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抓俘虜抓的手發軟


    殲滅救民軍,剿滅不可一世的大乾王國,是此次出現在戰場上的每一個明軍將領極其強烈的願望。


    因為自從楚行自從起事以來,該救民軍在青州府和萊州府一帶,做了很多壞事,很多親人受到了他們的殘害,家族的鼎盛之勢都被他們破壞了。


    而且救民軍南征北戰,專門打朝廷的臉麵。


    既驕橫,又狡猾,與朝廷多次交手,往往以朝廷的慘敗為主,而且救民軍還越打越強。


    因此在朝廷官員看來,救民軍氣焰之囂張,簡直令人發指。


    而且大家也都很清楚,如果不能剿滅救民軍,任其吞並萊州和登州,那麽將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會淪落到救民軍之手。


    到時候別說是軍功了,大家夥的腦袋能不能保住還得另說。


    因此在戰爭的準備階段,大明的軍官可以說一個個對他恨的咬牙切齒,而且中基層軍官,也覺得有功勞可以拿,一個個群情激奮、摩拳擦掌,大有滅此朝食的感覺。


    但是,在眼下這種情況下,如果將救民軍消滅,穩固了朝廷的後方,對於整個時局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提氣的功勞。


    崇禎皇帝肯定免不了一番賞賜,甚至高不可攀的爵位,都有可能戳手可得。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戰爆發了。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救民軍竟然那麽強,被收拾的人,反而是他們。


    宣府總兵侯世祿,雖然在心底萬萬不願意接受眼前這一幕,但是戰爭的走向已經完全不是他能控製的。


    說完撤退的話語之後,侯世祿甚至懶得去看手下一眼,便在親兵的攙扶下上了戰馬,頭也不迴的率先撤離戰場。


    在他身後,不論是宣府係,還是山東係的將領,一看這種情況,哪裏還敢有絲毫的停留,也紛紛上馬,追了出去。


    對於他們來說,仗打輸了,可以想辦法再來。


    人生隻有一次,死了他們想再迴到這個世界,是萬萬不可能的。


    而且,經驗豐富的眾多將領,心中還有一定的僥幸心理,那就是眼前的潰敗已經成為定局。


    他們即便是再怎麽勉力維持,也難有什麽好結果了。


    還不如先行一步,在後方收攏潰兵。


    按照經驗來看,隻要收攏足夠的潰兵,是有一定的機會,反敗為勝的。


    在侯總兵帶著自己的親兵隊,以及其他中軍將領撤出戰場之後,也給明軍將士帶來一個極其糟糕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徹底被拋棄了,而且指揮中樞也不見了。


    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裏作戰,部隊的作戰,尤其是這種大規模的作戰,是極度依賴於旗幟的,而雙方主將的大纛則是更為重要。


    這不僅僅是用來激勵士氣,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指揮作用。


    大纛在,代表著下屬的將領和士兵們能夠找到主心骨,他們迴頭看的時候能夠看到自家的主帥,但是如果迴頭看不到大纛了,那麽就代表著主將已經跑了。


    是的,並不是死,而是跑了!


    因為在古代軍隊裏,可沒有什麽斬殺了主將後,來一個句大吼某某已死,然後敵軍就會崩潰的,人家是看是大纛作戰,至於主將死不死,下麵的普通士兵還真不知道,不可能你說敵人的主將死了就真的死了。


    但是大纛倒下了,那可就真代表著主將死了或者跑了。


    這個時候,部隊也就相當於失去了指揮,而一支沒有統一指揮的部隊,其下場是可以預知的。


    就和之前的明軍騎兵一樣,他們就是缺乏了統一的指揮,數十股騎兵基本是各打各的,打起來混亂無比,誰都不聽誰的,而這,還是他們實際上有一個名義上的指揮官。


    然而這個指揮官隻是臨時的,那些騎兵不信任甚至不服他,戰鬥的時候這個明軍騎兵將領根本就指揮不動下屬的其他明軍騎兵,隻能是指揮本部以及少部分騎兵而已。


    有了名義指揮官進行統一指揮的明軍騎兵都這樣了,如今明軍的主力步兵徹底失去了統帥,接下來會發生何等的混亂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侯總兵是餘大成借來的總兵,他對於戰場上的兵馬,除了自己的嫡係之外,山東本土的兵馬壓根就不熟悉,所以他撤退之時,就根本沒往常一樣,做出一番細致的安排。


    比如那支部隊先撤退,那支部隊後撤退。


    那支部隊負責掩護,如何交替撤退,這些東西都沒有。


    他隻是簡單的下達了一個命令撤退。


    至於為何這般草率,侯世祿也有他的難處,實在是救民軍太強了,他想要下達命令,前線也無法配合自己了。


    所以侯總兵走的幾乎是滿肚子的絕望。


    活了一輩子,打了一輩子的仗,就沒打過這麽讓人絕望的。


    而這支明軍的防線已經是徹底崩潰,並且是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好幾個前線的將領都試圖重新組織起來,不管是抵抗也好逃跑也好,但是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把孫傳庭、陳奇瑜之類的名將拿出來,怕也是無法挽迴局麵了。


    部分前線明軍高級將領的努力變成了徒勞,最後眼看著局勢已經是徹底無法挽迴,他們也隻能是緊隨侯總兵之後,帶著親兵們先行撤退了,至於那些普通將士,這個時候他們也是管不了這些人的死活了。


    反正對於這些高級將領而言,實際上普通士兵就是炮灰,更別提部隊裏過半都是臨時征召的青壯和民夫了,把真正的核心,也就是他們各自的親兵帶走就行了。


    隨著眾多明軍高級將領率領親兵撤退,明軍的全麵大崩潰就是上演了。


    片刻時間不到,整條戰線上已經是看不到明軍有組織的抵抗,不管是高級將領們還是普通士兵,一個個都是恨爹媽給自己少生了兩條腿,跑的不夠快。


    明軍的全線崩潰,對於救民軍來說也是一場考驗,因為他們要盡可能的把這些明軍給留下來,不管是把他們擊殺還是把他們俘虜,都是需要盡可能的把他們給留下來,要不然的話,這些潰兵逃到北邊之後,極有可能被明軍將領重新組織起來。


    到時候這些潰兵被重新組織起來,雖然士氣不會太高,但總歸是麻煩。


    所以明軍徹底崩潰的時候,救民軍也是做出了相應的戰術改變,從之前的密集無比,以千戶所為基本單位的步兵方陣迅速散開,組成以隊為基本單位的小方陣,然後開始獵殺並俘虜明軍士兵。


    恩,基本上就是一邊追上去一邊喊著;繳械不殺,跪下不殺之類的話。


    在大軍徹底崩潰的情況下,很多已經跑不掉的明軍士兵,為了保全性命會相當果斷的扔下刀劍,然後跪跪在地上選擇投降。


    甚至會有一些中低級軍官,率領著數十、數百人不等集體選擇投降,甚至投降的過程之中以及後續,他們還會幫忙救民軍維持俘虜的秩序。


    這得益於救民軍一向來優待俘虜的傳統,眾多明軍投誠俘虜在救民軍裏都是混的好好的,不少救民軍的軍官,實際上就是早期投誠的明軍軍官。


    而這種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錢進了!


    在明王朝的高級官員的口裏,錢進已經是成為了大大的明奸,竟然背叛朝廷投靠了救民軍,而且還掉過頭來成為救民軍的一份子對明軍作戰,更關鍵的是,錢進竟然還在救民軍那邊混的好好的,據說都被封爵了。


    這樣的錢進,在很多有心思投誠,或者是被迫投降的明軍軍官眼裏,就是最耀眼的指路明燈。


    有了錢進的例子在,他們會想著,投誠救民軍興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當不了朱家王朝的將軍,當楚家王朝的將軍也是不錯的嘛,興許還能混一個爵位,過一過開國功臣,富貴家族幾百年的癮頭。


    潰敗後投降,然後投身敵軍反過頭來和往日的友軍作戰,這對於諸多明軍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以接受的事,嗯,不僅僅是對於明軍這樣,實際上對於絕大部分古代軍隊來說都是很正常的事。


    救民軍也不例外!


    救民軍之所以還沒有出現大規模投降的事,那是因為救民軍還沒有遇到這種大潰敗的事,一旦遇上了,而且明軍那邊也能保證他們的性命的話,轉投明軍也是分分鍾的事。


    隨著一隊又一隊的明軍開始投降,救民軍俘虜的明軍數量也是開始不斷的刷新記錄。


    兩千、三千……


    等到投降的明軍總數超過了八千人的時候,救民軍甚至已經是分不出足夠的人手來看押這些俘虜了,因為此時救民軍還是處於戰鬥狀態呢。


    部隊正在追擊前方潰逃的明軍,不太可能分出太多人手來看押俘虜以及打掃戰場!


    最後隻能是把收容、看押俘虜,打掃戰場的事交給了之前並沒有怎麽參加戰鬥的第第五野戰兵團。


    而其他的部隊,則是持續追擊潰逃明軍,同時開始向其他方向散開,以保持對周圍的警戒、防備。


    追擊敵軍、收容俘虜,打掃戰場,同時還得保持對周邊地區的境界,以至於人數明明很多的救民軍都是覺得自己人手不夠用了,而且場麵一度混亂!


    沒辦法,部隊已經是分的太散,而且任務繁重,這個時候即便是楚行這個全軍統帥,也是忙的暈頭轉向,指揮起來都是覺得麻煩無比,甚至出現了同一個命令,傳遞給了兩支部隊的尷尬事。


    也好在如今是處於戰場收尾階段,而不是最激烈的交戰時期,所以才沒有出現太過嚴重的後果。


    不過這樣混亂情況下指揮困難的情況,也是讓楚行生出了想辦法改善指揮體係,尤其是通訊方式的想法。


    這個時候,他是無比懷念能夠有一個無線電指揮體係,如果有幾十個對講機的話,那麽該多麽美妙啊,就算沒有對講機,但是如果有無線電報機的話也好啊!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想法注定是無法實現的,至少在他點亮無線電科技樹之前是無法實現的。


    對講機那玩意可是在後世二戰時期才出現呢,而能夠隨部隊機動的軍用無線電報機,那也是在一戰時期才大規模運用的。


    在這之前,諸多將領都是困於落後的指揮體係啊!


    為此想了諸多辦法,其中最有效的短距戰場指揮方式,無疑就是傳統的旗語指揮了,稍微遠距離的則是隻能通過傳令兵傳遞命令了。


    旗語指揮的話,簡單,把旗語普及下去,不僅僅要有大量專業的旗語兵,同時中低級軍官也必須懂得旗語。


    倒是傳令兵的大量普及比較麻煩,因為這涉及到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馬匹緊缺。


    一支軍隊之中,往往傳令兵所乘騎的戰馬都是最優秀的,基本上和高級將官所乘騎的戰馬等一個等級。


    比如近代日`軍裏,他們裏最優先的戰馬,優先供應高級將官乘騎以及傳令兵乘騎,接下來才是輪到炮兵以及騎兵。


    楚行的中軍營帳之內,向下屬部隊傳遞命令的任務,由親衛營所負責,這一場大戰裏,專門為楚行所在的指揮中樞傳遞命令的傳令兵就有二十幾人。


    而下屬各部隊裏,也會有眾多專業的傳令兵,如果是算總數的話,救民軍裏,專業的傳令兵就能夠達到一百多人。


    這一百多人不斷的奔波於各部隊之間,傳遞著各種軍情。


    而這一百多人,所代表的就是需要兩百多匹甚至更多的馬匹!


    尤其是長距離的命令傳遞,為了趕時間,確保命令能夠準時傳遞出去,傳令兵往往都是輪換乘騎雙馬甚至三馬的。


    如果沒有如此高效的命令傳遞體係,楚行根本不可能有效的指揮分散在各地,數量已經擴大到三萬人以上的救民軍。


    不過即便是現有的傳令兵規模,依舊還是無法讓楚行滿足,如果以後救民軍的規模持續擴大,占領的地盤也就越來越大後,勢必要有一個係統的命令傳遞體係,也就是俗稱的驛站。


    沒有驛站體係的話,是很難有效指揮規模越來越龐大,同時地盤也越來越多的部隊的。


    當規模浩大,並且是殘酷無比的王徐寨前所城戰略大決戰進入尾聲的時候,苦戰、追擊了明軍一整天的救民軍部分將士們大多也是開始收攏集合準備休息了。


    不過休息的部分隻有一部分,李大虎率領的前鋒部隊,以及騎兵部隊還在持續追擊明軍,根據最新的情報,李大虎親自率領的前鋒部隊以及是北上了十多裏。


    而在王徐寨前所城內,如今已經是變成了救民軍的海洋,而城外還有大量的救民軍環繞,中間還有眾多被畫地為牢的明軍俘虜。


    王徐寨前所城的一座原來的明軍官庫房內,楚行正在聽著錢進以及一群軍官們的戰後匯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寨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明末大寨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