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127年上演的巨型曆史悲劇中,有一個介乎喜劇與悲劇之間的角色特別引人注目。他就是童貫。


    半年前,他已經被皇帝下令處死。當時和後來的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公元1127年悲劇的主要製造者,即便死上一百次,也不足以贖迴他的罪惡。因此,在後來的曆朝曆代裏,一提起他的名字,常常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舞台上的大花臉,或者鼻梁上塗抹著一大塊白粉的角色們。


    事實上,童貫的經曆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一生中,開創了幾項中國曆史之“最”,肯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曆史上迄今無人能夠打破的記錄,並且可能會永遠保持下去。這幾項紀錄是:


    中國曆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宦官;


    中國曆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


    中國曆史上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


    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


    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宦官。


    史書記載,此人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麵色黢黑,頤下生著胡須,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這可能和他年近20歲才淨身有關。


    據說,童貫為人有度量,能疏財,出手相當慷慨大方,很像《水滸傳》上同時代那些仗義疏財的好漢。隻是,他仗義與疏財的對象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後宮妃嬪、宦官、宮女、能夠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近臣等等,時不時可以從他那兒得到不少好處。


    因此,皇帝耳邊經常可以聽到關於他的好話,好評如潮。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陽剛外形的人,卻性情乖巧,心細如發,對皇帝的心理極具洞察力,每每能夠事先預知皇帝的興趣意圖,於是說話做事很少荒腔野板,從而大得歡心。


    童貫淨身入宮時,是拜在同鄉、前輩宦官李憲門下作徒弟。這位李憲是神宗朝的著名宦官,在西北邊境上擔任監軍多年,頗有些戰功。童貫讀過4年私塾,有些經文根底,跟隨李憲出入前線,又打下了軍事上的根基,很有點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經十次深入西北,對當地的山川形勢相當了解。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尋常。不過,看起來李憲對他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提拔照顧,致使童貫進宮20餘年,始終沒有出人頭地。如果不是趙佶這種性情的人做了皇帝,或者換句話說,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20年的話,他說不定會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皇宮裏。


    從時間上推算,徽宗入繼大寶時,童貫已經48歲。這個年齡,正是人生經驗、閱曆、精力臻於巔峰之際。徽宗以內廷供奉官的名義,派他到杭州設明金局收羅文玩字畫,第一次為他打開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說來,內廷供奉官大體相當於皇宮的采購供應處長,並不是一個多高的職位,卻是一個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貫沒有滿足於撈取好處,他對這次機會的利用,稱得上老謀深算,意味深長。


    在杭州,童貫與貶居此地的蔡京交往密切,朝夕相處。據說蔡京很巴結,將自己珍藏的王右軍的字,給了童貫,又幫助他把杭州民間收藏的幾件珍品字畫器玩弄到了手。這些工作成績,令皇帝十分驚喜,從而開始對童貫另眼相看。而且,更關鍵的是,蔡京與童貫結下了彼此援引的深厚友誼。


    此次杭州之行,童貫特別熱心地按照自己對皇帝的理解,指點蔡京創作了一批深受喜愛的書畫作品,經過童貫源源不斷地送到皇帝手中。迴京後,他又出手極為豪爽地向宮中妃嬪、曾經預言趙佶能夠當皇帝的道士、皇帝身邊的近臣和另外深得皇帝信任的宦官梁師成之屬饋贈厚禮,為蔡京迴京打通了關節。


    當時,據說童貫的幾個心腹徒弟十分困惑,不明白師傅為何如此熱心地幫助一個貶居外地的倒黴蛋兒。


    童貫告訴他們:“現任的宰相沒有人拿我們放在眼裏,巴結起來即便不是沒有可能,也會極其費勁。如果看準了,通過我們自己的力量,扶起來一個宰相,那就完全不同了。”


    事實證明,童貫燒冷灶的眼力與功力全部超一流。不到一年,蔡京便三級跳似的坐到宰相的位子上了。這一點對於童貫具有深遠的意義。


    蔡京主持國政之後的一項重大舉措,就是推薦童貫監軍西北,意在收複青海甘肅地區的四州之地。當時,發生了一件事情,頗能看出童貫的性情。


    童貫擔任監軍後,隨大軍進發到湟川。他們在此地殺牲祭旗,召開誓師大會,然後,正在行將開戰之際,突然接到皇帝手詔。原來皇宮失火,皇帝認為是不宜征戰之兆,急令止兵。童貫看過手詔後,若無其事的折起來塞進靴筒。軍中主將問他,皇帝寫了些什麽?


    童貫迴答說:皇帝希望我們早日成功。在這次戰爭中,童貫表現低調,他支持、配合領軍將領,打了一連串漂亮仗,平息了西北部族的叛亂。在收複四個州的慶功大會上,將領們興高采烈地領功受賞,童貫則做了兩件極為露臉的事兒。


    第一件事是在慶功宴會上,他慢悠悠地拿出皇帝的那份手詔,傳示軍中將領觀看。大家一看之下,無不大吃一驚。領軍主將惶恐地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童貫迴答說:“那時士氣正盛,這樣子止了兵,今後還怎麽打?”主將問:“那要是打敗了可怎麽辦?”童貫說:“這正是我當時不給你們看的原因。打敗了,當然由我一人去領罪。”據說,當時眾將領“唿啦”一下子跪了一地,大家無不感激佩服。


    與此同時,童貫還做了另外一件相當打動人心的事情。開戰後,陣亡了一位奮不顧身的將領。當時,這位將領的妻子已經去世,他戰死後,他的獨生兒子流落街頭,成了乞兒。童貫下令將他找迴來,當眾認這孩子為義子。令在生死場上搏殺的將領們十分感動,認定童貫是一位值得為之賣命的上司。


    這次勝仗,對於大宋帝國極其重要。帝國已經許久沒有軍事上的光榮與輝煌了,這令帝國君臣民眾相當鬱悶。是故,童貫成為我們帝國冉冉升起的一顆耀眼明星,英雄般受到京城朝野上下的熱烈歡迎,並且長久地照耀在帝國黑沉沉的西北部上空。


    嗣後,童貫常年出沒西北,主持該地區軍事。並率兵連打幾次勝仗,相繼收複了積石軍(今天的甘肅貴德)和洮州(今天的甘肅臨洮)。從此,童貫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國柱石,撐住了西北方曾經多次險些垮下來的天空。


    當此時,大觀二年即公元1108年,童貫與蔡京之間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齟齬。起因是皇帝下令授童貫為“開府儀同三司”,時人稱這一官職為“使相”,一般是在宰相外放為節度使時加官所用,極為尊貴,其含義是待遇、地位、榮耀已經相當於甚至於超過了宰相。過去,這一官職從來沒有授給過宦官。蔡京說:“童貫以一個宦官之身受封節度使已然過分,使相尊位哪裏是他所應該得到的?”蔡京作為宰相拒絕奉詔委任,皇帝也就此不了了之。


    實際上,蔡京對童貫的不滿已經很長時間了。他認為童貫侵犯了自己作為宰相的尊嚴與權力。原因是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童貫在選拔西北地區將校官吏時,已經不通過政府程序,而是直接從皇帝那裏取旨任命。有的幹脆就是他自作主張,先任命了再說。這使政府首腦蔡京宰相的自尊心大受傷害,因此,決定報之以顏色。


    童貫當然也很惱火。不過,他不動聲色,相當冷靜地觀察著情勢。第二年,大觀三年,即公元1109年,童貫三管齊下,一舉將蔡京拉下相位。這一次,他策動了三個方麵的力量:宮中是內廷總管包括自己的徒弟為一路,工夫下在妃嬪和皇帝身上,將蔡京幹的壞事在他們耳邊不停地吹風;朝中是尋找與蔡京素有怨隙的官員為一路,工夫下在台諫官的身上,最後由中丞和殿中侍禦史出麵彈劾蔡京;第三路最是劍走偏鋒,卻也殺傷力最大由皇帝最為寵信的道士出麵,密奏皇帝,說是太陽中出現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則不祥。徽宗相當驚恐,蔡京屢次求見均被拒之門外。於是,蔡京上表求退,皇帝立即下旨,同意他以太師致仕,貶為太一宮使,並進而將其貶居杭州。


    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童貫晉升為檢校太尉,獲得武官最高職位。也是這一年的同一個時刻,童貫在皇帝的支持下,做了一件迄今為止,前無古人的大事,他以副大使的身份,代表皇帝與國家出使遼國。據說,這件事情是童貫策劃的。原因是此階段西線無戰事,童貫靜極思動,想到東北方的遼國去看看是否有什麽機會。


    盡管此時童貫如日中天,然而,畢竟這是代表皇帝與國家出使外國。因此,還是有大臣提出疑義,認為以一個生理不健全的人代表皇帝出使,實在有礙觀瞻,會讓人小看為偌大一個國家無人可派。誰知,徽宗皇帝不作如是想,他相當以童貫為驕傲:“契丹人聽說我國有一個童貫,屢屢打勝仗,很想見識一下。正好就此派他去考察考察遼國的情形。”於是,把他的官職加為檢校太尉,以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正使,以太尉童貫為副使,前往遼國進行國事訪問。從中可以看出徽宗皇帝那浪漫而輕佻的性格,他不大會讓自己被世俗的、傳統的、刻板的東西所束縛。然而徽宗皇帝的這一次浪漫,為帝國的滅頂之災和千萬人的家破人亡,埋下了意味深長的伏筆,那是後話。


    不久,童貫終於得到了開府儀同三司這個崇高的職銜,這也是一項打破曆史傳統的安排,就是說,也是前不見古人的。又不久,童貫受命領樞密院事,成為全國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軍事首長,開了宦官主持樞密院之先河。然後,拜太傅,封涇國公爵。就此,童貫位極人臣,輝煌燦爛。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稱童貫為“媼相”。到了此時,至少蔡京心裏肯定是明白了童貫的厲害,知道了自己與這個老宦官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是不同的。


    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卻並沒有收複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而且他的後繼者們,也沒有收複。於是,這個燕雲十六州就成了宋朝統治者的一塊心病,到了宋神宗這裏時,他甚至許下了“複全燕之地者,雖異姓,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諾言,可惜他是看不到了,但這個諾言卻成了遺訓傳了下去。


    而這個童貫,就很厚顏無恥地鑽了宋神宗這條遺訓的空子。


    宣和四年(1122年),宋朝看著以前不可一世的遼國被剛剛崛起的金國打得還手之力,躍躍欲試,也想去摟一下。就和金國聯盟約定一起攻遼。在宋朝看來,這時候打遼國還不是手到擒來,妥妥的美差事啊,於是童貫毫無懸念地成了帶頭人,率領著二十萬宋軍浩浩蕩蕩去攻打遼國的燕京。結果沒成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宋軍大敗。


    而這時候,狗血的事發生了。童貫居然厚顏無恥請求盟軍金國代為攻遼,等到拿下燕京後,又給了金國人百萬貫巨款的的辛苦費,贖迴了燕京等地,然後迴報宋徽宗說這次北伐大獲全勝,順利收複失地。


    這個宋徽宗也是個糊塗蟲,居然信了童貫的話。再一想到祖宗沒完成的事業在自己手中完成了,簡直有種自比“秦皇漢武”的豪氣。於是,他很自覺地遵守了宋神宗的遺訓。在宣和七年,宋徽宗下詔冊封71歲高齡的童貫為“廣陽郡王”,讓這位“童公公”成為了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王的太監。


    童貫下場


    當然,童貫這位王爺也沒當幾天。因為同年,金國人就入侵了宋朝。在危機之時,宋徽宗來了波迷之操作——他將皇位傳給了兒子趙桓,即曆史上的宋欽宗。


    這位宋欽宗估計也是平時瞅著童貫不順眼,一朝登位,就拿著清除奸佞的名頭要對付童貫。於是,童貫的王爺還沒當幾天,就先是被貶官,然後發配充軍,最後直接斬首示眾。


    說實在的,的確是人家童貫怯弱無能嗎?嗬嗬,懂的人都懂!


    那兩個生理和心理上都軟弱無能的父子倆!


    父承子業,穩打穩的,不管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