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代的劉伯溫是位“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奇人,他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勘定北新橋是海眼等重大事件。但是,如此神奇並且家喻戶曉的劉伯溫,在明朝卻稱不上是第一奇人。
明代第一奇人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奇人:說服朱棣奪天下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14歲落發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曾經在嵩山寺遊學,有名叫袁珙的麵相者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後反而大喜。
洪武十五年,高皇後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迴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位於現電報大樓南側的西長安街上)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隻是燕王朱棣的謀士。
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鬱悶。一日憂鬱之際看著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對聯進言事例。隨後在姚廣孝的勸說與分析之後,朱棣終於下決心奪取侄子的江山。
奇事:半僧半俗輔佐燕王登基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應該是紫禁城的設計借鑒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廣孝,說起來是因為姚廣孝曾經在潭柘寺“掛單”。據史書記載,姚廣孝14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
建文帝繼位後,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姚廣孝積極動員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意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麽辦呢?”
道衍曰:“臣隻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麽民意!”
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利用所住宮殿(原元朝皇宮)幽深的優勢,在宮內秘密製造兵器。姚廣孝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廠安置在地下,還養了一群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兵器鍛造聲。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簷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
之後燕兵起義,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號稱為“靖難之師”,史稱“靖難之變”。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李景隆趁機圍燕京北平。道衍則善於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次攻擊,並於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後燕軍迴援,內外夾擊獲得大勝。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戰敗逃撤。朱棣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
道衍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迴北平吧。”朱棣於是返迴。此後遭盛庸軍截擊,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張玉被殺,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稍微休整,而道衍則堅持積極備戰,並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此時,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
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朱棣在燕王府時,所接觸的都是武將,而唯獨道衍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道衍決定。道衍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道衍為第一。
曆史按姚廣孝的計劃穩步鋪展,他成功地兌現了當年的諾言——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由王變成了“皇”,建文帝不知所終。
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如此一來,修建紫禁城皇宮,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姚廣孝參與了定都北京的重大決策,確定紫禁城皇宮的堪輿方位,確定故宮的地理定位、規劃、布局、功效、興建。
為了嘉獎姚廣孝的功德,德勝門西被設置了水關,並在此地堆土為島,水從兩旁入積水潭。島上初建有姚廣孝祠,後改為鎮水觀音庵。
功成名就之後的道衍和尚不但被永樂皇帝賜名“廣孝”,而且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賞賜給了姚廣孝。可是他就是不還俗,還申請將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了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國寺”。自己隻當了個監管僧人事務的六品官和崇國寺住持。600多年前姚廣孝就在那裏,白天走出寺廟穿著朝服去陪王伴駕,晚上迴來仍然一襲袈裟青燈古佛。
在朱棣登上皇位後,姚廣孝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 。姚廣孝雖仍參與朝務,但一直居住在寺廟裏,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 。
“靖難之役” 後的姚廣孝,低調內斂,毫不張揚,其白天上朝,晚上依然與青燈古佛作伴。對朱棣的賞賜,大多拒絕 。金銀財寶,也都散給宗族。所以,姚廣孝也得了 一個 “ 黑衣宰相 ” 的稱唿 。
世人俗稱其為“黑衣宰相”。其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
奇才:編纂《永樂大典》設計永樂大鍾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享年八十五歲。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老壽星,死後被皇帝葬在了今天房山區的常樂寺村。永樂皇帝還親筆為他題了一座“神道碑”以示紀念,表彰這位永樂朝第一謀士。然而姚廣孝的奇謀卻並不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大貢獻。
中國曆史上有兩部最重要的大型匯編書,一部是清朝的《四庫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一部是《永樂大典》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這本大典字數多達三億七千萬,可惜的是沒能流傳於世 。後者的總編纂官就是姚廣孝。
姚廣孝的文采不在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之下。北京大鍾寺那口永樂大鍾的設計師和監造人是姚廣孝;在主持“崇國寺”之前,太廟的主祀官也是姚廣孝;朱棣修建北京城大批南方的能工巧匠被征集到北京,主辦者又是姚廣孝。
如此看來,這第一奇人的名號似乎真是非姚廣孝莫屬。因為從紫禁城的設計,到《永樂大典》的編纂,再到永樂大鍾的鑄造,假如沒有姚廣孝這位奇才的參與,今天的北京沒準兒還真要遜色幾分。
永樂十六年 , 姚廣孝坐化於慶壽寺 , 終年 84 歲。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代第一奇人是“黑衣宰相”:姚廣孝。
奇人:說服朱棣奪天下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14歲落發為僧,法名道衍,卻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曾經在嵩山寺遊學,有名叫袁珙的麵相者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廣孝聽後反而大喜。
洪武十五年,高皇後駕崩,明太祖選高僧侍奉各親王,為其誦經薦福。道衍與燕王朱棣相談甚合,並請求被帶走,答應要送給燕王一頂白帽子。“王”字加上個“白”字是皇的隱語,著實讓朱棣又驚又喜。朱棣把姚廣孝帶迴北平,讓他擔任慶壽寺(位於現電報大樓南側的西長安街上)主持,而事實上,他出入燕王府,密談軍國大事,成為朱棣的心腹軍師。
民間有大軍師劉伯溫、二軍師姚廣孝之稱,劉伯溫保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時候姚廣孝還隻是燕王朱棣的謀士。
真正讓姚廣孝脫穎而出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傳給了孫子,燕王朱棣非常鬱悶。一日憂鬱之際看著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廣孝馬上附和了下句“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以對聯進言事例。隨後在姚廣孝的勸說與分析之後,朱棣終於下決心奪取侄子的江山。
奇事:半僧半俗輔佐燕王登基
北京城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應該是紫禁城的設計借鑒了潭柘寺的格局。而操作者正是姚廣孝,說起來是因為姚廣孝曾經在潭柘寺“掛單”。據史書記載,姚廣孝14歲的時候就出家為僧。
建文帝繼位後,采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削藩。姚廣孝積極動員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意都支持朝廷,我們能怎麽辦呢?”
道衍曰:“臣隻知天道而已,何必管什麽民意!”
於是朱棣漸漸下決心,並私下選派軍官,並招募勇敢異能的人。利用所住宮殿(原元朝皇宮)幽深的優勢,在宮內秘密製造兵器。姚廣孝為防止泄密,特意把兵器廠安置在地下,還養了一群鴨鵝,用鴨鵝的叫聲掩蓋兵器鍛造聲。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變,兵部尚書齊泰命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卻把此命告訴朱棣,朱棣於是決定起兵。當時正遇到暴雨臨近,簷瓦墮地,朱棣色變。道衍說道:“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
之後燕兵起義,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號稱為“靖難之師”,史稱“靖難之變”。
同年十月,朱棣襲擊大寧的時候,李景隆趁機圍燕京北平。道衍則善於堅守,抵抗中央軍的數次攻擊,並於夜間派遣壯士偷襲。後燕軍迴援,內外夾擊獲得大勝。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戰敗逃撤。朱棣圍困鐵鉉防守的濟南城長達三月之久仍不克。
道衍寫信勸道:“部隊疲勞了,請班師迴北平吧。”朱棣於是返迴。此後遭盛庸軍截擊,在東昌之戰時燕軍大敗,張玉被殺,再次返京。此時,朱棣打算稍微休整,而道衍則堅持積極備戰,並進一步招募勇士,擊敗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此時,道衍對朱棣說:“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應當迅速進攻京師。京師力量單弱,一舉之下必然能攻下。”
朱棣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接連在淝水、靈璧擊敗中央軍,並渡過長江進入京師金陵。朱棣在燕王府時,所接觸的都是武將,而唯獨道衍是定策起兵的。當朱棣在山東、河北轉戰時,其部隊進退、戰機等都由道衍決定。道衍從未臨戰指揮過,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後,論功道衍為第一。
曆史按姚廣孝的計劃穩步鋪展,他成功地兌現了當年的諾言——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由王變成了“皇”,建文帝不知所終。
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如此一來,修建紫禁城皇宮,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姚廣孝參與了定都北京的重大決策,確定紫禁城皇宮的堪輿方位,確定故宮的地理定位、規劃、布局、功效、興建。
為了嘉獎姚廣孝的功德,德勝門西被設置了水關,並在此地堆土為島,水從兩旁入積水潭。島上初建有姚廣孝祠,後改為鎮水觀音庵。
功成名就之後的道衍和尚不但被永樂皇帝賜名“廣孝”,而且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賞賜給了姚廣孝。可是他就是不還俗,還申請將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了京城最大的寺廟之一“崇國寺”。自己隻當了個監管僧人事務的六品官和崇國寺住持。600多年前姚廣孝就在那裏,白天走出寺廟穿著朝服去陪王伴駕,晚上迴來仍然一襲袈裟青燈古佛。
在朱棣登上皇位後,姚廣孝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 。姚廣孝雖仍參與朝務,但一直居住在寺廟裏,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 。
“靖難之役” 後的姚廣孝,低調內斂,毫不張揚,其白天上朝,晚上依然與青燈古佛作伴。對朱棣的賞賜,大多拒絕 。金銀財寶,也都散給宗族。所以,姚廣孝也得了 一個 “ 黑衣宰相 ” 的稱唿 。
世人俗稱其為“黑衣宰相”。其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
奇才:編纂《永樂大典》設計永樂大鍾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享年八十五歲。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老壽星,死後被皇帝葬在了今天房山區的常樂寺村。永樂皇帝還親筆為他題了一座“神道碑”以示紀念,表彰這位永樂朝第一謀士。然而姚廣孝的奇謀卻並不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大貢獻。
中國曆史上有兩部最重要的大型匯編書,一部是清朝的《四庫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一部是《永樂大典》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百科全書,這本大典字數多達三億七千萬,可惜的是沒能流傳於世 。後者的總編纂官就是姚廣孝。
姚廣孝的文采不在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之下。北京大鍾寺那口永樂大鍾的設計師和監造人是姚廣孝;在主持“崇國寺”之前,太廟的主祀官也是姚廣孝;朱棣修建北京城大批南方的能工巧匠被征集到北京,主辦者又是姚廣孝。
如此看來,這第一奇人的名號似乎真是非姚廣孝莫屬。因為從紫禁城的設計,到《永樂大典》的編纂,再到永樂大鍾的鑄造,假如沒有姚廣孝這位奇才的參與,今天的北京沒準兒還真要遜色幾分。
永樂十六年 , 姚廣孝坐化於慶壽寺 , 終年 84 歲。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