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猛老丈人!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神氣的老丈人:給三個皇帝當嶽父的風雲人物
自古養女都想嫁個好的人家,在中國古代,如果能嫁給一國之君,便是祖墳冒了青煙,全家燒高香了!
據算命先生說,誰是娘娘的命,便是極言其命帶富貴。也許有人要說那種被打入冷宮的日子是多麽淒苦辛酸,後宮的勾心鬥角又如何讓人膽寒,但“一朝選入君王側”仍為許多人夢寐以求。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曆史上各朝各代的貪官,明知將來有身陷囹圄誅滅九族的可能,卻還是不顧死活地前赴後繼著,一樣的道理。其實就算是嫁給普通人家,一樣會有三妻四妾爭寵的煩惱。人們在設想未來時,總是看到光明的一麵,比如皇帝專寵自己,比如有一天榮登皇後寶座。沒有誰進宮就是想奔冷宮去的。楊貴妃結局再慘,她也不會後悔進宮,如果上天再給她一次重來的機會,我想她會說四個字:我還入宮。但笑話說畢竟是後來的事。“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應該反映的也是一種現狀。
老丈人牛不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女兒嫁得好不好,嫁給皇上又被封後,老爹就是國丈。皇上的嶽父,肯定是牛得不能再牛了。不光老丈人牛,一家子都跟著牛。這樣一來,老丈人選女婿便要有眼光了,東床快婿將來能否出息,這需要敏銳的判斷力。
獨孤信,他牛就牛在他給他的三個女兒挑了三個好女婿,最後三個女兒都被尊為皇後,而且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後。
皇帝的老丈人已是別人無法比的,“三朝國丈”更是絕無僅有,堪稱史上最牛的“老丈人”了……。
三個女兒相繼封為三國皇後的奇男子
獨孤信(503-557),本名獨孤如願,鮮卑族人,中國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雲中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拜大司馬,進封衛國公。史稱其“美容儀,善騎射”。獨孤信的女兒中有三個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後。
其三女相繼封為三國皇後:
長女獨孤氏(本名不詳),北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妻,追封為明敬皇後;
四女獨孤氏(本名不詳),唐高祖李淵之父李炳妻,追封為元貞皇後;
七女獨孤伽羅,隋文帝楊堅之文獻皇後。
曆史上所謂的三位獨孤皇後就是上述這三位:北周明敬皇後,隋文獻皇後,唐元貞皇後(追封)。她們係同父所生,這在曆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準備率軍攻伐駐紮在晉陽的高歡,下詔戒嚴,聲稱要南伐梁國。又和斛斯椿征發河南諸州兵馬,在洛陽近郊進行大閱兵。為了麻痹高歡,他密詔給高歡說要帶兵攻打關西的宇文泰和賀撥勝。高歡何等人,他馬上迴複,說自己屬下五路兵馬共二十二萬已出發,助援皇帝征討,並清除朝中奸佞。孝武帝此時不得不和高歡攤牌,兩軍在黃河兩岸對持。兩軍未交鋒,孝武帝一方已有賈顯智、田怙等人暗中約降,高歡很快就率軍渡河。
魏孝武帝慌忙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有的講要奔依梁國,有的講南依賀撥勝,有的講西就宇文泰,有的講守洛口死戰,眾口紛紛,不能定奪。朝臣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從軍中跑至孝武帝處,欺騙皇帝說高歡軍隊已經逼近。孝武帝又驚又急,一麵派人召斛斯椿還軍,一麵帶著幾個本家王爺率五千兵馬準備出逃。大家暗中知道皇帝要西逃,夜裏就跑了大半。惟獨武衛將軍獨狐信單騎追隨皇帝。試想,成千上萬的人馬往洛陽方向跑,惟獨獨狐信一人隻身匹馬逆向而追,情景感人至深。
孝武帝歎道:“將軍您辭父母、拋妻棄子跟隨我,‘世亂識忠臣’,此言不虛啊。”天日昭昭,這位風度翩翩、忠心耿耿的奇男子最後雖為宇文泰所害,但後代榮寵無比:長女為周明敬皇後,四女為元貞皇後,七女為隋文帝皇後。北周、隋、唐三朝天子均是他的後人,諸子也加官進爵,門庭赫赫。
如果我們說潘安他們以貌美娛人,在文苑上小有成,卻難在政治舞台上有多大建樹;特別是衛夫子,他除了貌美的記錄外,其它無一記載,且一直處在美男的逃生狀態,在顛沛流離中鬱鬱不樂被看殺。
但獨狐信不同於他們,首先是他的戰功赫赫。北魏時期孝文帝全麵漢化改革,用計遷都洛陽,此舉導致了一群貴族子弟的六鎮起義。獨孤信此時嶄露頭角。後被朝中重臣爾朱榮看中。他發現這位少年不僅相貌堂堂,而且善射,並委以重任,從此軍中有了一個“美容儀、善騎射”的“獨孤郎”。與他同時來的投奔者可稱之為梟雄的高歡(東魏的創立者),則做了一名帳下小卒,可見以貌取人,中國古以有之,不足為怪。他先後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仆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這麽多官職,皆非追封,如此亂世,沒有戰功,難以一路遷升的。
他的政治眼光獨到,政治本身是場賭博,沒有誰是永遠的贏家。當時,高歡與宇文泰的勢均力敵,走與留其實是要賭一定政治智慧的。當時,成千上萬的人往洛陽方向奔跑,惟獨狐信隻身一人逆向而追。他在爾朱榮滅門之後,高歡新貴崛起之時,依然不改初衷,要北魏傀儡孝武帝同進退。
可憐的北魏孝武帝逃出虎口,卻又落入宇文泰的狼窩。但對獨狐信來說並非什麽壞事情。宇文泰是他幼年時的朋友,他曾被授意去接管軍隊時,宇文泰已經成了當然統帥,他毫無怨恨之意地返迴。這些為他今後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
宇文泰要取北魏而代之。北魏氣數己盡,獨孤信自然隻能順水推舟。宇文泰效法周文王,讓其子來改朝換代(篡權者往往弄得冠冕堂皇,曹操也是這樣效法的)。獨孤信在宇文泰死後被定為八大柱國大將軍,自然深得宇文泰的信任。
獨孤信聯姻的眼光何其了得。宇文泰為了更深一層讓獨孤信為自所用,讓獨孤信長女與長子宇文毓聯姻。可惜獨孤信女婿宇文毓生性軟弱,長女未享受皇後之福,成為皇後三個月時一病而夭。這一短暫的皇後生涯,卻給獨孤信在中國第一嶽父地位上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二個女婿乃是楊堅,眾所周知的隋朝開國之君。獨孤信養育出了曆史上著名的皇後——獨孤珈羅。
楊堅之父楊忠,曾是獨孤信的部屬,兩家有世交之情。如果說大女嫁給宇文泰長子,有某種被動的成份在的話,小女14歲嫁給楊堅,主動權則在獨孤信之手。
據說鑒於大女婿的軟弱,他要把小女嫁給陽剛之氣十足的楊家。還有另一說,楊堅有異相,玉柱灌頂。通俗地說法是鼻梁長到了額頭之上。此人被判斷今後必大富大貴。盡管小女尚幼,獨孤信不得不提早下手,親自安排了這次婚姻。
日子平靜地過了幾十年。獨孤信的外孫女楊麗華複又嫁給北周的宇文家,成為天元皇後(四大皇後之一),這是題外話。
順便說一下獨孤家的小女獨孤伽羅,是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後。先是鼓動大夫篡權,楊堅篡位後,每次臨朝皇後必守在屏風之後,把持朝政。史書這樣記載楊文帝“帝寵憚(又愛又怕)”。楊文帝臨幸了一位宮女,她在文帝上朝時將殺之。氣得文帝離家出走。當然,廢長立幼,使隋之江山淪為四姐之子李淵之手,她亦功不可沒。
再說李淵之母,這位元貞皇後。盡管史上少有記載,她的皇後亦是李淵追封的。這同樣不會抹煞獨孤信第一嶽父的曆史地位。想想看,中國曆史強大的王朝,外甥是太上皇李淵,外孫則是天可汗,整個唐李王朝是他獨孤家族的血統的延續。所以,史家稱唐李王朝,總會補提一句,有鮮卑血流。他們不知是在扼腕歎息呢?還是以為兩種血統嫁接的王朝才有強勁的生命力。總之,大漢族主義者的心情尤其複雜。
三朝國丈,把他推到一個曆史高度。
1980年,陝西地區的一位少年,在野地裏發現了一個14方的煤精印(是鍺煤的一種,堅固而細膩),8棱多麵體,5種格式,47個古篆字,各種稱謂之印。少年交給了縣文化館。文化館一時難以判斷為何物,用紙包上隨手而放。幾年以後,一群文物工作者查看文物時,其中有位篆刻家驚唿:“獨孤信的印。”
獨狐信在千餘年後不甘寂寞地冒了出來,任世人評說。
獨孤信在魏分東西之際毅然舍家為國,選擇西魏。此後,他苦苦跟隨宇文泰達幾十年之久,為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竭誠盡忠。正是在獨孤信這樣一批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勢力不斷增大,羽翼日漸豐滿,使得西魏政權最終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獨孤信也因此從西魏末相變為北周開國元勳。
隻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曆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卓,功勳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
不過在其身前身後,有三個女兒先後封為皇後,諸子亦加官進爵,正如《北史》所謂“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這也許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獨孤信,出生在一個小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願。說到這個人,偶不得不囉嗦一下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著名的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將都城從平城(山西大同)南遷到了洛陽。此後北方的六個軍事重鎮變得不重要了。從前鎮守六鎮的全是貴族子弟,現在新添的盡是些流放犯。少爺兵們眼見工資獎金一月比一月少,最後落得跟流放的一個待遇,能不惱火嗎!大唿造反有理,六鎮相繼叛亂。
千萬別小看了這場起義,北齊高氏,北周宇文氏,統一中國的隋朝楊氏,建立大唐盛世的李氏,全是在六鎮烽火中打出頭的。大帥哥獨孤如願也如這般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起義第一輪,獨孤如願站在朝廷這邊,跟著親政府的賀拔氏父子殺死了起義將領衛可孤,出了點小名氣。起義第二輪中,不知怎麽地進了葛榮領導的反政府武裝。
後來葛榮失敗,獨孤如願跟著大夥一塊兒被權臣爾朱榮收編。別抱怨他老是換主子,打來打去的那些將軍們全不是好東西,小兵用不著講什麽主義,誰給飯吃就跟誰,人人如此。從後來的發展可看出獨孤如願不但無反骨,反而是個很講義氣的人。爾朱榮見小夥子精於騎射,一表人才,立馬提拔為別將。人長得醒目就是好,同樣從葛榮那裏投奔爾朱榮的高歡,因為形容顦顇,不起眼,隻能充帳下隨卒一名。高歡一世梟雄,當年卻吃過以貌取人的虧。
這時候獨孤如願才二十來歲,在軍中人稱“獨孤郎”,講究修飾打扮,又喜歡耍帥,曾在陣前匹馬挑戰,力擒敵將。單挑本來就少,這一迴還是帥哥出陣,又有曆史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嗬嗬,可惜沒有錄像。
正當獨孤如願戰場得意,一路升遷之時,政壇風雲變幻,爾朱氏滅門,新一代權臣高歡崛起。北魏皇帝不甘心做傀儡,想跟賀拔氏合夥除掉高歡。眼看箭在弦上,一觸即發。高歡搞了個反間計,挑唆了個笨蛋害死賀拔嶽。賀拔氏忙派獨孤如願去接管賀拔嶽的軍隊。
獨孤如願走到關中,發現那些兵士們已經給自己找好了個統帥,一看居然是小時候一塊玩的黑獺。老相識,一切都好說,如願便又迴洛陽去了。黑獺,大名宇文泰,管了幾個兵,野心倏——一下子衝上天了。得到皇帝的正式承認後便在關中盤踞下來當軍閥,不聽高歡指手畫腳。
北魏皇帝對高歡忍無可忍,西奔投靠宇文泰。獨孤如願一聽到消息,老爹老媽老婆孩子全顧不上了,單騎追隨而去。因為對老東家賀拔氏遭遇感到不平?還是出於跟黑獺的義氣?真有非走不可的理由嗎?以至於拋家棄子,從此天各一方,生死永別。
留?
走?
一個政治賭局。每個人都要從“高歡”和“宇文泰”之間選一個投注。
當時高歡無論在哪方麵都是占優勢的,西遷路上,不少人半道折迴。就是賀拔氏的當家賀拔勝也是騎牆態度。用事後諸葛亮的眼睛來看,獨孤如願投得多麽正確!在宇文泰扶持起來的西魏基礎上,發展出北周,隋,跟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唐。隋朝的建立者是獨孤如願的女婿楊堅,唐朝的建立者是獨孤如願的外孫李淵。瞧人家獨孤將軍什麽眼光!瞧人家什麽氣運!
從此獨孤如願為宇文家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其中也曾因為打了敗仗跑到江南梁朝休養。三年後,梁武帝準他北上,問他是否會去父母生活的山東(指高歡領導的東魏),獨孤如願答得坦蕩:事君無二。一心一意,繼續給宇文氏賣命。獨孤如願頗有謀略,最冒尖處是在文治方麵。到秦州(今天水)任刺史時,人家幾年裹不清楚的案子,他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政通人和,經濟繁榮,遠近跑來歸附的流民有數萬家之多。某日,獨孤如願到郊外打獵,等到晚霞滿天,策馬迴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側戴帽子。
偶還找了個關於他的故事,釀古井貢酒的那口井,之所以好,就是因為獨孤如願曾經丟了把劍進去。沾上美男子的味道,水質不同凡響。宇文泰見獨孤如願信著遐邇,能服眾心,特特給他賜名為“信”。任命為八大柱國之一 (翻譯作政治局常 委,行嗎?)。宇文泰死後,八大柱國中的宇文護獨攬朝政。大臣趙貴想與獨孤信合謀,幹掉宇文護, 還權給宇文泰的兒子。獨孤信說要考慮考慮。這一猶豫,宇文護的毒酒就送上門來了。
唐朝人說獨孤信雖禍及自身,卻惠及子孫。事實上他是個重事業不重家庭的人。如此人物,如此結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人能全?獨孤信在曆史上最出名的事當數生出了三國皇後。他西奔後三十出頭,又娶妻納妾,養了六子七女,厲害的是六個兒子全是正妻郭氏所生。看來獨孤郎的心也有所屬處。長女嫁給宇文泰的長子,四女嫁到李家,七女嫁給楊家,後來都是皇後(李淵母親的皇後頭銜是死後被兒子封的),楊廣,李淵,全都是他外孫。
自古養女都想嫁個好的人家,在中國古代,如果能嫁給一國之君,便是祖墳冒了青煙,全家燒高香了!
據算命先生說,誰是娘娘的命,便是極言其命帶富貴。也許有人要說那種被打入冷宮的日子是多麽淒苦辛酸,後宮的勾心鬥角又如何讓人膽寒,但“一朝選入君王側”仍為許多人夢寐以求。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曆史上各朝各代的貪官,明知將來有身陷囹圄誅滅九族的可能,卻還是不顧死活地前赴後繼著,一樣的道理。其實就算是嫁給普通人家,一樣會有三妻四妾爭寵的煩惱。人們在設想未來時,總是看到光明的一麵,比如皇帝專寵自己,比如有一天榮登皇後寶座。沒有誰進宮就是想奔冷宮去的。楊貴妃結局再慘,她也不會後悔進宮,如果上天再給她一次重來的機會,我想她會說四個字:我還入宮。但笑話說畢竟是後來的事。“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應該反映的也是一種現狀。
老丈人牛不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女兒嫁得好不好,嫁給皇上又被封後,老爹就是國丈。皇上的嶽父,肯定是牛得不能再牛了。不光老丈人牛,一家子都跟著牛。這樣一來,老丈人選女婿便要有眼光了,東床快婿將來能否出息,這需要敏銳的判斷力。
獨孤信,他牛就牛在他給他的三個女兒挑了三個好女婿,最後三個女兒都被尊為皇後,而且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後。
皇帝的老丈人已是別人無法比的,“三朝國丈”更是絕無僅有,堪稱史上最牛的“老丈人”了……。
三個女兒相繼封為三國皇後的奇男子
獨孤信(503-557),本名獨孤如願,鮮卑族人,中國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雲中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拜大司馬,進封衛國公。史稱其“美容儀,善騎射”。獨孤信的女兒中有三個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後。
其三女相繼封為三國皇後:
長女獨孤氏(本名不詳),北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妻,追封為明敬皇後;
四女獨孤氏(本名不詳),唐高祖李淵之父李炳妻,追封為元貞皇後;
七女獨孤伽羅,隋文帝楊堅之文獻皇後。
曆史上所謂的三位獨孤皇後就是上述這三位:北周明敬皇後,隋文獻皇後,唐元貞皇後(追封)。她們係同父所生,這在曆史上實屬罕見。這位三朝國丈就是西魏宰輔獨孤信。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準備率軍攻伐駐紮在晉陽的高歡,下詔戒嚴,聲稱要南伐梁國。又和斛斯椿征發河南諸州兵馬,在洛陽近郊進行大閱兵。為了麻痹高歡,他密詔給高歡說要帶兵攻打關西的宇文泰和賀撥勝。高歡何等人,他馬上迴複,說自己屬下五路兵馬共二十二萬已出發,助援皇帝征討,並清除朝中奸佞。孝武帝此時不得不和高歡攤牌,兩軍在黃河兩岸對持。兩軍未交鋒,孝武帝一方已有賈顯智、田怙等人暗中約降,高歡很快就率軍渡河。
魏孝武帝慌忙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有的講要奔依梁國,有的講南依賀撥勝,有的講西就宇文泰,有的講守洛口死戰,眾口紛紛,不能定奪。朝臣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從軍中跑至孝武帝處,欺騙皇帝說高歡軍隊已經逼近。孝武帝又驚又急,一麵派人召斛斯椿還軍,一麵帶著幾個本家王爺率五千兵馬準備出逃。大家暗中知道皇帝要西逃,夜裏就跑了大半。惟獨武衛將軍獨狐信單騎追隨皇帝。試想,成千上萬的人馬往洛陽方向跑,惟獨獨狐信一人隻身匹馬逆向而追,情景感人至深。
孝武帝歎道:“將軍您辭父母、拋妻棄子跟隨我,‘世亂識忠臣’,此言不虛啊。”天日昭昭,這位風度翩翩、忠心耿耿的奇男子最後雖為宇文泰所害,但後代榮寵無比:長女為周明敬皇後,四女為元貞皇後,七女為隋文帝皇後。北周、隋、唐三朝天子均是他的後人,諸子也加官進爵,門庭赫赫。
如果我們說潘安他們以貌美娛人,在文苑上小有成,卻難在政治舞台上有多大建樹;特別是衛夫子,他除了貌美的記錄外,其它無一記載,且一直處在美男的逃生狀態,在顛沛流離中鬱鬱不樂被看殺。
但獨狐信不同於他們,首先是他的戰功赫赫。北魏時期孝文帝全麵漢化改革,用計遷都洛陽,此舉導致了一群貴族子弟的六鎮起義。獨孤信此時嶄露頭角。後被朝中重臣爾朱榮看中。他發現這位少年不僅相貌堂堂,而且善射,並委以重任,從此軍中有了一個“美容儀、善騎射”的“獨孤郎”。與他同時來的投奔者可稱之為梟雄的高歡(東魏的創立者),則做了一名帳下小卒,可見以貌取人,中國古以有之,不足為怪。他先後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仆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這麽多官職,皆非追封,如此亂世,沒有戰功,難以一路遷升的。
他的政治眼光獨到,政治本身是場賭博,沒有誰是永遠的贏家。當時,高歡與宇文泰的勢均力敵,走與留其實是要賭一定政治智慧的。當時,成千上萬的人往洛陽方向奔跑,惟獨狐信隻身一人逆向而追。他在爾朱榮滅門之後,高歡新貴崛起之時,依然不改初衷,要北魏傀儡孝武帝同進退。
可憐的北魏孝武帝逃出虎口,卻又落入宇文泰的狼窩。但對獨狐信來說並非什麽壞事情。宇文泰是他幼年時的朋友,他曾被授意去接管軍隊時,宇文泰已經成了當然統帥,他毫無怨恨之意地返迴。這些為他今後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
宇文泰要取北魏而代之。北魏氣數己盡,獨孤信自然隻能順水推舟。宇文泰效法周文王,讓其子來改朝換代(篡權者往往弄得冠冕堂皇,曹操也是這樣效法的)。獨孤信在宇文泰死後被定為八大柱國大將軍,自然深得宇文泰的信任。
獨孤信聯姻的眼光何其了得。宇文泰為了更深一層讓獨孤信為自所用,讓獨孤信長女與長子宇文毓聯姻。可惜獨孤信女婿宇文毓生性軟弱,長女未享受皇後之福,成為皇後三個月時一病而夭。這一短暫的皇後生涯,卻給獨孤信在中國第一嶽父地位上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二個女婿乃是楊堅,眾所周知的隋朝開國之君。獨孤信養育出了曆史上著名的皇後——獨孤珈羅。
楊堅之父楊忠,曾是獨孤信的部屬,兩家有世交之情。如果說大女嫁給宇文泰長子,有某種被動的成份在的話,小女14歲嫁給楊堅,主動權則在獨孤信之手。
據說鑒於大女婿的軟弱,他要把小女嫁給陽剛之氣十足的楊家。還有另一說,楊堅有異相,玉柱灌頂。通俗地說法是鼻梁長到了額頭之上。此人被判斷今後必大富大貴。盡管小女尚幼,獨孤信不得不提早下手,親自安排了這次婚姻。
日子平靜地過了幾十年。獨孤信的外孫女楊麗華複又嫁給北周的宇文家,成為天元皇後(四大皇後之一),這是題外話。
順便說一下獨孤家的小女獨孤伽羅,是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後。先是鼓動大夫篡權,楊堅篡位後,每次臨朝皇後必守在屏風之後,把持朝政。史書這樣記載楊文帝“帝寵憚(又愛又怕)”。楊文帝臨幸了一位宮女,她在文帝上朝時將殺之。氣得文帝離家出走。當然,廢長立幼,使隋之江山淪為四姐之子李淵之手,她亦功不可沒。
再說李淵之母,這位元貞皇後。盡管史上少有記載,她的皇後亦是李淵追封的。這同樣不會抹煞獨孤信第一嶽父的曆史地位。想想看,中國曆史強大的王朝,外甥是太上皇李淵,外孫則是天可汗,整個唐李王朝是他獨孤家族的血統的延續。所以,史家稱唐李王朝,總會補提一句,有鮮卑血流。他們不知是在扼腕歎息呢?還是以為兩種血統嫁接的王朝才有強勁的生命力。總之,大漢族主義者的心情尤其複雜。
三朝國丈,把他推到一個曆史高度。
1980年,陝西地區的一位少年,在野地裏發現了一個14方的煤精印(是鍺煤的一種,堅固而細膩),8棱多麵體,5種格式,47個古篆字,各種稱謂之印。少年交給了縣文化館。文化館一時難以判斷為何物,用紙包上隨手而放。幾年以後,一群文物工作者查看文物時,其中有位篆刻家驚唿:“獨孤信的印。”
獨狐信在千餘年後不甘寂寞地冒了出來,任世人評說。
獨孤信在魏分東西之際毅然舍家為國,選擇西魏。此後,他苦苦跟隨宇文泰達幾十年之久,為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竭誠盡忠。正是在獨孤信這樣一批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勢力不斷增大,羽翼日漸豐滿,使得西魏政權最終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獨孤信也因此從西魏末相變為北周開國元勳。
隻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曆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卓,功勳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
不過在其身前身後,有三個女兒先後封為皇後,諸子亦加官進爵,正如《北史》所謂“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這也許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獨孤信,出生在一個小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願。說到這個人,偶不得不囉嗦一下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著名的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將都城從平城(山西大同)南遷到了洛陽。此後北方的六個軍事重鎮變得不重要了。從前鎮守六鎮的全是貴族子弟,現在新添的盡是些流放犯。少爺兵們眼見工資獎金一月比一月少,最後落得跟流放的一個待遇,能不惱火嗎!大唿造反有理,六鎮相繼叛亂。
千萬別小看了這場起義,北齊高氏,北周宇文氏,統一中國的隋朝楊氏,建立大唐盛世的李氏,全是在六鎮烽火中打出頭的。大帥哥獨孤如願也如這般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起義第一輪,獨孤如願站在朝廷這邊,跟著親政府的賀拔氏父子殺死了起義將領衛可孤,出了點小名氣。起義第二輪中,不知怎麽地進了葛榮領導的反政府武裝。
後來葛榮失敗,獨孤如願跟著大夥一塊兒被權臣爾朱榮收編。別抱怨他老是換主子,打來打去的那些將軍們全不是好東西,小兵用不著講什麽主義,誰給飯吃就跟誰,人人如此。從後來的發展可看出獨孤如願不但無反骨,反而是個很講義氣的人。爾朱榮見小夥子精於騎射,一表人才,立馬提拔為別將。人長得醒目就是好,同樣從葛榮那裏投奔爾朱榮的高歡,因為形容顦顇,不起眼,隻能充帳下隨卒一名。高歡一世梟雄,當年卻吃過以貌取人的虧。
這時候獨孤如願才二十來歲,在軍中人稱“獨孤郎”,講究修飾打扮,又喜歡耍帥,曾在陣前匹馬挑戰,力擒敵將。單挑本來就少,這一迴還是帥哥出陣,又有曆史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嗬嗬,可惜沒有錄像。
正當獨孤如願戰場得意,一路升遷之時,政壇風雲變幻,爾朱氏滅門,新一代權臣高歡崛起。北魏皇帝不甘心做傀儡,想跟賀拔氏合夥除掉高歡。眼看箭在弦上,一觸即發。高歡搞了個反間計,挑唆了個笨蛋害死賀拔嶽。賀拔氏忙派獨孤如願去接管賀拔嶽的軍隊。
獨孤如願走到關中,發現那些兵士們已經給自己找好了個統帥,一看居然是小時候一塊玩的黑獺。老相識,一切都好說,如願便又迴洛陽去了。黑獺,大名宇文泰,管了幾個兵,野心倏——一下子衝上天了。得到皇帝的正式承認後便在關中盤踞下來當軍閥,不聽高歡指手畫腳。
北魏皇帝對高歡忍無可忍,西奔投靠宇文泰。獨孤如願一聽到消息,老爹老媽老婆孩子全顧不上了,單騎追隨而去。因為對老東家賀拔氏遭遇感到不平?還是出於跟黑獺的義氣?真有非走不可的理由嗎?以至於拋家棄子,從此天各一方,生死永別。
留?
走?
一個政治賭局。每個人都要從“高歡”和“宇文泰”之間選一個投注。
當時高歡無論在哪方麵都是占優勢的,西遷路上,不少人半道折迴。就是賀拔氏的當家賀拔勝也是騎牆態度。用事後諸葛亮的眼睛來看,獨孤如願投得多麽正確!在宇文泰扶持起來的西魏基礎上,發展出北周,隋,跟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唐。隋朝的建立者是獨孤如願的女婿楊堅,唐朝的建立者是獨孤如願的外孫李淵。瞧人家獨孤將軍什麽眼光!瞧人家什麽氣運!
從此獨孤如願為宇文家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其中也曾因為打了敗仗跑到江南梁朝休養。三年後,梁武帝準他北上,問他是否會去父母生活的山東(指高歡領導的東魏),獨孤如願答得坦蕩:事君無二。一心一意,繼續給宇文氏賣命。獨孤如願頗有謀略,最冒尖處是在文治方麵。到秦州(今天水)任刺史時,人家幾年裹不清楚的案子,他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政通人和,經濟繁榮,遠近跑來歸附的流民有數萬家之多。某日,獨孤如願到郊外打獵,等到晚霞滿天,策馬迴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側戴帽子。
偶還找了個關於他的故事,釀古井貢酒的那口井,之所以好,就是因為獨孤如願曾經丟了把劍進去。沾上美男子的味道,水質不同凡響。宇文泰見獨孤如願信著遐邇,能服眾心,特特給他賜名為“信”。任命為八大柱國之一 (翻譯作政治局常 委,行嗎?)。宇文泰死後,八大柱國中的宇文護獨攬朝政。大臣趙貴想與獨孤信合謀,幹掉宇文護, 還權給宇文泰的兒子。獨孤信說要考慮考慮。這一猶豫,宇文護的毒酒就送上門來了。
唐朝人說獨孤信雖禍及自身,卻惠及子孫。事實上他是個重事業不重家庭的人。如此人物,如此結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人能全?獨孤信在曆史上最出名的事當數生出了三國皇後。他西奔後三十出頭,又娶妻納妾,養了六子七女,厲害的是六個兒子全是正妻郭氏所生。看來獨孤郎的心也有所屬處。長女嫁給宇文泰的長子,四女嫁到李家,七女嫁給楊家,後來都是皇後(李淵母親的皇後頭銜是死後被兒子封的),楊廣,李淵,全都是他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