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天下後,派出使者前往周邊各國,傳達中原、江南安定的消息,希望周邊各國能夠和以往一樣,對大一統的大元帝國稱臣納貢。因東南亞各國篤信佛教,忽必烈特意派遣了一個精通佛法的使者前往緬甸,以示睦鄰友好之意。沒想到這使者竟然一去不返。


    雲南南端的金齒部(今雲南盈江東北一帶)因在雲南和緬甸之間,一度向大理和緬甸兩位主子稱臣。元朝入主雲南後,金齒部歸順,不再給緬甸進貢。緬甸國王大怒。就在此時,元朝使者到達。緬甸國王妄自尊大,強行逼迫元朝使者按照臣子拜見國君的禮節,脫去鞋子光著腳跪拜。元朝使者不答應,結果被一刀斬首。


    使者一去一年多,忽必烈就派人催問。雲南行省官員讓金齒部首領前往調查。這個首領或許是被緬甸逼迫,或許是苟且偷安,竟然稟告上級,元朝使者到達緬甸後,一切安好。緬王熱情招待,晚點就會返國。聽到這個稟告,忽必烈也就放下心來。


    但是,元朝的不作為在緬甸看來,卻是柔弱可欺。在至元司士年,“緬人以(金齒部)阿禾內附,怨之,攻其地,欲立寨騰越、永昌之間”。


    緬甸搶先動手,想要再修築城砦,以為前線堡壘。金齒部麵臨滅族之危,不得不告訴朝廷事情。


    雲南行省立刻把事情稟奏朝廷,朝廷命令雲南行省發兵消滅敵軍。結果,兩軍在芒市河一帶遭遇,史稱“芒市河之戰”。


    當時緬軍傾國出兵,“其眾約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四五萬部隊中竟然混雜著八百大象兵,一萬騎兵,軍容可謂盛大。在曆史上,以大象兵出陣者寥寥可數。我們都知道,在步兵麵前,重裝騎兵有碾壓一般的優勢。可是,在大象兵麵前,一切馬騎又如同浮雲。大象兵體型龐大,幾乎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在曆史上,首次明確記載大破象兵的,好像是南漢對陣北宋。北宋以強弓硬弩遠程消滅大象軍,取得大勝。那麽,元朝會發兵多少,又如何對付大象兵呢?


    雲南行省隻是調派了一個千戶率領七百士兵前往迎戰。這七百人當中,大約五百是騎兵,兩百是步兵。


    兩軍中途遭遇,緬軍讓一萬騎兵在前,大象兵在中間,最後是三萬步兵。大象全身披著鎧甲,背上有戰樓,上麵有多個甲士。大象兩側放著大竹筒,裏麵各自有幾十根長矛。甲士居高臨下,以大象推進,再投擲長矛。


    眼看眾寡懸殊,元軍統帥忽都下令把七百人分成三隊,自己親自率領二百八十一個騎兵由左路突擊,副將率領兩百餘人由右路突擊,剩下不到兩百步兵依靠大山安營紮寨,嚴防死守。


    緬軍見前方隻有不到兩百步兵,自然大喜。一路突進,隊伍難免拉長。此時,元朝騎兵從左右兩路徒然出現,三路夾擊,緬軍大敗。


    緬甸軍隊雖然有四五萬之多,但是,武器落後不說,多數步兵還是強行征召的普通百姓。麵對橫掃世界的元朝鐵騎,幾乎隻有被屠戮一條路。


    元軍騎兵突進時,騎兵專射大象眼睛。大象吃痛,調轉身子胡亂踩踏。很快,緬軍就潰不成軍。


    緬甸國王不甘心失敗,在後退中再度糾集了一萬多步兵,返迴身來再戰。元軍將領忽都立刻把部隊再次分成三部,照舊用三路夾擊的方式大敗緬軍。緬軍一路潰逃,元軍一路追擊。沿途三十裏路間,到處都是敗軍的屍體。


    及至日暮,忽都因負傷收兵。次日再戰,元軍又追擊緬軍至千額,“不及而還。”此戰中,元軍“捕虜甚眾,軍中以一帽或一兩靴、一氈衣易一生口。”


    緬軍幸存者在敗退途中,經過昔日統轄的部落時,各部落首領也帶著百姓,奮力追殺。四五萬大軍一朝覆滅。“又為阿禾、阿昌邀殺,歸者無幾。”


    四萬大軍一朝覆亡,元軍的損失卻小的讓人難以置信。


    那麽,元軍死傷多少呢?


    《元朝征緬錄》載,“官軍負傷者雖多,惟一蒙古軍獲一象不得其性被擊而斃,餘無死者。”


    除了一個人因為不懂得大象的脾氣,在捕獲大象的時候被踩死,其他七百步騎,竟然無一死亡。


    (*???*)冫


    經過這一戰,緬甸國王心膽俱裂,立刻上表稱臣。終元朝一世,緬甸再也不敢貿然。


    我國現在有600餘萬的蒙古族人,其中雲南通海有5000多人。這些人是忽必烈時代留在雲南,保護邊疆的將士後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