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976)三月,春風習習,祥雲流丹,旌旗獵獵,劍戟生輝,車乘相銜。黃羅蓋傘下,大宋天子趙匡胤正在跟他的臣子們行進在去往西京洛陽的官道上。
自從小時候舉家逃離洛陽,這是趙匡胤做皇帝以來第一次正式迴鄉祭祖。州縣官員,少不了黃土墊道,淨水灑街,出郭迎候;沿途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皇駕。
從建隆四年(963)正月,大宋出兵荊南開始,到開寶八年(975)十一月,攻破唐都金陵,經過十三年的征戰,掃平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五國,南方隻剩下吳越、泉漳兩個割據勢力。
南唐後主李煜被押解進京的時候,吳越王錢俶也緊跟著入朝稱臣。割據泉州、漳州兩郡,原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一直自稱是大宋的附屬國,聽聞南唐滅亡,也派自己的次子陳文顥前往東京,入朝覲見。對吳越和泉漳,趙匡胤不想動用武力,他們自動納土歸降,隻是時間問題。
憑著一根哨棒,打下四百州,為百姓謀一個太平盛世,趙匡胤做到了。如今,北方隻剩下彈丸小國北漢和大遼霸占的燕雲十六州,五代十國的亂象,在趙匡胤的南征北戰,攻取殺伐之下,漸漸塵埃落定。天下大勢必將走向一統,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可以好好安享這太平生活。
創業難守業更難,打江山不易,守住這萬裏河山更是一個長期的考驗。自從“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權力,開始文人治國,朝廷內部日益坐大的晉王趙光義成了太祖最為忌憚的政治勢力。
《論語》有雲:“五十而知天命”,到了開寶九年(976),趙匡胤剛好五十,社稷的傳承問題是個大事,這也是他目前考慮最多的一件事。
趙匡胤有四子六女。四子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都早亡;次子趙德昭,授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授檢校太保。六女當中,長女申國公主、次女成國公主、三女永國公主皆早夭;四女昭慶公主,開寶三年(970),嫁與秦王王審琦長子,左衛將軍王承衍;五女延慶公主,開寶五年(973),嫁與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次子,左衛將軍石保吉;六女永慶公主,開寶五年(973),嫁與宰相魏仁浦三子,右衛將軍魏鹹信。
次子趙德昭今年二十六歲,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麵,為人處世沉穩幹練,為了鍛煉德昭,很多重大的活動,都是由他出麵主持。
四子趙德芳,今年十八歲,也可以出閣就藩,管理一方封地。
除了接班人問題,趙匡胤還在考慮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國都的事情。
大宋政權是通過後周禪讓繼承而來的,所以官員基本保持原職,都城也沒得選,一直都是東京開封。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趙匡胤的人生榜樣是光武帝劉秀。如今,他已經帶著自己的“舂陵軍”,基本完成天下一統。東漢以洛陽為都,這一點,他也想學劉秀,定都洛陽。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那裏是大宋的龍興之地,他覺得自己要到西京洛陽視察一番,拜謁祖陵,南郊祭天,也想借考察之名順勢遷都洛陽,實現多年的夙願。這也是趙匡胤的釜底抽薪之計,他想借遷都瓦解以趙光義為中心的東京權力網絡,剪除老三在開封根深蒂固的政治勢力。
這些年,趙匡胤一心忙著開疆拓土,一統天下;趙光義一心忙著拉幫結派,培養自己的勢力。開寶六年(973),趙普被參知政事盧多遜彈劾,撤職宰相,調任河陽三城節度時,曾提醒趙匡胤,“老臣一走,請陛下多多提防晉王行事。”趙匡胤知道,趙普話裏有話。挑撥皇家兄弟親情,這是死罪,趙普能這樣講,說明這裏麵的水不是一般的深,一定大有文章。
◆ 趙普罷相
自打到滁州任軍事判官,趙普就一直跟著趙匡胤鞍前馬後,基本上形影不離。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藥餌,比親兒子還親。陳橋兵變,趙普與道長苗廣義、趙光義一起百方謀劃,促使趙匡胤黃袍加身,順利從後周恭帝柴宗訓手裏接過“禪位”書,建立大宋朝。
趙匡胤即位,論功行賞時,趙普識大體顧大局,硬是推掉宰相之職,就任為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讓趙匡胤繼續任用後周宰執範質、王溥、魏仁浦為相,以維係舊官員之心。
趙匡胤也是趙普家的常客,隔三差五,趙匡胤就往趙普家裏跑。以至於每次退朝後,趙普在家依舊穿官袍,不敢隨便穿戴,就怕皇上來了,自己來不及換衣服。
建隆二年(961)年冬,雪夜定策,趙匡胤終於定下來“先南後北”,一統天下的軍事戰略。
乾德二年(964),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上表,請求辭去宰相之職,趙匡胤隨即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趙普正式拜相。
當時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的權力,趙普以此上奏,趙匡胤道:“卿隻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
趙普道:“這不是皇帝做的事,隻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於是,趙匡胤命令翰林學士竇儀,查一下舊例,最終將簽署權賜給趙普。
趙匡胤一直把趙普看作自己的左右手,事無巨細大小,都會征求他的意見之後,再行決斷。在趙普的協助下,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製,守邊防遼,製定實施了諸多重大舉措,穩定了內政外交。
在一起久了,君臣二人也就無話不談,有一次,趙匡胤給趙普出了個腦筋急轉彎,他問趙普:“天下什麽東西最大?”
趙普腦袋裏立即出現無數的答案,比如:皇權、忠心、孝心、父母、蒼天、大海、眼皮、腦洞……,如果這樣迴答,皇上會怎麽看自己?趙普琢磨了片刻,奏道:“道理最大。”
趙匡胤聽後,不住地點頭,“道理人人都要遵守,我當皇帝的,也不例外,你的迴答很妙!”
雖然趙普可以將《論語》背得滾瓜爛熟,運用得遊刃有餘,八麵玲瓏。然而趙普也不是完全的聖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況且,趙匡胤又是自己家裏的常客,難免哪裏做得有不中聖意的地方。
開寶六年(973),吳越王錢俶派人給趙普送了封信,外加一些禮物,單子上寫的是“海物十瓶”。吳越盛產海鮮,趙普讓人將禮物放到堂屋的左廊下,還沒來得及處置這些東西,家人來報,“皇上駕到!”趙普趕緊出去接駕。
趙匡胤進來,見到屋簷下放置的壇子,覺得好奇,就問趙普,“那是什麽新鮮玩意?”趙普如實迴答:“吳越王錢俶送的海物,我還沒來得及看。”
趙匡胤笑道:“錢俶送來的海物,一定錯不了。”有太監也覺得好奇,就打開看了,結果不看不當緊,一看嚇一跳!裏麵哪裏是什麽海物,竟然全是瓜子大小的金子,也就是俗稱的“金瓜子”。
趙普一看,也傻眼了,急忙跪倒叩頭道:“臣還沒來得及打開書信,實在不知這裏麵是什麽東西,如若知道,定會上奏皇上,概不敢收這些東西。”
趙匡胤笑道:“受之無妨,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爾!”你盡管收下,無需過慮,他還以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擬定的呢!
當時,趙普家的宅子老舊,多年未修,既然皇上讓他拿,趙普也沒客氣,就用這些瓜子金,修了座新宅子。
結果這事被參知政事盧多遜給抓住了小辮子,奏了一本,趙匡胤隻得罷了趙普的宰相。當時,吏部侍郎薛居正負責編纂的《五代史》成書了,趙匡胤就任命薛居正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接替趙普成為大宋第三任宰相。
如果說趙普有錯,錯就錯在明知故犯,太不把皇上當外人了。仗著皇上的寵信,當著眾人的麵,收下錢俶十壇子黃金,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即使做宰相一輩子,估計也拿不到這麽多的薪水。如此明目張膽地收賄,怎麽不會讓人羨慕嫉妒恨。沒出幾天,上到滿朝文武,下到黎民百姓,搞得天下皆知,上了當年的新聞榜,如此一來,到了最後,弄到趙匡胤也無法收場了,隻能罷他的相,下放到地方去改造。
開寶九年(976)正月,趙匡胤下詔,自己要到西京洛陽視察。為防止引起朝臣及晉王勢力的強烈反對,他給出的理由是拜謁祖陵、南郊祭天。
這次出巡洛陽,趙匡胤特地將趙普召迴,陪鑾伴駕。有趙普在身邊,趙匡胤的勝算會多很多。
◆ 出巡洛陽
開寶九年(976)三月初六,趙匡胤任命皇子趙德芳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沈義倫為大內都部署,右衛大將軍王仁贍權判留司、三司兼知開封府事。
初九,大宋天子趙匡胤帶著眾朝臣浩浩蕩蕩向洛陽進發,晉王趙光義和吳越王錢俶的長子錢惟濬,此次也都是伴駕的近臣。
十二日,大宋天子一行到達鞏縣,開始祭祖。趙弘殷死後,原葬於汴京,趙匡胤即帝位後,於乾德元年(963)遷葬於鞏縣“永安陵”。
在父母的葬地永安陵前,趙匡胤痛哭悲號了很長時間,後來竟然情不自禁地說出:“此生再不得朝於此也!”
為什麽趙匡胤會說這是他人生最後一次朝拜永安陵呢?詭異的是就在幾個月後,太祖暴死萬歲殿,這也就成了一個無解的迷,難道隻是巧合嗎?
拜謁完永安陵,趙匡胤登上永安陵西北角樓,對跟隨的大臣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有終點。”隨後命人取來一支響箭,朝著西北方向奮力射去,吩咐人在箭落處埋石馬一件,同時對跟隨的大臣道:“此即朕之皇堂也,朕自名為永昌。”
這就是趙匡胤永昌陵的來源,永昌陵位於永安陵西偏北四百米處,活著的皇帝為自己親點百年之地,趙匡胤算是少有的一個。
十三日,宋太祖賜河南府百姓當年田租減免一半,侍奉陵墓的百姓家庭免除一年的徭役。
十四日,太祖一行到達洛陽。做了十六年的皇帝,終於迴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趙匡胤已經沒有了吳越王錢鏐那種“衣錦還鄉”的衝動。但是驚喜還是有的,在夾馬營舊居,趙匡胤還可以找迴兒時的記憶。
走到巷口時,趙匡胤用鞭子指著這個地方對群臣道:“朕憶昔得一石馬為戲,群兒屢竊之,朕埋於此,不知在否?”手下的人就在那個地方向下挖,果然挖出一個石馬,這又激起了趙匡胤對童年的溫馨迴憶,和對故裏的眷戀之情。
趙匡胤見洛陽宮室壯麗,維修保養得很好,龍顏大悅,舊日皇宮還在,遷都就容易多了。
急召知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覲見,當麵褒獎一番,加升彰德節度使。同時和焦繼勳結為兒女親家,將焦繼勳的女兒嫁給皇子趙德芳,再授以旄鉞。
◆ 畫地十策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故鄉的風景總是看不夠的,尤其自己還是萬人之上的皇上。
這天,鑾駕正在街上行走,旁邊圍觀的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個乞丐,攔住了大宋天子的去路,侍衛們拔刀恐嚇驅趕,乞丐不但不害怕,還躺在地上賴上了,聲稱:“今天,大宋天子不給一碗飽飯,就不走了,要殺要剮誰你便!”
侍衛官趕緊稟報趙匡胤,趙匡胤詢問是何原因,侍衛奏報:“乞丐隻為向皇上求一頓飽飯,給他吃的就走。”
趙匡胤覺得新奇,在自己的家鄉,還有如此大膽不要命的乞丐,敢攔禦駕討飯,此人定不簡單。於是,走下龍輦上前去察看。見那乞丐,邋過而瘦削,也就在二十來歲,側臥街頭,雖然破衣爛衫,卻是生得人高馬大,骨骼清奇,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想起自己早年闖蕩江湖,也曾經為一餐飽飯,低三下四,趙匡胤二話沒說,傳令將此人帶走問話。
侍衛們上前架起乞丐,帶至行宮。
一到行宮,趙匡胤即命人將乞丐帶上來。劈頭蓋臉地嗬斥道:“你好大膽子,討飯竟然討到天子駕前,你信不信,朕能誅你九族!”
乞丐大搖大擺地朗聲說道:“草民膽敢攔皇駕,隻因胸中有錦繡乾坤,不吐不快,今有十條良謀妙策獻於皇上,保我大宋國泰民安,江山永固。”
趙匡胤問他姓名家鄉,乞丐道:“草民張齊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徙居洛陽。”
趙匡胤道:“張齊賢,若你真有良策獻於朕,朕會重重賞你,若你是招搖撞騙,朕定斬爾項上人頭。”
張齊賢道:“皇上要聽這十條良謀,得先讓草民吃一頓飽飯,否則,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趙匡胤命人送上吃的。一見到美味,乞丐頓時兩眼放光,用那雙髒兮兮的雙手抓著就吃,不一會兒,就吃了個杯盤狼藉,鍋空碗淨。
趙匡胤催問是何良策,張齊賢抹了抹嘴,在身後衣襟上蹭了蹭油膩的雙手,席地而坐,以手畫地,逐條陳述十項國策:“一下並汾,二富民,三封建,四敦孝,五舉賢,六大學,七籍田,八選良吏,九懲奸,十恤刑。”
趙匡胤點頭,覺得“富民、敦孝、籍田、慎刑”等四條很有見地,張齊賢堅持認為十條都是好的,趙匡胤發怒,令護衛把他拖了出去,覺得此人也是良才,傳令下去:“賞他二十兩銀子,讓他以後參加科舉,求取仕途。”
趙匡胤迴京後,對弟弟趙光義道:“我此次出巡,識得一奇才張齊賢,真是宰相之料啊!”
這個攔皇駕討飯的乞丐張齊賢,字師亮,生於後晉天福八年(942),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與黃巢是同鄉,幼時家貧,父親早死,三歲時隨母親遷到洛陽。在清貧中長大的張齊賢胸懷大誌,苦心向學,青年時期便成為一個誌向遠大的飽學之士。他長得人高馬大,食量大到嚇人,因此,從小到大,在記憶當中,他少吃上過幾頓飽飯。
會吃的人很多,但像張齊賢這樣,吃大了膽量,吃出了名聲,吃得了美好前程,最後竟因為吃而當上宰相的人,絕無僅有,堪稱天下第一吃貨。
這裏我們還要多贅述幾筆,說一說這大宋第一吃貨的不凡經曆。
◆ 第一吃貨
大宋才子蘇東坡是個美食家,非常“會吃”。他眼中的美味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比如“東坡肉、拚死吃河豚、食生蠔”等等,食材要好,烹飪不得減一絲一毫功夫,曾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他經常自己動手,研究製作最好吃的美食,吃完之後還要寫心得體會,完全將中華美食帶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歐陽修在《歸田錄》裏說:“張齊賢體質豐大,飲啖過人”。同為吃貨,和蘇東坡比起來,張齊賢是食腸寬大,餓的時候多,飽的時候少,吃東西不講究,隻要是吃的就行,隻要能吃飽就行,與淨壇使者二師兄豬八戒有得一拚。
作為吃貨,他的這種吃,不是胡吃海喝,不是公款吃喝,而是蹭吃蹭喝。
一天,村中大戶人家設食施齋,張齊賢吃過之後,覺得還不過癮,看到大戶家門外掛著一塊牛皮,竟然偷了迴去,煮了全部吃光。
有一迴他竟然到強盜堆裏討食吃。當時,一群強盜幹了一票大的買賣,在酒店中慶賀,老百姓都嚇得四散奔逃,張齊賢聽說了,不但不逃,反而進入酒店,向強盜們討吃的。
強盜頭覺得稀罕,問他道:“秀才也肯與我們為伍?”
張齊賢道:“怎麽不肯?你們綠林好漢,劫富濟貧,英雄也!”強盜頭一聽樂了,便讓他坐下來,一塊兒吃大餐。張齊賢不顧斯文,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吃相誇張,眾強盜也是頭一次看到一介書生也能吃得如此拚命,紛紛挑大拇哥,歎為神人,臨別時還贈他黃金和絲綢。
作為吃貨,最猛的一次,就是這迴攔住皇帝的大駕討吃的。張齊賢為宋太祖獻上的十條良謀,成為了後來“畫地十策”的典故來源。
後世的張姓祠堂,喜歡刻“西都十策,金鑒千秋”的對聯。盛唐著名詩人,大唐宰相張九齡,著有《千秋金鑒錄》,下聯用的是張九齡的典故,這上聯用的就是張齊賢“畫地十策”的典故。
能為了吃玩命,也能幹大事。從開寶九年(976)中進士,張齊賢得到了兩代帝王的關注與培養,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最後當上了宰相。
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退休,張齊賢幹了二十一年的宰相,對大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張齊賢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享年七十二歲,贈司徒,諡號文定,一生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
很多人都好奇,張齊賢的肚量到底有多大呢?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張齊賢在湖北安陸當知州時,一天公務招待,他與客人比誰吃得多。庖師將一個大桶子放在一邊,看到張知州吃肉就往桶內丟一塊相同份量的肉,吃魚就丟一塊大小類似的魚,飲酒就倒大致等量的酒,喝湯就倒同等數量的湯,待到張齊賢吃完,放在一側的桶子已經裝不下了,湯湯水水都從桶邊往外溢了。此次比賽,張知州自然獨得第一名,如此食量,滿座皆驚!如此吃貨,自古少有,也可以寫到美食史上了。
在洛陽,遇到張齊賢,趙匡胤損失的是一頓飯,換迴的是一個治國安邦的宰相。與此同時,他也遇到一個道人,而遇上了這個道人,趙匡胤丟掉的卻可能是一條命。
自從小時候舉家逃離洛陽,這是趙匡胤做皇帝以來第一次正式迴鄉祭祖。州縣官員,少不了黃土墊道,淨水灑街,出郭迎候;沿途百姓,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皇駕。
從建隆四年(963)正月,大宋出兵荊南開始,到開寶八年(975)十一月,攻破唐都金陵,經過十三年的征戰,掃平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五國,南方隻剩下吳越、泉漳兩個割據勢力。
南唐後主李煜被押解進京的時候,吳越王錢俶也緊跟著入朝稱臣。割據泉州、漳州兩郡,原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一直自稱是大宋的附屬國,聽聞南唐滅亡,也派自己的次子陳文顥前往東京,入朝覲見。對吳越和泉漳,趙匡胤不想動用武力,他們自動納土歸降,隻是時間問題。
憑著一根哨棒,打下四百州,為百姓謀一個太平盛世,趙匡胤做到了。如今,北方隻剩下彈丸小國北漢和大遼霸占的燕雲十六州,五代十國的亂象,在趙匡胤的南征北戰,攻取殺伐之下,漸漸塵埃落定。天下大勢必將走向一統,百姓從此安居樂業,可以好好安享這太平生活。
創業難守業更難,打江山不易,守住這萬裏河山更是一個長期的考驗。自從“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權力,開始文人治國,朝廷內部日益坐大的晉王趙光義成了太祖最為忌憚的政治勢力。
《論語》有雲:“五十而知天命”,到了開寶九年(976),趙匡胤剛好五十,社稷的傳承問題是個大事,這也是他目前考慮最多的一件事。
趙匡胤有四子六女。四子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都早亡;次子趙德昭,授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授檢校太保。六女當中,長女申國公主、次女成國公主、三女永國公主皆早夭;四女昭慶公主,開寶三年(970),嫁與秦王王審琦長子,左衛將軍王承衍;五女延慶公主,開寶五年(973),嫁與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次子,左衛將軍石保吉;六女永慶公主,開寶五年(973),嫁與宰相魏仁浦三子,右衛將軍魏鹹信。
次子趙德昭今年二十六歲,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悲歡不溢於麵,為人處世沉穩幹練,為了鍛煉德昭,很多重大的活動,都是由他出麵主持。
四子趙德芳,今年十八歲,也可以出閣就藩,管理一方封地。
除了接班人問題,趙匡胤還在考慮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國都的事情。
大宋政權是通過後周禪讓繼承而來的,所以官員基本保持原職,都城也沒得選,一直都是東京開封。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趙匡胤的人生榜樣是光武帝劉秀。如今,他已經帶著自己的“舂陵軍”,基本完成天下一統。東漢以洛陽為都,這一點,他也想學劉秀,定都洛陽。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那裏是大宋的龍興之地,他覺得自己要到西京洛陽視察一番,拜謁祖陵,南郊祭天,也想借考察之名順勢遷都洛陽,實現多年的夙願。這也是趙匡胤的釜底抽薪之計,他想借遷都瓦解以趙光義為中心的東京權力網絡,剪除老三在開封根深蒂固的政治勢力。
這些年,趙匡胤一心忙著開疆拓土,一統天下;趙光義一心忙著拉幫結派,培養自己的勢力。開寶六年(973),趙普被參知政事盧多遜彈劾,撤職宰相,調任河陽三城節度時,曾提醒趙匡胤,“老臣一走,請陛下多多提防晉王行事。”趙匡胤知道,趙普話裏有話。挑撥皇家兄弟親情,這是死罪,趙普能這樣講,說明這裏麵的水不是一般的深,一定大有文章。
◆ 趙普罷相
自打到滁州任軍事判官,趙普就一直跟著趙匡胤鞍前馬後,基本上形影不離。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藥餌,比親兒子還親。陳橋兵變,趙普與道長苗廣義、趙光義一起百方謀劃,促使趙匡胤黃袍加身,順利從後周恭帝柴宗訓手裏接過“禪位”書,建立大宋朝。
趙匡胤即位,論功行賞時,趙普識大體顧大局,硬是推掉宰相之職,就任為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讓趙匡胤繼續任用後周宰執範質、王溥、魏仁浦為相,以維係舊官員之心。
趙匡胤也是趙普家的常客,隔三差五,趙匡胤就往趙普家裏跑。以至於每次退朝後,趙普在家依舊穿官袍,不敢隨便穿戴,就怕皇上來了,自己來不及換衣服。
建隆二年(961)年冬,雪夜定策,趙匡胤終於定下來“先南後北”,一統天下的軍事戰略。
乾德二年(964),範質、王溥、魏仁浦三相上表,請求辭去宰相之職,趙匡胤隨即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趙普正式拜相。
當時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的權力,趙普以此上奏,趙匡胤道:“卿隻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
趙普道:“這不是皇帝做的事,隻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於是,趙匡胤命令翰林學士竇儀,查一下舊例,最終將簽署權賜給趙普。
趙匡胤一直把趙普看作自己的左右手,事無巨細大小,都會征求他的意見之後,再行決斷。在趙普的協助下,趙匡胤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製,守邊防遼,製定實施了諸多重大舉措,穩定了內政外交。
在一起久了,君臣二人也就無話不談,有一次,趙匡胤給趙普出了個腦筋急轉彎,他問趙普:“天下什麽東西最大?”
趙普腦袋裏立即出現無數的答案,比如:皇權、忠心、孝心、父母、蒼天、大海、眼皮、腦洞……,如果這樣迴答,皇上會怎麽看自己?趙普琢磨了片刻,奏道:“道理最大。”
趙匡胤聽後,不住地點頭,“道理人人都要遵守,我當皇帝的,也不例外,你的迴答很妙!”
雖然趙普可以將《論語》背得滾瓜爛熟,運用得遊刃有餘,八麵玲瓏。然而趙普也不是完全的聖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況且,趙匡胤又是自己家裏的常客,難免哪裏做得有不中聖意的地方。
開寶六年(973),吳越王錢俶派人給趙普送了封信,外加一些禮物,單子上寫的是“海物十瓶”。吳越盛產海鮮,趙普讓人將禮物放到堂屋的左廊下,還沒來得及處置這些東西,家人來報,“皇上駕到!”趙普趕緊出去接駕。
趙匡胤進來,見到屋簷下放置的壇子,覺得好奇,就問趙普,“那是什麽新鮮玩意?”趙普如實迴答:“吳越王錢俶送的海物,我還沒來得及看。”
趙匡胤笑道:“錢俶送來的海物,一定錯不了。”有太監也覺得好奇,就打開看了,結果不看不當緊,一看嚇一跳!裏麵哪裏是什麽海物,竟然全是瓜子大小的金子,也就是俗稱的“金瓜子”。
趙普一看,也傻眼了,急忙跪倒叩頭道:“臣還沒來得及打開書信,實在不知這裏麵是什麽東西,如若知道,定會上奏皇上,概不敢收這些東西。”
趙匡胤笑道:“受之無妨,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爾!”你盡管收下,無需過慮,他還以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擬定的呢!
當時,趙普家的宅子老舊,多年未修,既然皇上讓他拿,趙普也沒客氣,就用這些瓜子金,修了座新宅子。
結果這事被參知政事盧多遜給抓住了小辮子,奏了一本,趙匡胤隻得罷了趙普的宰相。當時,吏部侍郎薛居正負責編纂的《五代史》成書了,趙匡胤就任命薛居正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接替趙普成為大宋第三任宰相。
如果說趙普有錯,錯就錯在明知故犯,太不把皇上當外人了。仗著皇上的寵信,當著眾人的麵,收下錢俶十壇子黃金,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即使做宰相一輩子,估計也拿不到這麽多的薪水。如此明目張膽地收賄,怎麽不會讓人羨慕嫉妒恨。沒出幾天,上到滿朝文武,下到黎民百姓,搞得天下皆知,上了當年的新聞榜,如此一來,到了最後,弄到趙匡胤也無法收場了,隻能罷他的相,下放到地方去改造。
開寶九年(976)正月,趙匡胤下詔,自己要到西京洛陽視察。為防止引起朝臣及晉王勢力的強烈反對,他給出的理由是拜謁祖陵、南郊祭天。
這次出巡洛陽,趙匡胤特地將趙普召迴,陪鑾伴駕。有趙普在身邊,趙匡胤的勝算會多很多。
◆ 出巡洛陽
開寶九年(976)三月初六,趙匡胤任命皇子趙德芳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沈義倫為大內都部署,右衛大將軍王仁贍權判留司、三司兼知開封府事。
初九,大宋天子趙匡胤帶著眾朝臣浩浩蕩蕩向洛陽進發,晉王趙光義和吳越王錢俶的長子錢惟濬,此次也都是伴駕的近臣。
十二日,大宋天子一行到達鞏縣,開始祭祖。趙弘殷死後,原葬於汴京,趙匡胤即帝位後,於乾德元年(963)遷葬於鞏縣“永安陵”。
在父母的葬地永安陵前,趙匡胤痛哭悲號了很長時間,後來竟然情不自禁地說出:“此生再不得朝於此也!”
為什麽趙匡胤會說這是他人生最後一次朝拜永安陵呢?詭異的是就在幾個月後,太祖暴死萬歲殿,這也就成了一個無解的迷,難道隻是巧合嗎?
拜謁完永安陵,趙匡胤登上永安陵西北角樓,對跟隨的大臣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有終點。”隨後命人取來一支響箭,朝著西北方向奮力射去,吩咐人在箭落處埋石馬一件,同時對跟隨的大臣道:“此即朕之皇堂也,朕自名為永昌。”
這就是趙匡胤永昌陵的來源,永昌陵位於永安陵西偏北四百米處,活著的皇帝為自己親點百年之地,趙匡胤算是少有的一個。
十三日,宋太祖賜河南府百姓當年田租減免一半,侍奉陵墓的百姓家庭免除一年的徭役。
十四日,太祖一行到達洛陽。做了十六年的皇帝,終於迴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趙匡胤已經沒有了吳越王錢鏐那種“衣錦還鄉”的衝動。但是驚喜還是有的,在夾馬營舊居,趙匡胤還可以找迴兒時的記憶。
走到巷口時,趙匡胤用鞭子指著這個地方對群臣道:“朕憶昔得一石馬為戲,群兒屢竊之,朕埋於此,不知在否?”手下的人就在那個地方向下挖,果然挖出一個石馬,這又激起了趙匡胤對童年的溫馨迴憶,和對故裏的眷戀之情。
趙匡胤見洛陽宮室壯麗,維修保養得很好,龍顏大悅,舊日皇宮還在,遷都就容易多了。
急召知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覲見,當麵褒獎一番,加升彰德節度使。同時和焦繼勳結為兒女親家,將焦繼勳的女兒嫁給皇子趙德芳,再授以旄鉞。
◆ 畫地十策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洛陽花。故鄉的風景總是看不夠的,尤其自己還是萬人之上的皇上。
這天,鑾駕正在街上行走,旁邊圍觀的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個乞丐,攔住了大宋天子的去路,侍衛們拔刀恐嚇驅趕,乞丐不但不害怕,還躺在地上賴上了,聲稱:“今天,大宋天子不給一碗飽飯,就不走了,要殺要剮誰你便!”
侍衛官趕緊稟報趙匡胤,趙匡胤詢問是何原因,侍衛奏報:“乞丐隻為向皇上求一頓飽飯,給他吃的就走。”
趙匡胤覺得新奇,在自己的家鄉,還有如此大膽不要命的乞丐,敢攔禦駕討飯,此人定不簡單。於是,走下龍輦上前去察看。見那乞丐,邋過而瘦削,也就在二十來歲,側臥街頭,雖然破衣爛衫,卻是生得人高馬大,骨骼清奇,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想起自己早年闖蕩江湖,也曾經為一餐飽飯,低三下四,趙匡胤二話沒說,傳令將此人帶走問話。
侍衛們上前架起乞丐,帶至行宮。
一到行宮,趙匡胤即命人將乞丐帶上來。劈頭蓋臉地嗬斥道:“你好大膽子,討飯竟然討到天子駕前,你信不信,朕能誅你九族!”
乞丐大搖大擺地朗聲說道:“草民膽敢攔皇駕,隻因胸中有錦繡乾坤,不吐不快,今有十條良謀妙策獻於皇上,保我大宋國泰民安,江山永固。”
趙匡胤問他姓名家鄉,乞丐道:“草民張齊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徙居洛陽。”
趙匡胤道:“張齊賢,若你真有良策獻於朕,朕會重重賞你,若你是招搖撞騙,朕定斬爾項上人頭。”
張齊賢道:“皇上要聽這十條良謀,得先讓草民吃一頓飽飯,否則,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趙匡胤命人送上吃的。一見到美味,乞丐頓時兩眼放光,用那雙髒兮兮的雙手抓著就吃,不一會兒,就吃了個杯盤狼藉,鍋空碗淨。
趙匡胤催問是何良策,張齊賢抹了抹嘴,在身後衣襟上蹭了蹭油膩的雙手,席地而坐,以手畫地,逐條陳述十項國策:“一下並汾,二富民,三封建,四敦孝,五舉賢,六大學,七籍田,八選良吏,九懲奸,十恤刑。”
趙匡胤點頭,覺得“富民、敦孝、籍田、慎刑”等四條很有見地,張齊賢堅持認為十條都是好的,趙匡胤發怒,令護衛把他拖了出去,覺得此人也是良才,傳令下去:“賞他二十兩銀子,讓他以後參加科舉,求取仕途。”
趙匡胤迴京後,對弟弟趙光義道:“我此次出巡,識得一奇才張齊賢,真是宰相之料啊!”
這個攔皇駕討飯的乞丐張齊賢,字師亮,生於後晉天福八年(942),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南)人,與黃巢是同鄉,幼時家貧,父親早死,三歲時隨母親遷到洛陽。在清貧中長大的張齊賢胸懷大誌,苦心向學,青年時期便成為一個誌向遠大的飽學之士。他長得人高馬大,食量大到嚇人,因此,從小到大,在記憶當中,他少吃上過幾頓飽飯。
會吃的人很多,但像張齊賢這樣,吃大了膽量,吃出了名聲,吃得了美好前程,最後竟因為吃而當上宰相的人,絕無僅有,堪稱天下第一吃貨。
這裏我們還要多贅述幾筆,說一說這大宋第一吃貨的不凡經曆。
◆ 第一吃貨
大宋才子蘇東坡是個美食家,非常“會吃”。他眼中的美味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比如“東坡肉、拚死吃河豚、食生蠔”等等,食材要好,烹飪不得減一絲一毫功夫,曾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他經常自己動手,研究製作最好吃的美食,吃完之後還要寫心得體會,完全將中華美食帶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歐陽修在《歸田錄》裏說:“張齊賢體質豐大,飲啖過人”。同為吃貨,和蘇東坡比起來,張齊賢是食腸寬大,餓的時候多,飽的時候少,吃東西不講究,隻要是吃的就行,隻要能吃飽就行,與淨壇使者二師兄豬八戒有得一拚。
作為吃貨,他的這種吃,不是胡吃海喝,不是公款吃喝,而是蹭吃蹭喝。
一天,村中大戶人家設食施齋,張齊賢吃過之後,覺得還不過癮,看到大戶家門外掛著一塊牛皮,竟然偷了迴去,煮了全部吃光。
有一迴他竟然到強盜堆裏討食吃。當時,一群強盜幹了一票大的買賣,在酒店中慶賀,老百姓都嚇得四散奔逃,張齊賢聽說了,不但不逃,反而進入酒店,向強盜們討吃的。
強盜頭覺得稀罕,問他道:“秀才也肯與我們為伍?”
張齊賢道:“怎麽不肯?你們綠林好漢,劫富濟貧,英雄也!”強盜頭一聽樂了,便讓他坐下來,一塊兒吃大餐。張齊賢不顧斯文,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吃相誇張,眾強盜也是頭一次看到一介書生也能吃得如此拚命,紛紛挑大拇哥,歎為神人,臨別時還贈他黃金和絲綢。
作為吃貨,最猛的一次,就是這迴攔住皇帝的大駕討吃的。張齊賢為宋太祖獻上的十條良謀,成為了後來“畫地十策”的典故來源。
後世的張姓祠堂,喜歡刻“西都十策,金鑒千秋”的對聯。盛唐著名詩人,大唐宰相張九齡,著有《千秋金鑒錄》,下聯用的是張九齡的典故,這上聯用的就是張齊賢“畫地十策”的典故。
能為了吃玩命,也能幹大事。從開寶九年(976)中進士,張齊賢得到了兩代帝王的關注與培養,先後擔任通判、樞密院副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分司西京洛陽太常卿等官職,還曾率領邊軍與契丹作戰,頗有戰績,最後當上了宰相。
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退休,張齊賢幹了二十一年的宰相,對大宋初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張齊賢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享年七十二歲,贈司徒,諡號文定,一生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
很多人都好奇,張齊賢的肚量到底有多大呢?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張齊賢在湖北安陸當知州時,一天公務招待,他與客人比誰吃得多。庖師將一個大桶子放在一邊,看到張知州吃肉就往桶內丟一塊相同份量的肉,吃魚就丟一塊大小類似的魚,飲酒就倒大致等量的酒,喝湯就倒同等數量的湯,待到張齊賢吃完,放在一側的桶子已經裝不下了,湯湯水水都從桶邊往外溢了。此次比賽,張知州自然獨得第一名,如此食量,滿座皆驚!如此吃貨,自古少有,也可以寫到美食史上了。
在洛陽,遇到張齊賢,趙匡胤損失的是一頓飯,換迴的是一個治國安邦的宰相。與此同時,他也遇到一個道人,而遇上了這個道人,趙匡胤丟掉的卻可能是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