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得出奇。
蜀國皇宮西北角的一處小門,開了一道縫,一個消瘦的黑影,閃了出來。隻見他頭戴鬥笠,微躬著腰身,連跑帶顛,一路急行,來到宰相趙季良的門前。
輕叩門環,很快,門開了。
輕輕嘀咕了幾句,來人道:“快帶我去見你家主人。”
宰相趙季良的書房,來人摘下鬥笠。
趙季良走上前去,兩手大手重重地握在一起。
“王大人!”來人正是樞密使王處迴。
“宰相大人……皇上……他龍馭賓天了!”王處迴禁不住啼哭起來。
趙季良正色道:“現在藩鎮掌握重兵,專門等待形勢變化,應當速立太子孟仁讚為新君,才能斷絕其非分妄想,哭無益啊。”
一聽這話,王處迴馬上收迴眼淚,起身向趙季良鞠躬。
“我擔心李仁罕可能不願侍奉一位幼主,你去拜見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順便打探一下,他對皇太子有什麽意見,我們再商量對策。”趙季良道。
李仁罕,字德美,開封陳留人,年輕時在宣武軍為小校。長得“容貌瑰偉”,絕對是宣武軍裏最靚的仔。人帥嘴甜功夫好,跑腿送信,接個人送個客的麵子活,就派給他了。
朱溫做四鎮節度使時,署李仁罕為衙內,擔任朱溫的警衛員。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鳳翔時,朱溫派李仁罕去納貢修禮。
朱溫代唐建立後梁,李仁罕為宮苑儀鸞等使,管理國家儀仗隊。
後梁滅後,李仁罕效力後唐。同光三年(925)後唐滅前蜀一戰,李仁罕監先鋒軍。魏王李繼岌班師迴朝時,留下李仁罕留守成都,同時留下的還有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張知業(李仁罕外甥)、牙內指揮使武漳、驍銳指揮使李廷厚。孟知祥到任後,奏請朝廷授予李仁罕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此後,李仁罕參與了孟知祥在蜀地大大小小的戰爭,功勳卓著,勇冠三軍,遠近聞名。孟知祥稱帝後,李仁罕則被任命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仍領武信軍節度使。與趙廷隱、張業、侯弘實分掌軍權。
當時後蜀眾多高級將領驕縱蠻橫,剽掠百姓,肆意將百姓的良田據為己有,甚至挖墳掘墓,倒賣文物。李仁罕和張業,這對外甥和舅舅是這裏麵最猖狂的,李仁罕因此而豪富。他還曾想娶頗有姿色的前蜀宮嬪花蕊夫人,因為怕被孟知祥怪罪,沒敢幹。
◆ 顧命大臣
明德元年(934)七月,孟知祥病重,立孟仁讚為皇太子,代理朝政。同時授命宰相趙季良、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保寧軍節度使趙廷隱、樞密使王處迴、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等六人為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太子孟仁讚,執掌朝政。
孟知祥這樣安排的顧命班子,用意深遠。
宰相趙季良智識宏遠,為孟氏帝國霸業運籌帷幄,功勳卓著。
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今山東曹縣)人。為人至孝,因母親早亡,他對待從母(姨母)如事生母。“幼涉書史,長於吏治,尤善騎射”,堪稱文武雙全。
莊宗李存勖非常器重他,官至太仆卿。明宗時,被派到蜀地公幹,趙季良跟孟知祥是好朋友,從此就被孟知祥留在蜀地。
孟知祥由蜀王而稱帝,趙季良也是帶頭勸進的。孟知祥稱帝後,他被拜為宰相。他忠於孟家,是難得的輔弼之才。
樞密使王處迴,“性寬厚愛士,頗有機略”,深得孟知祥的信任。
保寧節度使趙廷隱是孟知祥麾下第一猛將,率軍扼守劍州時,兩次擊敗後唐石敬瑭。在與董璋之戰中,趙廷隱有勇有謀,“斬首千餘級”,董璋大敗。班師到成都時,孟知祥“親勞於郊外”。孟知祥稱帝後,趙廷隱任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領保寧節度使。
太原人張公鐸是孟知祥的親信舊臣,雖為武將,但“倜儻有節義,好文史之學”。彌牟鎮大戰,張公鐸“率眾大唿殺敵,所部士卒無不以一當百”,“董璋之敗,實以公鐸一戰決勝焉”。早年就擔任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執掌皇帝親軍兵權。
侯弘實原為後唐叛將李紹琛部下,孟知祥擊敗李紹琛之後,收為己用。在與董璋的戰爭中,侯弘實“頗與有功”,而且為人“循謹而沉毅”。
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有異誌的就是李仁罕。
早在後唐長興元年(930),後唐明宗李嗣源準備征討兩川時,李仁罕和他的外甥張業就曾企圖謀害孟知祥,投降後唐。出於穩定形勢的考慮,孟知祥當時隱忍不發。加上在後來的戰爭中,李仁罕也確實立了不少戰功。孟知祥稱帝後,還沒來得及處理隱患,就早早地病故了。任命李仁罕為顧命大臣,也是為了穩住他。
李仁罕與趙廷隱兩人因為搶功,險些刀兵相見,二人早就結下梁子。孟知祥將此二人同時安排進了輔政顧命班子,目的就是讓這二位互相製衡。
第二天一早,王處迴趕到李仁罕家,李仁罕身著盔甲,腰懸利刃與他相見,王處迴嚇了一跳,哪裏還敢把孟知祥駕崩的消息告訴他。
準備了三天,樞密使王處迴才和宰相趙季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宣布高祖遺詔,讓孟仁讚在柩前繼位登基,然後昭告開始發喪,全蜀哀傷。
明德元年(934)七月二十九日,孟仁讚即位,改名孟昶,不改元,仍稱明德年號(一直到後蜀明德五年(938)才改年號為慶政)。
十六歲的少年孟昶,倉促間就被推上萬萬人之上的皇帝寶座,麵對著這些自己曾經的叔叔伯伯們,麵對著虎目圓睜紮裏紮煞的金剛武將們,他的小心髒一直在不停地打著鼓。
◆ 懲奸除惡
孟知祥的結發妻子是李克讓之女瓊華長公主(後唐時改封福慶長公主),李克讓是晉王李克用的二弟,作為李克用的侄女婿,馬步軍都虞候,孟知祥在晉國可謂舉足輕重。
李克用的長子李存勖為了拉攏孟知祥,就把自己的一個嬪妃李氏,賜給了孟知祥。
後唐天佑十六年(919)十一月十四日,李氏在太原生下一名男嬰,這孩子就是孟昶,人稱孟府郎君。
孟昶年少,國事完全由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迴等四名輔政大臣定奪。
趙季良是宰相,王處迴是樞密使,典掌機要;李仁罕和趙廷隱都是手握重兵的前朝宿將,手握重兵。
除了宰相趙季良和王處迴謹守職分,盡心輔佐,其餘二人根本不把孟昶放在眼裏,在朝中專橫跋扈,各行其是,氣焰相當地囂張。
不作死就不會死,或者沒那麽快就死。李仁罕自恃為功臣宿將,小皇帝才剛剛繼位沒幾天,他就上表要求孟昶任命自己判六軍諸衛事。孟昶招來趙季良和王處迴商議,還沒決定好,這邊,李仁罕就已經派人到樞密院與學士院,催促早點起草任命的詔書。
孟昶不得已,得罪不起這位大神,隻得答應任命李仁罕以武信節度使兼中書令、判六軍事,成為禁軍最高統帥。
同時為了製衡李仁罕,趙季良和王處迴又建議孟昶,任命保寧節度使趙廷隱兼侍中、為六軍副使。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們似乎都信奉:“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
李仁罕經曆了大唐、後梁、後唐、後蜀,四個朝代,看慣了這些開國皇帝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把戲。似乎,你可以,我也可以。
尤其是遇到幼主繼位,這一黃金節點,孤兒寡母,最容易被人欺負。弱肉強食,內部不取,難保外麵的獵手不行動。趙匡胤輕鬆攻取荊南、湖南,也是因為這兩地都是幼主繼位。
在這個山高水遠的天府之國,李仁罕躊躇滿誌,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李仁罕的奪權舉動,打破了後蜀的軍事平衡局麵,引起趙廷隱等人的強烈不滿。
這事過後剛有一個月,明德元年(934)十月,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醫官使韓繼勳等人紛紛上表,彈劾李仁罕有反心,暗地裏招募死士,集結兵馬,訓練士卒。六軍副使趙廷隱也勸孟昶除掉李仁罕。
事態萬分緊急,孟昶一時不知所措,他急匆匆地叫來趙季良、王處迴,想從他們的眼神裏找到答案。
宰相趙季良建議召六軍副使趙廷隱前來議事。經過數個時辰的商議謀劃,在推翻了多種方案之後,二趙終於達成了一致的共識。
他們告訴孟昶,皇上不要怕,我們隻需如此這麽這麽這麽辦,就可確保江山無虞,社稷平安。
孟昶終於舒了一口氣,當即密令趙季良與趙廷隱抓緊處理此事。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能力弱的吧,皇上看不上,能力強的吧,皇上又心裏怕的睡不著覺。如果說李仁罕有錯,錯就錯在,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人了,不應該做這麽沒腦子的事,向幼主強製要官。
二趙合謀,計議已定,趙廷隱在午門暗中埋伏好刀斧手。
孟昶傳旨,宣李仁罕入朝。
李仁罕帶領數名隨從,腰懸利劍,一到午門,帶甲衛士一擁而上,關門打狗,將李仁罕等人製服在地,抹肩頭攏二臂就給捆上了。
趙季良當場宣讀了後主孟昶的詔令,下令將李仁罕就地斬首,可憐李仁罕,到死還在做著如何當皇帝的夢。
隨後,李仁罕之子李繼宏,連同他所帶的親信,全部被殺,孟昶下詔公開其謀反罪名,將李仁罕整個家族、親屬全部誅滅。
這就是武將們的宿命,位高權重之時,百尺竿頭,高處不勝寒。是退亦難,進亦難,整日遊走在刀刃的邊緣。
大清康熙帝繼位時才剛剛八歲,比孟昶小一半。戰功赫赫的三朝元老鼇拜,權傾朝野,結黨營私,康熙帝十六歲時,在索額圖等人支持下,上演了一場相撲的小遊戲,擒住鼇拜,將其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康熙六十歲那年,感念鼇拜的昔日功勞,追賜其為一等男,此時,鼇拜已經死了四十五年了。用不著別人,康熙自己就給鼇拜平反了。
拿下李仁罕,蜀國朝野上下,無不驚駭。
昭武軍節度使李肇,自恃前朝功臣,初次朝見孟昶,大大咧咧地拄著拐杖入殿,倚老賣老,聲稱有病不能拜君,對後主傲慢無禮。
聽聞李仁罕的死訊,李肇馬上沒了脾氣,再見到後主時,慌得手忙腳亂,“釋杖而拜”扔掉拐杖,跪倒磕頭。此時的他也能行跪拜之禮了。
小皇帝孟昶膽子也大了,他毫不客氣地罷免了李肇的軍務,改為太子少傅,貶謫邛州(今四川邛崍)。廣政八年(公元945年),李肇病死於卭州,終年七十歲。
從此,蜀國朝中形成了趙季良、趙廷隱、王處迴三人輔政的局麵,二趙一王這種局麵維持了十三年。
廣政九年(946),宰相趙季良病故,二趙一王變成了一趙一王。形成了一文一武輔政的局麵。
李仁罕伏誅時,外甥張業正掌管禁軍。
張業本名張知業,年輕時便以驍勇著稱。為穩住張業,孟昶給他授予宰相銜,加封武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以作安撫。
廣政元年(938),張業由遂州入朝,成為當朝宰相。其子張繼昭亦官至尚書左仆射。
廣政三年(940),張業又加拜司空,與同列宰相的趙季良、毋昭裔分判三司,負責度支司事務。
張業由此產生誤判,認為孟昶對其無計可施,他們父子於是頭腦發熱,專權跋扈,“招聚亡命”,養了一批死士。公然在家中設置監獄,關押負債者,以致有人被關押多年而身死獄中。張繼昭因喜愛劍術,四處尋訪劍士。對百姓橫征暴斂,使“蜀人大怨。”百姓大為怨憤,朝中官員也多有不滿。
又養死士,又習練絕世武功,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結果,這父子二人就攤上事了,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他們接下來會幹什麽。
左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與張業平素不和,多有過結,便向孟昶告密,說張業父子意欲謀反。
廣政十一年(948),孟昶與李昊、安思謙合謀設計,按照誅殺李仁罕的辦法,故技重施,在張業父子入朝之時,命埋伏的武士把他們抓住,“執而殺之”。公開罪狀,籍沒家產,張業時年五十七歲。
隨後,孟昶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前朝舊臣或撤職或勒令提前退休,專權貪縱的樞密使王處迴被罷知政事,窮極奢侈的衛聖都指揮使趙廷隱亦稱病交出兵權。
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孟知祥時代的故將舊臣全都退出朝堂。三十一歲時,孟昶徹底完成了政治洗牌,終得親政。
◆ 攻取四州
孟昶親政之初,就在朝堂上設置匭函,後改稱獻納函,接受臣民投書來了解下情。這是最早的官府舉報箱,皇帝廉政熱線,這不是擺擺樣子,孟昶是真心的想要聽取民意,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很想有所作為的蜀國皇帝。
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滅了後晉。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中原多事,無人顧及偏安一隅的後蜀,孟昶得以相安無事。
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歸附後蜀。秦州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成州即今甘肅省成縣,階州位於今甘肅省隴南市。
孟昶又派孫漢韶攻下鳳州(今陝西鳳縣鳳州鎮),孟昶奪取了四州,完全恢複了前蜀王衍時的疆域。
當年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楚漢爭霸,建立大漢王朝。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一生止步漢中。
奪取四州,打通了由川蜀北上,經大散關進取關中的通道,為後蜀進一步挺進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漢將領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造反,上表請求歸附孟昶。孟昶於是派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何建出隴右,李廷珪出子午穀,響應趙思綰。
丞相母昭裔進諫,認為為了個叛軍,得罪後漢,太不值得。然而孟昶決心一舉拿下關中,繼續派安思謙向東增兵。
不久,後漢誅殺趙思綰、王景崇。張虔釗、何建、李廷珪隻得罷兵而還。安思謙迴到成都,恥於無功,頗不自安,就以枉殺士卒來樹立威望,威嚇兵將。
孟昶大怒,就與翰林使王藻設計誅殺了安思謙。這時,邊關有急報送到,王藻沒有上報,就擅自拆封看了。孟昶剛剛殺了安思謙,聽說王藻私拆戰報,大為惱火,命人將王藻綁上,也給斬了。
打不了勝仗就怒殺武將,孟昶真的長大了,有暴脾氣了。
廣政十三年(950),孟昶加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隨後將他的六個兒子全部封王。
◆ 勤政有才
益州塞險,沃野千裏。
四川自古為天府之國,成都號稱錦城,李白曾作詩雲: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執政之初,孟昶就很想有一番作為。
“頗勤於政”,整頓吏治,開疆辟土,使“邊境不聳”;
“勸農恤刑,肇興文教,孜孜求治,與民休息”,
後蜀成為五代十國中唯一“國內阜安”的天府樂土,重迴巴蜀昔日輝煌。
孟昶罷免了一批專務聚斂,不管政事的武將,懲處了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申貴等一些貪官汙吏。親自撰寫《官箴》,頒布到各郡縣。
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摘選《官箴》中的“爾祿爾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為《戒石銘》,令郡縣刻石置於公堂座前。
從大宋到清朝,曆代州縣衙門,都會看到這樣的《戒石銘》,這都是孟昶的傑作。
對於儒家經典,孟昶也有獨到見解。
從春秋至五代,一直在流傳“十三經”。孟昶在唐朝時“九經”基礎上,排除了唐文宗年間所增加的《孝經》、《爾雅》,保留《論語》,又加入了自己老祖宗孟軻的《孟子》,刊刻成“十一經”。
《十一經》包含:《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儀禮》、《禮記》、《周禮》、《論語》和《孟子》。
《孟子》能成為“經”,這都是孟昶的功勞。
一次,孟母病了,禦醫們都束手無策,孟昶偏偏不信這邪,自己沒日沒夜地查閱醫書,然後配了個藥方,結果太後老人家服藥後竟然痊愈了。
從這以後,大臣們如果有什麽頭疼腦熱的,或者患上什麽疑難雜症,孟昶都可以為他們開藥方。
鑒於醫書過於雜亂的狀況,孟昶命令翰林學士韓保升詳究藥草形態,精研藥物功效,編成二十卷的《蜀本草》。孟昶對華夏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正當孟昶在蜀國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之際,中原又變天了。
後漢大將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周政權。
當蜀地的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其樂融融的太平盛世當中,被郭威血洗過的開封城,卻成了人間地獄,後蜀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天堂,她的名字也被一個人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裏,這個人就是柴榮。
廣政十八年(955)五月,繼位第二年的後周皇帝柴榮,迫不及待地派兵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出發,開啟伐蜀之戰。
孟昶這迴遇上的是英明神武的後周一哥柴榮和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後蜀曆史上決定生死的一戰,就這樣打響了。
蜀國皇宮西北角的一處小門,開了一道縫,一個消瘦的黑影,閃了出來。隻見他頭戴鬥笠,微躬著腰身,連跑帶顛,一路急行,來到宰相趙季良的門前。
輕叩門環,很快,門開了。
輕輕嘀咕了幾句,來人道:“快帶我去見你家主人。”
宰相趙季良的書房,來人摘下鬥笠。
趙季良走上前去,兩手大手重重地握在一起。
“王大人!”來人正是樞密使王處迴。
“宰相大人……皇上……他龍馭賓天了!”王處迴禁不住啼哭起來。
趙季良正色道:“現在藩鎮掌握重兵,專門等待形勢變化,應當速立太子孟仁讚為新君,才能斷絕其非分妄想,哭無益啊。”
一聽這話,王處迴馬上收迴眼淚,起身向趙季良鞠躬。
“我擔心李仁罕可能不願侍奉一位幼主,你去拜見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順便打探一下,他對皇太子有什麽意見,我們再商量對策。”趙季良道。
李仁罕,字德美,開封陳留人,年輕時在宣武軍為小校。長得“容貌瑰偉”,絕對是宣武軍裏最靚的仔。人帥嘴甜功夫好,跑腿送信,接個人送個客的麵子活,就派給他了。
朱溫做四鎮節度使時,署李仁罕為衙內,擔任朱溫的警衛員。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鳳翔時,朱溫派李仁罕去納貢修禮。
朱溫代唐建立後梁,李仁罕為宮苑儀鸞等使,管理國家儀仗隊。
後梁滅後,李仁罕效力後唐。同光三年(925)後唐滅前蜀一戰,李仁罕監先鋒軍。魏王李繼岌班師迴朝時,留下李仁罕留守成都,同時留下的還有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張知業(李仁罕外甥)、牙內指揮使武漳、驍銳指揮使李廷厚。孟知祥到任後,奏請朝廷授予李仁罕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此後,李仁罕參與了孟知祥在蜀地大大小小的戰爭,功勳卓著,勇冠三軍,遠近聞名。孟知祥稱帝後,李仁罕則被任命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仍領武信軍節度使。與趙廷隱、張業、侯弘實分掌軍權。
當時後蜀眾多高級將領驕縱蠻橫,剽掠百姓,肆意將百姓的良田據為己有,甚至挖墳掘墓,倒賣文物。李仁罕和張業,這對外甥和舅舅是這裏麵最猖狂的,李仁罕因此而豪富。他還曾想娶頗有姿色的前蜀宮嬪花蕊夫人,因為怕被孟知祥怪罪,沒敢幹。
◆ 顧命大臣
明德元年(934)七月,孟知祥病重,立孟仁讚為皇太子,代理朝政。同時授命宰相趙季良、武信軍節度使李仁罕、保寧軍節度使趙廷隱、樞密使王處迴、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等六人為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太子孟仁讚,執掌朝政。
孟知祥這樣安排的顧命班子,用意深遠。
宰相趙季良智識宏遠,為孟氏帝國霸業運籌帷幄,功勳卓著。
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今山東曹縣)人。為人至孝,因母親早亡,他對待從母(姨母)如事生母。“幼涉書史,長於吏治,尤善騎射”,堪稱文武雙全。
莊宗李存勖非常器重他,官至太仆卿。明宗時,被派到蜀地公幹,趙季良跟孟知祥是好朋友,從此就被孟知祥留在蜀地。
孟知祥由蜀王而稱帝,趙季良也是帶頭勸進的。孟知祥稱帝後,他被拜為宰相。他忠於孟家,是難得的輔弼之才。
樞密使王處迴,“性寬厚愛士,頗有機略”,深得孟知祥的信任。
保寧節度使趙廷隱是孟知祥麾下第一猛將,率軍扼守劍州時,兩次擊敗後唐石敬瑭。在與董璋之戰中,趙廷隱有勇有謀,“斬首千餘級”,董璋大敗。班師到成都時,孟知祥“親勞於郊外”。孟知祥稱帝後,趙廷隱任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領保寧節度使。
太原人張公鐸是孟知祥的親信舊臣,雖為武將,但“倜儻有節義,好文史之學”。彌牟鎮大戰,張公鐸“率眾大唿殺敵,所部士卒無不以一當百”,“董璋之敗,實以公鐸一戰決勝焉”。早年就擔任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執掌皇帝親軍兵權。
侯弘實原為後唐叛將李紹琛部下,孟知祥擊敗李紹琛之後,收為己用。在與董璋的戰爭中,侯弘實“頗與有功”,而且為人“循謹而沉毅”。
六人之中,唯一可能有異誌的就是李仁罕。
早在後唐長興元年(930),後唐明宗李嗣源準備征討兩川時,李仁罕和他的外甥張業就曾企圖謀害孟知祥,投降後唐。出於穩定形勢的考慮,孟知祥當時隱忍不發。加上在後來的戰爭中,李仁罕也確實立了不少戰功。孟知祥稱帝後,還沒來得及處理隱患,就早早地病故了。任命李仁罕為顧命大臣,也是為了穩住他。
李仁罕與趙廷隱兩人因為搶功,險些刀兵相見,二人早就結下梁子。孟知祥將此二人同時安排進了輔政顧命班子,目的就是讓這二位互相製衡。
第二天一早,王處迴趕到李仁罕家,李仁罕身著盔甲,腰懸利刃與他相見,王處迴嚇了一跳,哪裏還敢把孟知祥駕崩的消息告訴他。
準備了三天,樞密使王處迴才和宰相趙季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宣布高祖遺詔,讓孟仁讚在柩前繼位登基,然後昭告開始發喪,全蜀哀傷。
明德元年(934)七月二十九日,孟仁讚即位,改名孟昶,不改元,仍稱明德年號(一直到後蜀明德五年(938)才改年號為慶政)。
十六歲的少年孟昶,倉促間就被推上萬萬人之上的皇帝寶座,麵對著這些自己曾經的叔叔伯伯們,麵對著虎目圓睜紮裏紮煞的金剛武將們,他的小心髒一直在不停地打著鼓。
◆ 懲奸除惡
孟知祥的結發妻子是李克讓之女瓊華長公主(後唐時改封福慶長公主),李克讓是晉王李克用的二弟,作為李克用的侄女婿,馬步軍都虞候,孟知祥在晉國可謂舉足輕重。
李克用的長子李存勖為了拉攏孟知祥,就把自己的一個嬪妃李氏,賜給了孟知祥。
後唐天佑十六年(919)十一月十四日,李氏在太原生下一名男嬰,這孩子就是孟昶,人稱孟府郎君。
孟昶年少,國事完全由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迴等四名輔政大臣定奪。
趙季良是宰相,王處迴是樞密使,典掌機要;李仁罕和趙廷隱都是手握重兵的前朝宿將,手握重兵。
除了宰相趙季良和王處迴謹守職分,盡心輔佐,其餘二人根本不把孟昶放在眼裏,在朝中專橫跋扈,各行其是,氣焰相當地囂張。
不作死就不會死,或者沒那麽快就死。李仁罕自恃為功臣宿將,小皇帝才剛剛繼位沒幾天,他就上表要求孟昶任命自己判六軍諸衛事。孟昶招來趙季良和王處迴商議,還沒決定好,這邊,李仁罕就已經派人到樞密院與學士院,催促早點起草任命的詔書。
孟昶不得已,得罪不起這位大神,隻得答應任命李仁罕以武信節度使兼中書令、判六軍事,成為禁軍最高統帥。
同時為了製衡李仁罕,趙季良和王處迴又建議孟昶,任命保寧節度使趙廷隱兼侍中、為六軍副使。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們似乎都信奉:“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
李仁罕經曆了大唐、後梁、後唐、後蜀,四個朝代,看慣了這些開國皇帝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把戲。似乎,你可以,我也可以。
尤其是遇到幼主繼位,這一黃金節點,孤兒寡母,最容易被人欺負。弱肉強食,內部不取,難保外麵的獵手不行動。趙匡胤輕鬆攻取荊南、湖南,也是因為這兩地都是幼主繼位。
在這個山高水遠的天府之國,李仁罕躊躇滿誌,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李仁罕的奪權舉動,打破了後蜀的軍事平衡局麵,引起趙廷隱等人的強烈不滿。
這事過後剛有一個月,明德元年(934)十月,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醫官使韓繼勳等人紛紛上表,彈劾李仁罕有反心,暗地裏招募死士,集結兵馬,訓練士卒。六軍副使趙廷隱也勸孟昶除掉李仁罕。
事態萬分緊急,孟昶一時不知所措,他急匆匆地叫來趙季良、王處迴,想從他們的眼神裏找到答案。
宰相趙季良建議召六軍副使趙廷隱前來議事。經過數個時辰的商議謀劃,在推翻了多種方案之後,二趙終於達成了一致的共識。
他們告訴孟昶,皇上不要怕,我們隻需如此這麽這麽這麽辦,就可確保江山無虞,社稷平安。
孟昶終於舒了一口氣,當即密令趙季良與趙廷隱抓緊處理此事。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能力弱的吧,皇上看不上,能力強的吧,皇上又心裏怕的睡不著覺。如果說李仁罕有錯,錯就錯在,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人了,不應該做這麽沒腦子的事,向幼主強製要官。
二趙合謀,計議已定,趙廷隱在午門暗中埋伏好刀斧手。
孟昶傳旨,宣李仁罕入朝。
李仁罕帶領數名隨從,腰懸利劍,一到午門,帶甲衛士一擁而上,關門打狗,將李仁罕等人製服在地,抹肩頭攏二臂就給捆上了。
趙季良當場宣讀了後主孟昶的詔令,下令將李仁罕就地斬首,可憐李仁罕,到死還在做著如何當皇帝的夢。
隨後,李仁罕之子李繼宏,連同他所帶的親信,全部被殺,孟昶下詔公開其謀反罪名,將李仁罕整個家族、親屬全部誅滅。
這就是武將們的宿命,位高權重之時,百尺竿頭,高處不勝寒。是退亦難,進亦難,整日遊走在刀刃的邊緣。
大清康熙帝繼位時才剛剛八歲,比孟昶小一半。戰功赫赫的三朝元老鼇拜,權傾朝野,結黨營私,康熙帝十六歲時,在索額圖等人支持下,上演了一場相撲的小遊戲,擒住鼇拜,將其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康熙六十歲那年,感念鼇拜的昔日功勞,追賜其為一等男,此時,鼇拜已經死了四十五年了。用不著別人,康熙自己就給鼇拜平反了。
拿下李仁罕,蜀國朝野上下,無不驚駭。
昭武軍節度使李肇,自恃前朝功臣,初次朝見孟昶,大大咧咧地拄著拐杖入殿,倚老賣老,聲稱有病不能拜君,對後主傲慢無禮。
聽聞李仁罕的死訊,李肇馬上沒了脾氣,再見到後主時,慌得手忙腳亂,“釋杖而拜”扔掉拐杖,跪倒磕頭。此時的他也能行跪拜之禮了。
小皇帝孟昶膽子也大了,他毫不客氣地罷免了李肇的軍務,改為太子少傅,貶謫邛州(今四川邛崍)。廣政八年(公元945年),李肇病死於卭州,終年七十歲。
從此,蜀國朝中形成了趙季良、趙廷隱、王處迴三人輔政的局麵,二趙一王這種局麵維持了十三年。
廣政九年(946),宰相趙季良病故,二趙一王變成了一趙一王。形成了一文一武輔政的局麵。
李仁罕伏誅時,外甥張業正掌管禁軍。
張業本名張知業,年輕時便以驍勇著稱。為穩住張業,孟昶給他授予宰相銜,加封武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以作安撫。
廣政元年(938),張業由遂州入朝,成為當朝宰相。其子張繼昭亦官至尚書左仆射。
廣政三年(940),張業又加拜司空,與同列宰相的趙季良、毋昭裔分判三司,負責度支司事務。
張業由此產生誤判,認為孟昶對其無計可施,他們父子於是頭腦發熱,專權跋扈,“招聚亡命”,養了一批死士。公然在家中設置監獄,關押負債者,以致有人被關押多年而身死獄中。張繼昭因喜愛劍術,四處尋訪劍士。對百姓橫征暴斂,使“蜀人大怨。”百姓大為怨憤,朝中官員也多有不滿。
又養死士,又習練絕世武功,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結果,這父子二人就攤上事了,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他們接下來會幹什麽。
左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與張業平素不和,多有過結,便向孟昶告密,說張業父子意欲謀反。
廣政十一年(948),孟昶與李昊、安思謙合謀設計,按照誅殺李仁罕的辦法,故技重施,在張業父子入朝之時,命埋伏的武士把他們抓住,“執而殺之”。公開罪狀,籍沒家產,張業時年五十七歲。
隨後,孟昶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前朝舊臣或撤職或勒令提前退休,專權貪縱的樞密使王處迴被罷知政事,窮極奢侈的衛聖都指揮使趙廷隱亦稱病交出兵權。
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孟知祥時代的故將舊臣全都退出朝堂。三十一歲時,孟昶徹底完成了政治洗牌,終得親政。
◆ 攻取四州
孟昶親政之初,就在朝堂上設置匭函,後改稱獻納函,接受臣民投書來了解下情。這是最早的官府舉報箱,皇帝廉政熱線,這不是擺擺樣子,孟昶是真心的想要聽取民意,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很想有所作為的蜀國皇帝。
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滅了後晉。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中原多事,無人顧及偏安一隅的後蜀,孟昶得以相安無事。
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歸附後蜀。秦州位於今甘肅省天水市,成州即今甘肅省成縣,階州位於今甘肅省隴南市。
孟昶又派孫漢韶攻下鳳州(今陝西鳳縣鳳州鎮),孟昶奪取了四州,完全恢複了前蜀王衍時的疆域。
當年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漢中,楚漢爭霸,建立大漢王朝。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一生止步漢中。
奪取四州,打通了由川蜀北上,經大散關進取關中的通道,為後蜀進一步挺進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漢將領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造反,上表請求歸附孟昶。孟昶於是派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何建出隴右,李廷珪出子午穀,響應趙思綰。
丞相母昭裔進諫,認為為了個叛軍,得罪後漢,太不值得。然而孟昶決心一舉拿下關中,繼續派安思謙向東增兵。
不久,後漢誅殺趙思綰、王景崇。張虔釗、何建、李廷珪隻得罷兵而還。安思謙迴到成都,恥於無功,頗不自安,就以枉殺士卒來樹立威望,威嚇兵將。
孟昶大怒,就與翰林使王藻設計誅殺了安思謙。這時,邊關有急報送到,王藻沒有上報,就擅自拆封看了。孟昶剛剛殺了安思謙,聽說王藻私拆戰報,大為惱火,命人將王藻綁上,也給斬了。
打不了勝仗就怒殺武將,孟昶真的長大了,有暴脾氣了。
廣政十三年(950),孟昶加尊號為“睿文英武仁聖明孝皇帝”。隨後將他的六個兒子全部封王。
◆ 勤政有才
益州塞險,沃野千裏。
四川自古為天府之國,成都號稱錦城,李白曾作詩雲: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執政之初,孟昶就很想有一番作為。
“頗勤於政”,整頓吏治,開疆辟土,使“邊境不聳”;
“勸農恤刑,肇興文教,孜孜求治,與民休息”,
後蜀成為五代十國中唯一“國內阜安”的天府樂土,重迴巴蜀昔日輝煌。
孟昶罷免了一批專務聚斂,不管政事的武將,懲處了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申貴等一些貪官汙吏。親自撰寫《官箴》,頒布到各郡縣。
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摘選《官箴》中的“爾祿爾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為《戒石銘》,令郡縣刻石置於公堂座前。
從大宋到清朝,曆代州縣衙門,都會看到這樣的《戒石銘》,這都是孟昶的傑作。
對於儒家經典,孟昶也有獨到見解。
從春秋至五代,一直在流傳“十三經”。孟昶在唐朝時“九經”基礎上,排除了唐文宗年間所增加的《孝經》、《爾雅》,保留《論語》,又加入了自己老祖宗孟軻的《孟子》,刊刻成“十一經”。
《十一經》包含:《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儀禮》、《禮記》、《周禮》、《論語》和《孟子》。
《孟子》能成為“經”,這都是孟昶的功勞。
一次,孟母病了,禦醫們都束手無策,孟昶偏偏不信這邪,自己沒日沒夜地查閱醫書,然後配了個藥方,結果太後老人家服藥後竟然痊愈了。
從這以後,大臣們如果有什麽頭疼腦熱的,或者患上什麽疑難雜症,孟昶都可以為他們開藥方。
鑒於醫書過於雜亂的狀況,孟昶命令翰林學士韓保升詳究藥草形態,精研藥物功效,編成二十卷的《蜀本草》。孟昶對華夏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正當孟昶在蜀國勵精圖治,發奮圖強之際,中原又變天了。
後漢大將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周政權。
當蜀地的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其樂融融的太平盛世當中,被郭威血洗過的開封城,卻成了人間地獄,後蜀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天堂,她的名字也被一個人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裏,這個人就是柴榮。
廣政十八年(955)五月,繼位第二年的後周皇帝柴榮,迫不及待地派兵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出發,開啟伐蜀之戰。
孟昶這迴遇上的是英明神武的後周一哥柴榮和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後蜀曆史上決定生死的一戰,就這樣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