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軍本就是輕騎,一路棄甲捨棄輜重,連營中做飯的夥夫都扔掉了鐵鍋,營中女眷棄車行路,終於先一步到達滄水岸邊。
冬雪初融,滄水江流湍急。
荀遠站在岸邊,腦海中恍惚浮現去歲深秋,隴西石羊河畔三琯墜河時的場景。
茫茫然仿佛往日重現,不知為何,心中隱約有種不祥之感。
岸邊確有漁船舢板,三兩漁夫早在大軍來時便倉惶逃命,隻餘魚鷹一隻孤零零立在船頭。
如果此時需要渡河,數萬大軍靠著這寥寥數條小船往返運送,不知要運到猴年馬月去,決計不可行。
李承衍片刻都沒有猶豫,揚聲下令:「將船隻以繩索相連,在滄水上建浮橋!」
船送兵,不可行。
可若搭成浮橋,半日之內送數萬軍將過河,並不是難事!
隻是他們一路上捨棄輜重,連糧草都丟棄精光,如何去找造浮橋的材料?
生死攸關之時,王家副將麵色嚴肅,忽然轉過身一劍洞穿了愛馬的喉嚨,將韁繩卸下遞到李承衍的手中:「…渡江保命,要馬有何用?屬下身先士卒,先行獻上三尺繩索!」
男兒血性,叫好聲一片。
荀遠心口大慟,胯/下/愛馬相伴他數年,從無名小卒一路至齊軍百戶,陪他走過千山萬水,早已與親人無異。可王家副將先殺戰馬,其他人又怎敢不從?
李承衍眉心微動,手指被攥得發白,胸中氣血翻湧麵色卻仍淡淡,反手捅/入戰馬心髒。
寧願殺馬,也絕不能將戰馬留給定王。
道理的確是這樣。
可若隻講道理,人心又去了哪裏?
成大事者,到底是要不拘小節,還是要心狠手辣?
滄水被戰馬的鮮血染紅,恰如天邊斜陽,水天漸漸融為一色。
爭分奪秒,每一眨眼的瞬間也許都會是來不及渡江的一條人命。
舢板和漁船被一艘艘連在一起,可滄水寬闊,仍有小半的水麵之上空空蕩蕩。
浮橋,隻搭了一半!
王家副將目光深沉:「殿下,不可再耽擱下去。如今春暖,河道隻餘一半,隻能令軍將下河組成人牆,盡快過河。」
荀遠大怒,幾乎便要破口大罵。
王家本是魯北豪紳,軍中王家舊將大多來自魯地。魯地沿海,軍中懂水性會鳧水的將士大多來自魯地,是王家舊將。
會鳧水的人,就算跌入滄水仍有一線生機。
可 是除了他們之外的其他人,那些李承衍從甘陝招攬來的散兵,那些久居內陸的江湖門派,那些如他一樣投靠殿下的內陸騎兵,又該在水中如何活命?
一條滄水,攔住的不僅是齊軍,更是齊王李承衍的齊軍。
而不是王家的齊軍。
他怒道:「既然如此,不若叫會鳧水的那些人先行下水組成人牆,我們再踏著他們肩頭過去?」
王家舊將一片譁然,自有人向荀遠投來憤恨目光。
荀遠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為何生死關頭,仍有人處心積慮排除異己?是不是就算魂斷此地,哪怕行至黃泉路下依然要守著一顆防備心?
李承衍卻似早有預料,聽王家副將這一句話連眉梢都不曾動一下,隻淡淡說:「無妨,定王輜重慢行,來不了這麽快。繼續搜船。」
他抬高聲音:「我李承衍,今日絕不會令麾下將士涉身冰水,無論來自何地。」
他說得篤定,引來軍將歡唿聲一片。
可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中,李承衍的心卻漸漸漸漸沉落到穀底。
戰馬已死,再無退路。
滄水漫漫,何處尋船?
伏櫪十載,父母戀人俱已失去,卻落得兵敗如山倒命喪滄水的下場?
意難平。
無論如何意難平。
頭顱似要爆炸,眼眶似要滲血,李承衍緊咬牙關,在滄水上搜索著漁船。
不知是否執念太深,耳畔忽然傳來漁女的歌謠,在空蕩的滄水上格外嘹亮。
李承衍幾乎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覺,身畔的荀遠卻比他還先反應過來,發出一聲驚喜的歡唿。
「殿下,竹筏!」
確實是竹筏,並非任何一個人眼花。十餘隻寬數尺、長三丈的刺竹排首尾相連,宛如盤旋在滄水上的一條綠龍。
有一人白衣翩翩,屹立竹排上,宛如神邸下凡,如夢似幻。
她鬢邊別著一朵雪白的馬蹄蓮,唱著漁歌,點著篙杆,目光如滄水一般沉靜,一瞬不瞬地看著李承衍。
「三琯…」荀遠喃喃,「是三琯。」
第75章 自始至終 竟像是懷春的少年和少女在月……
十餘竹排若能首尾相連, 必可完成這座搭了一半的浮橋。
數萬齊軍能否渡過滄水,就取決於三琯身下的一排排竹筏。
早有機敏的小兵解開岸邊的漁船,撐槳朝河水中央的三琯劃去。
三琯淡淡一笑, 連發梢都不曾晃動一下, 一雙黑眸仍是定定看著李承衍。
漁船上三四個小兵配合著, 又是劃槳又是撐篙, 使勁全身氣力大汗淋漓,可那漁船卻似被牢牢釘在水麵上, 無論怎麽劃都無法靠近那排竹筏半步。
劃槳的小兵急得滿臉通紅,狠狠將木槳戳入水麵, 再拔/出時, 帶出了滿槳的荇草。
原來如此。
李承衍眸色翻滾, 望向三琯的眼神滿是悲涼。
冬雪初融,滄水江流湍急。
荀遠站在岸邊,腦海中恍惚浮現去歲深秋,隴西石羊河畔三琯墜河時的場景。
茫茫然仿佛往日重現,不知為何,心中隱約有種不祥之感。
岸邊確有漁船舢板,三兩漁夫早在大軍來時便倉惶逃命,隻餘魚鷹一隻孤零零立在船頭。
如果此時需要渡河,數萬大軍靠著這寥寥數條小船往返運送,不知要運到猴年馬月去,決計不可行。
李承衍片刻都沒有猶豫,揚聲下令:「將船隻以繩索相連,在滄水上建浮橋!」
船送兵,不可行。
可若搭成浮橋,半日之內送數萬軍將過河,並不是難事!
隻是他們一路上捨棄輜重,連糧草都丟棄精光,如何去找造浮橋的材料?
生死攸關之時,王家副將麵色嚴肅,忽然轉過身一劍洞穿了愛馬的喉嚨,將韁繩卸下遞到李承衍的手中:「…渡江保命,要馬有何用?屬下身先士卒,先行獻上三尺繩索!」
男兒血性,叫好聲一片。
荀遠心口大慟,胯/下/愛馬相伴他數年,從無名小卒一路至齊軍百戶,陪他走過千山萬水,早已與親人無異。可王家副將先殺戰馬,其他人又怎敢不從?
李承衍眉心微動,手指被攥得發白,胸中氣血翻湧麵色卻仍淡淡,反手捅/入戰馬心髒。
寧願殺馬,也絕不能將戰馬留給定王。
道理的確是這樣。
可若隻講道理,人心又去了哪裏?
成大事者,到底是要不拘小節,還是要心狠手辣?
滄水被戰馬的鮮血染紅,恰如天邊斜陽,水天漸漸融為一色。
爭分奪秒,每一眨眼的瞬間也許都會是來不及渡江的一條人命。
舢板和漁船被一艘艘連在一起,可滄水寬闊,仍有小半的水麵之上空空蕩蕩。
浮橋,隻搭了一半!
王家副將目光深沉:「殿下,不可再耽擱下去。如今春暖,河道隻餘一半,隻能令軍將下河組成人牆,盡快過河。」
荀遠大怒,幾乎便要破口大罵。
王家本是魯北豪紳,軍中王家舊將大多來自魯地。魯地沿海,軍中懂水性會鳧水的將士大多來自魯地,是王家舊將。
會鳧水的人,就算跌入滄水仍有一線生機。
可 是除了他們之外的其他人,那些李承衍從甘陝招攬來的散兵,那些久居內陸的江湖門派,那些如他一樣投靠殿下的內陸騎兵,又該在水中如何活命?
一條滄水,攔住的不僅是齊軍,更是齊王李承衍的齊軍。
而不是王家的齊軍。
他怒道:「既然如此,不若叫會鳧水的那些人先行下水組成人牆,我們再踏著他們肩頭過去?」
王家舊將一片譁然,自有人向荀遠投來憤恨目光。
荀遠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為何生死關頭,仍有人處心積慮排除異己?是不是就算魂斷此地,哪怕行至黃泉路下依然要守著一顆防備心?
李承衍卻似早有預料,聽王家副將這一句話連眉梢都不曾動一下,隻淡淡說:「無妨,定王輜重慢行,來不了這麽快。繼續搜船。」
他抬高聲音:「我李承衍,今日絕不會令麾下將士涉身冰水,無論來自何地。」
他說得篤定,引來軍將歡唿聲一片。
可在震耳欲聾的聲響中,李承衍的心卻漸漸漸漸沉落到穀底。
戰馬已死,再無退路。
滄水漫漫,何處尋船?
伏櫪十載,父母戀人俱已失去,卻落得兵敗如山倒命喪滄水的下場?
意難平。
無論如何意難平。
頭顱似要爆炸,眼眶似要滲血,李承衍緊咬牙關,在滄水上搜索著漁船。
不知是否執念太深,耳畔忽然傳來漁女的歌謠,在空蕩的滄水上格外嘹亮。
李承衍幾乎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覺,身畔的荀遠卻比他還先反應過來,發出一聲驚喜的歡唿。
「殿下,竹筏!」
確實是竹筏,並非任何一個人眼花。十餘隻寬數尺、長三丈的刺竹排首尾相連,宛如盤旋在滄水上的一條綠龍。
有一人白衣翩翩,屹立竹排上,宛如神邸下凡,如夢似幻。
她鬢邊別著一朵雪白的馬蹄蓮,唱著漁歌,點著篙杆,目光如滄水一般沉靜,一瞬不瞬地看著李承衍。
「三琯…」荀遠喃喃,「是三琯。」
第75章 自始至終 竟像是懷春的少年和少女在月……
十餘竹排若能首尾相連, 必可完成這座搭了一半的浮橋。
數萬齊軍能否渡過滄水,就取決於三琯身下的一排排竹筏。
早有機敏的小兵解開岸邊的漁船,撐槳朝河水中央的三琯劃去。
三琯淡淡一笑, 連發梢都不曾晃動一下, 一雙黑眸仍是定定看著李承衍。
漁船上三四個小兵配合著, 又是劃槳又是撐篙, 使勁全身氣力大汗淋漓,可那漁船卻似被牢牢釘在水麵上, 無論怎麽劃都無法靠近那排竹筏半步。
劃槳的小兵急得滿臉通紅,狠狠將木槳戳入水麵, 再拔/出時, 帶出了滿槳的荇草。
原來如此。
李承衍眸色翻滾, 望向三琯的眼神滿是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