!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有功不賞,兵無鬥誌;疲兵再戰,生死攸關,趙光義首先犯了這兩項原則性的錯誤。


    趙光義奉行的原則就是:不被別人的情緒裹挾,才是最高級的自由。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初七,趙光義派人發送京東、河北各州軍儲到北麵行營,用以接濟北伐大軍。


    六月十三日,在抱怨聲中,大宋天子趙光義親自督軍離開鎮州北上,征伐大遼。由於將士們身心俱疲,無意北伐,“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當天,扈從太宗的六軍,就不按時趕赴指定地點集結的,可見軍隊士氣是何等的低落,如果懂一點軍事的,就知道這場仗是肯定不能打的。趙光義勃然大怒,預備軍法處置。


    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極力勸阻,道:“陛下巡行邊陲,本以外寇為患,今敵未殄滅而誅譴將士,若圖後舉,誰為陛下戮力乎?”趙光義這才打消了處罰軍士的念頭。


    趙光義認為自己出兵契丹是有底氣的,此時的大宋可謂高手林立,猛將如雲,曹彬、潘美等很多將領都曾身經百戰,在平定南方割據政權的戰役中,都是戰功赫赫,彪炳史冊的戰神一級人物。此前的白馬山一戰,雲州觀察使郭進率軍大敗契丹,遼軍主將陣亡。趙光義認為此時的契丹已不堪一擊,從心理上,就已經占了上風。因此,在滅亡北漢之後,趙光義就下定了決心,欲挾戰勝之威,直搗幽州,一鼓作氣收迴燕雲十六州。


    趙光義出兵契丹也是有原因的。五代十國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契丹求得一個後晉“兒皇帝”的身份,從此,燕雲十六州就落在了契丹人的手裏。


    失去燕雲十六州,中原朝廷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十六州中的幽、薊、瀛、莫、涿、檀、順等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七州;其餘的在太行山的西北,稱為“山後”九州。中原失“山後”,猶有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全無,契丹鐵騎可以一馬平川,直抵黃河北岸。


    石敬瑭到死都不會想到,他這個兒皇帝朝廷隻存在了短短的十二年。契丹人大舉南下,燒殺搶掠,他的接班人,侄子(也是養子)後晉出帝石重貴,被契丹掠至北國,屈辱而死。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江山的安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石敬瑭一族,首先享用惡果。


    中原王朝自後周世宗柴榮時起,就開始了與契丹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宋太祖趙匡胤還想到了設立“封樁庫”,用金銀換地盤,用財富換和平。


    為了永保帝都開封的平安,必須收迴燕雲十六州,而且越早越好,因此,趙光義才堅持己見,毅然決然地出兵契丹,九牛拉不轉。


    從中原王朝大宋的眼光看來,契丹大遼是一個入侵者,是洪水猛獸;從遼國的立場來看,我們與大宋隻是南北朝廷,作為華夏大地板塊的原住民,實現華夏統一是我們共同的職責。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遊牧民族契丹的可汗,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定國號為“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開封),滅亡後晉,並以中原天子的儀駕接受了後晉官員的朝覲,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遼”。由於契丹兵四處搶掠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耶律德光被迫向北撤退。


    遼朝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一帶,疆域麵積接近宋朝的兩倍。


    大宋立國時,大遼已經建國四十五年。從這時開始,宋遼之間一直呈現出不戰不和、時戰時和的特殊關係。開寶七年(遼保寧六年,974年),宋遼雙方開始遣使“請和”,兩國經常互相派遣使者慶祝正月之旦和對方皇帝的生辰。


    北漢滅亡,遼景宗耶律賢認為宋軍將士此時身心疲憊,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休養調整,宋遼之間短期內不會再次發生戰爭。再加上雙方有保寧六年簽訂的“宋遼和約”,宋朝必當遵守和議,不會輕舉妄動。


    白馬山之戰,遼軍慘敗,遼景宗耶律賢心情不暢,最好的排遣方式就是外出狩獵。宋軍出兵之時,耶律賢依然在南京(遼國陪都,宋人稱之為幽州燕山府,遼人稱之為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很遠的地方狩獵,南京城內毫無防禦準備。守城弱兵五千人,“皆脆兵弱卒”。宋軍此次北伐幽燕,契丹人可以說沒有任何的防備和警戒意識。


    ◆ 出兵伐遼


    六月十四日,宋軍到達定州(今河北定縣),趙光義派遣使者告祀北嶽恆山。為了激勵將士們英勇作戰,趙光義甚至做起了拉拉隊隊長,親自作詞作曲了一首《悲陷蕃民詩》,悲憫、哀憐多年來陷入契丹之手的漢人子民,令群臣唱和。激勵宋軍將士們加快解放燕雲的步伐,救百姓於水火。


    六月十九日,宋軍在金台頓短暫停留,募召一百多人作為向導。


    二十日,宋軍過拒馬河入遼境,進至東易州(即岐溝關),宋遼各置一易州,西屬宋,東屬遼。東易州刺史劉宇舉州降宋。宋軍兵不血刃,岐溝關等軍事要地就已落入手中。


    宋軍馬不停蹄,留兵一千人守城。先鋒軍主將傅潛,率先去打涿州,經過激戰,生擒遼兵五百餘人,涿州判官劉厚德投降。


    二十一日,宋軍主力駐屯琢州,趙光義路過傅潛的軍營,看見成堆的契丹人的屍體和遺棄的武器儀仗,直接為他點讚。


    二十二日,大軍在鹽溝頓駐紮,很多漢人百姓在附近邊界弄到很多馬匹來獻,趙光義賜給他們束帛以作獎賞。


    宋軍火速向前推進,六月二十三日,趙光義大軍到達幽州(遼國陪都南京)城南,駐蹕寶光寺。


    大遼駐守南京的是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與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知三司事劉弘,自從宋遼開戰以來,遼軍一直敗退,此時的幽州城,士氣低落,人心浮動。韓德讓親自率兵登城防禦,等待援軍到來。


    ◆ 圍攻幽州


    韓德讓就是評書《楊家將》中的大遼國“掃南滅宋兵馬大元帥”韓昌韓延壽,曆史上的韓德讓是大丞相,總領南北二樞府事;小說中說他是五代十國中的晉國人,曆史上的韓德讓曾被封為晉王。


    韓德讓的祖父韓知古是漢人,早年被契丹劫掠,成為“宮分人”(奴隸),韓知古後來得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重用,官至中書令,父親韓匡嗣被遼景宗封為秦王。韓匡嗣與契丹後族蕭氏聯姻,韓德讓就是韓匡嗣與契丹蕭氏的第四子。


    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979年),韓匡嗣改授南京留守,韓德讓代父守南京,知軍府事。韓德讓後來成為大遼國蕭太後蕭燕燕公開的情人,第二任丈夫。


    《遼史?耶律隆運列傳》記載:統和十九年,被賜名德昌,稱韓德昌(這就是《楊家將》裏“韓昌”之名的由來),二十二年,賜姓耶律,稱耶律德昌;二十八年,複賜名隆運,稱耶律隆運。


    幽州城城內除了留守事韓德讓的兵馬,城北門外還有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與統軍使蕭討古的駐軍。


    大宋先鋒軍主將傅潛、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與耶律奚底、蕭討古的遼軍遭遇,雙方通名報姓之後,立即開打。不久,趙光義的主力大軍到達,馬上加入戰鬥。耶律奚底和蕭討古寡不敵眾,被殺得大敗,宋軍斬獲甚眾,俘虜遼兵五百餘人。


    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屯兵得勝口(今北京昌平北),看宋軍銳氣正盛,不想與之直接衝突,便趁著耶律奚底新敗,打著耶律奚底的軍青色旗引誘宋軍追擊。


    耶律斜軫,字韓隱,於越(契丹最高榮譽銜)耶律曷魯之孫,生性聰明機敏,保寧元年(969),樞密使蕭思溫向朝廷薦舉耶律斜軫,說他有經世奇才,深得遼景宗耶律賢的器重。並將皇後蕭綽的侄女蕭氏嫁與他為妻,命他節製西南麵諸軍,後改任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援助北漢,白馬山一戰,由於他率軍及時趕到,才使得遼軍沒有敗得那麽慘。


    耶律斜軫的軍事才能如果說在大遼排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此人相當了得。此刻,他在得勝口用青色旗子偽作潰軍,引誘宋軍來攻。


    趙光義見契丹兵這麽不禁打,便有些掉以輕心,開始驕傲輕敵,指揮著大軍一路狂追,犯了“窮寇莫追”的軍事戰略錯誤。


    宋軍一路追擊,斬敵首千餘級。耶律斜軫率軍突然殺出,猛擊宋軍後方,宋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紛紛敗退。耶律斜軫一戰而勝,與宋軍在清沙河(今北京城北二十裏)對峙。城內韓德讓得此聲援,更加堅定了固守幽州城的決心。


    六月二十五日,趙光義得知耶律斜軫兵力不足,隻是據險而守,便留一部兵馬與之繼續對峙,抽調主要兵力迴身攻打幽州城。


    趙光義下令四麵圍城,定國節度使宋偓與尚食使侯昭願領兵一萬攻城東南麵;河陽節度使崔彥進與內供奉官江守鈞率兵一萬攻城西北麵;彰信節度使劉遇率兵一萬攻城東北麵;定武節度使孟玄喆(蜀後主孟昶的長子)率兵一萬攻城西南麵;任命潘美為知幽州行府事。


    幽州城瞬間被圍得水泄不通,上至遼兵將領,下至黎庶,全都人心惶惶,遼鐵林廂主李劄盧存率領著部下出城投降。


    城內守軍出降,幽州城頓時大亂,所有的人都在傳言,幽州城守不住了,宋軍馬上就要血洗屠城,一時間,整個幽州城鬧得雞飛狗跳,百姓四散逃竄。


    趙光義聞此消息,頓時龍顏大悅,他下令四門圍城的將領,抓緊一切時機攻城。


    二十六日,趙光義駕臨城北,督促各將進兵,獲戰馬三百餘匹,幽州神武廳直並鄉兵四百人來降。二十八日,範陽百姓用牛酒犒勞宋軍。


    六月三十日,趙光義乘坐輦車督促大軍,繼續攻城,此行,務必拿下幽州城。


    處處喊殺連天,箭矢如雨;麵麵血肉橫飛,鬼哭狼嚎,幽州城遭遇了近一個世紀以來,最瘋狂的一次大圍攻。


    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望著蜂擁而至的宋軍,禁不住慨歎:“南京城完了!吾命休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