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瑪麗的十九世紀[綜名著]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停屍間門開,華生沒想到會見到老熟人,「原來是您在調查裏麵兩人的命案。」
瑪麗略有意外,「有些日子沒見,華生先生沒想到你入學一個月就參與了屍檢。」
「哦,是的,這是我的幸運遇上了傑基爾醫生。」
華生簡單說起經過,傑基爾醫生負責大一醫學生的某門課程,而表示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參加他的研究項目。「有好幾個項目,其中以屍檢最冷門卻不限製學生的年級,所以我就報名了。」
如今,對於人體解剖的認知已經從惡魔的手段變成偵辦案件時的手段之一。但在刑偵係統尚未完善之際,沒有專職法醫,多是醫生或醫學從業者兼職屍檢。
和死人打交道,本就是小眾選擇,也不怪願意報名打下手的學生非常少。
停屍間與解剖室僅一門之隔。
「醫院臨時叫走了傑基爾醫生,我正好上午沒課,就來交接屍檢報告了。」
華生說著指向室內,「還需要再看一看兩位死者嗎?」
「有勞了。」
瑪麗看著隔門被推開,其中有兩張平行的停屍台。假設奧利弗與彼得還活著,恐怕會讓人懷疑究竟是誰會殺了誰。
有此一問,是因為奧利弗的身形明顯比彼得高大。
一個二十七歲的高大辦公室職員,另一個是四十二歲的瘦矮趕車夫。
不怪蘇格蘭場得出一個結論,彼得之所以能夠殺人搶劫,就是奧利弗不曾設防。
由於奧利弗每周固定去土耳其浴室,彼得又是專職跑浴室一條線,毫無疑問雙方相互認識。說不準兩人的關係有多親近,但起碼相安無事地做了三年乘客與車夫。
「全麵屍檢的結果,與之前沒有出入。」
華生遞出了文件,「奧利弗身體健康,沒有其他疾病,致命傷就是心口中刀。一共三刀,正麵刺入,他應該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害,身上沒有反抗傷。」
這與蘇格蘭場對死亡現場的勘察吻合。
奧利弗的被殺地點是住處十米遠的死巷巷口。案發時間在夜間九點左右,附近鄰居聽到過馬車聲,但沒有聽到尖叫或求助聲。
第二天早七點,行人聞到血腥味才報了案。
現場屍體上蓋了一堆廢棄垃圾,屍體所在的死巷正是生活垃圾傾倒地點之一。
華生又說起了疑犯彼得,「這位就不一樣了,身上的傷病不少。原本他的心髒和肺就有些慢性疾病,而看守所的花生麵包晚飯直接讓他窒息身亡。」
瑪麗接過報告,其上指出了好幾處骨傷,以及長年慢性的內髒傷病。「據悉,案發後四天到被抓前,彼得一直都是臥床養病。依照傑基爾醫生的檢查結果,當時彼得是得了肺部疾病。沒有其他的嗎?體內有毒物之類的?」
華生搖頭,「沒有毒物。傑基爾醫生做了好幾組毒理比對,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
瑪麗又看向一側證物台,上麵有一把刀具,正與奧利弗的致命傷口吻合。刀尖沒有血跡,看起來挺幹淨。
「這就是那在彼得家附近找到的那把刀。」
華生提到,「傑基爾醫生給它做了指紋檢測,哦,那種不怎麽為人所知的檢測手段。上麵有兩枚指紋。蘇格蘭場查案都戴手套,而警察們沒有直接拿手碰過刀柄,但奇怪的是兩枚指紋與嫌犯彼得並不吻合。」
1869年,西方學術界對於指紋的獨特性尚未有詳細認知,它並沒有被用在刑偵鑑定中。
但,這種指紋鑑定技術古已有之。
東方大陸時至宋朝已經形成一套體係,十三世紀著名司法鑑定論著《洗冤錄集》的問世是一個頂峰,其中就有相關記錄。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特的,幾乎不存在兩個人有相同的指紋。
瑪麗讀了不少當下的醫學期刊,了解如今的醫學理論混雜,歐洲尚且沒幾個人重視指紋。該誇獎不愧是能認識到花生導致過敏性死亡的傑基爾醫生,他提前一步運用了指紋鑑定。
想到這裏,瑪麗隨口一問,「傑基爾醫生最擅長哪個方向的治療? 」
「哦,這有點難說。」
華生想了想,「他似乎是什麽都懂,就我看來,應該是比較喜歡研究各類疑難雜症。像是今天,傑基爾醫生就去治療由一碗蠶豆湯引發的古怪昏迷病,病人是一位馬戲團演員。」
「如此說來,最近因為豆類引發的嚴重病症可不少。先有花生,後有蠶豆。」
瑪麗想到了老奧利弗太太,那位不喜歡蠶豆的味道,是一口都不碰。說起馬戲團,根據行程清單,一個半月前,老奧利弗太太去看過「潘多拉馬戲團」的演出。
瑪麗像是想到了什麽問,「那位昏迷的演員,是來自「潘多拉馬戲團」嗎?」
華生傻眼了,「well,well,倫敦今天起碼有三四十家馬戲團在進行演出。您怎麽就一猜一個準了?該不會又是什麽顯而易見的推論吧?」
第16章
顯而易見的推論?
不,這次不能如此形容。
瑪麗僅僅有了某種猜測,尚且需要經過多處論證,首先要確定疑犯彼得沾染賭癮的具體時間。
「是一個月前。」
中飯後,厄爾森律師談起上午查到的線索,「準確地說,是三十一天前,彼得第一次踏入了金棕櫚賭場。」
車夫彼得四十二歲,孤身一人生活在倫敦,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聽他的工友說,彼得的家鄉在蘇格蘭,家中已沒有親人。
瑪麗略有意外,「有些日子沒見,華生先生沒想到你入學一個月就參與了屍檢。」
「哦,是的,這是我的幸運遇上了傑基爾醫生。」
華生簡單說起經過,傑基爾醫生負責大一醫學生的某門課程,而表示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參加他的研究項目。「有好幾個項目,其中以屍檢最冷門卻不限製學生的年級,所以我就報名了。」
如今,對於人體解剖的認知已經從惡魔的手段變成偵辦案件時的手段之一。但在刑偵係統尚未完善之際,沒有專職法醫,多是醫生或醫學從業者兼職屍檢。
和死人打交道,本就是小眾選擇,也不怪願意報名打下手的學生非常少。
停屍間與解剖室僅一門之隔。
「醫院臨時叫走了傑基爾醫生,我正好上午沒課,就來交接屍檢報告了。」
華生說著指向室內,「還需要再看一看兩位死者嗎?」
「有勞了。」
瑪麗看著隔門被推開,其中有兩張平行的停屍台。假設奧利弗與彼得還活著,恐怕會讓人懷疑究竟是誰會殺了誰。
有此一問,是因為奧利弗的身形明顯比彼得高大。
一個二十七歲的高大辦公室職員,另一個是四十二歲的瘦矮趕車夫。
不怪蘇格蘭場得出一個結論,彼得之所以能夠殺人搶劫,就是奧利弗不曾設防。
由於奧利弗每周固定去土耳其浴室,彼得又是專職跑浴室一條線,毫無疑問雙方相互認識。說不準兩人的關係有多親近,但起碼相安無事地做了三年乘客與車夫。
「全麵屍檢的結果,與之前沒有出入。」
華生遞出了文件,「奧利弗身體健康,沒有其他疾病,致命傷就是心口中刀。一共三刀,正麵刺入,他應該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害,身上沒有反抗傷。」
這與蘇格蘭場對死亡現場的勘察吻合。
奧利弗的被殺地點是住處十米遠的死巷巷口。案發時間在夜間九點左右,附近鄰居聽到過馬車聲,但沒有聽到尖叫或求助聲。
第二天早七點,行人聞到血腥味才報了案。
現場屍體上蓋了一堆廢棄垃圾,屍體所在的死巷正是生活垃圾傾倒地點之一。
華生又說起了疑犯彼得,「這位就不一樣了,身上的傷病不少。原本他的心髒和肺就有些慢性疾病,而看守所的花生麵包晚飯直接讓他窒息身亡。」
瑪麗接過報告,其上指出了好幾處骨傷,以及長年慢性的內髒傷病。「據悉,案發後四天到被抓前,彼得一直都是臥床養病。依照傑基爾醫生的檢查結果,當時彼得是得了肺部疾病。沒有其他的嗎?體內有毒物之類的?」
華生搖頭,「沒有毒物。傑基爾醫生做了好幾組毒理比對,都沒有發現異常情況。」
瑪麗又看向一側證物台,上麵有一把刀具,正與奧利弗的致命傷口吻合。刀尖沒有血跡,看起來挺幹淨。
「這就是那在彼得家附近找到的那把刀。」
華生提到,「傑基爾醫生給它做了指紋檢測,哦,那種不怎麽為人所知的檢測手段。上麵有兩枚指紋。蘇格蘭場查案都戴手套,而警察們沒有直接拿手碰過刀柄,但奇怪的是兩枚指紋與嫌犯彼得並不吻合。」
1869年,西方學術界對於指紋的獨特性尚未有詳細認知,它並沒有被用在刑偵鑑定中。
但,這種指紋鑑定技術古已有之。
東方大陸時至宋朝已經形成一套體係,十三世紀著名司法鑑定論著《洗冤錄集》的問世是一個頂峰,其中就有相關記錄。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特的,幾乎不存在兩個人有相同的指紋。
瑪麗讀了不少當下的醫學期刊,了解如今的醫學理論混雜,歐洲尚且沒幾個人重視指紋。該誇獎不愧是能認識到花生導致過敏性死亡的傑基爾醫生,他提前一步運用了指紋鑑定。
想到這裏,瑪麗隨口一問,「傑基爾醫生最擅長哪個方向的治療? 」
「哦,這有點難說。」
華生想了想,「他似乎是什麽都懂,就我看來,應該是比較喜歡研究各類疑難雜症。像是今天,傑基爾醫生就去治療由一碗蠶豆湯引發的古怪昏迷病,病人是一位馬戲團演員。」
「如此說來,最近因為豆類引發的嚴重病症可不少。先有花生,後有蠶豆。」
瑪麗想到了老奧利弗太太,那位不喜歡蠶豆的味道,是一口都不碰。說起馬戲團,根據行程清單,一個半月前,老奧利弗太太去看過「潘多拉馬戲團」的演出。
瑪麗像是想到了什麽問,「那位昏迷的演員,是來自「潘多拉馬戲團」嗎?」
華生傻眼了,「well,well,倫敦今天起碼有三四十家馬戲團在進行演出。您怎麽就一猜一個準了?該不會又是什麽顯而易見的推論吧?」
第16章
顯而易見的推論?
不,這次不能如此形容。
瑪麗僅僅有了某種猜測,尚且需要經過多處論證,首先要確定疑犯彼得沾染賭癮的具體時間。
「是一個月前。」
中飯後,厄爾森律師談起上午查到的線索,「準確地說,是三十一天前,彼得第一次踏入了金棕櫚賭場。」
車夫彼得四十二歲,孤身一人生活在倫敦,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聽他的工友說,彼得的家鄉在蘇格蘭,家中已沒有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