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這首明末童謠因為江口沉銀古戰場遺址的發掘而廣為傳播。


    相傳在石龍與石虎相對之處,有張獻忠當年在彭山江口鎮留下的無盡寶藏。2017年開始的水下考古發掘收獲頗豐,證明傳說非虛。


    然而,在成都地區流傳著另一個版本:


    “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個成都府”。


    在 這首“尋銀訣”裏,“尋銀”的標識也由石龍、石虎變成了石牛、石鼓。


    開始我查看資料的時候還以為是史料信息錯誤,或者是我自己眼花。


    這首童謠,被認為點出了張獻忠藏寶之地,在成都已流傳了300多年。


    但如今,“江口沉銀遺址”已被找到,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的岷江河道內。


    同時三萬餘件出水文物讓人堅信,這裏就是張獻忠的藏寶之地。


    隨著2017年的一場考古發掘,考古學家偶然發現了這批寶藏的所在,正式揭開了“沉銀寶藏”的神秘麵紗。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張獻忠與他的“沉銀寶藏”的傳說。


    明末起義,征戰中原


    公元1606年,張獻忠出生在陝西省定邊縣。史書上對張獻忠早年經曆描述的少之又少,隻記載了他是捕快出身,其他有關身份的信息基本上沒有見諸紙端。


    但是有一條不惹人注意的記載極其重要:張獻忠有次不願和領導同流合汙,遭到領導陷害,成了替罪的死刑犯,後被友人從牢獄之中救出,因此張獻忠對朝廷的腐敗恨之入骨,這也是他為什麽要發動起義的誘因之一。


    明朝後期,由於宦官當政,朝廷日益腐敗,到了萬曆年間,經曆“萬曆三大征”的明王朝變得腐朽不堪,搖搖欲墜。


    天啟末年,陝西發生了極為嚴重的旱災。這場災難導致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史書記載“陝境內餓殍遍地”,慘不忍睹。但是,由於朝廷的腐敗加上陝西地方官的不作為,活下來的百姓生存得更加困難。於是官逼民反,陝西各地爆發了多處起義,史稱“陝北暴動”。


    本就對朝廷恨之入骨的張獻忠見到腐敗的朝廷變本加厲的剝削百姓,也參加了起義。他於公元1630年在老家定邊縣組織了幾百人的起義隊伍,加入了義軍首領王嘉胤。


    在隨後對明軍的作戰中,張獻忠因為性格果敢,作戰勇猛,所以在起義軍中被稱為“軍中黃虎”,這也讓王嘉胤對他另眼相看。


    再後來,由於張獻忠年幼的時候讀過書,當過捕快,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因此王嘉胤破格提拔張獻忠為“營將”,統領王嘉胤麾下“三十六營”中的三個大營,成為了王嘉胤手下的心腹大將。


    據《明史》記載,張獻忠隨著王嘉胤轉戰陝西、河南、安徽、山西、湖廣和四川等多個地區,立下了赫赫戰功。在這個過程中,張獻忠也把自己手下幾千人的隊伍擴展到了近十萬,成為了王嘉胤麾下最強大的部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張獻忠個人的野心開始慢慢膨脹。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1631年,最強的義軍首領王嘉胤遭到了手下的反叛,被誅殺在自己的大帳中,王嘉胤的義軍隨即支離破碎。張獻忠無奈,隻好率部投奔另一個義軍首領高迎祥。


    公元1634年,張獻忠奉高迎祥之命,率領義軍往西攻占明王朝的地盤——四川地區。但是由於張獻忠剛投奔高迎祥,高迎祥對他還不是很放心,於是他奪走了張獻忠本部精兵的指揮權,隻給了張獻忠一些老弱病殘的部隊,這讓張獻忠的西征變得格外艱難。


    在明朝著名女將秦良玉與兒子馬祥麟的圍攻下,張獻忠敗走重慶,部隊死傷殆盡。無奈,張獻忠隻能率領殘部逃亡至湖北,這也宣告他的第一次西征以慘敗告終。


    公元1635年,當時的各路起義軍中了明王朝的誘敵之計,被明軍包圍在河南地區,於是各路起義軍的首領在滎陽舉行了著名的“滎陽會”。


    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提出“分兵破之”的戰略,得到了其他首領的一致讚同。於是張獻忠在高迎祥的帶領下,一路向東挺進,以求突破明王朝的包圍圈。


    李自成提出的戰略構思果然奏效,張獻忠所率領的部隊一路向東所向披靡,幾乎無人能敵,不光衝出了明軍的包圍圈,還一鼓作氣打到了明王朝的中都——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府。


    很快鳳陽府就被張獻忠攻下,他還掘了明王朝老朱家的祖墳,此舉讓張獻忠在當時名聲大振。


    張獻忠並沒有在鳳陽府逗留,而是繼續轉戰,接連攻克安慶、廬州、和州等地,肆虐了安徽和江蘇的大片地區,接著轉頭向西拿下了霍山、英超山,並在湖北境內和義軍首領馬守應會師麻城。


    之後,張獻忠又從麻城南下入寇湖南地區,在湖南征戰一番後揮師北上打入關中,後又由商洛打迴陝西。此番張獻忠征戰路途多達千裏之遠,戰法忽東忽西,完全讓明軍摸不著頭腦。張獻忠在橫行千裏的同時還能重創明軍,難怪有人說張獻忠是明末起義軍裏最強的將領。


    後來由於起義軍內部不和,經常爆發火並,給了明軍可乘之機,張獻忠的直屬領導高迎祥被殺,而張獻忠為了保全性命,暫時接受了明王朝的招安。正是此次招安,給了張獻忠再次舉起義旗的契機。


    坐斷西南,稱帝登基


    其實在投降明軍之前,張獻忠就為日後再舉義旗做了準備:他把自己麾下數萬將士借“遣散”之名散布在中原各處,好日後再次起義時隨時響應他。因此張獻忠投降明軍的時候,麾下部隊僅僅一兩千人。


    而此時明軍內部也犯了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看張獻忠投降時部隊人數這麽少,認為張獻忠日後不成大器,對張獻忠不屑一顧,因此讓張獻忠有了充足的發展時間。


    公元1639年,張獻忠在湖北穀城再次高舉義旗反叛明王朝,並且大開糧倉救濟周邊的百姓。此舉得到了周圍數十萬百姓的擁戴和追隨。不光如此,張獻忠還把穀城以及周邊城縣官吏貪汙的證據寫在了城牆上,讓百姓們看清了明王朝的腐敗,此舉也讓百姓更加擁戴張獻忠。


    張獻忠的再舉義旗也得到了其他義軍的快速響應,義軍首領羅汝才、馬守應等紛紛率部前往穀城與張獻忠匯合,遠在河北的李自成也率領部隊重整旗鼓,各地蜂擁的義軍再次讓本就腐朽不堪的明王朝變得搖搖欲墜。


    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張獻忠的起義軍固然強大,但一時間仍舊不是明軍的對手。公元1640年,張獻忠在湖北被明朝名將左良玉擊敗,隻得率部向西突圍。


    一番血戰之後,張獻忠部隊雖然突圍成功,但是剛到四川地界就遭到了湖廣、四川、陝西等多方麵明軍的圍攻,張獻忠的部隊死傷慘重,被明軍包圍在興安城,局勢危在旦夕。


    就在此時,張獻忠聽從了謀士的建議,派人帶重金賄賂左良玉並說道:古人雲“養寇自重”,正是由於我張獻忠的存在,才讓你左良玉掌兵權,一旦我死了,你也離死不遠了。


    左良玉聽從張獻忠的話放鬆了警惕,而張獻忠則乘機率部成功突圍,一路向西,正式進入四川。


    四川四麵環山易守難攻,張獻忠進入四川之後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機會。經過半年多的發展,張獻忠的勢力得到了充分的恢複與發展,而川外的湖廣、中原地區仍舊戰亂頻繁,張獻忠認為此時是出川打擊明軍的大好機會,於是在公元1641年揮師出川。


    出川之後的第一仗就是順著長江東進,進攻湖廣地區。同年二月,張獻忠攻下長江重鎮襄陽,而襄陽是明王朝中南部地區的重要城池,裏麵儲存著大量的錢糧軍械。


    但張獻忠並沒有貪戀這些財物,除了留下必要的糧草之外,他把襄陽倉庫裏數十萬兩白銀盡數分發給了周圍的百姓,因此張獻忠得到了湖廣數百萬群眾的愛戴與支持。


    緊接著,張獻忠揮師北上,渡過長江攻下樊城,切斷了明王朝與湖廣南部地區的聯係;公元1642年二月,張獻忠乘勝追擊,攻下了廬州等地,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安徽地區,並在巢湖訓練水軍。


    到了公元1643年,張獻忠攻占武昌府後,自立為“大西王”,張獻忠控製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公元1644年1月,為了驅趕駐紮在四川的明軍,張獻忠再次率軍入川作戰,同年十月基本上肅清了四川境內的所有明軍。張獻忠認為時機成熟,於同年十一月在成都稱帝,“大西國”正式成立。


    而此時正值滿清南下之際,剛建立的大西國一改“堅決抗明”的國策,改為“聯明抗清”。而滿清麵對這個稱霸東南的大西國皇帝也是多次勸降,但都被張獻忠迴絕了。


    後來張獻忠和他的大西國還是被滿清擊敗了,傳說,張獻忠在失敗逃亡之前,打算把他這些年搜刮來的財寶通過長江水路一並帶走,但後來張獻忠兵敗身死,這些寶藏從此就下落不明了。


    一直到現在,張獻忠和他的“沉銀寶藏”仍舊是史學界上的謎團,直到2017年,在一次轟動世界的考古發掘中才揭開了這個寶藏的神秘麵紗。


    沉銀秘寶,重見天日


    2015年,四川警方了破獲一起重大的文物盜掘案,讓這個傳說中的寶藏重新迴到了人們的視線裏。


    在這起驚天盜掘案中,警方查獲了價值超過3億元的一大批文物,經過專家鑒定,這些文物正是當年大西國的文物,這個發現讓整個史學界轟動了:這難道就是當年張獻忠的“沉銀寶藏”嗎?


    隨後考古學家們趕赴四川眉山市彭山區的盜掘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根據盜墓賊交代的線索進行搶救性發掘。


    最終,考古隊花費四個月的時間,用了二十多台抽水機將湖水抽幹,這才讓沉睡了數百年的“大西國”寶藏重見天日。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寶藏真的是大西國張獻忠的寶藏嗎?張獻忠又是如何獲得這些數量驚人的寶藏的呢?


    據說當年張獻忠攻下武昌府之後,處死了明王朝的楚王朱華奎,並且占領了楚王府,搜刮了楚王府內大量的金銀財寶,用數百輛馬車也沒拉完,史書記載道:“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


    根據這個記載,史學家推測,彭山區發現的寶藏很可能就是張獻忠從武昌楚王府裏搜刮來的金銀財寶。


    不光如此,張獻忠還是個十分愛財的人。稱帝後不久,他就開始大肆在四川、湖廣等地區搜刮錢財,甚至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劫掠各地富商。


    張獻忠把手下搶來的財寶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管理和把控,甚至把“不準私藏錢財”寫進了大西國的法律裏,還規定了“一旦發現私藏錢財就地斬殺”。在這樣嚴苛的規矩下,可以說當時整個四川湖廣地區的財寶都落入了張獻忠手裏。


    有史學家粗略的估算過,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張獻忠當時搜刮了超過一千萬兩白銀,如果算上黃金、珠寶等財物,折合成白銀的話,價值估計超過一億兩以上!


    這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要知道明末清初白銀一兩的購買力折合成人民幣的話,大約在300元左右,要按這樣算的話,那麽張獻忠當皇帝那幾年搜刮的財富多達300億!


    雖然張獻忠搜刮了這麽多的財寶,但是還沒來得及享受他就遭到了清王朝的討伐,並且一敗塗地。據傳說,張獻忠生怕他的這些財富落入清人手裏,又擔心陸路運輸被清軍封鎖,於是改走長江水路將財寶轉移出四川。


    在四川當地的傳說中,張獻忠把這些財寶裝在了掏空的竹筒裏,然後投入長江,準備跑到長江下遊狹隘的地方再打撈上來。但是在逃跑途中遭到了清軍的襲擊,張獻忠中箭身亡,這些財寶也就成了無主之物,沉入了江底。


    張獻忠稱帝後,由於對巴蜀各地豪門富戶不斷掠奪,引發明朝剩餘將領抵抗,大西軍在四川根基一直不穩。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受命進軍西南。


    此時,四川境內打著明朝旗號的也匯集十萬人左右,大西軍張獻忠處於內外夾擊的不利局麵,這時就想要離開四川,設法轉移和秘密儲存寶藏。最熟悉的一幕就是大批船隻從成都進發,到彭山縣江口鎮與明朝將領楊展激戰失敗,就有了“江口沉銀”一事,如今已經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


    楊展,四川嘉定人(今樂山市),崇禎十年(1637)武進士第三名,早年追隨楊嗣昌打擊李自成張獻忠,授參將。崇禎十七年,張獻忠進攻成都,楊展與曹勳被俘,尋機跳江逃往新津。南奔犍為(今樂山市犍為縣)召集人馬反抗大西軍,反攻嘉定和敘州(今宜賓市),被孫可望連連擊敗,退至仁懷(今貴州遵義市所轄仁懷市),得到南京方麵弘光帝任命的兵部尚書兼都督川湖雲貴軍務王應熊支援,楊展意外有了轉機。


    王應熊為重慶府巴縣樂磧人(今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受命總督數省,給銀三萬兩,賜尚方寶劍。王應熊名為督師,其實手下根本無師可督。王應熊散盡家財,招兵數千人,開府遵義,推薦一批川將羅於莘、侯天錫、曾英、王祥,包括前來投奔的楊展。


    隆武元年(1645)八月引軍進到巫山,組織川東一帶力量追擊大西軍,發展至八萬人,楊展與皮熊領軍收複永寧(今瀘州市敘永縣),過魚腹關經合江返迴嘉定,在川南繼續擴大明軍勢力,這才有了在彭山縣打敗張獻忠的力量。


    張獻忠敗退迴成都,分兵給四子。傳說張獻忠當時就在成都安排好剩下寶藏,然後才決定北上同清軍決戰,由大西軍叛徒劉進忠引豪格部將鼇拜大破鳳凰山營地,張獻忠身死,年僅四十歲。


    但是,關於張獻忠最後如何處理寶藏的,說法一直很多。江口大戰之時,張獻忠隨身帶走一批財寶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否為全部寶藏?


    雖然經過當地政府多年的挖掘,已經挖掘出了一大批金銀首飾文物,卻難以相信這是張獻忠的全部家當。


    史料流傳比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張獻忠令人截斷錦江,在河底挖了幾個數丈深的大坑,把剩餘的金銀財寶全部埋入坑中,這就是傳說的“錮金”,見《明史》相關記錄,“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後來許多野史筆記也有類似說法,隻不過矛盾的地方是時間有差別,有認為1645,也有認為是1646年。


    也有說法說張獻忠把這些財寶裝在了船上,準備順江東下逃往湖北,但路上遇到了事故,張獻忠與他的財寶一同沉沒在了江底。


    這些都是四川本地的傳說,直到2017年,隨著眉山市“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才讓這批價值連城的“沉銀寶藏”重見天日,。在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噸計的金錠、銀錠和其他珍寶,總數多達三萬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就是“西王賞功錢”銅幣。


    到現在,經過三次水下考古發掘,江口沉銀遺址共出水文物餘件,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蜀王金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西王賞功金幣和“蜀世子寶”金印等文物。


    江口遺址的發掘,側麵證明了張獻忠這位大西皇帝貪婪的一麵,同時也強力的證明了傳說中“沉銀寶藏”這個民間傳說的真實性,而江口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也在中國考古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麽張獻忠到底有幾處埋寶地點?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今天被考古證實的江口沉銀,顯然不屬於張獻忠的“埋寶”。江口本是一處戰場,沉銀寶物是張獻忠轉移財寶過程中,與楊展發生交戰,船隻毀壞意外落水的,並不是過去正史和野史認為張獻忠特意埋下的寶藏。那麽問題來了,張獻忠也明顯沒有帶著號稱能夠堆滿24間屋子的財寶轉移,其他的大量寶藏究竟是在哪裏呢?


    以下就羅列幾個地方,進行詳細講述


    一、以張獻忠的事跡歸納,流傳最廣的自然是錦江,而且這一說法長久以來容易和江口沉銀混淆。錦江埋寶是正史和野史采用的說法,吳偉業在《鹿樵紀聞》記錄埋寶是順治二年(1645),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顯然是在成都城內的錦江,而不是彭山的江口。


    要注意的是,錦江埋寶的觀點是張獻忠主動進行的,不是像江口沉銀那樣屬於意外流失財寶到水底。而且在河底專門挖了地窖,而不是像江口那樣隨便沉入水底完事,所以想要尋找難度很大。


    錦江埋寶之所以能夠讓人相信,是因為張獻忠在成都原本就住在今天新南門附近的城郊別苑,這裏緊捱著錦江。他的財寶全都放在自己住處,安排人截流,埋到河底也是比較方便,並不用驚動太多人,所以也體現了保密性。


    不論是江口沉銀和錦江“錮金”,除了將寶藏是在水中的觀點之外,其實清朝中期以來民間一直都還有其他說法。


    二、有一種說法是張獻忠藏寶在青城山附近。清同治七年(1868),灌縣(今都江堰市)知縣錢璋寫《重建普照寺並建藏經樓記》曾提到青城山的普照寺與張獻忠藏寶有關。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後,搜集有許多財寶,為了穩定人心和自己對多年殺伐的寬恕,安排讓最信任的義子李定國在青峰山(即青城外山)重修普照寺(因為原寺當時被毀)。隨著清軍進入四川和明朝餘部力量夾攻,張獻忠打算轉移,當時寺廟還沒修建好,但剩下許多石匠和石材全都沒了蹤影,因此後人一直認為,李定國按照張獻忠的布置安排,秘密利用修建普照寺為名義,其實在青城山某處埋下了寶藏。


    三、還有一種傳說是在雅州(今雅安市)蘆山縣青衣鎮。


    天全高氏土司的淵源非常久遠,從唐朝起,高氏家族就在這裏活動,受封為雅州都督,統領當地部族。事實上,高躋泰在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時已經表示投降,還派弟弟高登泰前往歸順,希望贖迴祖母張氏。張氏年屆九十,張獻忠因念其姓張,對老人很敬重。聽說高氏兄弟前來歸順就同意放迴,沒想到他們是詐降。據說高登泰在新津接到祖母時,就在河對岸辱罵張獻忠被殺,也有說他是在成都城內宴席時被毒殺。


    總之,高躋泰在雅州一帶一直防備大西軍,對他們一舉一動很留心。李國傑本來是受張獻忠和艾能奇安排來蘆山縣做官,但高躋泰認為他是秘密來山中藏寶,就聯合黎州土司楊氏攻殺李國傑,還逼問寶藏下落。照野史傳聞記載,這一幕故事很香豔離奇。


    據說高躋泰邀請李國傑赴宴,表示弟弟高登泰當時罪有應得,他很尊重大西皇帝的官員來到雅州治下,還派出以美貌著稱的楊氏土司夫人江氏在酒席上哄騙李國傑,但李國傑守口如瓶,隻說前來赴任。高躋泰他們就趁酒醉殺了李國傑,然後在蘆山到處搜尋,但一直沒有結果。後來高躋泰仇恨張獻忠,主動對清軍效忠,也將大西軍有寶藏在蘆山縣的秘密匯報給清軍。


    四、成都龍泉驛區的百工堰,流傳關於張獻忠埋寶的傳說。


    百工堰毗鄰成都以東的龍泉山,從地理來說也是依山傍水,令人驚奇的是,這裏百姓也有一首歌謠來猜測這兩座山的秘密,歌謠唱道:“石公對石母,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成都買到簡州府。”


    成都龍泉山百工堰一帶有兩座山,一座叫石公山,一座叫石母山,兩山遙遙相對。傳說兩山下暗藏玄機 ,可是至今沒人發掘出來。


    五、還有距離比較遠的地方,如說張獻忠埋寶是在重慶巫溪。因為張獻忠從成都坐船出發,原本就打算往重慶、巫峽方向伺機出川。張獻忠轉移寶藏的時間有不少記載是在大順二年就開始,從陸路運輸動靜會很大,那麽如果在江口和楊展大戰前,早已經從成都水路秘密轉移部分寶藏離開成都府是不困難的。而重慶一帶號稱山城險塞,埋下寶藏也是非常理想的。


    在重慶巫溪有一個十分隱匿的自然村莊——肖家坡。傳說,在肖家坡的某地,埋藏了張獻忠的巨額寶藏。


    此前,一村民上山尋寶,意外發現一神秘的洞穴(玉家洞),洞壁上刻有四句詩。“此洞神秘天下無,風光絕密最突出,千孔萬穴知多少,勝過天門八陣圖。”落款:張獻忠,明崇禎八年”。接著,村民在洞口,發現一塊人骨,當他進入洞中後,竟發現裏麵還堆著成千上萬的人骨,村民嚇得掉頭就跑,馬上打電話求助。後經專家鑒定,這不是現代人骨。已有近400年曆史的古代人骨


    據肖家坡村裏老一輩的人說,傳說在明末清初,張獻忠率部途經巫溪,村民們見張獻忠來勢洶洶,偷偷躲到玉家洞,為安全起見,用石頭將洞門堵死。一夜之間,村裏變空城。這激怒了張獻忠,他揚言要把這些村民找出來,並且每個人都得死。


    拉網式的搜尋後,村民們被找到了,當張獻忠發現村民已經將洞口堵死,決定用甕中捉鱉的辦法把村民們殺個片甲不留。他迅速派手下買來辣椒,然後一把火點燃,並不斷向洞內投擲石頭、鐵錐,近千名村民就這樣被燒傷熏死在山洞中。


    這也一方麵使得張獻忠將巨額寶藏藏在重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所以,傳言中的寶藏地點在巴蜀各地都有說法,即使遠在重慶,對應口訣“石牛對石鼓,買到成都府”,也能找到有一些相關的依據。


    隨著時間流逝,今時今日江口古戰場大批文物的出現,再次讓人相信流傳300年的張獻忠寶藏的確是事實,那麽當時正史野史都說他另外掩埋了大批財富,可能隨著進一步考古和整理史料線索的發掘,相信不久的幾年之內一定會真相大白吧。


    現在已經建設完工的江口沉銀博物館是四川彭山建設總投資10億元,預計2022年12月峻工的博物館。


    該博物館選址江口沉銀原址旁的岷江、府河兩江匯流三角洲,建築規模約5.4萬平方米、地上3.25萬平方米,地下2.14萬平方米


    2022年12月21日,江口沉銀博物館主體結構正式封頂。


    旅遊愛好者多去探索探索。


    該章節的設計創作都是源於我一個讀者向我所提出的建議,我這位重慶讀者熱情之至,從入我書迷群的那天開始,立馬加了我好友,立馬向我提供了相關詳細資料以及建議,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