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歷史劇同人]狹路相逢 作者:山海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話間三人已經到了教堂裏,湯若望已經在那裏等著了。
「今天就不要多禮了。」朱由檢止住了湯若望要行禮的動作,「我們都是來蹭飯的,這裏還是約翰當家,就不要多客氣了。」
「皇上能來,是臣的榮幸。」湯若望最熟悉的人反倒是吳無玥,這位為了研究西醫,與洋人神父的關係都不錯。「雨大人、吳大夫也裏麵請吧,今天大家也嚐一下我們熬的臘八粥,看看它的味道地不地道。」
***
吃飯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吳無玥也不是光來吃飯的。「湯神父,聽所廣州那裏又送來了一批新書,不知道我能不能先睹為快啊。英吉利好像對於心髒方麵有了新的研究結果。」
吳無玥能把這句話忍到現在也是不容易了。他要不是顧及對著湯若望這個洋人,多少還是要講究一些禮儀之邦的禮數,在飯桌上問解剖學的問題未免有失妥當,剛才一進門的時候就一定會發問了。
「吳大夫的消息靈通,就是正是今年哈維發表了《心髒運動論》,這本書的英文本我也是剛剛拿到。」湯若望與歷史上的經歷不同,因為徐光啟早早地被朱由檢重用,所以湯若望也在朱由檢登基之後,就來到了京城的欽天監任職。
雖然說他領著研究曆法的工作,但是明朝的曆法不可能讓一個外國人主編,而朱由檢沒有禁止這些神父傳教,卻也說了希望他們多引入一些西洋學說,也就有了每年從西洋帶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進來。
吳無玥關心的西洋醫學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十七世紀中,西方的物理與化學都有了迅速地發展,這些也正是朱由檢關心的。現在明朝對這些東西沒有深入研究的氛圍,但是十年之後就難說了,今日撒下去一撥種子,等到十載光陰後就能深根發芽。
湯若望的經歷要是放在大明的一個世家子弟身上,會讓人有些看不明白。他出身在德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小接受著精英教育,在學習中對於數學與天文學展現出了極大的天賦,而在圖書館中看到早年的傳教士在中國所做的事業時,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去東方傳教,將西洋學說與東方學說結合起來,開拓基督教的信仰領域。
作為神學院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毅然東渡重洋來到大明,開始他的傳教生涯。說來這批傳教士的到來對於大明客觀上真的起到了幫助的作用。他們來的時機剛剛好。
明朝的洋人傳教不是一帆風順。遠的不說就說湯若望欽佩的前輩利瑪竇,因為他開始了將基督教與明朝儒學融合在一起的『合儒超儒』理念,讓神父們學習起了明朝京城官話,脫下了僧服換上了大明儒生的衣服,從鑽研儒家典籍中找到一條基督教在大明廣泛傳播的道路。
然而因為這樣的文化相互滲透總是漫長而艱難,有些激進的傳教士不滿而極.端起來,讓那些已經信.教的大明漢人教.民,不能祭拜祖先、祭拜孔子等等,釀成了萬曆末年的南.京.教.案.大.禍,嚴重影響了傳教士在大明的活動。
湯若望一行人來到明朝後,在澳門學習研究了幾年的儒學典籍,就在此時,遼東地域上大明與後金正在激烈交戰,這些傳教士帶著火.炮的技術幫助了大明,他們也以軍.事能人的身份獲得了進入內陸的合法身份。
朱由檢稱唿湯若望為約翰,這是他的本名,世人多半知道他叫做湯若望,甚至有些人知道他的字『道未』。《孟子》曾言『望道而未見之』,這也是湯若望激勵自己,傳教一事任重道遠,也許要傾盡一生也不一定能完成,必須要加倍努力。
但是在大明的土地上很少有人再記得他的本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朱由檢這樣叫著湯若望讓他倍感親切,特別是那個約翰的發音十分地道。朱由檢看著湯若望與吳無玥討論的熱烈,心中卻是一番複雜,既對於這些傳教士的百折不迴精神而敬佩,但是他也固然不會忘了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這句話。
今日的神父們在西洋各個學說上都走在了前沿,他們此時來東方的目的還很純粹,為的是布道,但是朱由檢作為帝國的掌權者永遠不敢忘了,若是有朝一日國與國之間絕對實力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那麽來的就不是神學之道,而是流血之道了。
所以,湯若望是可以信賴的臣下與神父,但是約翰不是,或者今日的他也許是,但是來日的誰也不能保障。叫他約翰,何嚐不是提醒自己,莫要懈怠,不是奮力奔跑,就是落後挨打。
☆、第七十九章
這次朱由檢特地來教堂與湯若望見麵,不可能是心血來潮,而是為了一件十分重要卻沒有引起多少人重視的事情。湯若望精通數學與天文學,他在歐洲學習的時候,曾聽過伽利略講課,對於天體的運動很感興趣。兩三年前,湯若望口述,李祖白記錄了一本《遠鏡說》,顧名思義這本書對於國人還不甚了解的望遠鏡,進行了五千多字的專業介紹。
「約翰,你的那本手稿朕已經細細看過了。」朱由檢說起了這樁事情,對這更加感興趣的還是朱由校,「當然不隻是朕,這樣的好書朕不能私藏,馬上就給了太上皇一觀。《遠鏡說》裏麵對於望遠鏡的製作與使用都有了初步的介紹,書中描繪的那幅望遠鏡的製作詳圖也十分得太上皇的看中。太上皇稱讚你的這本書比十幾年前葡萄牙神父陽瑪諾寫的《天問略》要好很多,它言之有物、很是詳細。」
「今天就不要多禮了。」朱由檢止住了湯若望要行禮的動作,「我們都是來蹭飯的,這裏還是約翰當家,就不要多客氣了。」
「皇上能來,是臣的榮幸。」湯若望最熟悉的人反倒是吳無玥,這位為了研究西醫,與洋人神父的關係都不錯。「雨大人、吳大夫也裏麵請吧,今天大家也嚐一下我們熬的臘八粥,看看它的味道地不地道。」
***
吃飯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吳無玥也不是光來吃飯的。「湯神父,聽所廣州那裏又送來了一批新書,不知道我能不能先睹為快啊。英吉利好像對於心髒方麵有了新的研究結果。」
吳無玥能把這句話忍到現在也是不容易了。他要不是顧及對著湯若望這個洋人,多少還是要講究一些禮儀之邦的禮數,在飯桌上問解剖學的問題未免有失妥當,剛才一進門的時候就一定會發問了。
「吳大夫的消息靈通,就是正是今年哈維發表了《心髒運動論》,這本書的英文本我也是剛剛拿到。」湯若望與歷史上的經歷不同,因為徐光啟早早地被朱由檢重用,所以湯若望也在朱由檢登基之後,就來到了京城的欽天監任職。
雖然說他領著研究曆法的工作,但是明朝的曆法不可能讓一個外國人主編,而朱由檢沒有禁止這些神父傳教,卻也說了希望他們多引入一些西洋學說,也就有了每年從西洋帶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進來。
吳無玥關心的西洋醫學隻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十七世紀中,西方的物理與化學都有了迅速地發展,這些也正是朱由檢關心的。現在明朝對這些東西沒有深入研究的氛圍,但是十年之後就難說了,今日撒下去一撥種子,等到十載光陰後就能深根發芽。
湯若望的經歷要是放在大明的一個世家子弟身上,會讓人有些看不明白。他出身在德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從小接受著精英教育,在學習中對於數學與天文學展現出了極大的天賦,而在圖書館中看到早年的傳教士在中國所做的事業時,就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去東方傳教,將西洋學說與東方學說結合起來,開拓基督教的信仰領域。
作為神學院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之一,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毅然東渡重洋來到大明,開始他的傳教生涯。說來這批傳教士的到來對於大明客觀上真的起到了幫助的作用。他們來的時機剛剛好。
明朝的洋人傳教不是一帆風順。遠的不說就說湯若望欽佩的前輩利瑪竇,因為他開始了將基督教與明朝儒學融合在一起的『合儒超儒』理念,讓神父們學習起了明朝京城官話,脫下了僧服換上了大明儒生的衣服,從鑽研儒家典籍中找到一條基督教在大明廣泛傳播的道路。
然而因為這樣的文化相互滲透總是漫長而艱難,有些激進的傳教士不滿而極.端起來,讓那些已經信.教的大明漢人教.民,不能祭拜祖先、祭拜孔子等等,釀成了萬曆末年的南.京.教.案.大.禍,嚴重影響了傳教士在大明的活動。
湯若望一行人來到明朝後,在澳門學習研究了幾年的儒學典籍,就在此時,遼東地域上大明與後金正在激烈交戰,這些傳教士帶著火.炮的技術幫助了大明,他們也以軍.事能人的身份獲得了進入內陸的合法身份。
朱由檢稱唿湯若望為約翰,這是他的本名,世人多半知道他叫做湯若望,甚至有些人知道他的字『道未』。《孟子》曾言『望道而未見之』,這也是湯若望激勵自己,傳教一事任重道遠,也許要傾盡一生也不一定能完成,必須要加倍努力。
但是在大明的土地上很少有人再記得他的本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朱由檢這樣叫著湯若望讓他倍感親切,特別是那個約翰的發音十分地道。朱由檢看著湯若望與吳無玥討論的熱烈,心中卻是一番複雜,既對於這些傳教士的百折不迴精神而敬佩,但是他也固然不會忘了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這句話。
今日的神父們在西洋各個學說上都走在了前沿,他們此時來東方的目的還很純粹,為的是布道,但是朱由檢作為帝國的掌權者永遠不敢忘了,若是有朝一日國與國之間絕對實力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那麽來的就不是神學之道,而是流血之道了。
所以,湯若望是可以信賴的臣下與神父,但是約翰不是,或者今日的他也許是,但是來日的誰也不能保障。叫他約翰,何嚐不是提醒自己,莫要懈怠,不是奮力奔跑,就是落後挨打。
☆、第七十九章
這次朱由檢特地來教堂與湯若望見麵,不可能是心血來潮,而是為了一件十分重要卻沒有引起多少人重視的事情。湯若望精通數學與天文學,他在歐洲學習的時候,曾聽過伽利略講課,對於天體的運動很感興趣。兩三年前,湯若望口述,李祖白記錄了一本《遠鏡說》,顧名思義這本書對於國人還不甚了解的望遠鏡,進行了五千多字的專業介紹。
「約翰,你的那本手稿朕已經細細看過了。」朱由檢說起了這樁事情,對這更加感興趣的還是朱由校,「當然不隻是朕,這樣的好書朕不能私藏,馬上就給了太上皇一觀。《遠鏡說》裏麵對於望遠鏡的製作與使用都有了初步的介紹,書中描繪的那幅望遠鏡的製作詳圖也十分得太上皇的看中。太上皇稱讚你的這本書比十幾年前葡萄牙神父陽瑪諾寫的《天問略》要好很多,它言之有物、很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