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許強說自己可以在城裏逛逛,這麽好的機會,餘生豈能錯過。
他將書交給一個送餐機器人委托它將自己的書送迴自己的臥室,自己便走出了生物樓。
昨天剛來的時候是晚上,沒有人工太陽的照耀,看不清這個城市。
而現在,未來之城雄偉的全貌就展示在餘生麵前:
一座座奇形怪狀的鋼鐵樓宇此起彼伏,縱橫交錯,在陽光顯得更為燦爛輝煌。各種各樣的機器人街上穿行忙碌著,天空中偶爾掠過各種型號的噴氣式飛機。各種膚色,老少不一的科學家們三五成群熱烈的交流著,討論著,歡笑著,忙碌著……
城市的中央,一座扭曲著向上“生長”的鋼鐵樓宇直通“天穹”,像個貨真價實的“擎天柱”。
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整個城市的西方。
城市西方的有座直達“天穹”的沙黃色山壁,山壁上雕刻著線條粗礦的八個巨大人頭像,像神明一樣巍峨,令人神往。
“那石像是?”餘生驚歎道。
“那石像是用沙石做的,將沙子放在幾十萬噸的壓力下凝聚成和石頭一樣堅固的沙石,就像外界世界製作瓷磚時候做磚坯的原理是一樣的,隻不過壓力比那要大萬倍,沙粒間的緊密程度比花崗岩還要結實,所以您不用擔心它會破碎或者倒下來的,餘生先生。”阿雲說。
顯然,阿雲隻是用關鍵詞觸發迴複,餘生隻是“那石像是”它就會抓取自己信息中“那石像是”的關鍵詞開頭的語句來迴答,它聽不出餘生那驚歎的語氣中,其實是想問“那些石像是誰?”
“阿雲,能給我叫個車嗎?敞篷車那種,我想去石像下麵看看。”餘生說。
“好的。”
不一會兒,一輛小帳篷車就停在餘生麵前。
餘生坐在車上,觀賞著城裏的一切。
“那個是牛頓,那個是愛因斯坦?”餘生終於看出了八個石像中的兩個人是誰。
“是的,需要我跟您介紹下它們嗎?餘生先生。”阿雲問。
“當然。”餘生說。
“未來之城中不主張信奉神明,但極為崇尚科學,城市規劃者將曆史上為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雕刻在西山壁上,並立下了一個條例:未來之城科技法第一千零三十一條:若世界上出現貢獻和可以和他們比肩的科學家,就將他的頭像加在未來之城的西山壁上。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耀,設計者說,每個科學家都有成為科學巨人的潛質,如果想被刻在西山壁上,被所有人崇拜和瞻仰,就請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那現在這八個人都是誰啊?”餘生問。
“從南到北,他們依次是:
萬有引力三大定律製定者艾薩克·牛頓;
行星運動三大定律製定者約翰內斯·開普勒;
科學相對論提出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量子力學開拓者馬克斯·普朗克;
現代航天技術奠基人韋納·馮·布勞恩;
生物細胞學說提出者羅伯特·胡克;
電子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
未來之城設計者約克·愛莫斯。”阿雲介紹說。
“都是科學的巨人啊。”餘生聽著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感覺自己被點燃了一樣,不由自主的變得有些熱血澎湃。
“是的,1676年02月05日,牛頓在迴複胡克的一封信中寫道: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類的科學發展是一代一代人不斷累積的結果。”阿雲說。
……
“其他人我們課本上都學到過,但是這個未來之城的設計者約克·愛莫斯是怎樣一個人呢?”餘生問到。
於是,阿雲用它那機械的聲音,為餘生講述了一段外界聞所未聞的科學曆史:
“約克·愛莫斯生於1909年德國柏林,年輕時候的他經曆了20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界群星璀璨的黃金時代:在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還沒有成為俄國國家總理之前,經曆了大學改革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德國雄踞在世界科學的巔峰。”
“德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製度的國家,第一次開始打開科學技術的壁壘,以師傳徒受的方式展現在德國科學圈。歐姆、高斯、李比希、愛因斯坦、波爾、霍夫曼等赫赫有名的科學家都是那個時期德國教育下培育出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細胞學說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在這一時期開始發揚光大。”
“整個世界都將因德國科技而改變的時候,遺憾的是人類的野心被喚醒,1941年6月22日,德國元首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利用德國科技的優越性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開始了屠殺猶太人的行動。”
“作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被迫飄揚過海去了美國,同樣作為猶太人的愛莫斯躲避到中東伊拉克,繼續自己的學習和研究工作。1945年5月,隨著正義聯盟軍隊攻占柏林,德國投降,原來德國科學家或死於戰亂,或到了其他國家,德國科技的黃金時代不複存在。”
“偉大的愛莫斯沒有被戰爭的仇恨衝昏頭腦,他分析到:如果拋開政治企圖和人性邪惡層麵,如果人類不是為了權利,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侵略,不是為了複仇,如果人類能夠打開科學技術芥蒂,實現世界科學技術共享,就像剛開始德國學校裏那樣:我們為了探索浩如煙海的物質而發展科學,為探索多姿多彩的生命而發展科學,為探索神秘浩瀚的宇宙而發展科學,為創建人類先進文明而發展科學,我們的科學必定是無比正義而偉大的。”
“愛莫斯很想建立一個那樣的科技共享的大同世界,也多次表達過自己意願,但並沒有人迴應他。直到1946年,愛莫斯收到了一封來自於美國的來信,來信人是前德國發明v2火箭的科學家韋納·馮·布勞恩。”
“布勞恩在信中寫到:當我看到v2火箭爆炸後,那些樓宇的廢墟,看著那些焦黑的屍骨,我真的想以死謝罪,但我知道,自己從事科學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戰爭,我最好的謝罪方式是發明一些對人類有意義的東西來衝淡我的罪惡。我個人對愛莫斯建立科技共享世界的想法表示了高度認同,但很遺憾,科學研究需要經濟和物質的支撐,我不能夠再拋下現有的資源去和閣下創立科技共享世界。請恕我直言,在我個人看來,在這樣一個世界背景下,您的理想真的是很難實現……”
“我現在正在美國研究航天技術,他們承諾讓我接管“阿波羅”工程,我想那時候我要用火箭將人送到月球上去。如果可以,我希望未來會有像閣下這樣的人,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以科學共享的世界。”
“愛莫斯博士受到了啟發,如果人在月球上長時間生存,就必須建立一個生態城,甚至以後到火星上,木星上,生態城建設是未來星際探索不可獲缺的部分,而沙漠不正像那些沒有生命的荒蕪星球嗎?”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夠將生態城建設到月球上去,在沙漠裏建造一個生態城,打造一個科學共享的伊甸園不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嗎?”
“1946年開始,愛莫斯開始規劃生態城的建設,並開始秘密發展‘科技聯盟’。”
“科技聯盟的前提是:拋開國界限製,拋開個人得失,為了人類科學發展不惜一切,共同建立生態城,打造科技伊甸園。”
“1949年,愛莫斯經過多年努力才召集了世界各地十幾個沒有為政府工作的不知名的科學工作者,他們開始滿懷熱情地出謀劃策,為生態城建設而努力,後來在未來之城建成之後,我們稱他們為未來奠基者。”
“1949年10月,生態城開始正式建設,愛莫斯將其命名為未來之城。”
“剛開始建設的生態城隻有1000平方米,1952年正式建設成功,1962年,未來城擴建到方圓1公裏,城內引入了其他的項目研究,開始科技共享建設。”
“1969年,布勞恩果不食言,他將一名叫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員送到了月球,並在那裏踩下了人類第一腳印,這讓愛莫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1971年,未來城擴建到方圓3公裏,偉大的愛莫斯因為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生命,未來之城的人們將他的骨灰撒遍這裏沒過個角落,將他的頭像刻在未來城的西山壁上,並集體宣誓為建設真正科技共享世界而努力,有朝一日會將生態城開到地麵上,發到外星上,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這時候車已經停在了西山壁下的廣場上。
餘生被愛莫斯的偉大事跡再次震撼,他下車走到廣場中央,抬頭仰望著那個頭像,就像螞蟻在仰望一個大象。
“截止到1991年,未來之城已經擴建到方圓10公裏,裏麵科技項目完成度18%,按照現在平均每天增加新項目6%的速度預測到2050年,科技項目完成度能夠達到60%,將完成愛莫斯的遺願,未來之城將浮出沙麵。”阿雲說。
“這麽大的坑是怎麽挖的啊?”餘生對未來城的廣闊深表驚歎。
“用原子彈不停的炸就可以,沙漠相對密度是比較稀鬆的。”阿雲說。
“什麽?這坑是用原子彈炸出來的?那輻射呢?”餘生擔心到。
“這個設計者愛莫斯在建設之初就想到了,1945年8月6日隨著廣島原子彈的爆炸,科技的力量讓人類感到恐懼,核輻射成為人類重新建設文明的一個課題。愛莫斯考慮到,其他行星上如果沒大氣層,輻射必定也是存在的,生態城的假設必須能有隔離輻射的能力,所以生態城在剛開始建設時就將隔離輻射放到了首要建設要素的位置。”
“這都能想得到?”餘生佩服。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得更遠,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阿雲竟然給了一個很人性的迴答。
“是啊。”餘生仰望著那些頭像。
“你也想將自己的頭像刻上去嗎?”餘生的耳朵裏阿雲的聲音竟然變成了一個女孩的音色。
餘生一愣,看到身旁正站著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美麗女孩兒。
“卡尼嘰哇。”女孩衝他一笑,眼睛完成月牙,煞是好看。
此時,餘生耳朵裏的阿雲用女孩相同的音色道:“你好。”
原來是個日本女孩,這時候阿雲變成了翻譯器?還能模仿音色?餘生這才反應過來。
“你好。”餘生迴答。
“你也想將自己的頭像刻上去嗎?”女孩重複了原本的那個問題。
餘生抬頭看了看那八個象征著整個近代史科技文明發展的偉大巨人雕像。
輕鬆而堅定地說:“當然。”
他將書交給一個送餐機器人委托它將自己的書送迴自己的臥室,自己便走出了生物樓。
昨天剛來的時候是晚上,沒有人工太陽的照耀,看不清這個城市。
而現在,未來之城雄偉的全貌就展示在餘生麵前:
一座座奇形怪狀的鋼鐵樓宇此起彼伏,縱橫交錯,在陽光顯得更為燦爛輝煌。各種各樣的機器人街上穿行忙碌著,天空中偶爾掠過各種型號的噴氣式飛機。各種膚色,老少不一的科學家們三五成群熱烈的交流著,討論著,歡笑著,忙碌著……
城市的中央,一座扭曲著向上“生長”的鋼鐵樓宇直通“天穹”,像個貨真價實的“擎天柱”。
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整個城市的西方。
城市西方的有座直達“天穹”的沙黃色山壁,山壁上雕刻著線條粗礦的八個巨大人頭像,像神明一樣巍峨,令人神往。
“那石像是?”餘生驚歎道。
“那石像是用沙石做的,將沙子放在幾十萬噸的壓力下凝聚成和石頭一樣堅固的沙石,就像外界世界製作瓷磚時候做磚坯的原理是一樣的,隻不過壓力比那要大萬倍,沙粒間的緊密程度比花崗岩還要結實,所以您不用擔心它會破碎或者倒下來的,餘生先生。”阿雲說。
顯然,阿雲隻是用關鍵詞觸發迴複,餘生隻是“那石像是”它就會抓取自己信息中“那石像是”的關鍵詞開頭的語句來迴答,它聽不出餘生那驚歎的語氣中,其實是想問“那些石像是誰?”
“阿雲,能給我叫個車嗎?敞篷車那種,我想去石像下麵看看。”餘生說。
“好的。”
不一會兒,一輛小帳篷車就停在餘生麵前。
餘生坐在車上,觀賞著城裏的一切。
“那個是牛頓,那個是愛因斯坦?”餘生終於看出了八個石像中的兩個人是誰。
“是的,需要我跟您介紹下它們嗎?餘生先生。”阿雲問。
“當然。”餘生說。
“未來之城中不主張信奉神明,但極為崇尚科學,城市規劃者將曆史上為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雕刻在西山壁上,並立下了一個條例:未來之城科技法第一千零三十一條:若世界上出現貢獻和可以和他們比肩的科學家,就將他的頭像加在未來之城的西山壁上。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耀,設計者說,每個科學家都有成為科學巨人的潛質,如果想被刻在西山壁上,被所有人崇拜和瞻仰,就請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那現在這八個人都是誰啊?”餘生問。
“從南到北,他們依次是:
萬有引力三大定律製定者艾薩克·牛頓;
行星運動三大定律製定者約翰內斯·開普勒;
科學相對論提出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量子力學開拓者馬克斯·普朗克;
現代航天技術奠基人韋納·馮·布勞恩;
生物細胞學說提出者羅伯特·胡克;
電子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
未來之城設計者約克·愛莫斯。”阿雲介紹說。
“都是科學的巨人啊。”餘生聽著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感覺自己被點燃了一樣,不由自主的變得有些熱血澎湃。
“是的,1676年02月05日,牛頓在迴複胡克的一封信中寫道: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類的科學發展是一代一代人不斷累積的結果。”阿雲說。
……
“其他人我們課本上都學到過,但是這個未來之城的設計者約克·愛莫斯是怎樣一個人呢?”餘生問到。
於是,阿雲用它那機械的聲音,為餘生講述了一段外界聞所未聞的科學曆史:
“約克·愛莫斯生於1909年德國柏林,年輕時候的他經曆了20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界群星璀璨的黃金時代:在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還沒有成為俄國國家總理之前,經曆了大學改革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德國雄踞在世界科學的巔峰。”
“德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導師製度的國家,第一次開始打開科學技術的壁壘,以師傳徒受的方式展現在德國科學圈。歐姆、高斯、李比希、愛因斯坦、波爾、霍夫曼等赫赫有名的科學家都是那個時期德國教育下培育出來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細胞學說等重大科學理論和學說在這一時期開始發揚光大。”
“整個世界都將因德國科技而改變的時候,遺憾的是人類的野心被喚醒,1941年6月22日,德國元首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利用德國科技的優越性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開始了屠殺猶太人的行動。”
“作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被迫飄揚過海去了美國,同樣作為猶太人的愛莫斯躲避到中東伊拉克,繼續自己的學習和研究工作。1945年5月,隨著正義聯盟軍隊攻占柏林,德國投降,原來德國科學家或死於戰亂,或到了其他國家,德國科技的黃金時代不複存在。”
“偉大的愛莫斯沒有被戰爭的仇恨衝昏頭腦,他分析到:如果拋開政治企圖和人性邪惡層麵,如果人類不是為了權利,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侵略,不是為了複仇,如果人類能夠打開科學技術芥蒂,實現世界科學技術共享,就像剛開始德國學校裏那樣:我們為了探索浩如煙海的物質而發展科學,為探索多姿多彩的生命而發展科學,為探索神秘浩瀚的宇宙而發展科學,為創建人類先進文明而發展科學,我們的科學必定是無比正義而偉大的。”
“愛莫斯很想建立一個那樣的科技共享的大同世界,也多次表達過自己意願,但並沒有人迴應他。直到1946年,愛莫斯收到了一封來自於美國的來信,來信人是前德國發明v2火箭的科學家韋納·馮·布勞恩。”
“布勞恩在信中寫到:當我看到v2火箭爆炸後,那些樓宇的廢墟,看著那些焦黑的屍骨,我真的想以死謝罪,但我知道,自己從事科學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戰爭,我最好的謝罪方式是發明一些對人類有意義的東西來衝淡我的罪惡。我個人對愛莫斯建立科技共享世界的想法表示了高度認同,但很遺憾,科學研究需要經濟和物質的支撐,我不能夠再拋下現有的資源去和閣下創立科技共享世界。請恕我直言,在我個人看來,在這樣一個世界背景下,您的理想真的是很難實現……”
“我現在正在美國研究航天技術,他們承諾讓我接管“阿波羅”工程,我想那時候我要用火箭將人送到月球上去。如果可以,我希望未來會有像閣下這樣的人,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以科學共享的世界。”
“愛莫斯博士受到了啟發,如果人在月球上長時間生存,就必須建立一個生態城,甚至以後到火星上,木星上,生態城建設是未來星際探索不可獲缺的部分,而沙漠不正像那些沒有生命的荒蕪星球嗎?”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夠將生態城建設到月球上去,在沙漠裏建造一個生態城,打造一個科學共享的伊甸園不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嗎?”
“1946年開始,愛莫斯開始規劃生態城的建設,並開始秘密發展‘科技聯盟’。”
“科技聯盟的前提是:拋開國界限製,拋開個人得失,為了人類科學發展不惜一切,共同建立生態城,打造科技伊甸園。”
“1949年,愛莫斯經過多年努力才召集了世界各地十幾個沒有為政府工作的不知名的科學工作者,他們開始滿懷熱情地出謀劃策,為生態城建設而努力,後來在未來之城建成之後,我們稱他們為未來奠基者。”
“1949年10月,生態城開始正式建設,愛莫斯將其命名為未來之城。”
“剛開始建設的生態城隻有1000平方米,1952年正式建設成功,1962年,未來城擴建到方圓1公裏,城內引入了其他的項目研究,開始科技共享建設。”
“1969年,布勞恩果不食言,他將一名叫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員送到了月球,並在那裏踩下了人類第一腳印,這讓愛莫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1971年,未來城擴建到方圓3公裏,偉大的愛莫斯因為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生命,未來之城的人們將他的骨灰撒遍這裏沒過個角落,將他的頭像刻在未來城的西山壁上,並集體宣誓為建設真正科技共享世界而努力,有朝一日會將生態城開到地麵上,發到外星上,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這時候車已經停在了西山壁下的廣場上。
餘生被愛莫斯的偉大事跡再次震撼,他下車走到廣場中央,抬頭仰望著那個頭像,就像螞蟻在仰望一個大象。
“截止到1991年,未來之城已經擴建到方圓10公裏,裏麵科技項目完成度18%,按照現在平均每天增加新項目6%的速度預測到2050年,科技項目完成度能夠達到60%,將完成愛莫斯的遺願,未來之城將浮出沙麵。”阿雲說。
“這麽大的坑是怎麽挖的啊?”餘生對未來城的廣闊深表驚歎。
“用原子彈不停的炸就可以,沙漠相對密度是比較稀鬆的。”阿雲說。
“什麽?這坑是用原子彈炸出來的?那輻射呢?”餘生擔心到。
“這個設計者愛莫斯在建設之初就想到了,1945年8月6日隨著廣島原子彈的爆炸,科技的力量讓人類感到恐懼,核輻射成為人類重新建設文明的一個課題。愛莫斯考慮到,其他行星上如果沒大氣層,輻射必定也是存在的,生態城的假設必須能有隔離輻射的能力,所以生態城在剛開始建設時就將隔離輻射放到了首要建設要素的位置。”
“這都能想得到?”餘生佩服。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得更遠,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阿雲竟然給了一個很人性的迴答。
“是啊。”餘生仰望著那些頭像。
“你也想將自己的頭像刻上去嗎?”餘生的耳朵裏阿雲的聲音竟然變成了一個女孩的音色。
餘生一愣,看到身旁正站著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美麗女孩兒。
“卡尼嘰哇。”女孩衝他一笑,眼睛完成月牙,煞是好看。
此時,餘生耳朵裏的阿雲用女孩相同的音色道:“你好。”
原來是個日本女孩,這時候阿雲變成了翻譯器?還能模仿音色?餘生這才反應過來。
“你好。”餘生迴答。
“你也想將自己的頭像刻上去嗎?”女孩重複了原本的那個問題。
餘生抬頭看了看那八個象征著整個近代史科技文明發展的偉大巨人雕像。
輕鬆而堅定地說:“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