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


    這是《鹿樵紀聞》中記載的兩句詩,出自於明朝南京的一個乞丐之手。當時清軍大軍南下,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朝廷頃刻之間崩潰瓦解。原先高車駟馬、峨冠博帶的朝廷大臣們,除了寥寥可數的幾人以身殉國,其他人大都要麽屈膝投降,要麽倉皇逃跑,置聖賢教誨和忠義廉恥與不顧,種種醜態,連要飯的乞丐都看不過眼,寫下這首詩譏諷他們。


    明朝覆滅之際,翻天覆地的巨變,成為衡量明朝官員品行的試金石。原先德高望重、名滿天下的朝廷重臣們,如錢謙益、洪承疇等人,深受皇恩卻臨危變節,為了苟全性命,當了可恥的叛徒和漢奸。而很多默默無聞、屈居下僚的小官吏,卻寧死不降,以死報國。如南明戶部主事黃端伯,在清兵入城後,他在家門上寫下幾個大字:大明戶部主事黃端伯不降!


    連清朝豫親王多鐸都對他的氣節佩服不已。


    更為離奇的是,有一個在明朝聲名狼藉的貪官,平時為正人君子所不齒,但在國破家亡之際,他做了一件事,震撼世人。此人就是明朝大臣朱大典。


    朱大典,浙江金華人,出身貧苦,一度棲身破廟。但他胸懷大誌,酷愛讀書,因家裏太窮,連上私塾的錢都出不起,於是經常站到村裏私塾的窗戶下麵,隔窗偷聽。就這樣,朱大典靠著“偷師”和自學,於萬曆四十四年考取進士,成為大明朝的官吏。


    朱大典從山東某地一個七品知縣做起,一步步升任兵科給事中、福建按察使、山東巡撫、漕運總督、鳳廬巡撫等職務。他在任期間,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善於用兵。當時明朝已經進入末期,內憂外患,刀兵四起,朱大典雖是文人出身,卻膽勇過人,曉暢兵機,是個將帥之才。在福建期間,他率兵屢次挫敗荷蘭“紅毛番”的進攻,在山東期間,軍閥孔有德起兵叛亂,縱橫劫掠,無人可敵,最後卻被文臣朱大典殺得丟盔棄甲。


    朱大典為官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貪婪成性,是個名副其實的貪官。史料《東南紀事》記載,他在任鳳廬巡撫期間,貪婪兇暴,千方百計搜刮勒索民財,婪索財賄,其窮兇極惡之狀,被人形容為“乳虎蒼鷹”,“四府僚屬,囊橐皆盡,人擬其富可敵國”,靠貪墨積累億萬資財,是明末數一數二的大貪官。崇禎十六年,朱大典遭到禦史彈劾,丟官罷職,迴到老家金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明朝危亡之際,貪官朱大典的表現卻讓人始料未及。


    《東南紀事》記載,隆武元年,清軍揮師南下,經略江南。麵對清朝大兵壓境,朱大典一不跑二不降,散盡家財,招兵買馬聚草屯糧,購置器械火藥,組織起一支隊伍,守土自保。此時成立不久的南明弘光朝廷已經覆滅,南明隆武帝在福建繼位,授予朱大典文華殿大學士的頭銜,讓他負責擔任浙江金華一帶的防禦守備。朱大典慨然領命,決心與清朝死戰到底。


    《南明史》記載,隆武二年六月二十三,清朝親王博洛率領大軍包圍金華城。清將先派人送來招降書信,朱大典毀書斬使,決不投降。清兵隨後大舉進攻金華,朱大典打仗果真有一套,在無任何外援的情況下,死守孤城二十多天,清軍傷亡慘重,始終不能破城。清軍援軍源源不斷而來,還帶來大量火炮,日夜攻打。金華城守軍漸漸傷亡殆盡,糧盡援絕,憑著一腔忠義之心做著最後的苦鬥。


    七月十六,清軍攻破金華。朱大典抱定必死之心,別無他念。但他忽然想起火藥局中還殘留有大量火藥,若留下來被清軍所用,豈不是白白便宜了他們。於是他和總兵何武、副總兵吳邦睿三人,來到火藥局,把殘存的火藥集中到一起,然後把火藥桶綁在身上。他的十幾個隨從也要隨他一起赴死,被他厲聲嗬斥:“速去!吾將有事!”


    把他們驅散後,舉火引燃火藥,一聲驚天動地轟鳴,朱大典等人粉身碎骨,隻留下浩然之氣長存人間。


    朱大典以身殉國的壯烈事跡,傳遍天下。戰火中幸存下來的金華百姓,論及朱大典之死無不懷念。朱大典當年棲身的破廟被修葺一新,四時祭拜,他當年苦讀詩書的地方,建立了“朱大典讀書處”的石碑,遺跡至今尚存。清朝編修《明史》時,對朱大典的勇氣和氣節也十分敬佩,稱讚他“浙東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乾隆四十二年,朝廷為提倡忠孝節義,在金華雙溪驛修建青石牌坊一座。


    從貪官朱大典的慷慨赴死,人性複雜由此可見一斑。朱大典雖有過貪墨劣跡,但在國破家亡之際,卻能舍生取義,保全氣節,從這一點來看不失為一個忠臣。


    國破家亡之時,總有人站出來為國而戰!!!


    祖國萬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