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名將還曾大敗薛仁貴!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到吐蕃,人們最先想到可能是金庸小說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曆史上曾經入藏和親的文成公主,以及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等人。由於曆史資料的缺乏,以及吐蕃偏居一隅,遠離中原王朝,使得現代的人們對這個在神秘雪域上的帝國知之甚少。
根據西藏傳說,大約在公元前127年的時候,吐蕃各部迎立聶赤讚布為讚普(王),到唐太宗時期,鬆讚幹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並於638年派遣祿東讚至長安迎娶文成公主。650年鬆讚幹布死後,其孫芒鬆芒讚繼位,吐蕃由祿東讚及其兒子輔政,此後吐蕃開始對外擴張,唐蕃不斷發生戰爭,期間吐蕃有一位名將,先後擊敗唐朝的薛仁貴、王孝傑、婁師德等名將,讓強盛時期的大唐王朝畏懼三十年之久!
在新舊唐書中,他的名字被叫做:論欽陵,實際上“論”是官名,《資治通鑒》中稱他為起政,他的藏文全名叫噶爾·欽陵讚卓(為方便起見,本文統一稱為欽陵)。欽陵出身吐蕃官宦世家噶爾氏的家族中,他是大論(相當於丞相)祿東讚的次子,年輕時欽陵曾在長安為人質,熟悉唐朝國情、軍力。
667年祿東讚病死,欽陵的大哥讚悉若繼任大論,執掌國政,而欽陵兄弟則把持著各地的兵權,其中欽陵負責管理吐穀渾(青海)一帶。
670年吐蕃大軍北上,攻下了唐朝在西域的設置的安西四鎮,將大唐的勢力一舉驅逐出西域。吐蕃東占吐穀渾,西占西域,嚴重威脅了唐朝的西部邊防。為此唐朝中央決定采取行動,同年4月唐高宗任命名將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郭待封為副將,以“護送護吐穀渾王還國”的名義,率領10萬人(有人考證為5萬)出試圖一舉消滅吐蕃。
欽陵采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策略,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條件。而薛仁貴也深知此戰不易,運糧困難需速戰速決,於是命令副將郭待封率領2萬人看守輜重,在大非嶺憑險置柵,構築工事。薛仁貴則率領8萬人出擊,在河口地區擊敗一支吐蕃軍隊。但郭待封卻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反而率領軍隊徐進。結果遭遇欽陵的20萬大軍,唐軍潰不成軍,輜重糧草全部丟失。
薛仁貴得知消息後,隻得率軍撤到大非川,卻遭遇欽陵40萬大軍的包圍,最終唐軍全軍覆滅,隻有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員將領在與欽陵約和後才得以生還,欽陵從此威名遠震,而薛仁貴三人全被削職為民。(吐蕃軍隊人數可能有水分,略有誇大,但絕對還是多於唐軍的)
此後趁吐蕃整頓內政之機,唐軍又收複了安西四鎮,678年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統兵18萬河源出擊吐蕃,欽陵率兵在青海湖一帶迎擊。交戰中,唐軍先鋒劉審禮與吐蕃展開激戰,而主將李靜玄竟然被嚇得按兵不動,聽聞前鋒失敗,率軍倉皇逃跑,途中又被吐蕃軍隊擊敗,幸虧唐將偏將黑齒常之率軍死戰,李敬玄才得以脫身。
此後欽陵率軍重新占領安西四鎮,685年欽陵接替哥哥擔任大論之職,此時吐蕃國力空前強大,“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689年執掌朝政的武則天不甘心失敗,派遣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閻溫古為副將,率軍從西域攻擊吐蕃,論欽陵率軍在寅識迦河邊迎戰。唐軍初勝後敗,副將閻溫古逗留不進,加之天氣寒冷,唐軍大敗。武則天大怒將韋待價流放,閻溫古斬首。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雖然吐蕃國立空前強大,但連年的戰爭使吐蕃的一些屬國感到不滿,一些部落紛紛投奔唐朝,欽陵忙於整理內政,無暇顧及。武則天趁機派遣熟悉吐蕃國情的王孝傑率軍大敗吐蕃軍隊,重新收複安西四鎮。
在西域的大捷讓武則天萌生了徹底擊潰吐蕃的念頭,696年3月武則天任命王孝傑為肅邊道大總管,婁師德為副將率軍討伐吐蕃。欽陵、讚婆(欽陵三弟,藏文名噶爾·政讚臧頓)則率軍在洮州(甘肅臨潭縣)的素羅汗山與周軍(武則天此時已經稱帝,改國號為周)展開激戰,結果吐蕃大獲全勝,欽陵再一次威名遠震。經此一戰,武則天也放棄了消滅吐蕃的想法,雙方開始議和。
正所謂“功高則震主”,此時的讚普赤都鬆(芒鬆芒讚之子)也已成人,對功勳卓著的欽陵兄弟十分猜忌,698年讚普以狩獵為名,集合軍隊殺死欽陵黨羽2000多人,並召欽陵。欽陵自知大禍臨頭,於是擁兵自重。699年讚普率軍討伐,結果欽陵的軍隊忠於讚普,未戰先潰,無奈之下欽陵選擇了自殺。
和中原王朝的諸多名將一樣,欽陵這位吐蕃第一名將沒有死在敵人的刀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裏。值得一提的是,當欽陵悲慘的結束自己生命時,他的弟弟婆讚、兒子論弓仁(藏文名莽布支)卻投奔唐朝。
武則天得知此事後大喜,封讚婆為特進、輔國大將軍、歸德郡王,封論弓仁為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皆賜鐵券,成為武周在西域的得力幹將。論弓仁的後代改用漢名,成為“論”姓的始祖。而此後論氏子孫都位列高官,統領軍隊,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朱泚之亂等戰爭,扞衛著風雨飄搖中的大唐王朝。
而論欽陵死後,吐蕃國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在與武周的數次戰鬥中都失利,赤都鬆讚普不得不向武則天求和。此後唐中宗李顯複位,於707年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赤德鬆之子),唐朝和吐蕃的關係再度和緩。
根據西藏傳說,大約在公元前127年的時候,吐蕃各部迎立聶赤讚布為讚普(王),到唐太宗時期,鬆讚幹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並於638年派遣祿東讚至長安迎娶文成公主。650年鬆讚幹布死後,其孫芒鬆芒讚繼位,吐蕃由祿東讚及其兒子輔政,此後吐蕃開始對外擴張,唐蕃不斷發生戰爭,期間吐蕃有一位名將,先後擊敗唐朝的薛仁貴、王孝傑、婁師德等名將,讓強盛時期的大唐王朝畏懼三十年之久!
在新舊唐書中,他的名字被叫做:論欽陵,實際上“論”是官名,《資治通鑒》中稱他為起政,他的藏文全名叫噶爾·欽陵讚卓(為方便起見,本文統一稱為欽陵)。欽陵出身吐蕃官宦世家噶爾氏的家族中,他是大論(相當於丞相)祿東讚的次子,年輕時欽陵曾在長安為人質,熟悉唐朝國情、軍力。
667年祿東讚病死,欽陵的大哥讚悉若繼任大論,執掌國政,而欽陵兄弟則把持著各地的兵權,其中欽陵負責管理吐穀渾(青海)一帶。
670年吐蕃大軍北上,攻下了唐朝在西域的設置的安西四鎮,將大唐的勢力一舉驅逐出西域。吐蕃東占吐穀渾,西占西域,嚴重威脅了唐朝的西部邊防。為此唐朝中央決定采取行動,同年4月唐高宗任命名將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郭待封為副將,以“護送護吐穀渾王還國”的名義,率領10萬人(有人考證為5萬)出試圖一舉消滅吐蕃。
欽陵采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策略,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條件。而薛仁貴也深知此戰不易,運糧困難需速戰速決,於是命令副將郭待封率領2萬人看守輜重,在大非嶺憑險置柵,構築工事。薛仁貴則率領8萬人出擊,在河口地區擊敗一支吐蕃軍隊。但郭待封卻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反而率領軍隊徐進。結果遭遇欽陵的20萬大軍,唐軍潰不成軍,輜重糧草全部丟失。
薛仁貴得知消息後,隻得率軍撤到大非川,卻遭遇欽陵40萬大軍的包圍,最終唐軍全軍覆滅,隻有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員將領在與欽陵約和後才得以生還,欽陵從此威名遠震,而薛仁貴三人全被削職為民。(吐蕃軍隊人數可能有水分,略有誇大,但絕對還是多於唐軍的)
此後趁吐蕃整頓內政之機,唐軍又收複了安西四鎮,678年唐高宗任命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統兵18萬河源出擊吐蕃,欽陵率兵在青海湖一帶迎擊。交戰中,唐軍先鋒劉審禮與吐蕃展開激戰,而主將李靜玄竟然被嚇得按兵不動,聽聞前鋒失敗,率軍倉皇逃跑,途中又被吐蕃軍隊擊敗,幸虧唐將偏將黑齒常之率軍死戰,李敬玄才得以脫身。
此後欽陵率軍重新占領安西四鎮,685年欽陵接替哥哥擔任大論之職,此時吐蕃國力空前強大,“自漢、魏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689年執掌朝政的武則天不甘心失敗,派遣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閻溫古為副將,率軍從西域攻擊吐蕃,論欽陵率軍在寅識迦河邊迎戰。唐軍初勝後敗,副將閻溫古逗留不進,加之天氣寒冷,唐軍大敗。武則天大怒將韋待價流放,閻溫古斬首。
經過幾十年的征戰,雖然吐蕃國立空前強大,但連年的戰爭使吐蕃的一些屬國感到不滿,一些部落紛紛投奔唐朝,欽陵忙於整理內政,無暇顧及。武則天趁機派遣熟悉吐蕃國情的王孝傑率軍大敗吐蕃軍隊,重新收複安西四鎮。
在西域的大捷讓武則天萌生了徹底擊潰吐蕃的念頭,696年3月武則天任命王孝傑為肅邊道大總管,婁師德為副將率軍討伐吐蕃。欽陵、讚婆(欽陵三弟,藏文名噶爾·政讚臧頓)則率軍在洮州(甘肅臨潭縣)的素羅汗山與周軍(武則天此時已經稱帝,改國號為周)展開激戰,結果吐蕃大獲全勝,欽陵再一次威名遠震。經此一戰,武則天也放棄了消滅吐蕃的想法,雙方開始議和。
正所謂“功高則震主”,此時的讚普赤都鬆(芒鬆芒讚之子)也已成人,對功勳卓著的欽陵兄弟十分猜忌,698年讚普以狩獵為名,集合軍隊殺死欽陵黨羽2000多人,並召欽陵。欽陵自知大禍臨頭,於是擁兵自重。699年讚普率軍討伐,結果欽陵的軍隊忠於讚普,未戰先潰,無奈之下欽陵選擇了自殺。
和中原王朝的諸多名將一樣,欽陵這位吐蕃第一名將沒有死在敵人的刀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裏。值得一提的是,當欽陵悲慘的結束自己生命時,他的弟弟婆讚、兒子論弓仁(藏文名莽布支)卻投奔唐朝。
武則天得知此事後大喜,封讚婆為特進、輔國大將軍、歸德郡王,封論弓仁為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皆賜鐵券,成為武周在西域的得力幹將。論弓仁的後代改用漢名,成為“論”姓的始祖。而此後論氏子孫都位列高官,統領軍隊,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朱泚之亂等戰爭,扞衛著風雨飄搖中的大唐王朝。
而論欽陵死後,吐蕃國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在與武周的數次戰鬥中都失利,赤都鬆讚普不得不向武則天求和。此後唐中宗李顯複位,於707年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尺帶珠丹(赤德鬆之子),唐朝和吐蕃的關係再度和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