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趙進上書
這年頭可沒有什麽強行征收的說法,哪怕是各種手段用上,你最後也得用市價購買土地,因為其實很多土地的主體,並不是普通人,而是士紳們,人家不跟你玩價格暴漲就算不錯了。
然後官府搞各種配套之類的,準備開發升值然後高價賣地了,但是房地產商一看,升值了啊,趕緊囤地去,你猜這些房地產商是會去官府手裏買地還是會去私人手裏買地呢?
當價格過高的時候,你猜地產商會不會拋售,以迴籠資金呢?
當土地資源不再作為一種壟斷資源的時候,土地財政這玩意根本就玩不下去,上海那邊官府購入了那麽多的土地,幾乎把商貿區、第一、第二工業區以及北岸開發區的土地都是購入,但是周邊的依舊是私人的土地,這地價多少,官府並沒有決定權,而是隨行就市。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地方官府根本就沒有權力直接出售這些土地……
甭管這些土地是官府原有的,還是後來征地購入的,這都是屬於官地,而大乾成立以來,從來都沒有直接出售這些官地的例子。
國家的土地,目前隻有三種途徑分發出去,分別是以租代購、軍功分田、屯墾令等方式直接分發!
即便是上海,也隻能是用一次性付款租出五十年、乃至一百年這樣的方式來實現財政迴籠,就這,還被督察院給盯上了。
這而且種長期租,雖然可以租用百年,但是畢竟是沒有永久產權,大部分人還是會心存顧慮的,同樣的錢,他們寧願購買私人的,有永遠產權的土地。
這其實也是上海特設縣衙門,不直接賣地,甚至也不賣房,隻長期出租土地和房屋,成為了超級大房東的緣故。
大乾的土地私有製,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了,地方很難玩得轉土地財政,因此他們對於搞建築小區之類,推高轄區的地價,房價也沒啥興趣,反而會打壓,因為過高的房價地價,會影響招商引資。
他們隻對能夠提高稅收、就業的行業感興趣,所以相對普通行業而言,他們更喜歡各種工廠。
他們官員個人對工廠,自然是沒啥特殊感覺的,但是奈何現在考評的時候,雖然說吏部會從多方麵綜合考量,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幹的事都差不多,不夠突出,因此留給地方官員做政績的方式就不太多了。
而發展農業,工商業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其中因為農業的發展比較固定,發展的不夠好肯定不行,但是發展的好了也不夠突出,這剩下的工業就成為了眾多地方官員們重點廝殺的戰場了,因為這個做好了容易出成績,而且比起來也比較直觀。
由此,工業產值成為了對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考評依據,有多少工業產值,提供了多少就業崗位,征收了多少稅,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地方官員的政績。
畢竟這也和楚行個人的喜好有關係的,這年頭能不能升官,表麵上看政績,看吏部,但是說根到底還是看楚行。
而楚行喜歡看到工業發展!
所以官員們也就使勁的發展工業了。
楚行喜歡工業,三天兩頭說什麽工業強國之類的話,下頭的人自然也就看重工業,把工業的發展列為重點。
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其實也是一種上有所好下有所投。
如果楚行對工業沒有啥好感,地方官員自然也就不會去折騰什麽工廠了。
當轄區裏的有多少工廠,有多少工商業的產值成為衡量地方一把手官員政績的時候,也就不奇怪,華亭縣的官員們,為什麽不甘心把開發區變成一個生活小區,而是費盡心思都想要把開發區變成真正的工業區,再不濟也要變成商業區了。
因為,這三者所帶來的政績是截然不同的。
趙進理解他們的想法,也很清楚他們為什麽會這麽想。
因為他自己也是這麽想的,任職上海縣令的時候,他為什麽要搞北岸開發區,還不是為了發展工業,博取政績。
如今他掌管整個鬆江府,也是想要讓整個鬆江府的工商業再上一個台階,和前任們都一股腦的把目光放到上海不同,他準備另辟蹺徑。
如今的上海,已經是太過擁擠了,根據不完全的統計,上海的五大城區裏,戶部和巡警部聯合統計的居民人數就已經是突破了五十萬人之巨。
而且之所以說不完全統計,那是因為對於這麽一個龐大,而且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的城市而言,想要全部統計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統計的都還隻是常住人口,至於臨時流動人口,鬼知道有多少!
如今的上海有多少人,連上海特設縣的前任縣令,現任鬆江府知府趙進都不知道,其他外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這人一多,城區麵積就不夠用了。
因為上海的相當多一部分城區的麵積,其實都是被作為工業區了,工業區裏的眾多工廠占據了大量的麵積。
此外,如今人們生活居住所需要的麵積,也是非常龐大的。
後世可以隨便修幾十層高的住宅樓,但是在如今的上海,哪怕是兩層小樓也是不多見,往往隻有一些比較好的獨棟小樓或者辦公用的建築,才采用水泥鋼筋,或者幹脆是木料等材料,修建起來兩層或者三層的樓房。
但是絕大部分,普通人所居住的房子,都是平房!
頂多頂多,就是廉價的木製雙層小樓房。
這樓房的高度低了,單位麵積裏可以容納的居住人數自然也就少了。
當工廠占用了大片的地皮,同時居民樓普遍都是平房的情況下,其實如今上海城區的居住環境已經是非常的惡劣。
尤其是那些普通工人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擠在三四十平方的小隔間裏生活,這些小隔間往往也是密密麻麻的,那些房東們為了賺取更多的租金,根本不會管火災等危險,都是恨不得把每一寸的土地都利用上。
如此也是造成了,居住人口越多的地方,居住環境其實也就更加的惡劣。
比如居住在第二工業區西北部的宋丸子,她一個單身女子,住的卻是數十平方米的公寓,而且整個小區環境優美,還有加倒刺鐵絲網的高牆圍起來,又有武裝護衛把守,別說小偷小摸了,人數少點,火力差一點的武裝分子一時半會的都攻不下來。
叢圓內有工人定期整理花園,清理衛生,居住環境可是相當不錯,在上海裏,也算得上是上等的居住水平了,然而,叢圓如此龐大的麵積,期內不過數十棟小樓,居住人口不過千人。
但是距離叢圓不過數百米,麵積隻有一半的一片專門麵向普通工人建築的住宅區,卻是居住了超過五千人,住宅區裏被指望能夠看見什麽草坪綠地裏。
而這樣的住宅區,在各大工業區的間隙地帶裏,到處都是。
這也不是說上海沒有其他土地了,實際上離開城區遠一些,還有大量的土地呢,但是這些人卻是需要在五大區裏工作的,這上下班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住的太遠一些,那麽就非常不方便了。
這華亭開發區,距離第二工業區不過幾公裏,雖然地處華亭,但依舊吸引了不少人來這裏生活居住的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按照趙進的看法,想要繼續提高鬆江府整體的工商業,那麽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擴大上海的城區麵積,但是想要擴大的話,也不能遠離黃浦江。
因為黃浦江就是一條大動脈,承擔著上海對外交通的重任,如果遠離黃浦江深入內陸的話,運輸成本就會大幅度上漲,這對於眾多企業而言,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
所以趙進初步定下的施政目標,依舊會是沿著黃浦江進行開發,同時受限於黃浦江東岸地區的交通問題,所以他初步定下的目標依舊是黃浦江西案。
其設想是和當初開發第二工業區以及北岸工業區一樣的,隻是如今上海的沿著黃浦江的西岸地區基本被開發完畢了,那麽接下來就自然需要向嘉定、華亭兩縣擴展了。
但是,因為行政區域的劃分,上海方便卻是和上述兩個縣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從上海特設縣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不願意在臨縣投入大量的資源,幫助臨縣發展的,他們寧願開發內陸地區,通過修建高等級的公路來解決交通難題,也不願意幫助臨縣發展黃浦江的沿岸地區。
恩,當時的趙進就是這麽想,也是這麽幹的!
但是,如今趙進已經是變成了鬆江府知府了,自然是需要站在整個鬆江府的高度來看待問題。
嘉定那邊,其實也是在逐步發展了,隻不過嘉定縣靠近黃浦江的區域,也就是寶山一帶,其實也是被劃分完畢了,那裏的相當大一片區域都是被海軍所霸占!
再過來則是江南造船廠以及吳淞造船廠等幾家大型造船廠,這些造船廠占據了大片的區域,大大小小的造船廠以及相關工廠,幾乎霸占了吳淞海軍基地到北岸開發區的大片區域。
基本上很難再規劃出來大片的整齊的沿江區域了。
唯一可行的那就是在第二工業區的西南部,也就是華亭縣的黃浦江沿江區域,嗯,也就是華亭開發區以及附近區域。
趙進把主意打在了這一片區域,但是他調查了後發現,這破地方雖然空闊,但是麻煩事不比嘉定高山一帶少。
因為這裏的大片區域,都是屬於私人擁有的,唯一屬於官方的土地,隻有華亭開發區的一塊,但是這個地方名為開發區,但實際麵積很小,而其他地方都是屬於私人土地。
想要收購這些私人土地,除非耗費重資,不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大家都不傻,官府想要收購這些土地開發,這代表了這些土地很重要啊,但凡不傻的人都會開出一個高價了。
或者幹脆就是不賣!
私人土地不賣,官府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總不能強迫不是。
就算是想要強迫,這些土地的主人大多都是士紳,可沒幾個是單純的普通人,普通人是不可能提前占據這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皮的。
這些士紳的背後,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是有著當官的族人,當地官府如果要強行平價征地,就算是趙進也得被彈劾下台。
再說了,就算是以市價征地,這地皮的價格也是太貴了,除非是上海那邊出錢購置,不然的話,把華亭縣衙給整個賣了也湊不出這麽多的錢來。
這種情況下,要怎麽解決土地問題?
還有該如何解決和上海那邊的協同?讓上海那邊心甘情願的援助華亭的工業建設?
這個問題其實更大,因為趙進已經是和剛上任的上海特設縣新任縣令趙旭私底下談過,這個幾天前還是趙進手底下的副手,上海特設縣縣丞,坐上了縣令寶座後,為了上海的整體發展以及自己的前途,直接婉拒了趙進讓上海特設縣協助華亭縣開發的提案。
說什麽上海也是財政困難,城區道路的路麵硬化工程才進行了不過十分之一,需要每年都是投入海量資金,又說準備修建三條內陸主幹道,準備縮短演講地帶和內陸地區的交通時間。
這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上海也沒錢!
上海有沒有錢,趙進還不清楚,多了不敢說,但是拿出十幾萬兩銀子來援助華亭搞開發區還是簡單輕鬆的,但是人家上海不願意,他這個上司也不好強行逼著。
當初為了鼓勵地方發展經濟,楚行特定製定了分稅製,收上來的稅收,一部分歸中央,一部分歸省財政,一部分歸屬府、州財政,一部分歸縣財政,一部分歸鎮\/區財政。具體比例先不說,但是有一點卻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中央以及各上級,不得幹涉地方財政的花銷。
上海的財政收入,是上海的,人家願意怎麽花,別說趙進了,就連中央的財務部都管不著。
最後沒辦法,趙進隻能是打算以府財政來支持華亭開發區的建設了,順便再去問問江南道那邊,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支持,但是如今江南道的新任道員還沒有確定下來,其他人根本就不敢給趙進任何的承諾。
這搞來搞去,搞的趙進都有些煩悶了。
當這個鬆江府知府,比當上海特設縣縣令可憋屈多了!
如此,也是讓趙進萌發了另外一個想法!
上海特設縣有錢但是沒地,華亭和嘉定有地方,但是沒錢!
假如能夠把上述三地進行合並的話,豈不是有錢也有地了?
一冒出來這樣的念頭,趙進就是覺得大有可為,就是不知道上頭的意思怎麽樣!
於是乎,一封試探性的折子,就是被趙進寫出來,然後送往了金陵城!
不得不說,曆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並不會因為時代和人的變化,從而出現太大的轉折。
上海的發展也是同樣如此,雖然說楚行並沒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後世的發展道路上帶,但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卻是依舊和後世的上海發展極為相似。
利用大乾開放並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機會,上海充分發揮了其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而走上了工商業的發展之路。
甚至就連發展的行業以及詳細的地區,也都是驚人的相似。
曆史上,上海的早期發展同樣也是以海外貿易以及紡織業為主,而現在的上海,同樣也是以貿易和紡織業為先導,當然了,細節上還是有著諸多的不同,那就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擁有著大量的重型工業。
這種情況並不是楚行刻意主導下的結果,要說政策扶持的話,大乾裏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個,而是有著足足十九個呢,隔壁就有著通州和寧波。
從南到北,基本上比較適合進行海外貿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陸續開辟為通商港口。
廣東的廉州、瓊州、廣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員府,浙江之溫州、台州、寧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時值黃河出海口,新設縣),山東之膠州(青島)、登州(府城蓬萊),河北之天津,遼東之金州(旅順)、漢城、釜山等等,都是大乾最近這些年來陸續開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乾可以展開對外貿易的通商港口,隻限於沿海港口,並不包括內陸城市,比如說揚州、金陵城、淮安府城這樣內陸江河沿岸城市,那麽就不是作為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個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設立了商貿區,並給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的,其實也就隻有少數幾個城市而已,而規模比較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廣州和上海兩城而已,其他的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和廣州以及上海比起來,卻是不值一提。
同樣是通商港口,為什麽發展差距這麽大呢,其中地理因素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原因,廣州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承擔了對南洋貿易乃至印度、歐洲貿易的主要任務。
而上海早期的發展,則是通過承擔了扶桑貿易,同時作為國內沿海貿易的中轉站。
一個南洋,一個扶桑以及國內沿海貿易,這才是造就了這兩個城市早期的迅速發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這發展的快了,後來就擁有了更多的優勢,比如說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匯集其中,更多的稅收可以用來發展港口,交通等基礎設施,然後也就有更多的商人願意來這兩個地方了,後來者想要追上來非常的困難。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貨物集散地,而且還是主要的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
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他們都是有著大型的工業區,擁有眾多的工廠。
如此導致了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內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顯。
廣州的話,如今基本上還是以輕工業為主,雖然重工業也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多,而上海這邊則是擁有大量的重工業。
但就資源獲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廣州是無法和上海相提並論的。
這年頭可沒有什麽強行征收的說法,哪怕是各種手段用上,你最後也得用市價購買土地,因為其實很多土地的主體,並不是普通人,而是士紳們,人家不跟你玩價格暴漲就算不錯了。
然後官府搞各種配套之類的,準備開發升值然後高價賣地了,但是房地產商一看,升值了啊,趕緊囤地去,你猜這些房地產商是會去官府手裏買地還是會去私人手裏買地呢?
當價格過高的時候,你猜地產商會不會拋售,以迴籠資金呢?
當土地資源不再作為一種壟斷資源的時候,土地財政這玩意根本就玩不下去,上海那邊官府購入了那麽多的土地,幾乎把商貿區、第一、第二工業區以及北岸開發區的土地都是購入,但是周邊的依舊是私人的土地,這地價多少,官府並沒有決定權,而是隨行就市。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地方官府根本就沒有權力直接出售這些土地……
甭管這些土地是官府原有的,還是後來征地購入的,這都是屬於官地,而大乾成立以來,從來都沒有直接出售這些官地的例子。
國家的土地,目前隻有三種途徑分發出去,分別是以租代購、軍功分田、屯墾令等方式直接分發!
即便是上海,也隻能是用一次性付款租出五十年、乃至一百年這樣的方式來實現財政迴籠,就這,還被督察院給盯上了。
這而且種長期租,雖然可以租用百年,但是畢竟是沒有永久產權,大部分人還是會心存顧慮的,同樣的錢,他們寧願購買私人的,有永遠產權的土地。
這其實也是上海特設縣衙門,不直接賣地,甚至也不賣房,隻長期出租土地和房屋,成為了超級大房東的緣故。
大乾的土地私有製,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了,地方很難玩得轉土地財政,因此他們對於搞建築小區之類,推高轄區的地價,房價也沒啥興趣,反而會打壓,因為過高的房價地價,會影響招商引資。
他們隻對能夠提高稅收、就業的行業感興趣,所以相對普通行業而言,他們更喜歡各種工廠。
他們官員個人對工廠,自然是沒啥特殊感覺的,但是奈何現在考評的時候,雖然說吏部會從多方麵綜合考量,但是很多時候,大家幹的事都差不多,不夠突出,因此留給地方官員做政績的方式就不太多了。
而發展農業,工商業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其中因為農業的發展比較固定,發展的不夠好肯定不行,但是發展的好了也不夠突出,這剩下的工業就成為了眾多地方官員們重點廝殺的戰場了,因為這個做好了容易出成績,而且比起來也比較直觀。
由此,工業產值成為了對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考評依據,有多少工業產值,提供了多少就業崗位,征收了多少稅,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地方官員的政績。
畢竟這也和楚行個人的喜好有關係的,這年頭能不能升官,表麵上看政績,看吏部,但是說根到底還是看楚行。
而楚行喜歡看到工業發展!
所以官員們也就使勁的發展工業了。
楚行喜歡工業,三天兩頭說什麽工業強國之類的話,下頭的人自然也就看重工業,把工業的發展列為重點。
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其實也是一種上有所好下有所投。
如果楚行對工業沒有啥好感,地方官員自然也就不會去折騰什麽工廠了。
當轄區裏的有多少工廠,有多少工商業的產值成為衡量地方一把手官員政績的時候,也就不奇怪,華亭縣的官員們,為什麽不甘心把開發區變成一個生活小區,而是費盡心思都想要把開發區變成真正的工業區,再不濟也要變成商業區了。
因為,這三者所帶來的政績是截然不同的。
趙進理解他們的想法,也很清楚他們為什麽會這麽想。
因為他自己也是這麽想的,任職上海縣令的時候,他為什麽要搞北岸開發區,還不是為了發展工業,博取政績。
如今他掌管整個鬆江府,也是想要讓整個鬆江府的工商業再上一個台階,和前任們都一股腦的把目光放到上海不同,他準備另辟蹺徑。
如今的上海,已經是太過擁擠了,根據不完全的統計,上海的五大城區裏,戶部和巡警部聯合統計的居民人數就已經是突破了五十萬人之巨。
而且之所以說不完全統計,那是因為對於這麽一個龐大,而且人員流動非常頻繁的城市而言,想要全部統計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統計的都還隻是常住人口,至於臨時流動人口,鬼知道有多少!
如今的上海有多少人,連上海特設縣的前任縣令,現任鬆江府知府趙進都不知道,其他外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這人一多,城區麵積就不夠用了。
因為上海的相當多一部分城區的麵積,其實都是被作為工業區了,工業區裏的眾多工廠占據了大量的麵積。
此外,如今人們生活居住所需要的麵積,也是非常龐大的。
後世可以隨便修幾十層高的住宅樓,但是在如今的上海,哪怕是兩層小樓也是不多見,往往隻有一些比較好的獨棟小樓或者辦公用的建築,才采用水泥鋼筋,或者幹脆是木料等材料,修建起來兩層或者三層的樓房。
但是絕大部分,普通人所居住的房子,都是平房!
頂多頂多,就是廉價的木製雙層小樓房。
這樓房的高度低了,單位麵積裏可以容納的居住人數自然也就少了。
當工廠占用了大片的地皮,同時居民樓普遍都是平房的情況下,其實如今上海城區的居住環境已經是非常的惡劣。
尤其是那些普通工人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擠在三四十平方的小隔間裏生活,這些小隔間往往也是密密麻麻的,那些房東們為了賺取更多的租金,根本不會管火災等危險,都是恨不得把每一寸的土地都利用上。
如此也是造成了,居住人口越多的地方,居住環境其實也就更加的惡劣。
比如居住在第二工業區西北部的宋丸子,她一個單身女子,住的卻是數十平方米的公寓,而且整個小區環境優美,還有加倒刺鐵絲網的高牆圍起來,又有武裝護衛把守,別說小偷小摸了,人數少點,火力差一點的武裝分子一時半會的都攻不下來。
叢圓內有工人定期整理花園,清理衛生,居住環境可是相當不錯,在上海裏,也算得上是上等的居住水平了,然而,叢圓如此龐大的麵積,期內不過數十棟小樓,居住人口不過千人。
但是距離叢圓不過數百米,麵積隻有一半的一片專門麵向普通工人建築的住宅區,卻是居住了超過五千人,住宅區裏被指望能夠看見什麽草坪綠地裏。
而這樣的住宅區,在各大工業區的間隙地帶裏,到處都是。
這也不是說上海沒有其他土地了,實際上離開城區遠一些,還有大量的土地呢,但是這些人卻是需要在五大區裏工作的,這上下班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住的太遠一些,那麽就非常不方便了。
這華亭開發區,距離第二工業區不過幾公裏,雖然地處華亭,但依舊吸引了不少人來這裏生活居住的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按照趙進的看法,想要繼續提高鬆江府整體的工商業,那麽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擴大上海的城區麵積,但是想要擴大的話,也不能遠離黃浦江。
因為黃浦江就是一條大動脈,承擔著上海對外交通的重任,如果遠離黃浦江深入內陸的話,運輸成本就會大幅度上漲,這對於眾多企業而言,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
所以趙進初步定下的施政目標,依舊會是沿著黃浦江進行開發,同時受限於黃浦江東岸地區的交通問題,所以他初步定下的目標依舊是黃浦江西案。
其設想是和當初開發第二工業區以及北岸工業區一樣的,隻是如今上海的沿著黃浦江的西岸地區基本被開發完畢了,那麽接下來就自然需要向嘉定、華亭兩縣擴展了。
但是,因為行政區域的劃分,上海方便卻是和上述兩個縣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從上海特設縣的角度來看,他們是不願意在臨縣投入大量的資源,幫助臨縣發展的,他們寧願開發內陸地區,通過修建高等級的公路來解決交通難題,也不願意幫助臨縣發展黃浦江的沿岸地區。
恩,當時的趙進就是這麽想,也是這麽幹的!
但是,如今趙進已經是變成了鬆江府知府了,自然是需要站在整個鬆江府的高度來看待問題。
嘉定那邊,其實也是在逐步發展了,隻不過嘉定縣靠近黃浦江的區域,也就是寶山一帶,其實也是被劃分完畢了,那裏的相當大一片區域都是被海軍所霸占!
再過來則是江南造船廠以及吳淞造船廠等幾家大型造船廠,這些造船廠占據了大片的區域,大大小小的造船廠以及相關工廠,幾乎霸占了吳淞海軍基地到北岸開發區的大片區域。
基本上很難再規劃出來大片的整齊的沿江區域了。
唯一可行的那就是在第二工業區的西南部,也就是華亭縣的黃浦江沿江區域,嗯,也就是華亭開發區以及附近區域。
趙進把主意打在了這一片區域,但是他調查了後發現,這破地方雖然空闊,但是麻煩事不比嘉定高山一帶少。
因為這裏的大片區域,都是屬於私人擁有的,唯一屬於官方的土地,隻有華亭開發區的一塊,但是這個地方名為開發區,但實際麵積很小,而其他地方都是屬於私人土地。
想要收購這些私人土地,除非耗費重資,不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大家都不傻,官府想要收購這些土地開發,這代表了這些土地很重要啊,但凡不傻的人都會開出一個高價了。
或者幹脆就是不賣!
私人土地不賣,官府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總不能強迫不是。
就算是想要強迫,這些土地的主人大多都是士紳,可沒幾個是單純的普通人,普通人是不可能提前占據這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皮的。
這些士紳的背後,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是有著當官的族人,當地官府如果要強行平價征地,就算是趙進也得被彈劾下台。
再說了,就算是以市價征地,這地皮的價格也是太貴了,除非是上海那邊出錢購置,不然的話,把華亭縣衙給整個賣了也湊不出這麽多的錢來。
這種情況下,要怎麽解決土地問題?
還有該如何解決和上海那邊的協同?讓上海那邊心甘情願的援助華亭的工業建設?
這個問題其實更大,因為趙進已經是和剛上任的上海特設縣新任縣令趙旭私底下談過,這個幾天前還是趙進手底下的副手,上海特設縣縣丞,坐上了縣令寶座後,為了上海的整體發展以及自己的前途,直接婉拒了趙進讓上海特設縣協助華亭縣開發的提案。
說什麽上海也是財政困難,城區道路的路麵硬化工程才進行了不過十分之一,需要每年都是投入海量資金,又說準備修建三條內陸主幹道,準備縮短演講地帶和內陸地區的交通時間。
這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上海也沒錢!
上海有沒有錢,趙進還不清楚,多了不敢說,但是拿出十幾萬兩銀子來援助華亭搞開發區還是簡單輕鬆的,但是人家上海不願意,他這個上司也不好強行逼著。
當初為了鼓勵地方發展經濟,楚行特定製定了分稅製,收上來的稅收,一部分歸中央,一部分歸省財政,一部分歸屬府、州財政,一部分歸縣財政,一部分歸鎮\/區財政。具體比例先不說,但是有一點卻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中央以及各上級,不得幹涉地方財政的花銷。
上海的財政收入,是上海的,人家願意怎麽花,別說趙進了,就連中央的財務部都管不著。
最後沒辦法,趙進隻能是打算以府財政來支持華亭開發區的建設了,順便再去問問江南道那邊,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支持,但是如今江南道的新任道員還沒有確定下來,其他人根本就不敢給趙進任何的承諾。
這搞來搞去,搞的趙進都有些煩悶了。
當這個鬆江府知府,比當上海特設縣縣令可憋屈多了!
如此,也是讓趙進萌發了另外一個想法!
上海特設縣有錢但是沒地,華亭和嘉定有地方,但是沒錢!
假如能夠把上述三地進行合並的話,豈不是有錢也有地了?
一冒出來這樣的念頭,趙進就是覺得大有可為,就是不知道上頭的意思怎麽樣!
於是乎,一封試探性的折子,就是被趙進寫出來,然後送往了金陵城!
不得不說,曆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並不會因為時代和人的變化,從而出現太大的轉折。
上海的發展也是同樣如此,雖然說楚行並沒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後世的發展道路上帶,但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趨勢,卻是依舊和後世的上海發展極為相似。
利用大乾開放並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機會,上海充分發揮了其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而走上了工商業的發展之路。
甚至就連發展的行業以及詳細的地區,也都是驚人的相似。
曆史上,上海的早期發展同樣也是以海外貿易以及紡織業為主,而現在的上海,同樣也是以貿易和紡織業為先導,當然了,細節上還是有著諸多的不同,那就是這個時代的上海擁有著大量的重型工業。
這種情況並不是楚行刻意主導下的結果,要說政策扶持的話,大乾裏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個,而是有著足足十九個呢,隔壁就有著通州和寧波。
從南到北,基本上比較適合進行海外貿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陸續開辟為通商港口。
廣東的廉州、瓊州、廣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員府,浙江之溫州、台州、寧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時值黃河出海口,新設縣),山東之膠州(青島)、登州(府城蓬萊),河北之天津,遼東之金州(旅順)、漢城、釜山等等,都是大乾最近這些年來陸續開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乾可以展開對外貿易的通商港口,隻限於沿海港口,並不包括內陸城市,比如說揚州、金陵城、淮安府城這樣內陸江河沿岸城市,那麽就不是作為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個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設立了商貿區,並給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的,其實也就隻有少數幾個城市而已,而規模比較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廣州和上海兩城而已,其他的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和廣州以及上海比起來,卻是不值一提。
同樣是通商港口,為什麽發展差距這麽大呢,其中地理因素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原因,廣州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承擔了對南洋貿易乃至印度、歐洲貿易的主要任務。
而上海早期的發展,則是通過承擔了扶桑貿易,同時作為國內沿海貿易的中轉站。
一個南洋,一個扶桑以及國內沿海貿易,這才是造就了這兩個城市早期的迅速發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這發展的快了,後來就擁有了更多的優勢,比如說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匯集其中,更多的稅收可以用來發展港口,交通等基礎設施,然後也就有更多的商人願意來這兩個地方了,後來者想要追上來非常的困難。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貨物集散地,而且還是主要的工業產品的生產基地。
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他們都是有著大型的工業區,擁有眾多的工廠。
如此導致了不管是廣州還是上海,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內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顯。
廣州的話,如今基本上還是以輕工業為主,雖然重工業也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多,而上海這邊則是擁有大量的重工業。
但就資源獲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廣州是無法和上海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