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登基之後,曾經給北漢國主劉鈞寫了一封信。信上說:


    你們北漢和後周兩家有仇,這個我管不著。現在我們大宋與你們北漢無冤無仇,希望我們兩國之間保持相安無事,如果北漢一定要對我中原用兵,那你就下太行山來,我們好好打一仗。


    北漢本來國土小,國力弱,又是遼國的“兒皇帝”,弱國無外交。收到趙匡胤的信,劉鈞立即就給趙匡胤寫了迴信:


    我們國土不及你大宋十分之一,守住太原這兒,就是為了讓劉氏宗族能夠傳下香火。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保持反抗的權利!


    趙匡胤讓來人捎話給劉鈞:“開爾一條生路”。


    就這樣,大宋和北漢就達成了一種“口頭備忘錄”,暫時保持和平狀態。


    趙匡胤正好借這個機會,集中精力對南方用兵,幾年時間,陸續平定了荊南、湖南、後蜀。


    ◆ 懷著深仇大恨立國


    北漢的開國皇帝劉崇,是後漢皇帝劉知遠的弟弟,“為人美須髯,目重瞳子”,天生異相,跟南唐後主李煜一樣,也長了個重瞳子。早年嗜賭無賴,後入伍為軍卒。


    公元947年二月十五日,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五月,劉知遠率軍南下,奪取東京,定都開封。


    為確保自己的後方大本營,就讓自己的弟弟劉崇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鎮守河東地區。劉崇在河東就知道吃喝玩樂,逍遙自在。


    後漢乾佑元年(948)正月,做了不到一年皇帝的後漢高祖劉知遠駕崩,兒子劉承佑年少繼位,史稱後漢隱帝。


    朝政都掌握在宰相楊邠、樞密使郭威等顧命大臣手中。


    劉崇與郭威素有舊怨,因而心懷不安。河東節度判官鄭珙覺得郭威人氣太盛,為免除後患,強烈建議劉崇在河東招兵買馬,以備不時之需。


    劉崇於是按照鄭珙的建議,以防禦契丹的名義,選募勇士,招納亡命,大肆擴充兵力。修繕兵甲,充實府庫,連對朝廷上供的稅賦都停了,隻為能求得自保。


    後漢乾佑三年(950),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郭威,竟將郭威在開封的家人滿門抄斬,又派人刺殺在外帶兵作戰的郭威。郭威不得已造反,劉承佑被亂兵所殺,郭威完全控製了後漢朝政。他讓宰相馮道去迎徐州節度使劉贇入京,表示要立其為皇帝,劉贇正是劉崇的兒子。


    在晉陽的劉崇本欲舉兵南下,聽說郭威要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喜而罷兵”。做起了兒子當皇帝自己當太上皇的美夢。


    太原少尹李驤對劉崇建議道:“郭威舉兵造反,已經不可能再為漢臣了,他肯定不會立老劉家的人為帝。您應起兵南下太行,控製孟津以觀望形勢,如果郭威真立劉贇為帝,您罷兵再迴來就是了。”


    劉崇確實目光短淺,他不知道郭威使的是緩兵之計,反而大罵李驤:“這個腐儒,你是想要離間我們父子之間的關係嗎?”命人將李驤拉出去斬首。


    李驤臨刑前長歎道:“我本來有王佐之才,今天卻為一個傻子出謀劃策,死也活該。我妻子有病,我死了她也活不下去,讓她和我一起死吧。”劉崇便將李驤的妻子一並處死,並將李驤的事上報給郭威,向他邀功,以表明心跡。


    等到郭威站穩腳跟,代漢稱帝,建立後周,廢黜並殺死劉贇,劉崇這才如夢方醒。後悔沒聽李驤的話,錯殺忠臣,便在太原為李驤立祠,歲時祭祀。


    對於劉崇來說,郭威是有著殺子之仇和奪國之恨,自己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投降後周的。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為了給兒子報仇,後周廣順元年(951)正月,劉崇在晉陽自立稱帝,國號還是漢,史稱北漢。


    北漢占據的河東地盤,隻有並、汾、忻、代、嵐等十二州之地,是北方最小的國家。


    在“十國”中,有兩個政權最為弱小,一個是占據江陵的荊南,另一個是割據山西中北部的北漢,北漢也是十國裏唯一在北方的政權。


    後漢與後周,從此隻有仇恨。


    劉崇的願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殺死郭威,為兒子劉贇報仇。


    整個河東之地,人口總共才四萬多人,而且土地貧瘠,北漢的國力之弱小可想而知,憑借這點家底跟後周鬥,肯定死多活少,要想報仇,必須抱個大粗腿,環顧周邊,隻有大遼兵強馬壯。


    為了給兒子報仇,劉崇豁出去了,不惜效仿後晉皇帝石敬瑭,認契丹皇帝為幹爹,希望以此得到大遼兵力上的支持。


    公元951年四月,劉崇派遣通事舍人李鋋出使遼朝,自稱“侄皇帝致書於叔天授皇帝”,請求冊立。六月,遼世宗耶律阮派燕王述軋、政事令高勳等人前往晉陽,冊封劉崇為大漢神武皇帝,冊封劉崇妻為皇後,劉崇改名劉旻。耶律阮又把自己的愛駒黃騮馬和九龍十二稻玉帶,賜給劉崇,作為賀禮。


    後周,經過郭威的改革,國力逐漸強盛,劉崇對後周,那是一百個恨。


    仇恨會毀掉一個人,對於北漢,那是毀掉一個國。


    為了報仇,劉崇兩次主動出兵後周,結果毫無疑問被郭威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


    郭威病死,柴榮繼位,年過六十的劉崇欣喜若狂,他再次舉全國之力與契丹聯手,大舉進攻後周。


    後周顯德元年(954),北漢、契丹、後周三股力量在澤州高平打了一場關鍵性戰役,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結果,北漢還是一樣的慘敗,劉崇騎著耶律阮贈送的黃騮馬逃迴太原。


    太原被柴榮圍困兩個多月,劉崇憂憤成疾,不久去世,終年六十歲,廟號世祖。次子劉承鈞被遼國冊封為帝,劉承鈞改名劉鈞,是為北漢睿宗。


    等到大宋建立,由於趙匡胤繼承的是後周的衣缽,北漢還是把大宋當作世敵。


    ◆ 鬱悶的兒皇帝


    北漢睿宗劉鈞個性孝順恭謹,喜歡讀書,擅長書法,由於不能生育,收養其妹劉氏兩個兒子為養子,分別更名為劉繼恩、劉繼元。


    劉鈞上表於遼帝時都自稱“男”,遼帝下詔時,都稱唿他“兒皇帝”。然而劉鈞並不像其父劉崇一樣,畢恭畢敬地侍奉大遼,他對遼國的四時貢品越來越不上心。


    劉鈞繼位之初,以衛融為相、段常為樞密使、尉進掌親軍,主持南征,由於多次兵敗,致使國力一天不如一天。後來劉鈞任用郭無為為相,勤政愛民,禮敬士大夫,並減少南征,一直到大宋建國初期,將近十年的時間,北漢這邊,是暫時和平的。


    和平的日子也是不好過的,劉鈞這個皇帝做得苦啊,整天犯愁!他愁什麽呢?愁國家窮啊!沒錢沒糧沒裝備不說,還沒人。


    河東十二州在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到北漢滅亡時在籍的隻有三萬五千二百餘戶,隻占唐朝時的八分之一。


    北漢國小民貧,國土隻有河東十二州,疆域隻是現在的山西省一部分,蜷縮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彈丸小國,每年的國家生產總值非常少,又是大遼的“兒子”,收入少支出多,既要“養爹”,每年不停地進貢,又要“養兵”,支付軍餉,還要“養官”,支付官餉。因此,北漢既窮又弱還很衰。


    官員們的俸祿極其微薄,宰相月俸不過百緡,節度使隻有三十緡,一緡就是一貫,大致等於一兩銀子。一個地方節度使,市委書記的月工資隻有三十兩銀子,確實夠少的。


    劉鈞活得很糾結,又是矛又是盾的,在這麽有故事的國家當皇帝,這得多大的心髒啊!你細品去吧。


    北漢活得這麽擰巴,憋屈,已經夠鬧心的了,關鍵是還得不到趙匡胤的待見。


    大宋立國之後,宋兵經常有事沒事就跑到北漢境內,跑馬遛彎,擼貓烤串。每年開始種莊稼的時候,宋兵來照顧一下,北漢的莊稼種不上;莊稼要收割的時候,宋兵再來光顧一下,北漢的莊稼又收不成。因此,北漢嚴重缺糧,國力始終也提升不上去。


    劉鈞不但愁,還怕。


    一怕被大宋打,二怕契丹不認自己這個幹兒子。


    趙匡胤口頭上不打北漢,這隻是對北漢的單方麵要求:你不能打我,我高興和不高興的時候,偶爾也會把你胖揍一頓。


    比如建隆四年(963),伐蜀總司令王全斌就曾與洛州防禦使郭進一起,率領宋軍攻入北漢的太原境內,俘獲敵人數千人而歸,同時還來個摟草打兔子,順便占了北漢的樂平(今山西昔陽縣)。


    趙匡胤為什麽這麽痛恨北漢呢?原因有四點:


    一是:柴榮痛恨北漢,趙匡胤自然也痛恨北漢;


    二是:北漢跟契丹的聯手,對大宋一直是個威脅;


    三是:趙匡胤在高平之戰受過傷,差點把命搭進去,他不想複仇嗎;


    四是:北漢曾經跟叛臣李筠勾結,攻打過大宋。


    劉鈞曾和大宋叛臣李筠勾結,一起攻打剛登基的趙匡胤,後來,劉鈞才搞明白,其實李筠是因為效忠後周才仇恨大宋趙匡胤的,跟自己仇恨後周並不同道,弄差劈了。結果,叛臣李筠走投無路,舉族自焚。北漢這邊折了兩大股肱之臣,宣徽使盧讚戰死陣中,宰相衛融被宋軍活捉。


    等到李筠叛亂一平定,宋太祖不依不饒,讓邊境守軍不斷地對北漢進行騷擾打擊。


    經此一折騰,北漢這邊人才緊缺,樞密使段常舉薦道士郭無為來做宰相。


    “太平佛入世,亂世道下山。”郭無為就是這樣的道士。


    武當山道士郭無為,字無不為,號抱腹山人,青州千乘(今山東廣饒)人。早年學道武當山,十年沒離開武當半步。一天,郭無為覺得自己應該出仕普度眾生,便辭別師父,走下武當山。


    武當山處在後漢的管轄地盤,郭無為首先跑到後漢大將郭威的軍營,毛遂自薦,想要見郭大帥。當兵的見是位年輕的道長,寬寬的額頭雷公嘴,頭戴玄色道冠,身穿藍色道袍,打著白色的綁腿,手持拂塵,身背一口寶劍,仙風道骨,笑傲風月。立即把他引見到了郭威大帳。


    郭威一見,是位道長,有些詫異。郭無為說明來意,郭威很客氣地請他上座,看茶。


    郭無為展開自己三寸不爛之舌,極力地向郭大帥推銷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間知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通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自比諸葛孔明,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一個是郭要“為”,一個是郭無“為”,一對矛盾體。


    一個講得玄之又玄,一個聽得雲裏霧裏,兩個人有些六不搭對的。


    結果可想而知,郭威作為後漢權臣,心有異誌,怎麽會隨便安排個不知底細的人放到自己身邊,他向周邊的人投去探尋的目光,柴榮等人都不講話。


    趙匡胤當時也是郭威身邊的親隨,他覺得郭無為是個人才,留還是不留?全由郭大帥做主,他也不發表意見。


    郭威道:“道長還沒吃飯吧?元朗,你先帶道長去用膳,迴頭,先把道長安排住下。”


    趙匡胤起身應道:“諾!”


    郭無為就這樣在郭威大營待了幾日,一直得不到郭威的再次召見,覺得無趣,一氣之下跑到太原附近的抱腹山隱居起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這樣泡湯了。


    不久,郭威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代漢立周。後漢皇室劉崇也在太原割據自立,建立北漢。又過了幾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郭無為得到消息,覺得自己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想去投靠老朋友趙匡胤。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北漢國主劉鈞廣撒英雄帖,急需招募人才。有了北漢樞密使段常的舉薦,郭無為得以上殿麵君,慷慨陳詞幾番治國方略,聽得劉鈞連連點頭,當即任命他為諫議大夫,不久,又升為宰相,執掌國政。


    被郭威棄之不用的郭無為,終於可以無所不為了。


    樞密使段常是北漢的老臣,為人長於治事,經常為劉鈞出謀劃策。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這樣的官。


    劉鈞有個寵姬郭氏,“有殊色”,劉鈞想立她為妃,段常極力反對,原因是郭氏出身不好,是個私生女,不適合立為貴妃,傳出去會讓人笑話的。


    劉鈞為此猶豫不決,就把這事先擱下了,郭氏因此對段常恨之入骨。


    不久,大宋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審理時,案犯供出段常也參與了這事,劉鈞怕得罪大宋,就把段常貶官,降為汾州刺史。郭氏趁機在劉鈞耳邊吹枕邊風。段常就此悲催了,劉鈞防火防盜就是沒防住枕邊風,段常稀裏糊塗就被劉鈞殺了。


    北漢原本是在遼國和宋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的,既不敢招惹趙匡胤這個勁敵,更不敢得罪大遼“幹爹”。


    殺了樞密使段常,這事本來與大遼沒半毛錢關係,讓劉鈞沒料到的是,“父皇”遼穆宗耶律璟生氣了。


    睡王耶律璟見劉鈞最近也不納貢,也不匯報工作,連個泡也不冒一個,心裏麵老大不滿意了。


    劉鈞之前擅自改年號、援助叛臣李筠,都沒向耶律璟請示匯報;這迴又是連招唿也不打,就擅自誅殺國防部長。


    “反了!真的反了!”耶律璟拍著虎皮金交椅,一遍一遍地問候著劉鈞的爸媽,“你是想仗著腦袋有問題,胡作非為嗎!”


    穆宗耶律璟這迴真的發飆了,他被劉鈞搞得睡意全無,好久沒運動了,他想活動活動筋骨,順便跟劉鈞把老賬新賬一起算算。


    負責興師問罪的大遼使臣前腳一走,耶律璟隨後就調兵遣將,他要親自陳兵邊境,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兒皇帝”。但見他: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