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一代名將楊大眼的故事,還未廣泛宣傳拍成電視連續劇,真是可惜!


    在上章有講述過他的姓名趣事,接下來就講述他的一生經曆。


    楊大眼這哥們實在太牛了,他武藝超群,和天下聞名的關羽、張飛隻差一本《三國演義》。


    《水滸傳》中的武鬆,見了楊大眼也要甘拜下風。史書記載楊隻身一人,赤手空拳逮了一隻活著的斑斕猛虎。


    至於楊大眼的家務事,其精彩程度比之北宋時期的《楊家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大眼名不副實,他的眼睛並不大,這倒不是我信口開河,史書上就是這樣記載的。


    楊大眼還有個弟弟叫楊小眼,為什麽這哥倆會取如此古怪的名字,這就隻有天知地知,大小眼他爹知,吾等不知。


    楊大眼的父親楊和,是個十足的紈絝子弟,在曆史上籍籍無名,在這裏不提也罷。


    不過楊大眼的爺爺楊難當是個厲害人物,楊難當原來在親侄子楊保宗手下當差,這個不是楊宗保的楊保宗,做國王時還不滿十歲,楊難當感覺國王的工作有些少兒不宜,就讓這個不是楊宗保的楊保宗去幹些孩子們該幹的事兒,至於空出來的國王位置,楊難當就親自代勞了。


    這種搶侄子王位的事情,明朝的朱棣也幹過一次。朱棣做了皇帝五征漠北,楊難當做了國王,也想把管轄的地盤擴大一些。畢竟楊難當的仇池國地盤隻有兩個縣,娶個娘娘都要請全國的人喝喜酒,這讓楊難當這個國王實在難當。


    天下美女出江南,楊難當召集全國的兵力,義無反顧的南征劉宋。劉宋王朝自從開國皇帝劉裕以後,一個比一個無能,也難怪楊難當會打劉宋的主意。


    劉宋果然不堪一擊,竟然被楊難當攻占了漢中。想當年劉皇叔占領了漢中後就有了三分天下本錢。楊難當占領了漢中,慶功酒還沒喝完,就收到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的侄子,被迫迴小學深造的仇池國原國王楊保宗,獻城投降了北魏。


    仇池國那點兒可憐的地盤也被北魏給吞並了。楊難當手下兵將的家眷都成了階下囚,這仗沒法再打。


    到北魏手中去收複失地,隻要腦殼沒壞掉,就不會做出這種拿雞蛋撞石頭的選擇。楊難當腦殼沒壞掉,他留下一支隊伍鎮守漢中,自己帶著南征主力一路向北,找北魏皇帝決戰,哦,說錯了,是投降。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兵不血刃就收服了仇池國,禁不住龍顏大悅,當下加封楊難當為營州(遼寧朝陽市和葫蘆島)刺史,授仇池公。


    雖然仇池公聽起來不如仇池國王威風,可管理的地盤比以前大的多,楊難當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美女興師動眾,從此廣納姬妾,享受了20多年的晚年幸福生活。


    楊難當死後,他的兒子楊和繼承爵位,前文說了,楊和就是個紈絝子弟,平生三大愛好,喝酒、打獵、娶媳婦,瀟瀟灑灑的混了一輩子。


    楊和死後,他的兒子楊小眼繼承爵位,授天水太守。可楊小眼的哥哥楊大眼因為是庶出,就如同《紅樓夢》中的賈環,從小就不招人待見。


    楊大眼畢竟是貴族子弟,托他老爹的福,北魏朝廷對他還是有所照顧,年紀輕輕就官拜“奉朝請”。


    “奉朝請”類似於現在的老幹部活動中心的退休幹部,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打球,下下棋,唱唱歌。吃香的喝辣的。無征戰之勞苦,無案牘之勞形,豐厚的俸祿按時發放,每年逢年過節還能和皇帝見上幾麵,把酒言歡敘敘舊,這日子就是給個神仙都不換。


    可是楊大眼愣是過不慣這種安逸的幸福生活。這一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計劃南征,南朝的劉(裕)宋、蕭(道成)齊都已雨打風吹去,現在南朝是蕭(衍)梁,就是電視劇《琅琊榜》中的南梁。


    要打仗就要選帶兵的大將,選將的任務就交給了北魏重臣李衝。


    這個李衝也不是個簡單人物,類似於明朝的張居正,長得帥、有能力、是皇帝的老師,還和當朝的馮太後有些說不清的關係。


    不過李衝比張居正幸運,是他一力促成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化,從草原平城(大同)遷都洛陽,全國改說漢話,甚至北魏皇族的姓氏都被改了。


    比如說拓跋氏改姓元。丘穆陵氏改姓穆,獨孤氏改姓劉,勿忸於氏改姓於,步六狐氏改姓陸等等。


    扯遠了,書歸正傳,老帥哥李衝查看備選將軍名單,一眼就看到了楊大眼這個名字,人如其名是不是,叫進來看看。


    李衝一看,楊大眼的眼睛並不大,有些失望的揮揮手道:“下一個”。


    楊大眼急了,連忙道:“尚書大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楊大眼雖然不識字,但是有過耳不忘之才,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為了這次應聘楊大眼早就做足了準備。


    果然此言一出,李衝眼前一亮,在北魏能夠帶兵打仗的將軍車載鬥量,但是能熟讀《史記》的將軍就鳳毛麟角了。


    於是李衝把楊大眼留下來道:“你有什麽絕活,都拿出來讓我見識見識”。


    楊大眼道:“大人,請你給俺準備一匹好馬,另外再加一根三丈長的草繩”。


    李衝搞不懂楊大眼葫蘆裏賣的什麽藥,要好馬是不是準備逃走,逃不掉就用繩子上吊。李衝雖然搞不懂楊大眼要幹什麽,但他很欣賞這個會背誦《史記》的年輕人,很快就把快馬和繩子準備好了。


    楊大眼接下來的話更是讓李衝瞠目結舌,楊大眼居然要跟快馬賽跑,繞教軍場跑一圈。


    教軍場內有武將們演習騎射的場地,可以同時容納十萬雄兵,跑馬道周長490丈,約合1700來米,如果一二百米以內,碰到博爾特那樣的短跑天才,速度超過奔馳的駿馬還有可能,可1700米的中長距離和快馬賽跑,估計隻有神仙能做到。


    楊大眼不是神仙,他在無數人好奇的注視下,把三丈長的繩子綁在頭發上,然後站到駿馬旁邊。


    一聲令下,楊大眼和駿馬一起奔出,由於速度太快,拖在楊大眼頭發上的長繩子飛起來,猶如筆直的長棍。楊大眼閃電一般繞著教軍場跑了一圈,速度絲毫不減,把那匹駿馬遠遠拋在身後。


    楊大眼的這手絕技讓當場的人心服口服,就連見多識廣的李衝都由衷的稱讚道:有史以來,還沒見過跑得這麽快的家夥(原文: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才若此者也)。


    好鋼用在刀刃上,李衝親點楊大眼做了統兵大將。楊大眼告別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義無反顧的走向戰場。


    所謂的戰爭,雙方打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隻是短短數日間的事,而大多數時間都是“壯士不戰空臨邊。”兩軍成對峙狀態。


    楊大眼到了前線,還沒有看到南梁的兵將,轄區內的老百姓就找他來訴苦,北淯郡(河南南陽一帶)的大山裏有老虎,傷了不少人,老百姓懇請楊大眼帶兵去打老虎。


    楊大眼聞訊後輕蔑的一笑說:“不就是隻大貓嗎?有什麽值得可怕的?,我給大家逮個活的來”。


    很多人都以為楊大眼吹牛,沒想到這哥們兒還真來真格的,帶上幹糧獨自一人赤手空拳進山抓老虎去了。


    沒人知道楊大眼用什麽辦法活捉的老虎,反正三天後,楊大眼扛著老虎迴到城裏,找了個人多的鬧市區,把它丟在街頭。然後義正辭嚴的怒斥老虎濫殺無辜,草菅人命,按照當朝的法律,老虎應該斬首示眾。


    然後手起刀落,把老虎的腦袋砍了下來。從此“搏虎將軍”的美稱不脛而走。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而楊大眼還沒有上過戰場,也贏得了當世第一猛將的稱唿。


    當時的南梁兵將為了給自己寬心,悶著良心說楊大眼有勇無謀。很快他們就見識到了楊大眼的威風。


    在攻打壽州(安徽壽縣)的戰役中,楊大眼身先士卒,第一個衝進城去,為北魏軍隊攻克壽州立下首功。


    這次勝利讓楊大眼名利雙收,不但升了官,還被授予了爵位。在北魏時期,官職不能世襲,而爵位是可以世襲的。


    楊大眼雙喜臨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他大擺宴席,準備和手下的弟兄們喝個一醉方休。哪知就在這個時候,有人進來稟告:潘將軍來到城門外,指名道姓要楊大眼將軍出城迎接。


    楊大眼聞訊喜上眉梢,樂不可支的對手下的弟兄們道:“大家快快列隊出迎,我老婆到了”。


    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遊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鬥或打獵完畢,迴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


    潘將軍(潘氏)(其名正史無載,野史傳其名為寶珠)潘寶珠,楊大眼的結發妻子,也是南北朝時期傳奇女將領,武藝超群,騎射天下無雙,當然漂亮是必須滴。


    潘寶珠千裏尋夫,單槍匹馬如入無人之境。她的到來讓楊大眼如虎添翼。


    可惜呀,最後是他最愛的人卻深深地傷害了他!


    楊大眼為將門之後,“少有膽氣,跳走如飛”,“善騎射,裝束雄竦,擐甲折旋,見稱當世”(本傳),實在是一位雄赳赳氣昂昂的勇猛虎將。當時人無不誇獎他的驍勇、果敢,認為三國名將“關張弗之過也”(關羽、張飛也超不過他),可謂英名蓋世,婦孺皆知。


    當時淮泗荊沔之間兒童啼哭時,若喊一聲“楊大眼來了!”孩子馬上就止住哭聲。當他於延昌三年(公元514)奉詔入京時,人們想到他的英勇善戰,又看到他重新起用,從中央各部衙門的大官小吏到普通街巷的平民百姓,都象趕集一樣地觀瞻他的英姿風貌。大眼不僅在魏國朝野人人皆知,而且名播海內。


    當時魏國宰輔王肅(非三國理學家王肅)的弟弟王秉(一說為王肅本人見《太平廣記》)從南方來,慕名見到了楊大眼,對大眼說“我在南方就聽到您的大名,如雷貫耳,以為你的眼睛一定象車輪一般大,今天見了,並沒有什麽特殊。大眼說:“兩軍對陣,旗鼓相望,那時間,精神振奮,雙目怒睜,足以使你目不能正視何必要如車輪一般大!”


    可見楊大眼的眼並不大,他弟弟楊小眼的眼睛也並不小,其父命名之意已不可知,但他自己的解釋卻很有意思。


    魏朝廷對楊大眼也格外垂青。延昌四年,權傾朝野的靈太後(魏孝明帝生母)親自幸西林園,接見了從準陽前線歸來的楊大眼和崔延伯(奚康生、楊大眼、崔延伯三人同傳,都是北魏驍將)等人,嘉獎他們“誌尚雄猛,皆國之名將”,並向他們詢問了平淮堰的具體辦法。楊崔二人在太後麵前各抒己見,提出各自的平準方略,受到讚揚。


    大眼治軍,愛兵如子,大有吳起、李廣之風。他巡視部隊時,把士卒唿為兒子。看見戰士受傷,他就忍不住流淚?他身為將帥,常常身先士卒。向堅固的敵陣衝鋒時,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當其鋒者,莫不摧枯拉朽,望風逃遁。南朝前前後後所派遣的將領,每聞大眼之名,在他尚未渡江之時,就先怕得發抖?但在淮堰之役中,由於屢攻不下,使得他喜怒無常,往往過分地鞭撻將士,大家都很害怕,這也是他的性情所導致的。


    他擔任荊州刺史時,對蠻人采取恐嚇政策?他用蒿草紮成蠻人形狀,外穿青布,當作靶子射箭,然後把蠻人首領召來,指給他們說:“你們如果再做賊,我就要這樣射穿你們!”其地有老虎傷人,楊大眼徒手把虎捉住,斬掉虎頭,懸在荊州市上,荊州一帶的蠻人互相告誡說“楊公見不得我們,經常做成我蠻人的形狀作箭靶連深山的虎也逃不脫他的懲罰。”以後,荊州蠻就再也不敢聚眾起事了。


    寂寞身後事


    北魏宣武帝死後,繼位的孝明皇帝僅有七歲,朝政大權由胡太後操縱。她荒淫殘暴,窮極享樂,使北魏的內亂加劇,危機加深。楊大眼身後的不幸與這樣的政局是不無關係的。


    關於楊大眼的卒年,隻有“又以本將軍出為荊州刺史”,“在州二年卒”的簡略記載。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浮山堰成,大眼“與肖寶夤俱征淮堰,不能克,遂於堰上流鑿渠決水而還,加平東將軍。”


    這年迴京後,“又以本將軍出為荊州刺史”兩年後,即孝明帝神龜元年,公元518年逝世於荊州。前已推知大眼約生於473年前,這樣看來,大眼一生僅得壽四十五、六歲,不過五十歲。


    大眼有三子,依次為曾生、領軍、征南,“皆潘氏所生,氣幹鹹有父風。”


    潘氏前已說過,善騎射,常服戎裝,與大眼“或齊鑣戰場,或並驅林壑”,人稱“潘將軍”,兩人堪稱“戰鬥伉儷”。


    三個兒子也個個英雄威武,鹹有父風,連他們的名字也頗具征戰情趣,這一家可算是“將軍門第”,“戎馬世家”了。


    然而大眼的身後卻落寞得很,當大眼因鍾離兵敗而貶徙營州時,潘氏在洛陽頗有失行,與他人私通。大眼起複為中山內史時,他的側室生女的丈夫,女婿趙延寶向他打了小報告,說潘氏作風如何如何,大眼生性粗豪,哪裏忍受得住!自己心中最愛的人竟然背叛了自己!便怒而“幽潘而殺之”。


    娶了繼室元氏,大眼死,喪未發,曾生等就向元氏問其父印綬所在。這時元氏正懷孕,便指著自己的肚子對曾生弟兄說:“開國(楊大眼之爵位)當我兒襲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


    開國事的爵位應當由我的孩子來承襲。你們這些婢女的兒子,休要妄想!


    曾生兄弟懷恨在心,但又能如何?是他們的親媽給他們的親爸戴了頂大大的綠帽啊!


    他們兄弟三是多麽的無辜,無助!


    大眼靈柩還京,出城七裏便休息過夜。當晚二更,曾生等打開大眼棺材,趙延寶怪而問之,征南就一箭射死了他。元氏驚懼,逃入水中,征南彎弓要射,曾生製止道“天下豈有害母之人!”


    後媽也是媽,殺不得!


    征南才放下弓,於是他們就把大眼的屍體從棺中取出,讓人在馬上抱著,宣布反叛。荊州軍民,懼怕曾生兄弟驍勇,不敢窮追。這群不爭氣的兒子逃跑到襄陽,投在南梁梁武帝那裏,作了異國的臣子。


    楊大眼英雄一世,而身後的蕭條,使人可歎!但這種現象,史不絕書,不足為惜,大眼英名,曆久不衰。


    《魏書》作者評論他:“以熊虎之姿,奮征伐之氣,亦一時之驍猛,壯士之功名也。”千百年後,猶為人道可調寂寞身後事,煌煌萬代名!大眼若有知,亦可人安地下而魂返仇池了。


    楊大眼與繼室元氏生有一子叫楊白花。此人俊俏英武,與胡太後私通。後怕得罪,潛逃南梁,胡太後為他詩一首目:《楊白花》


    《楊白花》是北魏時期由胡太後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後被收入《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本詩表達了胡太後失戀後憂傷痛苦的情感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


    “白花曲”,淒婉動人,名垂詩史。


    瞧瞧人家的小兒子多牛,直接把自家皇帝老媽的心給占了!


    她的心中,眼中,永遠都是他的背影。


    心中想的都是你,都是你,而你,卻永遠都在那遙遠的南方。


    楊白花此時已逃往南梁。


    這一家人的經曆可是堪稱傳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