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家中貴客
眼見著李秋遠迴來了,梁王立刻迎了上去。
“李先生,你終於迴來了!”
“在下不過區區草民,怎敢讓梁王千歲在此迎接。實在是愧不敢當啊!”
李秋遠下車之後,先是對梁王深鞠一躬,表現的十分恭敬。
負責趕車的車夫,見此情形也立刻跳下馬車。並隨李秋遠一同向梁王行禮。
梁王麵露微笑,上前扶起了李秋遠:“小王對於先生所說的治國方針很感興趣,今早起床之後,本想再向先生請教一番,卻沒想到先生竟然離開了書院,小王擔心先生公務繁忙,可能無暇與我會麵,於是便在此處等候,希望能見先生一麵!”
聞聽此言,李秋遠的心中不由得有些動容。
就算梁王此舉並非真心,隻是為了拉攏他成為幕僚。
可梁王在書院門前等候的這番舉動,也足以讓絕大多數讀書人為之折腰。
梁王畢竟是千金貴體,能如此禮賢下士,對於哪個讀書人而言,都是一種無上禮遇。
哪怕是李秋遠這般的人精,在聽完了梁王這番話後都不禁有些感動。
“千歲實在太看得起我了!”
“大晉立國近百年,頂尖文士數不勝數,他們哪一個不是胸懷大略之人?”
“在下不過是一屆布衣,讀過幾本酸書而已,竟能讓千歲如此禮遇,在下實不敢當啊!”
“先生千萬不要這麽說,我大晉自太宗皇帝開始,便一直禮賢下士,我大晉天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小王這區區藩王呢!”
“千歲厚恩,在下沒齒難忘,既然千歲要和我聊上幾句,那就請移步爛柯亭吧!”
此時正是學生午休的時間,李秋遠也不急著為他們上課。
兩人一同來到爛柯亭,梁王的貼身護衛便在遠處守護著梁王。
兩人紛紛落座,梁王笑著問道:“先生既然已經來到青山書院任教,今天又緣何急匆匆返迴臨江?難不成是臨江那邊出了什麽事情?”
聞聽此言,李秋遠歉然一笑:“的確如此,最近幾年,鹽運賦稅不斷提高,我那娘子因為此事忙得焦頭爛額。”
“為了替她分憂,我便經營了一家布行。”
“如今布行生意才剛剛起步,沒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他人算計,險些釀成大錯。”
“我今天早晨便是趕迴臨江,親自解決布行的事情去了!”
李秋遠已經將麵前的梁王視做朋友,生意上的事情,自然沒有隱瞞對方的道理。
聽完了李秋遠的這番講述之後,梁王眉頭微蹙:“如今民間的賦稅真的很高嗎?”
“是啊,朝廷之前派來鹽運副使,說是要將鹽運賦稅再次提高一倍,如今大晉周邊虎狼環伺,朝廷提高賦稅,我們也可以理解。”
“不過鹽運生意的確難做,除了開采之外,運輸也是一項極大的成本支出。”
“再加上陳家子弟鋪奢成性,我娘子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到此處,李秋遠無奈笑道:“按理來說讀書人不該經商,可我也是被逼無奈,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娘子為了陳家四處奔波,總要為她分擔一些壓力才是!”
聽完了李秋遠的這番講述,梁王點頭說道:“先生和夫人還真是伉儷情深,不過我萬沒想到先生竟能憑借一個贅婿身份,在陳家擁有如此地位。”
“我在京城也曾見過不少豪門贅婿,他們平常甚至連拋頭露麵的資格都沒有,完全就是那些豪門貴胄豢養的金絲雀!”
“這點倒是沒錯,陳家家風並不嚴苛,我家娘子也的確給了我足夠的尊重,若非如此,這陳氏布行也無法順利開業!”
梁王對於布行的事情並不上心,可是對賦稅一事,梁王卻是十分敏感。
“朝廷最近並沒有向邊疆用兵的想法,況且現在國庫充盈,國家又沒有太大的消耗支出,按理來說這個鹽運賦稅不該提高才對!”
梁王口中碎碎念著,臉色變得更加陰沉。
李秋遠笑著為梁王解釋道:“千歲,鹽運賦稅提升一事,未必和朝廷有什麽關係,這也可能是朝中的某些官員從中作梗,所以陛下才會做出如此決斷!”
“可如先生所言,那這些官員這麽做的目的又會是什麽?”
“當然是為了求財了!”
“難道陳家還曾向這些官員行賄?”
“並沒有!”
“陳家現在的當家還是陳老太爺,也就是我家娘子的祖父。”
“陳老太爺性格十分強硬,從來不肯向涉及此事的官員行賄。”
“前兩日青山詩會,老太爺拿出十萬兩銀子捐贈青山書院,準備重修青山書院。”
“可即便如此,老太爺卻從未向那些貪官汙吏行賄半兩銀子,如此可見老太爺心中有多豁達!”
聞聽此言,梁王點頭笑道:“怪不得最近三位院長都在研究新興土木之事,原來是陳家捐助了銀子!”
“是啊,陳家雖無學子在此就讀,可是青山書院畢竟是我大晉的璀璨明珠,陳家作為地方豪紳,捐助銀兩也屬正常!”
“嗯,陳老太爺的心意本王心領了,明天本王要親自隨你去一趟陳家,親自拜會一下這位陳老太爺!”
“不過現在咱們書歸正傳,先生剛剛說此事可能涉及到利益,我想請問先生,此事與那些官員有何關係?”
“千歲有所不知,掌握了鹽運,就相當於掌握了整個大晉的命脈。”
“百姓可以沒有車馬,沒有衣帽,但是百姓三餐不能沒有食鹽。”
“陳家手中掌握著整個南方的鹽運生意,對於那些朝廷官員來說,這就是一塊不可多得的肥肉。”
“如果陳家放棄鹽運生意,那些官員便會立刻將這生意交給自己的心腹去做。”
“到時他們完全可以憑借台高食鹽價格,借此抵消提高的賦稅,而整個南方所住的百姓足有千萬之巨,這千萬百姓都要吃鹽,就算每家每戶隻多花一錢銀子,聚少成多,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而一旦提高的鹽價,最終受苦的還是那些百姓。”
“鹽價不比糧價,地方很難做出切實的調控,他們正是要鑽這個空子,所以才試圖提高鹽運賦稅!”
眼見著李秋遠迴來了,梁王立刻迎了上去。
“李先生,你終於迴來了!”
“在下不過區區草民,怎敢讓梁王千歲在此迎接。實在是愧不敢當啊!”
李秋遠下車之後,先是對梁王深鞠一躬,表現的十分恭敬。
負責趕車的車夫,見此情形也立刻跳下馬車。並隨李秋遠一同向梁王行禮。
梁王麵露微笑,上前扶起了李秋遠:“小王對於先生所說的治國方針很感興趣,今早起床之後,本想再向先生請教一番,卻沒想到先生竟然離開了書院,小王擔心先生公務繁忙,可能無暇與我會麵,於是便在此處等候,希望能見先生一麵!”
聞聽此言,李秋遠的心中不由得有些動容。
就算梁王此舉並非真心,隻是為了拉攏他成為幕僚。
可梁王在書院門前等候的這番舉動,也足以讓絕大多數讀書人為之折腰。
梁王畢竟是千金貴體,能如此禮賢下士,對於哪個讀書人而言,都是一種無上禮遇。
哪怕是李秋遠這般的人精,在聽完了梁王這番話後都不禁有些感動。
“千歲實在太看得起我了!”
“大晉立國近百年,頂尖文士數不勝數,他們哪一個不是胸懷大略之人?”
“在下不過是一屆布衣,讀過幾本酸書而已,竟能讓千歲如此禮遇,在下實不敢當啊!”
“先生千萬不要這麽說,我大晉自太宗皇帝開始,便一直禮賢下士,我大晉天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小王這區區藩王呢!”
“千歲厚恩,在下沒齒難忘,既然千歲要和我聊上幾句,那就請移步爛柯亭吧!”
此時正是學生午休的時間,李秋遠也不急著為他們上課。
兩人一同來到爛柯亭,梁王的貼身護衛便在遠處守護著梁王。
兩人紛紛落座,梁王笑著問道:“先生既然已經來到青山書院任教,今天又緣何急匆匆返迴臨江?難不成是臨江那邊出了什麽事情?”
聞聽此言,李秋遠歉然一笑:“的確如此,最近幾年,鹽運賦稅不斷提高,我那娘子因為此事忙得焦頭爛額。”
“為了替她分憂,我便經營了一家布行。”
“如今布行生意才剛剛起步,沒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他人算計,險些釀成大錯。”
“我今天早晨便是趕迴臨江,親自解決布行的事情去了!”
李秋遠已經將麵前的梁王視做朋友,生意上的事情,自然沒有隱瞞對方的道理。
聽完了李秋遠的這番講述之後,梁王眉頭微蹙:“如今民間的賦稅真的很高嗎?”
“是啊,朝廷之前派來鹽運副使,說是要將鹽運賦稅再次提高一倍,如今大晉周邊虎狼環伺,朝廷提高賦稅,我們也可以理解。”
“不過鹽運生意的確難做,除了開采之外,運輸也是一項極大的成本支出。”
“再加上陳家子弟鋪奢成性,我娘子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到此處,李秋遠無奈笑道:“按理來說讀書人不該經商,可我也是被逼無奈,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娘子為了陳家四處奔波,總要為她分擔一些壓力才是!”
聽完了李秋遠的這番講述,梁王點頭說道:“先生和夫人還真是伉儷情深,不過我萬沒想到先生竟能憑借一個贅婿身份,在陳家擁有如此地位。”
“我在京城也曾見過不少豪門贅婿,他們平常甚至連拋頭露麵的資格都沒有,完全就是那些豪門貴胄豢養的金絲雀!”
“這點倒是沒錯,陳家家風並不嚴苛,我家娘子也的確給了我足夠的尊重,若非如此,這陳氏布行也無法順利開業!”
梁王對於布行的事情並不上心,可是對賦稅一事,梁王卻是十分敏感。
“朝廷最近並沒有向邊疆用兵的想法,況且現在國庫充盈,國家又沒有太大的消耗支出,按理來說這個鹽運賦稅不該提高才對!”
梁王口中碎碎念著,臉色變得更加陰沉。
李秋遠笑著為梁王解釋道:“千歲,鹽運賦稅提升一事,未必和朝廷有什麽關係,這也可能是朝中的某些官員從中作梗,所以陛下才會做出如此決斷!”
“可如先生所言,那這些官員這麽做的目的又會是什麽?”
“當然是為了求財了!”
“難道陳家還曾向這些官員行賄?”
“並沒有!”
“陳家現在的當家還是陳老太爺,也就是我家娘子的祖父。”
“陳老太爺性格十分強硬,從來不肯向涉及此事的官員行賄。”
“前兩日青山詩會,老太爺拿出十萬兩銀子捐贈青山書院,準備重修青山書院。”
“可即便如此,老太爺卻從未向那些貪官汙吏行賄半兩銀子,如此可見老太爺心中有多豁達!”
聞聽此言,梁王點頭笑道:“怪不得最近三位院長都在研究新興土木之事,原來是陳家捐助了銀子!”
“是啊,陳家雖無學子在此就讀,可是青山書院畢竟是我大晉的璀璨明珠,陳家作為地方豪紳,捐助銀兩也屬正常!”
“嗯,陳老太爺的心意本王心領了,明天本王要親自隨你去一趟陳家,親自拜會一下這位陳老太爺!”
“不過現在咱們書歸正傳,先生剛剛說此事可能涉及到利益,我想請問先生,此事與那些官員有何關係?”
“千歲有所不知,掌握了鹽運,就相當於掌握了整個大晉的命脈。”
“百姓可以沒有車馬,沒有衣帽,但是百姓三餐不能沒有食鹽。”
“陳家手中掌握著整個南方的鹽運生意,對於那些朝廷官員來說,這就是一塊不可多得的肥肉。”
“如果陳家放棄鹽運生意,那些官員便會立刻將這生意交給自己的心腹去做。”
“到時他們完全可以憑借台高食鹽價格,借此抵消提高的賦稅,而整個南方所住的百姓足有千萬之巨,這千萬百姓都要吃鹽,就算每家每戶隻多花一錢銀子,聚少成多,這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而一旦提高的鹽價,最終受苦的還是那些百姓。”
“鹽價不比糧價,地方很難做出切實的調控,他們正是要鑽這個空子,所以才試圖提高鹽運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