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春秋》上說,當年大禹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他登上會稽山,在這裏接見萬國諸侯,分封有功之臣,賜爵有德之人。


    後來,他去世時就葬在了這裏。


    大禹對群臣們說:“我死之後,就把我葬在這會稽山,用蘆葦做外棺,用桐木做內棺,墓挖七尺,墳高三尺,台階三級就行了,不要占人家田地,不要拆人家田埂,不得妨礙百姓們耕種,我們不能為了讓死者安樂,就讓活著的人去受那勞苦之罪。”


    天帝讚美大禹的德行功績,就派群鳥來幫助這裏的民眾耕種。


    但是這些鳥兒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快有的慢,所以也就時而興盛,時而蕭條,收成沒有什麽規律可言。


    禹的兒子是啟。


    啟登上王位後,馬上在會稽山南為他的父親修造了一座宗廟。並且還派遣使者,按照每年祭祀的節日,一年四季都要到那裏去祭祀大禹。


    又過了幾代人後,是夏王少康。


    少康擔心對祖先大禹的祭祀斷了香火,就把自己庶出的一個兒子封在了那裏,號稱無餘。


    無餘的封地就是越國,當時的國普遍都很小,其實就是一部落。越國就這麽來的。


    無餘所開創的這個越國,主要是幹什麽的呢?用今天的意思來說,就是守墓的。


    一個家族的親人去世後,為了便於祭奠,有必要安排專人在這裏管理。擔任這項特殊工作的人,都是本家族內部的人,但一般不會是什麽重要人物,重要人物很顯然會有其他許多更重要的事去做。


    所以家族中血緣略遠一些的,或是受其他兄弟排擠的,或是性格孤僻不怎麽合群的,擔任此職比較合適。


    少康的長子,將來是要繼承王位的,其他的兒子們,是要分封為諸侯的,這個庶出的兒子無餘,地位要低些,所以就把他分到了這裏,賜的爵位是“侯爵”。


    他在這裏的工作:奉守大禹之祀,掌管祭祀活動;打掃墓園,清理雜草;防止搞破壞的人和獸。大概就這幾樣。


    他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他越國封地內的百姓供養,向他交稅進貢。不過收成時好時壞,僅僅隻夠維持供給宗廟祭祀的費用。因此,他隻好沿著陵墓的旁邊自己再耕種點田地,或是捕捉一些飛鳥、野鹿,以增加收入。


    他沒有宮殿,更不談裝飾,史書上說他生活質樸,住的是和老百姓一樣的房子。


    從無餘之後,越國一直保持著比較落後的生活習俗,他們很少與中原的國家有什麽聯係。往下傳了很多代人,大約過了九百多年的時間,曆史進入到西周。


    武王伐紂,推翻殷商,建立了大周王朝,開始封賞開國功臣。


    因為越國對大周朝廷沒啥功勞,所以不是公爵;越國也不是大周王室裏的親戚,所以就不能封為吃皇糧的侯爵;他們也不算雄霸一方的強大勢力,所以連伯爵也封不上。


    因此,就封了他們一個第四等爵位的“子爵”。從這之後,史書上就不再稱越國的君主為“越候”,而是被貶為了“越子”。


    又過了五百多年後,到了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小國倒黴。


    那一代最沒出息的越國君主,能力微弱,食不果腹,再也堅守不下去了,他就自己把他的君主之位注銷了,成為一個平民。


    越國沒有了國君,大禹的祭祀,也就從此而斷絕了。


    十年之後,有個人站在禹的墳前指著天說:“我也是無餘國君的後人呀!我們怎能眼看著大禹的祭祀就此中斷?我一定要為百姓向上天求福,恢複我禹墓的祭祀!”


    這個人也是越君的後裔,號稱無壬。百姓們一年四季都把貢品交納給他,是他又重新恢複了對大禹的祭祀,所以他就在百姓們的擁戴下,成為了新的越君。


    從無壬開始,越國才漸漸有了君臣間的道義,有了尊卑上的差別。


    無壬的兒子是無擇(提手旁改目字旁),無擇一心一意的保著自己的國家,沒有錯失上天給他的每一次機會,慢慢強大起來。


    無擇的兒子是夫譚。


    夫譚的兒子是允常。允常為越國國君的時候,正是吳王諸樊、吳王僚、吳王闔閭時代。


    吳國和他們挨的太近了,一個在今天的蘇州,一個在今天的紹興,因為吳國的瘋狂擴張,所以和越國發生了矛盾,兩國從此開始相互攻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