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孫家獨苗的一生簡述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1954年夏天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位老人正步履蹣跚地緩慢打掃著庭院,身邊無一人陪伴。
他一人、這一屋,不免有些寒酸落魄。
他這一生都經曆了什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孤獨落魄的老人在當年也是響當當的大人物,而且還有眾多頭銜,他曾三次擔任廣州市市長,國民政府三院院長。同時他還有一個偉大的父親,“國父哲嗣”便是他響當當的名號。他就是孫科!
作為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孫科在父輩的光環的籠罩下卻遜色不少。
一、輝煌的起點
孫科的出生可謂是幸運的,他的名字以後也必將在曆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因為他是孫中山的獨子。1891年10月20日,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姓盧名慕貞的少婦在孫家老屋裏產下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嬰。
1891年,孫科出生。他的母親是孫中山的第一任夫人,也是他的原配盧慕貞。
初為人父的孫中山剛在香港西醫書院四年級考試完畢,名列全級第一名。得悉妻子生產的消息後非常高興,便立刻趕迴家鄉。按照世俗給兒子取名為孫科。之後,孫中山以優異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取得執業資格赴澳門掛牌行醫,並把妻兒接到澳門居住。
對於孫中山,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他的事跡人們也是略知一二。對於孫科而言,他的成長和孫中山的活動緊密相連。
孫中山早年曾上書清政府要求改革,但此時的他名不見經傳,李鴻章又怎會理會這樣一個貧民百姓呢?被拒絕之後的孫中山,惱怒之下,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在多次的革命生涯中,清政府知道了這樣一個人遲早會成為禍害,因此一直被通緝。孫中山的妻子盧氏為躲避禍端,帶領子女不遠萬裏,漂洋過海,經過一番跋山涉水之後找到了孫中山的哥哥孫眉,並投奔了他。
隻是孫中山長期奔波於革命,為救亡圖存而奮鬥,因此少了夫妻之間的團聚,孫科也長時間地缺少了父愛。
但畢竟舐犢情深。對於兒子,孫中山自然也是寄予了厚望,對兒子的教育是絲毫不敢馬虎。孫中山對兒子是諄諄教導,希望他能認真讀書,成為國家之棟梁。
對此,孫科曾迴憶說,父親曾有一次帶迴了100多本英文原著,叮囑他要時刻勤讀。孫科深情地說他的英文水平就是從那時候打下的。由此可見,孫中山對兒子的厚望有多麽大。
但不幸的是,大伯孫眉破產了。孫科一下子失去了最大經濟靠山。此時的他隻好半讀半工,以期完成學業。此時的他在檀香山聖路易士學院繼續學習。
彼時,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受父親影響,17歲的孫科也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年齡最小的會員。
年齡雖小,但能力卻是十分突出,他擔任了《自由新報》《大聲周刊》等刊物的編輯,撰寫了大量批判清廷,激發民族情緒的文章。
孫科負責的是《自由新報〉的地方版和國際新聞專版。
他積極認真搜集關於清兵入關血腥鎮壓百姓的罪行和橫征暴斂、腐敗無能的曆史資料。
先後編寫和刊登了《揚州十日》、《文字獄〉和《禁書》等文章,在海外華僑中間喚起民眾。
這對革命黨人發動海外華僑支持、參與以“推翻清王朝統治”為首要目標的武裝起義,發揮了輿論導向作用。
而清王朝設在檀香山的領事館想在華僑當中詆毀革命黨人,說同盟會的壞話,破壞同盟會的活動,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市場了。
孫科還擔任了《舊金山中國少年晨報》的編輯和主筆,擔任了留美學生會會長,兼任了同盟會駐美洲支部長林森的英文秘書和粵語翻譯。
孫
科在檀香山、紐約等地聯絡華僑,組織募捐活動,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搖旗呐喊,插鼓助威。
1912年,孫科考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了文科、鐵路、法學和銀行學等課程,此後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此時的孫科學業有成正準備意氣風發地迴國做一番事業。
二、貌合神離
1917年,26歲的孫科結束了哥倫比亞大學的課程,迴到了中國。
同時1917年孫中山組建廣州護法軍政府後,第一件事便是委任各部委官員。這時候風華正茂的孫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護法軍政府的要員,他擔任了大元帥府的秘書,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但沒過多久,當時的廖仲愷就推薦孫科為廣州市的市政廳長,但孫中山為了避嫌沒同意。
胡漢民對孫中山說:“古哲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哲生是理想人選,先生就不必顧慮了。”
孫中山心裏不安,陸續又征詢了多位革命元老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這才委任孫科為廣州市市政廳長,兼任廣東治河督辦。
有著孫中山長子頭銜的他,再加上有海外留學的背景,起點自然不一樣。
1921年,廣州成為了地級市,孫科擔任了首任市長。
但是這個市長並不好當,首先是軍政府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過去清政府留下的封建官僚架構已被摧毀,新的機製還未建立。
孫科走馬上任後,馬上著手運用他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親自擬定了《廣州市暫行條例》57條。
條例內設公安、公務、財政、教育、衛生等市政管理條款。
接著,他又做出了廣州市政建設的全麵規劃,包括拆除舊城牆,拓展道路等。
孫科的市政建設計劃一公布,守舊人士立即愕然。當時,爭議最大的是雙門底城樓的拆除。
拆除城樓,為的是拓寬道路,以利交通,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是一些頑固守舊人士借口破壞老城的“風水”,把廣州的“九大善堂”和“七十二行”商董聯合起來,發起了反對拆遷的行動。
一時間,廣州城內烏雲密布,形勢非常嚴峻。
對此,孫科冷靜異常。
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符合市民的長遠利益的,但卻不與被挑撥鬧事的市民硬碰。他相信,隻要把道理說清楚,市民最終會理解及支持的。
他把那些別有用心,為首鬧事的善堂和商董會負責人請來開會,向他們詳細解釋:
“厚厚的城牆,在過去掄刀弄槍的年代,或許還有-一點防衛的作用。可是到了現代,它變得就像-個蛋殼,把古老的廣州城團團封閉住了。
不把“蛋殼”啄開,裏麵的雛鳥怎麽能破殼而出,在藍天上自由飛翔?
你看那個雙門底城樓,城門狹窄,就像一個酒樽的樽頸,把出人城市的道路堵住了,當廣州進一-步發展時,越來越多的車輛又怎麽通過?
至於“風水”之說,無非是方士們編造的無稻之談,雙門底城樓建起了這麽多年,廣州還不是戰亂頻仍,它的“風水”又能好到了哪裏去?
你們看看外國的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又有哪一個是笨到用城牆把自己圍困起來的!
經過孫科心平氣和的解釋,終於把反對派―一說服,拆城修路的工程順利啟動了。
孫科作為廣州市長,為官一方,也算造福一方。
孫科曾自豪地說,那時:“環顧國內,城市的規模略微完備的,其實是從我廣州開始;從那以後,市政一詞才開始風靡南北,研究試驗的人漸漸多起來。”
到1926年,他曾三次擔任廣州市市長。在孫科的治理之下,廣州有了新的變化,一座古城展現了無數的青春活力。有學者一度認為,開創了中國近代城市製度的人,當屬孫科莫屬。
周興梁教授也認為,孫科是中國近代城市製度的開創者。
對於這個兒子,孫中山是十分看重的,但孫科的種種作為卻令孫中山大為失望。甚至還流傳著這麽一個故事,氣得孫中山當場就想槍斃這個兒子。
孫科年少成名,自負的他逐漸變得脾氣十分暴躁。
年紀輕輕就得到了太多與他年紀不相稱的尊崇地位,他難免膨脹。
風華正茂的孫科,少年得誌;漸入而立的孫科,卻以愛耍少爺脾氣著稱。
對於孫科的大少爺脾氣,孫中山的助手、代行大元帥職務胡漢民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多次深受其害。
作為市政廳廳長、市長,最令孫科頭疼的還是財政問題。
當時,廣州軍政府雖然已經成立多時,但由於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軍政府的管治範圍其實遠遠還未能抵達基層。
這樣,稅收就很難征集,軍政府的資金來源也就完全沒有著落,所需的軍費隻能由大本營廣州市來解決。
有一個時期,孫中山規定孫科每天要提供軍費3萬銀元。
所以孫科這位市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籌款,每天孫科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說來說去都是--個字:“錢”。
而籌款的主要辦法,暫時就隻有變賣市屬資產。久而久之,流言蜚語就冒出來了,許多人都在指責孫科斂聚、貪汙。
這些言論終於傳到孫中山那裏去。孫中山立即詢問胡漢民,你看這事到底怎樣?
胡漢民迴答說:“除非不做官,做官就免不了招致謗怨。如果不是哲生盡力工作,大本營的每天3萬元軍餉從何而來?這一點,我是絕對信任和支持哲生的。”
聽胡漢民這樣說,孫中山這才放了心。
胡漢民隻是就事論事,絕非偏袒孫科。
但是他們兩人在共事的過程中,因為孫科的少爺脾氣,倒是常有矛盾,有時甚至鬧到胡漢民跑到孫中山跟前要求辭職的地步。
有一次,孫中山親往東江前線督戰,急需把20萬元的軍餉發給滇、桂軍,他們才肯出征。他命令胡漢民以大元帥府的名義發出手令,讓孫科立即照辦。
孫科從衛侍副官張猛手中接過手令,看了一眼,又是20萬、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啊,就很不耐煩地說:“我又不會印銀紙(廣東方言,意即鈔票),哪有這麽多錢!”
一氣之下就把手令撕了,丟進了字紙簍。
當日,在總統府,孫中山問下屬:“滇軍和桂軍出發了沒有?”
滇軍司令在電話裏照直說:“無糧不動兵。軍餉還沒有領到,部隊不肯出發。”
孫中山立刻找胡漢民:“手令到底發出了沒有?”
胡漢民迴答:“已經讓張猛去取了。”
這時,正好張猛空著手迴來了。
孫中山大怒,急電孫科立即趕來,劈險就是一輪好罵:“軍情十萬火急,你怎麽完全不當一迴事?馬上給我調20萬來,辦不到,就不要當市長!”
在孫中山麵前,孫科當然不敢說什麽,但他隨即跑到二樓找胡漢民的晦氣。
孫科指責胡漢民挑撥他們父子間的不和。胡漢民作為當時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也不是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當然據理力爭。
雙方都據理力爭,爭吵中,孫科拿起手杖往胡漢民身上打去。
胡漢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隻見他輕輕一閃,手杖打到了辦公桌的玻璃上,玻璃碎了一地,發出的聲響驚動了在三樓辦公的孫中山。
孫中山下樓看到這情形,生氣得要命,一時火起,奪過衛士手中的駁殼槍,就要開槍打孫科。
嚇得孫科奪路而逃,孫中山氣不過,硬是提著槍追到了總統府大門口,連拖鞋掉了都沒發覺。
赤腳猛追的孫老!
“逆子!快給我站住!”
??(◣д◢)??
要不是李烈鈞等人出手勸阻,這起人倫慘劇就難以避免了。
這段不大和諧的小插曲,說明了在當時的環境下,孫科少爺脾氣確實不小,但同時也說明這位籌款市長確實不好當。
時光匆匆,這位曾經愛耍少爺脾氣的少年轉眼就變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人。
1925年,孫中山去世,孫科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此時的國民黨內部也是派係林立,人人都想獲得領導地位。此時的國民黨最有威望的當屬胡漢民和汪精衛。蔣介石利用特殊手段,成功取得了領導地位,成為了和汪精衛競爭的對手。
蔣介石的做法引起了國民黨人的不滿,紛紛“倒蔣”,孫科對蔣介石也早已不滿,但憑借自己的實力卻無法與他對抗,於是他和汪精衛合作,積極對抗蔣介石。
1931年5月,汪精衛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孫科成為了得力助手。但政府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垮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經反蔣的積極分子一下子就轉變了態度,又投靠了蔣介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投靠了蔣介石之後,孫科的能力很快得到體現。在孫科的管理之下,國民黨相繼成立了財政部、公安部等部門,同時還成立了立法院、監察院、行政院、司法院以及考試院,孫科仕途也平步青雲,很快當上了行政院院長。
蔣介石能夠容納孫科,一來孫科是孫中山的長子,其次,孫科也有一定的能力,最後,蔣介石容納他,還能讓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
三、晚年歸宿
盡管孫科兢兢業業為蔣介石做事,但他內心裏卻一直對蔣介石不滿,總是在尋找機會絆倒蔣介石。機會終於來了。
解放戰爭爆發之後,隨著解放軍反攻的開展,國民黨一路潰敗。此時的孫科見有機可趁,於是采取種種措施逼迫蔣介石下野。
1948年3月底,南京國民黨政府舉行總統、副總統選舉。
總統人選毫無懸念,非老蔣莫屬。
副總統之位虛位以待,李宗仁、程潛、於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人都躍躍欲試。
眼看著桂係有一家獨大的趨勢,老蔣很忌憚這一點,想讓李宗仁主動放棄競選。
李宗仁也不是吃素的。25歲就取代陸榮廷成為桂係“廣西王”的李宗仁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的他素有問鼎中原之誌,當然不肯仰人鼻息。
被拒絕的老蔣在無奈之下隻好扶植看起來比較好控製的孫科上台,期待孫科擊敗李宗仁,成為他的傀儡。
老蔣為了與李宗仁抗衡,甚至通過王世傑私下向胡適透露希望胡適競選總統的願望。
胡適一介文人,乍一聽,心動不已,不過思前想後,和老妻江冬秀商量之後還是決定不摻和這事。
這樣一來,老蔣隻能把寶全都押在孫科身上了,為了讓孫科與自己同進退,他還讓夫人宋美齡親自出馬去勸孫科參加選舉。
孫科原本也無意於去競選一個傀儡般的副總統。但是就看來宋美齡和宋慶齡這層關係上,他也得給幾分薄麵,出個場,湊個數。
雖然孫科認為自己是湊數的,但老蔣對這件事卻很上心,他命令軍統上下傾盡全力,助力孫科競選。
李宗仁也不甘示弱,為了戰勝孫科,為爭得選票,對“國大代表”們極其“親切”。
4月19日,老蔣以2430票當選,陪選的國民黨元老居正得票269。
23日,副總統競選進行首輪投票。
隻要超過1523票,就能當選,不過六位競選人均未過半,李宗仁票數最多,754票,孫科其次,559票。
第二輪pk,李宗仁得1163票、孫科得945票、程潛得616票,仍然沒有人票數超過一半。
第三輪投票結果與第二輪一致。最後一輪,副總統的席位將在李宗仁和孫科中產生。
29日下午計票完畢,李宗仁得1438票、孫科得1295票。孫科以143票之差惜敗李宗仁。
選舉失敗,孫科不以為意,但老蔣卻大發雷霆,大罵孫科是“扶不起的阿鬥”。
當電台廣播員播報選舉結果時,正值盛怒的老蔣居然一腳把收音機踢翻。
(?益?)
開啟他的經典語錄:“娘希匹!”
一年後,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攻占南京,五星紅旗在總統府上空飄揚,宣告了新時代的到來。
在輿論的壓力之下,蔣介石不得不於1949年1月被迫下野。
1949年4月,南京解放,蔣介石潰逃至台灣,他邀請孫科一同去台灣,但卻被孫科拒絕了。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孫科認為蔣介石是個眥眥必報的人,自己有曾多次反蔣,如果去往台灣必然會遭到報複。可是,此時的孫科又能去往哪裏呢?
盡管孫科扳倒了蔣介石,但他卻不被桂係看重,受到了桂係的排擠。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孫科隻能前往香港。
在香港居住期間,每天都有國民黨人前來拜訪,其目的多數是為了要錢。樂善好施的他不好拒絕,結果很快就陷入了拮據的生活。為了圖得清淨,孫科攜夫人去了美國。
但到了美國的孫科,日子依舊過得清苦,房屋破舊不堪,為節省開支,他學會了自己種菜,所有的事物都必須自己處理。或許誰都不會想到,一個國父的兒子竟落得如此下場。或許,此時的他最想迴到的還是中國吧。
1965年,孫科再一次接到了蔣介石的邀請,這一次孫科沒有拒絕,迴到了台灣。孫科此時想的也許就是安穩,已經沒有任何資本再折騰了。
當兩人相見之時,都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兩人相見,“相逢一笑泯恩仇”。
隨後孫科於1965年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高級諮議、“考試院長”,1973年9月1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2歲。
他一人、這一屋,不免有些寒酸落魄。
他這一生都經曆了什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孤獨落魄的老人在當年也是響當當的大人物,而且還有眾多頭銜,他曾三次擔任廣州市市長,國民政府三院院長。同時他還有一個偉大的父親,“國父哲嗣”便是他響當當的名號。他就是孫科!
作為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孫科在父輩的光環的籠罩下卻遜色不少。
一、輝煌的起點
孫科的出生可謂是幸運的,他的名字以後也必將在曆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因為他是孫中山的獨子。1891年10月20日,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姓盧名慕貞的少婦在孫家老屋裏產下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嬰。
1891年,孫科出生。他的母親是孫中山的第一任夫人,也是他的原配盧慕貞。
初為人父的孫中山剛在香港西醫書院四年級考試完畢,名列全級第一名。得悉妻子生產的消息後非常高興,便立刻趕迴家鄉。按照世俗給兒子取名為孫科。之後,孫中山以優異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取得執業資格赴澳門掛牌行醫,並把妻兒接到澳門居住。
對於孫中山,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他的事跡人們也是略知一二。對於孫科而言,他的成長和孫中山的活動緊密相連。
孫中山早年曾上書清政府要求改革,但此時的他名不見經傳,李鴻章又怎會理會這樣一個貧民百姓呢?被拒絕之後的孫中山,惱怒之下,舉起了反清的大旗。
在多次的革命生涯中,清政府知道了這樣一個人遲早會成為禍害,因此一直被通緝。孫中山的妻子盧氏為躲避禍端,帶領子女不遠萬裏,漂洋過海,經過一番跋山涉水之後找到了孫中山的哥哥孫眉,並投奔了他。
隻是孫中山長期奔波於革命,為救亡圖存而奮鬥,因此少了夫妻之間的團聚,孫科也長時間地缺少了父愛。
但畢竟舐犢情深。對於兒子,孫中山自然也是寄予了厚望,對兒子的教育是絲毫不敢馬虎。孫中山對兒子是諄諄教導,希望他能認真讀書,成為國家之棟梁。
對此,孫科曾迴憶說,父親曾有一次帶迴了100多本英文原著,叮囑他要時刻勤讀。孫科深情地說他的英文水平就是從那時候打下的。由此可見,孫中山對兒子的厚望有多麽大。
但不幸的是,大伯孫眉破產了。孫科一下子失去了最大經濟靠山。此時的他隻好半讀半工,以期完成學業。此時的他在檀香山聖路易士學院繼續學習。
彼時,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受父親影響,17歲的孫科也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年齡最小的會員。
年齡雖小,但能力卻是十分突出,他擔任了《自由新報》《大聲周刊》等刊物的編輯,撰寫了大量批判清廷,激發民族情緒的文章。
孫科負責的是《自由新報〉的地方版和國際新聞專版。
他積極認真搜集關於清兵入關血腥鎮壓百姓的罪行和橫征暴斂、腐敗無能的曆史資料。
先後編寫和刊登了《揚州十日》、《文字獄〉和《禁書》等文章,在海外華僑中間喚起民眾。
這對革命黨人發動海外華僑支持、參與以“推翻清王朝統治”為首要目標的武裝起義,發揮了輿論導向作用。
而清王朝設在檀香山的領事館想在華僑當中詆毀革命黨人,說同盟會的壞話,破壞同盟會的活動,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市場了。
孫科還擔任了《舊金山中國少年晨報》的編輯和主筆,擔任了留美學生會會長,兼任了同盟會駐美洲支部長林森的英文秘書和粵語翻譯。
孫
科在檀香山、紐約等地聯絡華僑,組織募捐活動,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搖旗呐喊,插鼓助威。
1912年,孫科考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了文科、鐵路、法學和銀行學等課程,此後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此時的孫科學業有成正準備意氣風發地迴國做一番事業。
二、貌合神離
1917年,26歲的孫科結束了哥倫比亞大學的課程,迴到了中國。
同時1917年孫中山組建廣州護法軍政府後,第一件事便是委任各部委官員。這時候風華正茂的孫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護法軍政府的要員,他擔任了大元帥府的秘書,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但沒過多久,當時的廖仲愷就推薦孫科為廣州市的市政廳長,但孫中山為了避嫌沒同意。
胡漢民對孫中山說:“古哲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哲生是理想人選,先生就不必顧慮了。”
孫中山心裏不安,陸續又征詢了多位革命元老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這才委任孫科為廣州市市政廳長,兼任廣東治河督辦。
有著孫中山長子頭銜的他,再加上有海外留學的背景,起點自然不一樣。
1921年,廣州成為了地級市,孫科擔任了首任市長。
但是這個市長並不好當,首先是軍政府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過去清政府留下的封建官僚架構已被摧毀,新的機製還未建立。
孫科走馬上任後,馬上著手運用他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親自擬定了《廣州市暫行條例》57條。
條例內設公安、公務、財政、教育、衛生等市政管理條款。
接著,他又做出了廣州市政建設的全麵規劃,包括拆除舊城牆,拓展道路等。
孫科的市政建設計劃一公布,守舊人士立即愕然。當時,爭議最大的是雙門底城樓的拆除。
拆除城樓,為的是拓寬道路,以利交通,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是一些頑固守舊人士借口破壞老城的“風水”,把廣州的“九大善堂”和“七十二行”商董聯合起來,發起了反對拆遷的行動。
一時間,廣州城內烏雲密布,形勢非常嚴峻。
對此,孫科冷靜異常。
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符合市民的長遠利益的,但卻不與被挑撥鬧事的市民硬碰。他相信,隻要把道理說清楚,市民最終會理解及支持的。
他把那些別有用心,為首鬧事的善堂和商董會負責人請來開會,向他們詳細解釋:
“厚厚的城牆,在過去掄刀弄槍的年代,或許還有-一點防衛的作用。可是到了現代,它變得就像-個蛋殼,把古老的廣州城團團封閉住了。
不把“蛋殼”啄開,裏麵的雛鳥怎麽能破殼而出,在藍天上自由飛翔?
你看那個雙門底城樓,城門狹窄,就像一個酒樽的樽頸,把出人城市的道路堵住了,當廣州進一-步發展時,越來越多的車輛又怎麽通過?
至於“風水”之說,無非是方士們編造的無稻之談,雙門底城樓建起了這麽多年,廣州還不是戰亂頻仍,它的“風水”又能好到了哪裏去?
你們看看外國的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又有哪一個是笨到用城牆把自己圍困起來的!
經過孫科心平氣和的解釋,終於把反對派―一說服,拆城修路的工程順利啟動了。
孫科作為廣州市長,為官一方,也算造福一方。
孫科曾自豪地說,那時:“環顧國內,城市的規模略微完備的,其實是從我廣州開始;從那以後,市政一詞才開始風靡南北,研究試驗的人漸漸多起來。”
到1926年,他曾三次擔任廣州市市長。在孫科的治理之下,廣州有了新的變化,一座古城展現了無數的青春活力。有學者一度認為,開創了中國近代城市製度的人,當屬孫科莫屬。
周興梁教授也認為,孫科是中國近代城市製度的開創者。
對於這個兒子,孫中山是十分看重的,但孫科的種種作為卻令孫中山大為失望。甚至還流傳著這麽一個故事,氣得孫中山當場就想槍斃這個兒子。
孫科年少成名,自負的他逐漸變得脾氣十分暴躁。
年紀輕輕就得到了太多與他年紀不相稱的尊崇地位,他難免膨脹。
風華正茂的孫科,少年得誌;漸入而立的孫科,卻以愛耍少爺脾氣著稱。
對於孫科的大少爺脾氣,孫中山的助手、代行大元帥職務胡漢民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多次深受其害。
作為市政廳廳長、市長,最令孫科頭疼的還是財政問題。
當時,廣州軍政府雖然已經成立多時,但由於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軍政府的管治範圍其實遠遠還未能抵達基層。
這樣,稅收就很難征集,軍政府的資金來源也就完全沒有著落,所需的軍費隻能由大本營廣州市來解決。
有一個時期,孫中山規定孫科每天要提供軍費3萬銀元。
所以孫科這位市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籌款,每天孫科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說來說去都是--個字:“錢”。
而籌款的主要辦法,暫時就隻有變賣市屬資產。久而久之,流言蜚語就冒出來了,許多人都在指責孫科斂聚、貪汙。
這些言論終於傳到孫中山那裏去。孫中山立即詢問胡漢民,你看這事到底怎樣?
胡漢民迴答說:“除非不做官,做官就免不了招致謗怨。如果不是哲生盡力工作,大本營的每天3萬元軍餉從何而來?這一點,我是絕對信任和支持哲生的。”
聽胡漢民這樣說,孫中山這才放了心。
胡漢民隻是就事論事,絕非偏袒孫科。
但是他們兩人在共事的過程中,因為孫科的少爺脾氣,倒是常有矛盾,有時甚至鬧到胡漢民跑到孫中山跟前要求辭職的地步。
有一次,孫中山親往東江前線督戰,急需把20萬元的軍餉發給滇、桂軍,他們才肯出征。他命令胡漢民以大元帥府的名義發出手令,讓孫科立即照辦。
孫科從衛侍副官張猛手中接過手令,看了一眼,又是20萬、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啊,就很不耐煩地說:“我又不會印銀紙(廣東方言,意即鈔票),哪有這麽多錢!”
一氣之下就把手令撕了,丟進了字紙簍。
當日,在總統府,孫中山問下屬:“滇軍和桂軍出發了沒有?”
滇軍司令在電話裏照直說:“無糧不動兵。軍餉還沒有領到,部隊不肯出發。”
孫中山立刻找胡漢民:“手令到底發出了沒有?”
胡漢民迴答:“已經讓張猛去取了。”
這時,正好張猛空著手迴來了。
孫中山大怒,急電孫科立即趕來,劈險就是一輪好罵:“軍情十萬火急,你怎麽完全不當一迴事?馬上給我調20萬來,辦不到,就不要當市長!”
在孫中山麵前,孫科當然不敢說什麽,但他隨即跑到二樓找胡漢民的晦氣。
孫科指責胡漢民挑撥他們父子間的不和。胡漢民作為當時國民黨的第二號人物,也不是個任人拿捏的軟柿子,當然據理力爭。
雙方都據理力爭,爭吵中,孫科拿起手杖往胡漢民身上打去。
胡漢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隻見他輕輕一閃,手杖打到了辦公桌的玻璃上,玻璃碎了一地,發出的聲響驚動了在三樓辦公的孫中山。
孫中山下樓看到這情形,生氣得要命,一時火起,奪過衛士手中的駁殼槍,就要開槍打孫科。
嚇得孫科奪路而逃,孫中山氣不過,硬是提著槍追到了總統府大門口,連拖鞋掉了都沒發覺。
赤腳猛追的孫老!
“逆子!快給我站住!”
??(◣д◢)??
要不是李烈鈞等人出手勸阻,這起人倫慘劇就難以避免了。
這段不大和諧的小插曲,說明了在當時的環境下,孫科少爺脾氣確實不小,但同時也說明這位籌款市長確實不好當。
時光匆匆,這位曾經愛耍少爺脾氣的少年轉眼就變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人。
1925年,孫中山去世,孫科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此時的國民黨內部也是派係林立,人人都想獲得領導地位。此時的國民黨最有威望的當屬胡漢民和汪精衛。蔣介石利用特殊手段,成功取得了領導地位,成為了和汪精衛競爭的對手。
蔣介石的做法引起了國民黨人的不滿,紛紛“倒蔣”,孫科對蔣介石也早已不滿,但憑借自己的實力卻無法與他對抗,於是他和汪精衛合作,積極對抗蔣介石。
1931年5月,汪精衛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孫科成為了得力助手。但政府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垮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經反蔣的積極分子一下子就轉變了態度,又投靠了蔣介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投靠了蔣介石之後,孫科的能力很快得到體現。在孫科的管理之下,國民黨相繼成立了財政部、公安部等部門,同時還成立了立法院、監察院、行政院、司法院以及考試院,孫科仕途也平步青雲,很快當上了行政院院長。
蔣介石能夠容納孫科,一來孫科是孫中山的長子,其次,孫科也有一定的能力,最後,蔣介石容納他,還能讓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
三、晚年歸宿
盡管孫科兢兢業業為蔣介石做事,但他內心裏卻一直對蔣介石不滿,總是在尋找機會絆倒蔣介石。機會終於來了。
解放戰爭爆發之後,隨著解放軍反攻的開展,國民黨一路潰敗。此時的孫科見有機可趁,於是采取種種措施逼迫蔣介石下野。
1948年3月底,南京國民黨政府舉行總統、副總統選舉。
總統人選毫無懸念,非老蔣莫屬。
副總統之位虛位以待,李宗仁、程潛、於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人都躍躍欲試。
眼看著桂係有一家獨大的趨勢,老蔣很忌憚這一點,想讓李宗仁主動放棄競選。
李宗仁也不是吃素的。25歲就取代陸榮廷成為桂係“廣西王”的李宗仁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的他素有問鼎中原之誌,當然不肯仰人鼻息。
被拒絕的老蔣在無奈之下隻好扶植看起來比較好控製的孫科上台,期待孫科擊敗李宗仁,成為他的傀儡。
老蔣為了與李宗仁抗衡,甚至通過王世傑私下向胡適透露希望胡適競選總統的願望。
胡適一介文人,乍一聽,心動不已,不過思前想後,和老妻江冬秀商量之後還是決定不摻和這事。
這樣一來,老蔣隻能把寶全都押在孫科身上了,為了讓孫科與自己同進退,他還讓夫人宋美齡親自出馬去勸孫科參加選舉。
孫科原本也無意於去競選一個傀儡般的副總統。但是就看來宋美齡和宋慶齡這層關係上,他也得給幾分薄麵,出個場,湊個數。
雖然孫科認為自己是湊數的,但老蔣對這件事卻很上心,他命令軍統上下傾盡全力,助力孫科競選。
李宗仁也不甘示弱,為了戰勝孫科,為爭得選票,對“國大代表”們極其“親切”。
4月19日,老蔣以2430票當選,陪選的國民黨元老居正得票269。
23日,副總統競選進行首輪投票。
隻要超過1523票,就能當選,不過六位競選人均未過半,李宗仁票數最多,754票,孫科其次,559票。
第二輪pk,李宗仁得1163票、孫科得945票、程潛得616票,仍然沒有人票數超過一半。
第三輪投票結果與第二輪一致。最後一輪,副總統的席位將在李宗仁和孫科中產生。
29日下午計票完畢,李宗仁得1438票、孫科得1295票。孫科以143票之差惜敗李宗仁。
選舉失敗,孫科不以為意,但老蔣卻大發雷霆,大罵孫科是“扶不起的阿鬥”。
當電台廣播員播報選舉結果時,正值盛怒的老蔣居然一腳把收音機踢翻。
(?益?)
開啟他的經典語錄:“娘希匹!”
一年後,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攻占南京,五星紅旗在總統府上空飄揚,宣告了新時代的到來。
在輿論的壓力之下,蔣介石不得不於1949年1月被迫下野。
1949年4月,南京解放,蔣介石潰逃至台灣,他邀請孫科一同去台灣,但卻被孫科拒絕了。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孫科認為蔣介石是個眥眥必報的人,自己有曾多次反蔣,如果去往台灣必然會遭到報複。可是,此時的孫科又能去往哪裏呢?
盡管孫科扳倒了蔣介石,但他卻不被桂係看重,受到了桂係的排擠。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孫科隻能前往香港。
在香港居住期間,每天都有國民黨人前來拜訪,其目的多數是為了要錢。樂善好施的他不好拒絕,結果很快就陷入了拮據的生活。為了圖得清淨,孫科攜夫人去了美國。
但到了美國的孫科,日子依舊過得清苦,房屋破舊不堪,為節省開支,他學會了自己種菜,所有的事物都必須自己處理。或許誰都不會想到,一個國父的兒子竟落得如此下場。或許,此時的他最想迴到的還是中國吧。
1965年,孫科再一次接到了蔣介石的邀請,這一次孫科沒有拒絕,迴到了台灣。孫科此時想的也許就是安穩,已經沒有任何資本再折騰了。
當兩人相見之時,都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兩人相見,“相逢一笑泯恩仇”。
隨後孫科於1965年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高級諮議、“考試院長”,1973年9月1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