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電磁波學和射線學的專家的裏得·恩文站起來說到:“我認為這個計劃非常可行,而且需要在我們的計劃a和計劃b之前來執行。在我們第一批宇宙飛船能夠接觸新年彗星的時候就開始執行,讓24個這樣的裝置進入彗星的同步環繞軌道,雖然這很難進入快速運行的彗星同步軌道對於現在的科技來說,還有一定的困難,但是25年之後,絕對是可以輕鬆辦到的。”


    “然後我們就開始釋放我們想要的高強度電磁波,這樣也許不需要等到我們數以萬計的的變軌計劃宇宙飛船感到,我們就能夠將整個新年彗星炸碎。成為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一樣的存在。”


    “成為像小行星帶一樣存在?”行星物理學家長得像蒙娜麗莎的塔麗莎激動地站了起來。


    裏得·恩文點點頭:“是的,當彗星“嘭”的一聲爆炸,彗星就會像一個顆在空中綻放的煙火。原本來軌道上運行的勢能將大大降低,四分五裂的碎石塊兒必將脫離軌道,受到周圍星體引力的影響進入新的軌道,很有可能成為像我們太陽係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存在於火星木星之間?”做為一直都是埋頭苦苦鑽研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張雲勇對天文學知道的並不多,所以一些簡單的天體知識也是了解甚少。


    “哦,看來不了解我們天文學的朋友對此還不是很了解,如果有人問你們‘太陽係有幾個行星?’,我想你們會不假思索地迴答‘太陽係有九個行。’”天文學物理學家塔麗莎攤攤手微笑著說。


    張雲勇點點頭,表示對方所說不錯。


    太陽係有九大行星是張雲勇從小學地理課本上就學到的東西,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張雲勇背得都香蕉發了黑——熟透了。


    雖然其中冥王星在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但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認為太陽係有九個行星,這好像也算不得太嚴重的認知錯誤。


    塔麗莎將張雲勇點點頭表示自己所說的沒錯,就繼續微笑著說到:“其實太陽係不隻有9顆行星或者8個行星。”


    “那到底有幾個?”張雲勇看著眼前的女科學家塔麗莎問到。


    “太陽係的行星估計有至少50萬個。”塔麗莎說到。


    “什麽?你是說太陽係有50萬個行星?”張雲勇差點驚到下巴。


    塔麗莎露出那詭異的微笑說到:“是的,我們平時總是說‘九大行星’,大家往往忽略了這個‘大’字,不知道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大行星,其實是因為在我們火星和木星之間,還存在著許許多多、數不勝數的小行星,因為太多,我們稱之為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是太陽係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


    “由於小行星帶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這個區域因此被稱為主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這麽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木星的引力牽製,它們很有可能像一群軍艦一樣向著太陽的方向收縮,越過火星軌道,和我們的地球摩擦碰撞在一起。”


    “如果我們數以萬計的宇宙飛船經過小行星帶,想必一定是是非常壯麗的景象。”


    “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係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擋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被認同的行星形成理論是太陽星雲假說,認為星雲中構成太陽和行星的材料,塵埃和氣體,因為重力陷縮而生成旋轉的盤狀。在太陽係最初幾百萬年的曆史中,因吸積過程的碰撞變得黏稠,造成小顆粒逐漸聚集形成更大的叢集,並且使顆粒的大小穩定的持續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夠的質量—所謂的微星—便能經由重力吸引鄰近的物質。這些星子就能穩定的累積質量成為岩石的行星或巨大的氣體行星。”


    “在平均速度太高的區域,碰撞會使星子碎裂而抑製質量的累積,阻止了行星大小的天體生成。在星子的軌道周期與木星的周期成簡單整數比的地區,會發生軌道共振,會因擾動使這些星子的軌道改變。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空間,有許多地方與木星有強烈的軌道共振。當木星在形成的過程中向內移動時,這些共振軌道也會掃掠過小行星帶,對散布的星子進行動態的激發,增加彼此的相對速度。星子在這個區域受到太強烈的攝動因而不能成為行星,隻能一如往昔的繼續繞著太陽公轉,而且小行星帶可以視為原始太陽係的殘留物。”


    “小行星帶所擁有的質量應該僅是原始小行星帶的一小部分,以電腦模擬的結果,小行星帶原來的質量應該與地球相當。主要是由於重力的擾動,在百萬年的形成周期過程中,大部分的物質都被拋出去,殘留下來的質量大概隻有原來的千分之一。”


    “主帶開始形成時,在距離太陽2.7au之處形成了一條溫度低於水的凝結點線—“雪線”,在這條線之外形成的星子就能夠累積冰。在小行星帶生成的主帶彗星都在這條線之外,並且是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供應者。”


    ”因為大約在40億年前,小行星帶的大小和分布就已經穩定下來,也就是說小行星帶的主帶在大小上已經沒有顯著的增減變化。但是,小行星依然會受到許多隨後過程的影響,像是:內部的熱化、撞擊造成的熔化、來自宇宙線和微流星體轟擊的太空風化。因此,小行星不是原始的,反而是在外麵古柏帶的小行星,在太陽係形成時經曆的變動比較少。”


    “主帶的內側界線在與木星的軌道周期有4:1軌道共振的2.06au之處,,在此處的任何天體都會因為軌道不穩定而被移除。在這個空隙之內的天體,在太陽係的早期曆史中,就會因為火星(遠日點在1.67au)重力的擾動被清掃或拋射出去。”


    “而最早提出的成因解釋是爆炸說,是太陽係第十大行星億萬年前的大爆炸分解成了千萬顆小行星。這種理論一下子就解決了兩個難題:小行星帶的產生和為什麽沒有第十行星。但這種設想最大的缺陷是行星爆炸的原因說不清楚。也有人認為,木星與火星之間的軌道上本來就存在著5-10顆同穀神星大小相似的體積相對較大的小行星。這些行星通過長時間的相互碰撞逐漸解體,越來越小,越分越多,形成了大量的碎片,也就是我們觀測到的小行星帶。這些解釋各有道理,但都不能自圓其說,因而都未形成定論。”


    “而就在剛剛,我突然想到,小行星帶的形成是不是和外來彗星有關?”塔麗莎這個發言狂滔滔不絕地說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生工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蠻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蠻漁並收藏永生工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