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天選之子


    清晨。


    夜雨過後的雞鳴聲將楚行叫醒。


    惱火的陳二牛蹲在雞窩旁,虎視眈眈的看著雞窩裏的老公雞,恨不得將它掏出來,硬生生的給扭斷了脖子。


    潘興已經練完功夫,赤著膀子看著瞪著一雙牛眼的陳二牛,忍不住笑道:“二牛哥,你這是幹啥?”


    陳二牛惱火道:“不都是說雄雞報曉嗎?怎麽這老鄉家裏的雞,一宿叫三迴?”


    潘興提著一通冷水,正在往身上潑,見陳二牛一頭霧水,便在一旁解釋道:“老人們都說,雄雞唱三唱,花醒鳥忙梳妝,這公雞一宿要起碼叫三迴,隻是你平時不執勤,聽的少罷了。”


    陳二牛聽了直搖頭,不信道:“大王說,晉朝有個叫祖逖的好漢跟他的好友劉琨每天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叫什麽聞雞起舞,這雞要是一宿叫三迴,這鐵打的腰子,也禁不起這般起夜啊!”


    潘興看著一手拿著本《春秋》,一手扒拉著雞毛的陳二牛,忍俊不禁的搖了搖頭。


    陳二牛將軍啥都好,就是太愛學習了。


    “你在這守著,我去見過大王,估摸著這個點,大王也該醒了。”潘興穿戴好衣物,見楚行已經走出臥室,正在洗漱,便上前道:“大王,這些日子,總是有百姓送來牲畜,都說了不要,他們就剪了翅膀,我院子裏扔,咱們新修的雞窩,都養不下了。”


    楚行所謂的生活,其實就是巡視地方。


    如今的青州府已經拿下來了,但是具體青州府是什麽個樣子,楚行想要自己轉一轉,大體有個了解。


    他可不想整日窩在府衙裏,對於下麵的情況一點都不知曉,讓手底下人跟騙傻子一樣糊弄。


    大明的皇帝幾乎就是過得這種日子,偶爾也有幾個聰明的,想出去轉轉,要麽死的不明不白,要麽就是稀裏糊塗的讓人家俘虜,去國外留學。


    所以大明的皇帝,在心底就產生了一種皇帝離開了京師,就不再是皇帝的想法。


    不論春去秋來,就老老實實的窩在京城裏,底下人說什麽,他們也隻能信什麽。


    楚行就沒有這種顧慮,自己打下來的江山,手中的拳頭比誰都硬,他想下去看看,誰也不敢說什麽。


    不過就是辛苦了親兵隊的這幫人,因為百姓們實在是太熱情了。


    救民軍給百姓們帶來了新生活,百姓們投桃報李,總是變著法的想見見大王,就算是見不到大王,也要送點百姓們心中昂貴的禮物。


    有一次,楚行半夜裏跟潘興趴在老百姓房頂,想聽聽人家老百姓夜裏都在討論什麽。


    結果感動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因為借助瓦片縫隙的光線,楚行清清楚楚的看見,一個白發老嫗,一邊兒給窩在床尾的光棍兒子縫補著衣服,一邊兒囑咐道:“明天把老娘我那口薄棺賣了,換點白麵,聽說大王巡視快來咱們村了,到時候娘也露露手藝,請大王吃頓煎餅,對了,地窖裏的蔥還新鮮不?”


    聽到娘親的話,男人甕聲甕氣的說道:“俺盯著呢,地窖的蔥新鮮的緊。”


    “那就成,那就成,你得念著大王的好,要不是大王,你哪裏來的地?先前攢棺材本,是咱家連快地都沒有,為娘呀怕死了埋在荒山野嶺連個棲身的地兒都沒有。現在好了,自家有了地,怎麽埋都城,也不用裹席子,直接漚肥,迴頭莊稼漲勢估計還能好上幾分。”


    “娘,大王仁善,也不缺您這頓煎餅,那是您攢了一輩子的壽材,還是留著吧。”


    “混賬玩意,人家大王那麽大的恩情,咱們老百姓雖然窮,但是得知道知恩圖報,隔壁村的劉老太送了雞,在大集上說話脖子都要仰上天了,我可不能落了後。”


    楚行都有些後悔,這行蹤就怎麽暴漏了呢。想起了前些日子的事情,楚行有些感慨,忍不住問道:“可調查過當地的官府,是否有強行命令百姓奉承本王的行為?”


    潘興搖了搖頭,“啟稟大王,這都是百姓發自內心的想法,並沒有人暗中要求。”


    楚行點點頭說道:“雖然個別百姓奸猾,偷個軍糧,搶個軍械啥的都敢幹,但是大體上還是好人多,有些事,咱們不來下麵多轉轉,也根本不知道。”


    潘興道:“確實如此,若不是與大王巡視各鄉鎮,如何知道百姓之疾苦,這還是咱們救民軍行仁政,盡量不與民爭利,想想之前明廷與地主、宗族欺壓百姓之時,他們的日子該何其艱難啊!”


    楚行道:“咱們不缺百姓這一隻雞,兩隻鴨的,以後每到一地,明令禁止,不許百姓給本王送禮,硬是要送的,記錄在冊,捐給當地的養濟院和育嬰堂。已經收下的,交給養雞場吧,咱們其實也是缺雞蛋給將士們補身體的。”


    “遵命。”潘興轉身離開。


    楚行每到一地,都會檢查當地的黃冊,因為攤丁入畝和分田等諸多政策在實施當中,百姓們隱藏戶口的情況,基本上沒有。


    這導致青州府的人口激增,這是明擺著的好事兒,隻要上了黃冊,入了戶籍,就給分田地,總比當流民要強。


    楚行雖然沒有數據,但是他猜測,明朝的人口比之清朝應該不至於差太多,而之所以在冊的人口少,那是因為明朝的流民太多了。


    而楚行之所以敢放心的分田,大肆吸納流民,是因為他現在手頭已經培育出了一種神器紅薯。


    其實當初在東鎮廟,跟紅薯一起培育的,還有馬鈴薯。


    隻是楚行也搞不懂為什麽,馬鈴薯這種在他印象中十分高產的農作物,經過他的培育,產量很一般。


    而楚行手頭也沒有懂行的人可以幫他。


    紅薯之所以可以大肆培育成功,他還得感謝大學士徐光啟呢。


    誰能想到,徐光啟三番五次懇求皇帝陛下,利用紅薯賑災,而效果一般的神器作物,已經成為了大乾的寶貝。


    如今救民軍治下,但凡條件允許,都要種上一些紅薯。


    而手頭有了黃冊和戶籍之後,楚行則會根據當地記錄的百姓情況,對每個鎮進行財政調整,允許他們增加擴大養濟院、育嬰堂、漏澤園。


    楚行也是跟隨嫂夫人修習史書,才知道,唐宋就開始大規模出現福利機構了。


    所謂養濟院,其實就是孤兒院,這個部門是楚行最為關心的部門,因為這些孩子們無家可歸,楚行可以將他們培養成最重要的人才。


    培養忠心耿耿的孩子為自己效命,一直是楚行十分重視的事情。


    所以養濟院得到的撥款是最多的。


    此外便是漏澤園,所謂漏澤園就是大型公墓,這些年地方上戰亂頻發,又因為有大規模的幹旱災害,各地沒有人收屍是屍體很多,而各地交戰,戰死的士兵的屍體,也經常用堆積如山來形容。


    中國人有入土為安的習俗,楚行也擔心隨意暴漏在外的屍體,會造成瘟疫,便專門派人選取陵園,修建了漏澤園。


    此外便是養濟院了,所謂養濟院,收養的則是鰥寡老人多一些,其實規模也不算大,而且成本也不高。


    因為他們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並不代表他們不能幹活了,甚至有些老太太的針線活,比年輕人都妥協,救民軍的棉衣,鞋襪很多都是養濟院的老人縫製的。


    包括楚行腳下的布鞋,也是他經常去的一家養濟院的老太太給親自縫製的。


    用嫂夫人的話說,咱們家大王,就是老太太之友。人長得俊不俊橋不好說,反正就是招老太太喜歡。


    隨行的楚玉兒,已經梳妝打扮完畢,拿出一件大紅色的鶴氅走了出來,給楚行披上,“天氣有些涼了,披上些。”


    楚行笑了笑,剛想說咱家爺們這身子骨,你還沒數嗎?


    結果看著楚玉兒扭動的腰肢,瞬間說不出話來了。


    哎,久旱逢甘霖,下的是雷陣雨,太丟人了,不提了。


    嫂夫人是個非常棒的老師,教會了楚行許多治國之道,對於沒有天分的閨女,則教導了許多女紅活,這鶴氅穿在身上又暖和,又輕便。


    楚行都想組織一幫收益不錯的女工,試一試製作羽絨服了。


    可一想,現在戰亂不斷,救民軍守著窮地方,也沒地方賣,真相搞這個東西,也得等拿下金陵來再說,那邊兒的富人多,市場也好一點。


    走到村口祠堂,賽八仙已經騎著小毛驢,領著幾個文武大臣,趕過來開會。


    沒辦法,大王愛折騰,他們這些文官就得跟著大王移動,而且他們還拗不過大王,誰敢說個不字,大王一準兒琢磨,是不是這批員工不行啊,要不換一批?


    而且別看賽八仙年紀大了,還有風濕病,卻總是義無反顧的衝在第一線。


    給大乾的文武百官樹立起了非常好的形象,大家也隻能老老實實的跟隨。


    不過楚行的舉動,也感染了在救民軍中,一向是比較低調的趙汝才。


    這位世家子弟出身的大佬,對楚行的一舉一動是頗為感懷的,一個人可以裝一天兩天,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裝下去。


    在他眼裏,這位年輕的大王,在打跑了官兵,占據了青州府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文武百官從青州府裏趕出去,讓士兵去訓練去打仗,讓官員跟著他在鄉鎮裏轉來轉去。


    雖然這麽一來,降低了行政效率,但是卻延緩了官員可能出現的腐化。


    同時也可以讓官員更加貼進第一線,了解民間疾苦,創作出更加有益於百姓的製度。


    用趙汝才心中的話語來說,這真的是個賢明的大王。


    又有手段,又愛民如子。


    也難怪他能打敗不可一世的武之文,這是真的天選之子。


    或許,他真的有希望創造奇跡也說不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寨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渤海郡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渤海郡公並收藏明末大寨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