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出兵南唐,周世宗柴榮滿以為自己已經把南唐給打殘了,江北之地,剩下的濠、泗、楚幾個州,早晚也是大周囊中之物。南唐想恢複元氣,起碼要三到五年時間,自己正好借這個機會先收拾一下契丹大遼。


    就在柴榮規劃著如何對契丹用兵之際,一封八百裏加急戰報,火速遞到他麵前。


    南唐的濠州城守將郭廷謂燒毀了後周架在渦口的浮橋和渦口的糧倉、軍械庫,後周多年的心血白費了。


    奉命攻打定遠的後周大將武行德,遭到郭廷謂的襲擊,後周軍陣亡數百人,武行德僅以身免,一人一騎自己逃脫了。


    南唐,真是讓柴榮一點都不省心。


    很明顯,南唐並沒有想象當中那麽不禁打,隨時可能死灰複燃。此時如果掉以輕心,前兩次南征的戰果將會付諸東流。


    柴榮這迴是真的發怒了。


    迴京四個月後,顯德四年(957)十月,周世宗再度率軍南下。這迴仍派趙匡胤為先鋒,先打濠州。


    濠州團練使郭廷謂,字信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前任濠州觀察使郭全義的兒子。他是個性情恭謹的大孝子,無論寒暑都穿著整齊站著服侍母親(這一點,足以成為大眾學習的楷模)。幼年時愛好讀書學習,文能揮毫潑墨(書法寫得好),武能騎馬射箭。如今子承父業,鎮守濠州,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器重。


    但是,想要守住濠州城,隻有忠心是不夠的。


    通過走馬對決,趙匡胤首先攻破濠州守將郭廷謂的心理防線,消磨掉他的鬥誌。主力部隊一到,周軍把濠州城又圍了個風雨不透。


    濠州的另一個名字叫鳳陽,幾百年之後,這裏出了個非常能打的和尚,他叫朱元璋。不過現在,濠州還沒那麽牛叉。


    郭廷謂趕緊寫信向李璟求援,並建議李璟言辭謙恭一點向後周求和,來鞏固友好鄰邦關係。


    柴榮並不想一下子吃掉濠州,壽州當時那麽兇,最後不還是舉城投降了。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圍而不打,圍而不攻,圍點打援,周軍全都做到了。


    柴榮斷定,孤立無援,濠州隻有投降一條路可走。


    吸取了兩次南征的教訓,柴榮決定不再給南唐留下任何喘息之機。他留下李重進、王審琦繼續圍攻濠州,親率主力大軍沿淮河東進,兵鋒直指南唐在淮河一線剩餘的泗、楚二州。


    守在濠州的周軍也有為自己的大意買單的時候,他們忘了,郭廷謂這人比較喜歡玩火,上一迴火燒渦口糧倉的事,好像痛得還不夠深刻。


    這天夜裏,郭廷謂派出一千名敢死隊,順著繩子爬到城下,偷襲了後周的軍營。將後周軍中用於挖掘地道的頭車,以及用於攻城的雲梯、洞屋等一應軍械物資,一把火都給點了。這把火,也讓後周軍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件,“蹂躪至死者甚眾”。


    然而,局部的勝利不足以扭轉勝負的天平。


    濠州東北十八裏灘,唐軍在那裏憑借四麵環水的地利優勢,建了水寨。


    當柴榮還在中軍帳跟康保裔商量著要用駱駝擺渡軍隊過河之時,先鋒趙匡胤等不及了,率先打馬過河。


    涉水而過,水花千朵,進亦如龍,戰亦如虎。部下的騎兵,全都緊隨其後,千駒競渡,萬馬齊鳴,風卷殘雲,一舉蕩平水寨。


    趙匡胤用繳獲的戰艦,兵分兩路,乘勝攻打泗州,十二月三日,泗州守將範再遇不戰而降。


    趙匡胤命人淨水灑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迎接柴榮主力大軍進入泗州城。


    此時,濠州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李重進攻克濠州南關城,王審琦攻克濠州水寨。此戰,周軍“焚戰船七十餘艘,斬首二千餘級”。


    濠州城陷入了超級恐慌之中。


    郭廷謂想主動投降了,他給柴榮寫了封信,想探探柴榮的口風,信上說:“臣家居江南,如果馬上投降,我就要被滅族了,請允許我先到金陵請示一下,然後出降。”


    柴榮在郭延謂的信上批了一個字:準!


    使者從金陵返迴,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皇上(李璟)批準您投降了,他知道您已經盡力了,跟那些叛徒是不一樣的,他答應不會為難您的家人。”


    壞消息是:“南唐已經無力救援濠州了,決定放棄施救,任您自生自滅吧。”


    郭廷謂決定投降。


    他叫來錄事參軍李延鄒,讓他起草降表。李延鄒不肯,還擺出一堆忠孝仁義的大道理,說得郭廷謂,汗水直淌。


    郭廷謂把刀架在李延鄒的脖子上,強迫他寫降表(郭廷謂自幼愛好讀書,不是那種兜裏有糖,肚裏沒墨的主,寫寫畫畫是他的拿手菜,這是典型的拉人下水)。


    李延鄒氣憤地擲筆於地,說道:“大丈夫在世,重的是名節,又豈能為叛臣賊子作降表!”郭廷謂不想再聽下去了,手起刀落,鮮血噴了他一臉。


    郭廷謂心裏其實是很愧疚的,我的刀、我的兵原本都是用來殺敵的,對自己人耍威風,真是愧對先人哪!


    十二月上旬,郭廷謂集合各軍到營壘門外,朝著南方金陵的方向大哭一場,率濠州萬餘守軍,獻城投降。


    郭廷謂被帶到山陽行宮,朝拜新主子周世宗柴榮,世宗為他設宴慰勞,賜他金帶、襲衣、良馬、器皿,拜為亳州防禦使。


    郭廷謂的弟弟郭廷讚當時在濠州任馬步都校,柴榮封他為和州刺史。


    同時命郭廷謂率濠州軍去攻打天長(今安徽天長縣)。


    都是熟門熟路的老同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個多月後,天長縣守將馬贇也降了。郭廷謂被加封為樓櫓戰棹左右廂都監。


    在東線上,柴榮和趙匡胤兵分兩翼,世宗自率領親軍沿淮河北岸、趙匡胤領步騎自淮河南岸、諸將率水軍順淮河東進,拉開了淮河之戰的序幕。


    駐守淮河的南唐保義節度使陳承昭,被李璟任命為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名頭再響,也絲毫抵不住趙匡胤的精銳之師。


    在馬上還沒走兩個迴合,就被盔甲鮮明的趙匡胤一棍子擊落馬下,周軍一擁而上,陳承昭被抓了俘虜。


    聽聞陳承昭是個水軍將領,水利專家,柴榮親自給陳承昭解綁,任命他為右監門衛上將軍,並賜錦袍、銀帶等物,後又改授右領軍衛上將軍、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陽)。


    淮河一戰,除去燒沉的,周軍共繳獲戰船三百餘艘,俘虜士卒七千多人,殺死溺死的不計其數。


    南唐在淮河上的戰船,全都玩完了。


    ◆ 楚州有個因子巷


    顯德四年(957)十二月九日,趙匡胤的先鋒部隊抵達楚州(今淮安)城下。


    楚州是淮陰侯韓信的老家,戰神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垓下一戰,逼得霸王烏江自刎,留下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千古神話。


    此時的楚州,隻有一千多唐兵把守,實在是少的可憐(隻有濠州守軍的十分之一)。


    不過,楚州城防禦使張彥卿是個硬骨頭,誓死不降。


    後周軍這邊,投石車、火攻、箭雨、鑿城,拳打腳踢,所有的招數全都用上。


    張彥卿這邊,滾木、礌石、火籠、板磚、髒水,所有能投擲的,全都拋下城去。


    兩軍皆有死傷,一個月過去了,楚州城依然固若金湯,無法攻破。


    江淮一帶,由於淮河經常發生水患,每當雨季來臨之時,淮河水量大增,浩浩蕩蕩的江水通過清江、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衝入長江,大水經常漫過堤壩,淹沒兩岸的農田,衝垮房屋(清朝時經常發生官員侵吞修河銀子的事件,這要修的河就是淮河和他的支流河道。淮河是一條破壞河,兩千多年以來,兩岸的居民深受其害。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成立專門的治淮委員會,給淮河挖了一條支流,取名“蘇北人工灌溉總渠”,從楚州開始,將淮河水引入大海,徹底治理了淮河水患)。每當哀鴻遍野,吃光了草根樹皮之後,各地饑民流民就會發起暴動,占州府、殺官吏、搶糧食、劫富戶,一樣都不會少。


    所以各地駐軍指揮使,被迫把城牆都修築得非常高大上,這樣才能得以保障城裏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他們固有的觀念就是:高築牆、廣積糧、保安康。


    這也是為什麽後周軍在攻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的原因,你的雲梯,距人家牆頭還有一大截,根本爬不上人家的城頭。


    趙匡胤道:“官家還記得當年在河中挖地道的事嗎?”


    柴榮一拍腦袋,“對啊!我們就是通過地道,才拿下河中城滅了李守貞的!”


    於是,世宗親自督軍,在城外大建碉堡箭樓,掩護士兵們挖地道(淮河以南的地方,在冬天,地下一般是不會出現凍土層的)。


    一夜功夫,地道通進城中,後周大軍蜂擁而入,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


    顯德五年(958)正月,楚州城破,一千餘名南唐守軍,無一投降,全部戰死。


    都監鄭昭業戰死。


    楚州防禦使張彥卿轉戰迴到府衙,兵器已經全部打光,他拿起椅子和衝上來的周軍拚命,最後力竭戰死。


    南唐有張彥卿拚死報國,大明亦有史可法力保揚州。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中華民族不缺的就是這種精忠報國的英雄鐵漢。


    在原則上,大家各為其主,沒有誰對誰錯,在道義上,民族危亡,寧死不屈,方顯英雄本色。


    三征南唐,世宗柴榮親自督戰,周軍摧枯拉朽,勢如破竹,連下淮河兩岸五座城池,沒想到卻在小小的楚州城下,擱淺了四十多天,嚴重打亂了柴榮速戰速決的作戰部署。


    楚州一戰,周軍損失慘重,柴榮大怒,下令屠城:不分男女老幼,有活氣的一個不留,連隻狗都不能放過。


    這也和明末揚州的結局一樣,清軍艱難占領揚州後,主帥多鐸下令屠城,揚州百姓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揚州城現在還有一條古巷,叫做“螺絲結頂”,是“摞屍及頂”的諧音,是說,揚州十日屠城時,這裏屍骨堆積如山,都到了屋頂。


    出來混是要還的。屠城者,讓那些無辜的百姓慘遭殺害,看似贏了,泄憤了,卻造下了難以言表的無邊罪業。


    佛門常說:“殺生者,得短命報。”眾生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召感業力果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必定受報。


    王樸算定世宗本來能做皇帝三十年,他的殘忍,讓他最終隻坐了六年的江山。順便提一下,那個在揚州屠城的多鐸,是染天花死的,死時三十六歲。


    周軍屠城之時,趙匡胤騎馬走到一條小巷,剛好看到一名無頭女屍,倒在路邊,在她的身下,有一個小孩正依偎在婦人的懷裏吃奶。


    趙匡胤於心不忍,他命人抱起孩子,好生照看。接著飛馬向柴榮請旨,要求收留戰事中留下的孤兒,柴榮想了想,還是答應了。


    於是,楚州城很多孤兒得以保全,這個巷子裏的人也因此得以活命,從此這條巷子就取名“因子巷”。後來楚州百姓為了感念趙匡胤的仁義和活命之恩,又將因子巷更名“多子巷”。


    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趙匡胤仍能保持一顆慈悲心,的確難得。


    再說句後話,一千多年之後,從楚州駙馬巷走出來一位十二歲的少年,他立誌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在尋找救國之路的不斷探索中,他成長為一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位人民的好總理,他姓周,名字叫恩來。


    ◆ 南唐皇帝的離間計


    緊接著,後周大軍接連攻克揚州、舒州。


    顯德五年(958)三月,柴榮抵達儀征,到達長江北岸。


    趙匡胤率領戰艦追擊唐軍,一直追到長江南岸,焚燒敵軍營寨,在迎鑾江口、瓜步(六合之戰,大敗南唐齊王李景達的地方)多次重創南唐軍,大勝而歸。


    “又是趙匡胤!此人能抵得上我十萬兵,有他在,我大唐好不了!”


    南唐中主李璟又掀開自己的小本本,上麵赫然寫著:趙匡胤,三十二歲,殿前都指揮使。


    “怎麽辦?”李璟苦思冥想,想破腦袋地想,終於想到一條離間計。


    他派人偷偷帶了招賢信,表達了自己慕求賢才,如饑似渴的心情和誠意,同時帶上三千兩白金,前往儀征,許諾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美女黃金,想把趙匡胤挖過來,為自己所用。


    這是赤裸裸地挖後周牆角,作為一名大周皇帝的磕頭兄弟,趙匡胤同誌立場絕對堅定,拒絕腐化,永不叛周,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南唐的賄賂,把李璟的密信和三千兩白金,如數上交到內府。


    李璟的離間計徹底失敗。


    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趙匡胤又帶人將儀征江邊的犄角旮旯,能駐軍的地方,清查了一個遍,確保沒有一名南唐漏網士卒。自此,長江北岸各州全線平定。


    得知趙匡胤拒絕了自己的拋出的橄欖枝,李璟簡直快要崩潰了。


    江北各州全部失守,柴榮屯兵的儀征距離國都金陵的直線距離不足百裏,金陵已經人心惶惶,似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自己,他實在是頂不住了,決定把皇位傳給太子李弘冀,向後周稱臣。


    李弘冀是李璟的長子,當時民間有傳聞說:“有一個真人在冀州,開口張弓向左邊。”李璟聽說之後就給長子起名為弘冀。


    李弘冀是南唐最有軍事才能的皇子,他曾經大破吳越軍,斬首萬級。


    麵對南唐這麽強的接班人,這麽能打的對手,柴榮當然不允許李弘冀繼位。他詔令李璟:稱臣可以,傳位不可以,這個位子你還得繼續坐下去。


    皇位成了燙手的山芋,扔又扔不掉,躲又躲不開,李璟這個鬱悶哪。他不知道大周皇帝接下來會怎麽對付南唐,金陵還能不能守得住,如果守不住,要不要現在遷都(為了躲避後周的進攻,李璟後來把都城遷到了洪州,就是現在的南昌)。


    為了討好柴榮,穩住柴榮(這時候就要給柴榮戴高帽唱讚歌,多說幾句拜年嗑),他立即遣使奉表,同意獻出江北十四州(已被後周占領了),削去帝號,改稱南唐國主,從現在開始,使用大周年號紀年,納貢稱臣。


    奪得“淮南十四州”,恢複了江淮漕運,柴榮已達到了自己征唐的目的(他本不想滅亡南唐,隻想著讓南唐臣服自己,讓自己抽開身,去打契丹,收複被石敬瑭賣掉的燕雲十六州)。


    顯德五年(958)四月,柴榮自揚州班師迴京。


    至此,周唐大戰結束,大周的邊境推至長江岸邊,南北均衡的割據被打破。南唐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與中原政權抗衡。


    柴榮三次征唐,震懾了南方大小割據勢力,為北伐契丹掃除了後顧之憂。


    趙匡胤又一次戰功赫赫,顯德五年(958)五月,柴榮發出嘉獎令,加封趙匡胤為忠武軍節度使。


    官做得越大,責任也就越大,趙匡胤已經為即將開始的北伐,摩拳擦掌,厲兵秣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