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迴到開封,柴榮就開始論功行賞。


    趙匡胤由於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深得朕心,被提拔為殿前司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禁軍是全國戰鬥力最強的“中央軍”,柴榮的後周禁軍有兩大編製,一個是殿前司,一個是侍衛司。


    殿前司都虞候是禁軍主管軍法的副司令,趙匡胤一躍成為後周的高級軍事統帥,柴榮立即給他下達一個重要的軍事任務:整頓禁軍。


    自打隋文帝楊堅開啟了科舉選官的新模式,科舉考試成了草根改變命運的直通車,登天的梯子。當年考取的進士,都會拜在主考官大人門下,自稱門生,因此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都會桃李滿天下,滿朝官吏都成了他的學生。


    趙匡胤這次奉詔整軍,幹的也是主考官的活,一大批中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兵,通過這次整軍考核,紛紛被選拔出來,得以重用,這些將領,自然感恩戴德,都願意聽趙匡胤的,唯趙匡胤馬首是瞻。


    為了搞好這次整軍工作,趙匡胤專門派人將道長苗廣義接到開封,協助他完成整軍工作。


    就好像鼓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僧人姚廣孝一樣,苗老道的心思也是全在如何讓趙匡胤成為真龍天子上麵,有句話怎麽說的了,叫皇上不急太監急,現在的情況是趙司令不急,苗軍師急。


    趙匡胤每天幹什麽,苗廣義知道,苗廣義每天幹什麽,趙匡胤不太知道。


    首先,苗廣義派人到昆明寨,將董龍董虎兄弟和他們的人馬,召至京城,編到趙匡胤的禁軍裏,將這些人的身份洗白。


    同時,招募那些混跡於江湖的草莽英雄(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或者縱橫江湖的豪傑誌士)加入禁軍。


    世宗柴榮也認為“趫捷勇猛之士多出於群盜中”,當初為抗擊漢遼聯軍,柴榮也招募了不少“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這些人投靠柴榮後,不但免去之前所犯的罪,甚至還有機會直接做上皇帝近衛的位置。


    在苗廣義的斡旋和招募下,張瓊、李懷忠等很多草莽英雄都相繼投靠了趙匡胤,這些人在以後也的確為趙匡胤的稱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身為後周天子的柴榮,想要的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國家軍隊,趙匡胤很出色地完成了這項整頓禁軍任務。


    禁軍當中,所有年老體弱的,能力才幹不足的,都被剔除,全部換成了那些年富力強的精兵強將,大大增強了後周軍隊的戰鬥力。


    以國家的名義,趙匡胤把殿前司和侍衛司禁軍都換成了自己信得過的或者是認為可行的人。


    人一定要有兩個朋友圈,一個是生活圈,一個是成長圈,生活圈給我們舒適感安全感,成長圈能決定我們的社會價值。


    通過整軍,趙匡胤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光義、韓重贇、王政忠等人結為“義社十兄弟”,建成了自己的成長圈。


    十兄弟,誰是大哥,誰是小弟,史書並沒有記載,這些人後來都成了趙匡胤的得力幫手,成為趙匡胤日後“肇基皇業”中不可取代的中堅力量。


    經過這次整軍,趙匡胤所統轄的殿前司實力遠超侍衛司,成了後周實力最強的“中央軍”。


    ◆ 視察前線


    有了能打硬仗的禁軍,按照王樸的《平邊策》,柴榮決定先南後北,先弱後強,開啟他的一統天下大業,順便檢驗一下整軍成果。


    顯德二年(955),柴榮派王景、向訓率軍西征後蜀,欲一舉收複秦(今甘肅秦安)、鳳(今陝西鳳縣)、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四州。


    《孫子兵法》雲:“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打仗不但耗錢還耗糧食、耗軍需,十萬大軍一天吃飯就要十萬斤糧食。孫武子說:“日費千金。”千金就是一千斤黃金。家有一千斤黃金,這絕對是超級富豪,出兵打仗,軍隊一天的花費就可以幹掉一個超級大富豪。


    為了籌集錢糧,柴榮想過千種方法,找過萬般理由,因此,他做出任何出格和逆人類的事情,都是在大家意料之中的。


    七月,向訓在攻打鳳州時,戰事陷於僵局,軍需供應吃緊,朝中就有大臣提議,請求罷兵。


    世宗不甘心師出無功,就想派一個人到前線視察一下,看看能否打贏這場仗。找誰呢?他的腦海裏閃現的第一人選就是趙匡胤。


    趙匡胤當年作為遊俠,曾經遊曆過陝南很多地方,對當地的風土人情要比其他的人更為了解,同時,他有作戰和指揮經驗,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是自己的拜把子兄弟,辦起事來,自己更放心。


    趙匡胤請示了柴榮,帶上鄭恩一起出發了。


    他認真查看了地理,觀察了戰勢,然後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在報告的最後,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雙方對峙艱苦,時有激戰,我軍定能獲勝,陛下無憂。”


    趙匡胤這麽說,柴榮懸著的一顆心總算可以落地了。


    一個多月後,果然捷報傳迴,周軍大破後蜀,秦、成、階三州相繼歸入後周版圖。


    十一月,鳳州也被攻克。


    至此,後蜀在陝甘的地盤(漢中除外),全被後周拿下。周軍在繼高平之戰後,又一次取得了大獲全勝的戰績。


    從趙匡胤的報告,可以看出趙匡胤卓越不凡的軍事才能,和穩妥幹練、有主見的處事風格。


    柴榮對趙匡胤從此更加的信任和賞識。


    ◆ 世宗滅佛


    佛教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佛祖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大約是公元前1027年,印光大師、虛雲長老都是這樣開示的。


    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的太子。他在藍毗尼花園誕生那天,正是西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


    據《周書異記》記載:當天,都城洛邑附近的江河漲水溢出河床,泉池湧泉,山川、宮殿震動,一道五色光貫入到宮中,接著天空變成青紅色,城中香氣四溢。


    昭王問群臣:“這是什麽征兆?”太史蘇由占卜後答道:“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與本朝並無幹係,此乃西方有大聖人降生,且這聖人所教化的道法,將在千年之後傳到本國土。”昭王聽罷,命人將這件事情刻在石碑上,埋於王城南郊。


    這件事發生後的一千多年以後,時間來到東漢。


    《後漢書》記載: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夜裏,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身高六丈,背項發光,從空中飛行而來。


    第二天便詢問眾臣,太學聞人傅毅迴答說:“周昭王時,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長一丈六尺,遍體金色,陛下夢中所見的金人,應該就是佛吧!”


    博士王遵接著加以證實道:“據《周書異記》的記載,佛出世時,天地間呈現出諸多祥瑞,周太史蘇由曾預言,佛的教化將在一千年後傳到這裏。臣以年代推算,蘇由預言的正是現在這個時候,陛下夢見的,想必是佛無疑。”


    於是,漢明帝便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使者十二人由洛陽出發,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越過天山、蔥嶺,輾轉來到古大月氏國(今阿富汗一帶)。在那裏,他們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永平十年(67年),蔡諳等西行求法者同兩位印度僧人迴到洛陽,帶迴了經書和佛像。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佛寺。鑒於佛經佛像是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為名,就是今天的白馬寺。


    自此,佛教在中國大規模傳播。


    從古至今,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有很多,許多王朝都將佛教奉為國教,捧上了很高的地位。比如:


    北魏弘揚佛法,將佛教作為了國教;


    南朝梁武帝,將佛教作為了國教;


    女皇武則天以及唐朝很多皇帝皆尊崇佛教;


    南唐國主李煜、吳越王錢鏐都是著名的佛弟子;


    元朝時,忽必烈將佛教立為國教;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和尚出身;


    清朝也將佛教作為了國教,有時候上早朝,皇上會帶領大臣們一起讀《金剛經》、《無量壽經》。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從唐朝以來,早就成為知識分子推崇的大雅之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基本方針。一切諸佛都教導弟子們,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的去奉行。


    佛門當中不乏高僧大德,曆朝曆代都有開悟的大師,覺醒的聖人,比如達摩祖師、蓮花生大士、六祖慧能大師、智者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等等。


    可見,佛教不僅僅是一種導人向善的文化,更是一種讓人智慧大開、超凡入聖的修行法門,不可等閑視之。


    五代時期,連年的戰亂,讓中原地區到處是“人煙斷絕,土地荒蕪,荊榛蔽野,水利失修”。


    戰爭首先是讓人口銳減,另外一方麵,為了活命,很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門。


    有些人是真的看破放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四大皆空了。


    這些人中的也有一部分是假和尚、假尼姑,他們是為了逃避兵役和稅賦,選擇出家的,出家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種職業而並非一種信仰。


    打仗打的就是銀子,不但消耗糧食,軍械,還有兵力消耗。周世宗柴榮認為不事稼穡的和尚尼姑越來越多,這已經大大影響國家的財政稅收和兵役徭役征發。


    為了讓僧尼迴到生產第一線,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國富民強,將一個處於內憂外患的後周政權打造成為五代第一強國。


    後周顯德二年(955)五月,周世宗柴榮昭告天下:對大周土地上的寺院,“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拉開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許多大臣極力反對皇帝這樣蠻幹,但柴榮不以為然。


    趙匡胤一聽這事就慌了神了,當年他在武關道上落難時,沒少得到出家僧人的照顧,尤其那位襄陽老僧,不但對自己有救命之恩,還給自己銀子,為自己指點迷津。大恩未報,現在這些人卻要大難臨頭了,自己能為他們做點什麽呢?


    他叩見柴榮,請求他網開一麵,對佛教不要斬盡殺絕,盡量多保住一些寺院,讓老百姓有個釋放心靈的聖地,緩解壓力的殿堂。不能搞一刀切,盡量保護那些古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比如雕塑、石刻、佛塔、建築等不受破壞。


    柴榮想了想,沒答應。


    “我要的是天下,一個大大的中華,一個統一的中華,佛門不是講究大慈大悲嗎,那就讓他發點慈悲給我大周,讓他的徒子徒孫還俗發展生產好了,要學佛也可以在家念經,這一點我不反對,總之,生產勞動不能停,國家富強不能等。”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趙匡胤極力勸諫,說的口幹舌燥,柴榮就是不答應。


    趙匡胤撲通往地上一跪,他要死諫。


    柴榮一氣之下,拂袖離開了。


    苗廣義打聽到趙匡胤在宮中進諫這事,便讓人給符皇後送信,讓她出來打圓場,替趙匡胤說情。


    柴榮也是一個略通書史及黃老之學的皇帝,他覺得自己這個二弟趙匡胤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將詔令又做了一點補充說明發往全國各地。詔令如下:


    除了有皇帝敕賜建造的寺廟之外,其餘一律拆毀,每縣隻許留一座寺廟,而且以後無論什麽人都不得批準新建寺廟。老百姓也不得擅自出家,如果真有誰一心向佛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先通過考核。男子出家最低年齡為十五歲,女子出家最低年齡為十三歲。達到年齡條件的可以去參加“麵試”,內容是當場背誦佛經七十紙至一百紙,不合格的一律不批準出家。


    任何事物都講究個緣生緣滅,都是苦、空、無我,寺廟是這樣,佛像也是這樣。拆毀的銅製佛像被重新熔製鑄造成銅錢,鐵件被打造成軍械和農具。


    經過兩個多月的滅佛運動,後周境內拆毀寺廟三萬三百三十六座,強製僧尼還俗的有六萬一千二百人。


    柴榮拿唐太宗李世民自比,殊不知唐太宗非常擁護佛法,建寺四百多間,供僧無數,對出家人十分敬重。


    一天,太宗問玄奘法師(《西遊記》中的唐僧原型):“朕看很多出家人,行為操守不足為行者。”


    玄奘法師道:“昆山之玉多於瓦礫,麗水生金豈無泥沙。土木雕塑羅漢,恭敬者有福。銅鐵鑄於金容,毀之者有罪。泥龍不能降雨,祈雨者須禱於泥龍。凡僧尼不能治福,求福者必敬凡僧尼。”


    玄奘法師的意思是說,泥龍雖然不能降雨,大旱時望天降甘霖,還是要焚香禮拜泥做的龍王求雨;凡僧雖未修成真阿羅漢真菩薩,但因為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佛製三衣搭在身,供養凡僧尼必獲其福。同時也指出,恭敬用土木塑成的羅漢可以生福,銅鐵鑄成的佛像,雖然不是真身,但毀之都有罪。


    太宗聽後,心悅誠服,說道:“朕今後看每位小沙彌,皆尊為行者。”


    曆史上有記載的大規模滅佛運動有四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史稱“三武一宗滅佛”。


    曆史沒有如果,但是一定會有因果。許多人都知道因果,也相信因果。


    佛教典籍裏記載著這樣一種罪,叫“出佛身血”,屬於五逆罪,它和殺父殺母是一迴事,必下地獄。


    佛在世時,“出佛身血”就是惡意傷害佛祖,致使佛身體流血。佛陀入涅盤了,你惡意地去毀壞佛像,把佛像砸了,或是紙像,把它燒了,這也等於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要下無間地獄的。


    當然,這個問題也是有解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懺悔的,一念懺悔,也是可以化解掉的。


    《安士全書》雲:“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佛在世時,堂兄提婆達多經常用種種方法去害佛。有一次,佛在靈鷲山山道上行走,提婆達多想用一塊巨石砸佛,當山石跌下來的時候,金剛力士,也就是守著靈鷲山的山神,名叫貝拉,就用他的金剛寶杵劈打這塊巨石,石頭給擋迴去了,但是也碎了,碎石散落各處,偏偏就有一塊石頭蹦到佛的小腳趾頭上,把小腳趾頭打破了,這是真的出佛身血。當時,大地裂開一道縫,提婆達多就生陷地獄,也就是從活活的肉身就墮到地獄去了,接著這個地又合上了。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柴榮毀佛滅佛必定會遭到懲罰。


    王樸算定柴榮本來能當三十年的皇帝,四年後的公元959年夏,柴榮在禦駕親征“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突發疾病去世。


    這個“五代第一明君”,隻做了五年零六個月的皇帝,實在可惜可歎!


    辦完了這件“革命大事”,柴榮一天也不想耽擱,他開始馬不停蹄地籌劃攻打南唐的事宜。


    顯德二年(955)十一月,周世宗柴榮發出討伐南唐詔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