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 lyudm mikhailovna pavlichenko )於1916年06月12日出生在烏克蘭貝裏亞·特沙科夫的一個小村莊。


    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是蘇聯英雄、海軍少將。年輕時曾是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她那天真純潔而又充滿活力的大眼睛中透露出世人少有的堅毅。誰都很難想象,正是這樣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竟然是一名出色的狙擊手,在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中,一共擊斃了309名德軍,創造了巾幗不讓須眉的狙擊神話。她也是在近代史上射殺人數超過300人的25名著名狙擊手中的唯一一名女性。


    柳德米拉1916年06月12日出生在烏克蘭貝裏亞·特沙科夫的一個小村莊。在她的孩童時代,柳德米拉是一個學習勤奮成績優良而又具有獨立精神的好學生。在她上到九年級時,搬家到了基輔。她在那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時她也常常參加一家射擊俱樂部的活動,很快她成為了一個神槍手。


    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公然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執行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以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由此拉開了蘇德戰爭全麵開始的序幕。


    1941年0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時,柳德米拉已經是24歲的基輔國立大學主修曆史的學生了。和許多同學一樣,柳德米拉報名參加了紅軍,成為了二戰期間蘇聯80萬女性士兵中的一員。她近乎標準的女軍人儀表贏得了招兵官員的青睞,但是她卻表示希望拿起一支步槍到前線直接打擊敵人。


    招兵軍官笑了起來,問她知道多少關於步槍的知識,柳德米拉馬上熟練的操起了瞄準的架勢。但是軍官仍然試圖勸說柳德米拉做一個戰地護士,但是被柳德米拉沒有商量餘地的拒絕了。最終,柳德米拉參加了紅軍,到25步兵師做了一名步槍射手。


    在新兵訓練期間,柳德米拉因為具有良好的射擊天賦和強烈的戰鬥激情,在訓練中成績突出,最終成為25步兵師成了一名步槍射手。1941年8月,第25步兵師奉命保衛一個位於巴亞耶夫卡附近belyayevka極具戰略價值的高地。柳德米拉也迎來了她的第一次戰鬥任務,當手中的莫辛納甘響起之時,在她視野中鎖定的敵軍鮮血飛濺的瞬間,標準著柳德米拉這個新生的女性狙擊手走向了她的傳奇之路。


    1941年08月,第25步兵師奉命保衛一個位於巴亞耶夫卡附近極具價值的山頭。在巴亞耶夫卡附近的一個村落裏,柳德米拉獲得了她的頭兩個戰果。柳德米拉和一個觀察兵一道活動,武器是一支帶p.e.4瞄準具的7.62毫米狙擊步槍。這種5發彈倉的步槍的初速是每秒2800英尺,有效射程超過600碼,是當時最好的狙擊步槍之一。在敖德薩作戰的兩個半月裏,柳德米拉一共打死了187個敵人。


    剛開始時,德軍試圖用高官厚祿收買柳德米拉,但柳德米拉無動於衷,之後氣急敗壞的德軍用大喇叭向蘇軍陣地大喊:“我們要把你抓住撕成309塊!”


    1942年初,柳德米拉與另一位優秀的狙擊手基岑科少校結為夫妻。他們的愛情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偽裝坑裏產生的。兩人在一起配合默契,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狙擊任務。但是,婚後不到一個月,丈夫便在一次戰鬥中犧牲在德國人的手下,這燃起了柳德米蘭極大的仇恨,她發誓一定要為自己的丈夫報仇,一定要殺光德國鬼子。


    此時,當敖德薩確實已經無法堅守時,蘇軍獨立瀕海集群撤往塞瓦斯托波爾。


    此後,在接下來的殘酷的戰鬥中,她不斷刷新著自己的成績,柳德米拉於1942年06月被德軍迫擊 炮彈炸傷。根據最高統帥斯大林本人的命令,柳德米拉乘潛艇撤離塞瓦斯托波爾。到這時,她的戰果已達到驚人的309個,她是蘇聯女神槍手,參軍一年斃敵309人,巾幗不讓須眉!


    到1942年6月,她累計擊斃了309人,這個成績令人震驚,柳德米拉成為了蘇聯傳奇的女英雄,同時也進一步成為了德軍心目中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蘇聯宣傳部門的運作中,柳德米拉被塑造為一個最具傳奇性的女英雄,成為女性戰鬥人員的榜樣和標杆,為發動更多士兵的戰鬥激情和愛國意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隨即在柳德米拉代表蘇聯曾經訪問美國,成為為第一個被羅斯福總統接見的蘇聯公民。


    柳德米拉被塑造為一個了不起的蘇聯女英雄。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後,柳德米拉訪問了美國,成為第一個被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接見的蘇聯公民。隨後柳德米拉在美洲繼續訪問,她來到加拿大,在演講裏講述自己的經曆。迴國後,晉升近衛軍少校的柳德米拉從未參加戰鬥。1943年10月25日,她被授予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和金星勳章。


    戰後的1945年至1953年間,她在蘇聯海軍供職,並晉升海軍少將軍銜。柳德米拉從海軍退役後,又在蘇聯軍事支援輔助委員會供職。1974年10與10日,柳德米拉不幸逝世,年僅58歲,她被安葬在莫斯科的新聖女(novodevichiye)公墓。


    她結束了她那滿是激揚熱血和驚險傳奇的一生。


    她的墓碑上銘刻著:“痛苦如此持久,像蝸牛充滿耐心地移動;快樂如此短暫,像兔子的尾巴掠過秋天的草原”。


    有興趣的同誌可以去看一看以柳德米拉為原型製作的電影:《女狙擊手》


    電影《女狙擊手》是由俄羅斯、烏克蘭兩國合拍,烏克蘭導演莫克裏茨基執導,尤麗亞·佩雷西德、葉甫蓋尼·塞格諾夫、oleg vasilkov、瓊·布萊克漢姆等人主演的戰爭傳記片,


    《女狙擊手》取材於蘇聯傳奇女狙擊手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部分生平,電影原名《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為避免引起歧義,本片在烏克蘭上映時更名為《堅不可摧的女人》。


    導演莫克裏茨基希望以此片向參加衛國戰爭的80萬蘇聯女兵致敬。他說:“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是城市保衛戰,也是命運保衛戰、愛情保衛戰。”影片虛構了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與三個男人炮火下的情感故事,悲壯的愛情主線貫穿始終。


    《女狙擊手》製作精良,演員表演出色,將戰爭的殘酷性、真實性以及對人的精神的摧殘表現得既細膩又震撼,引發了人們對戰爭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思考,影片在觀賞性、思想性及藝術性上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影片通過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作為普通女性和作為英雄的視角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從戰爭中揭露了人性的善惡;更了不起的是,它沒有歌頌戰爭和英雄,反而批判專製,諷刺了國家戰爭機器,給觀眾們以足夠的反思和思考空間,從而達到讓世人銘記曆史,反對戰爭,保衛和平的目的。


    都說戰爭讓女人走開,這句話確實是人們的肺腑之言,但是,一旦戰爭爆發,所有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因為,戰爭本身就是全民協同才能正常運轉的殘酷機器,所以,戰爭的背後是少不了女人的身影的。尤其是近現代戰爭,衛生救援、偵察通訊等保障領域,女性官兵的參與度甚至超過男性。即使是在衝鋒陷陣的正麵戰場,也曾活躍著許多為國奉獻的女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波及61個國家和地區近17億人口的最大規模戰爭,直接進入前線作戰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就以蘇聯為例,當德軍於1941年6月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後,為了保家衛國,大批蘇聯青年誌願軍前往前線,其中包括不少女性。有專家估計,二戰期間共有約80萬女性參加蘇聯紅軍。


    二戰中,一種新的作戰方式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那就是狙擊戰——參戰各國都十分重視狙擊。


    在《女狙擊手》中,導演是帶著悲憫的目光去表現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這場戰爭,著重突出了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勇敢、突出了戰爭對於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如洗禮般的意義,而輕柔詩意般單單的抹去了戰爭帶給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苦難。


    《女狙擊手》是蘊育於蘇聯社會主義時代政治環境之中、展現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詩意電影,不過此類電影也已步入了黃昏,《女狙擊手》隻不過是黃昏之中的一曲挽歌。因為此類電影隻能產生於特定的意識形態之中,它忽視甚至蔑視著人性,將革命置於個人的生命之上,謳歌著一種清教徒式的獻身精神,散布著不同人群之間的生命矛盾,宣布一種暴力思想。即使如俄羅斯目前的政治情形之下,這樣的意識形態也正被逐漸摒棄,畢竟這是與整個人類的價值觀相悖離的。


    時代決定了個人的命運,尤其是非凡的個人。但即便再非凡,麵對曆史的洪流,說到底,也不過是一顆無關緊要的螺絲釘。就算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績,也依然無法改變戰局,塞瓦斯托波爾一戰,蘇聯大潰敗。在德國法西斯和蘇聯專製的對決中,在宏大曆史洪流的裹挾中,人民是永恆的受難者。那些在戰場上死去的軍人們,是不分德國或蘇聯的。他們的身上,同樣帶著親人的照片。他們的背後,同樣有人在等待。


    殘酷的現實並不會區分性別來對待,所以《女狙擊手》既有獨特的代表性,又恰恰表明戰爭一視同仁。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是幸運的,最終活了下來;她又是悲催的,那些付諸生命的真愛都化作了硝煙……戰爭裏最殘忍的不是死亡和殺戮,而是活著。身邊你愛的、愛你的都因為你或為了你死去,你看著他們失去生命,卻無法挽救無法改變,甚至沒時間悲傷,戰爭逼著你擦幹眼淚、舔幹傷口繼續戰鬥,為了更多人可以活下去。


    與真實的女狙擊手一樣,由30歲的俄羅斯著名女演員尤麗亞·佩雷西德扮演的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利琴科有著一雙溫柔、明亮的大眼睛:在血腥的戰場,這雙大眼睛流露過對死亡的恐懼、對失去戰友的悲傷和對愛的渴望;但在舉槍瞄準敵人時,展現在觀眾麵前的則是一個目光炯炯、堅毅果敢的“鋼鐵戰士”。


    柳德米拉本人後來迴憶道:“踏上戰場,我心中充滿對德寇的仇恨,因為他們毀了我們和平的生活。我把仇恨化作子彈,射向法西斯的心髒。”


    戰爭本來是殘酷的,殘酷到殘忍到讓人心悸,因為戰爭行為本身即違反了人性,靠相互殘殺與自己並無冤仇的人,來扞衛一種觀點一種理念,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恥辱。即使是正義的戰爭,畢竟也是以犧牲人的生命來達成的。因此,戰爭盡管有時是必需的,但談到戰爭之時,我們沒有必要去美化戰爭,去尋求戰爭中的詩意。殘肢斷體與血肉橫飛之中是沒有詩意的,我們隻能以悲憫之心來看待戰爭,祈禱戰爭能夠越少越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暫的幾十年歲月裏,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對生命過程的感悟,都會有讓自己銘心刻骨的人或事:


    有一種往事永遠浮在水麵;


    有一種感念永遠駐紮心際;


    有一種疼痛永遠無法舍棄;


    有一種愛永遠如再生涅盤。


    不曾記得誰這樣說過:人生的快樂是有速度的,稍縱即逝;而悲哀恰恰相反,緩慢、持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