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抑佛尊皇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一個炎熱的下午,日本九州的一所寺廟裏,僧人正在做佛教功課。
突然,大殿外傳來了鼎沸的人聲,一大群人正在打砸寺裏的佛像。
寺廟主持大驚失色,更讓他吃驚的是,那些人手中拿著天皇的詔書,和當地政府的許可。
住持向當地官員們提出控告,得到的卻是一紙要求寺裏所有和尚參軍的命令書。
類似的事件出現在日本各地,僅在薩摩藩就有1616座寺廟被關閉,2966名僧人被迫還俗,其中三分之一被征召入伍。大量佛教名勝被破壞,無數佛像被砸毀,再扔進山穀,無數佛塔、僧堂遭到拆除。
自古以來,日本就是一個虔信佛教的國家。是什麽人,為了什麽,要展開這樣迫害佛教的運動呢?
這就要從明治維新的“維新”說起了。
明治維新中的‘維新’,當然具有破舊立新的意思,但有的時候,‘破舊’後立的還是‘舊’,比如說打壓了傳統的佛教信仰,是試圖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神道教信仰。
神道教是日本的傳統信仰,在神道教裏麵,山川沼澤可以成為神,樹木走獸可以成為神,死去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成為神,而天皇家族,則是神明們的中心。
那麽,天皇是怎麽從人變成神的呢?
根據日本古代官方修訂的“正史”認為,創造天地的是神明伊奘諾尊,伊奘諾尊生出的天照大神是太陽神,她的孫子奉命來到人間,世代統治日本,就是天皇家族。
在幕府統治日本的時候,天皇隻有和小諸侯一樣大的封地。天皇雖被稱為神明,卻不能像神明一樣不食人間煙火。經濟困窘的時候,不得已,隻能讓手下人在街上賣畫,來補貼皇室家用。
然而,幕府的危機改變了皇室的命運。
1868年,決定日本命運的鳥羽伏見戰役激戰正酣,戰鬥的雙方都握緊了手中的武器,準備給對方致命的打擊。突然,一麵帶著天皇徽章的錦旗在討幕軍上方揚起,幕府軍看到天皇的標誌,軍心盡散,沒有人敢向天皇旗幟開槍,於是一潰千裏,討幕軍取得全勝。
在古代日本,雖然多數時間裏天皇沒有掌握實權,但在一般百姓心目中,仍然有著非常強的宗教的神秘感。很多人敢於反對政府,但不敢反對天皇。
明治政府抓住了民眾的這種心理,進行大力宣傳。明治維新開始之際,各級地方政府都向當地民眾宣示了一份官方“告諭”。裏麵說,天皇是神明的子孫,是世世代代統治日本的,我們喝的水,吃的飯,調味用的鹽,縫衣服的針線,都是天皇的賜予,沒有天皇就沒有日本,更沒有日本人。天皇是神,也是所有日本人的大家長,那麽日本人也就是神的子孫,是比別的民族優等的民族。
在這樣的宣傳下,日本人在西方列強麵前重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明治政府的西化政策,也依靠天皇得以推行。
很多日本人排斥像西方那樣吃牛肉、穿西裝、留胡子,那麽明治天皇就率先吃牛肉、穿西裝、留胡子。
當時曾經發生過一起劫持人質事件,一個武士不願意剃掉作為武士象征的發髻,劫持了政府派來逼他理發的警察。
事件的解決極富戲劇性,警察們既沒有使用武力,也沒有同意他的要求,而是找了一張報紙,從窗口扔了進去。不一會兒,劫持人質事件宣告解決,劫持者扔下武器投降了。
是什麽樣的報紙,具有這樣的神奇效果呢?
答案在於報紙上刊登的明治天皇留了西式發型的報道,看了這篇報道,劫持者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哭著放了人質,表示願意接受一切處罰。
如果天皇都變了發型,他還要留著自己的發髻,這就不再是武士的不屈和堅持,而是對天皇最大的不忠。
深知天皇影響力的明治政府,將自己的政策,通過天皇的名義發表,自己要做的事情,利用天皇的名義去做。明治政府擬定了《教育敕語》、《軍人敕諭》,以天皇的名義公開發表,教導國民要絕對的服從,成為了日本國民和軍人必須時刻牢記的準則。
天皇也不斷得到進一步的神化。
日本憲法規定,日本由萬世一係的天皇統治之,日本陸海軍由天皇統帥之。
日本的國歌《君之代》詠唱天皇統治永遠不變,國旗“日之丸”對應了所謂的天皇祖先太陽神——天照大神。
明治政府還讓天皇去各地巡幸,巡幸途中,臣民遇到天皇一律行禮,看不到天皇真容。而天皇坐過的墊子,被傳說有治病作用,各地民眾都爭著能夠摸一下,天皇住過的房間,被按原樣永久保存。天皇在遊覽途中坐在石頭上休息一下,都要在旁邊樹碑立傳進行紀念。
在那個時候,所有日本人的家裏,都供奉著天皇夫婦的照片,被稱為“禦真影”,在所有學校的教室裏,也都在黑板上麵掛著“禦真影”,一旦有了天災,必須優先搶救“禦真影”。出現了很多在火災和地震中,搶救“禦真影”而遇難的教師或學生,也有校長因為沒能保護好“禦真影”而自殺。
在這樣的狂熱崇拜下,從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日軍高喊“天皇陛下萬歲”衝鋒的聲音從未斷絕。但他們知道真實的天皇的樣子嗎?
雖然戰前日本人對天皇狂熱崇拜,並由此產生了日本獨有的軍國主義,但其實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他們崇拜的天皇是一個想象中的天皇,真實的天皇他們並不了解。
為了保持“神”的形象,天皇有意識的和他人保持距離。即便是日本首相,也對天皇敬畏不已。因“田中奏折”而在中國臭名昭著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被天皇訓斥後極為惶恐,因此辭職,並在不到三個月後暴死,傳說是被天皇嚇死的。連兇惡的戰犯東條英機,也向別人坦承,自己每次麵見天皇之際都緊張得汗流浹背,生怕天皇斥責自己。
天皇的這種“威嚴”要借助神秘來保持,有關天皇的報道要經過嚴格的審核。曾經有照片因為拍到天皇在笑,便因有損天皇威嚴而被封禁。讓大多數日本人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是日本投降之際向國民發布的《終戰詔書》。很多日本人在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那個略帶無力和嘶啞的聲音,就是天皇的“玉音”,同時他們才不無失望地知道,原來自己要為之獻出生命的,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輪金黃色的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略微帶有一點弧度的長刀,則是武士的象征。溫軟美麗的菊花,原本似乎和沾染著血腥的武士刀風馬牛不相及。但誰又能想到,正是那菊花指引了武士刀。
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沉靜、內斂,代表的是美。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愚忠、尚武,代表的是勇氣、忠義和名譽。菊花,優雅,刀,冷酷。
《菊與刀》這本書中寫道:隻要天皇下達了命令,日本人就會用“竹槍”誓死作戰,當個人崇拜到了一定的地步,那菊花也會像刀一樣鋒利兇殘,而代表著暴力的刀,更是會失去控製,最終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刀很難變成菊花,但菊花卻最終變成了刀。
這就是為什麽外表謙和的日本人,在戰場上卻兇殘無比的秘密。
明治維新後,打壓佛教的日本,開始信仰天皇,發動了多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幾十年後即遭受最嚴重的果報,1945年3月9日,美軍發動東京大轟炸,投下逾2千噸燃 燒彈。東京幾乎被夷為平地,近10萬人死亡,26.7萬幢建築付之一炬,這是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日本政府花了25天才將燒焦的屍體清除完畢。幾個月後,又連續遭受兩次原 子彈襲擊,那是人類曆史上最大一次人為災難。
突然,大殿外傳來了鼎沸的人聲,一大群人正在打砸寺裏的佛像。
寺廟主持大驚失色,更讓他吃驚的是,那些人手中拿著天皇的詔書,和當地政府的許可。
住持向當地官員們提出控告,得到的卻是一紙要求寺裏所有和尚參軍的命令書。
類似的事件出現在日本各地,僅在薩摩藩就有1616座寺廟被關閉,2966名僧人被迫還俗,其中三分之一被征召入伍。大量佛教名勝被破壞,無數佛像被砸毀,再扔進山穀,無數佛塔、僧堂遭到拆除。
自古以來,日本就是一個虔信佛教的國家。是什麽人,為了什麽,要展開這樣迫害佛教的運動呢?
這就要從明治維新的“維新”說起了。
明治維新中的‘維新’,當然具有破舊立新的意思,但有的時候,‘破舊’後立的還是‘舊’,比如說打壓了傳統的佛教信仰,是試圖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神道教信仰。
神道教是日本的傳統信仰,在神道教裏麵,山川沼澤可以成為神,樹木走獸可以成為神,死去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成為神,而天皇家族,則是神明們的中心。
那麽,天皇是怎麽從人變成神的呢?
根據日本古代官方修訂的“正史”認為,創造天地的是神明伊奘諾尊,伊奘諾尊生出的天照大神是太陽神,她的孫子奉命來到人間,世代統治日本,就是天皇家族。
在幕府統治日本的時候,天皇隻有和小諸侯一樣大的封地。天皇雖被稱為神明,卻不能像神明一樣不食人間煙火。經濟困窘的時候,不得已,隻能讓手下人在街上賣畫,來補貼皇室家用。
然而,幕府的危機改變了皇室的命運。
1868年,決定日本命運的鳥羽伏見戰役激戰正酣,戰鬥的雙方都握緊了手中的武器,準備給對方致命的打擊。突然,一麵帶著天皇徽章的錦旗在討幕軍上方揚起,幕府軍看到天皇的標誌,軍心盡散,沒有人敢向天皇旗幟開槍,於是一潰千裏,討幕軍取得全勝。
在古代日本,雖然多數時間裏天皇沒有掌握實權,但在一般百姓心目中,仍然有著非常強的宗教的神秘感。很多人敢於反對政府,但不敢反對天皇。
明治政府抓住了民眾的這種心理,進行大力宣傳。明治維新開始之際,各級地方政府都向當地民眾宣示了一份官方“告諭”。裏麵說,天皇是神明的子孫,是世世代代統治日本的,我們喝的水,吃的飯,調味用的鹽,縫衣服的針線,都是天皇的賜予,沒有天皇就沒有日本,更沒有日本人。天皇是神,也是所有日本人的大家長,那麽日本人也就是神的子孫,是比別的民族優等的民族。
在這樣的宣傳下,日本人在西方列強麵前重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明治政府的西化政策,也依靠天皇得以推行。
很多日本人排斥像西方那樣吃牛肉、穿西裝、留胡子,那麽明治天皇就率先吃牛肉、穿西裝、留胡子。
當時曾經發生過一起劫持人質事件,一個武士不願意剃掉作為武士象征的發髻,劫持了政府派來逼他理發的警察。
事件的解決極富戲劇性,警察們既沒有使用武力,也沒有同意他的要求,而是找了一張報紙,從窗口扔了進去。不一會兒,劫持人質事件宣告解決,劫持者扔下武器投降了。
是什麽樣的報紙,具有這樣的神奇效果呢?
答案在於報紙上刊登的明治天皇留了西式發型的報道,看了這篇報道,劫持者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哭著放了人質,表示願意接受一切處罰。
如果天皇都變了發型,他還要留著自己的發髻,這就不再是武士的不屈和堅持,而是對天皇最大的不忠。
深知天皇影響力的明治政府,將自己的政策,通過天皇的名義發表,自己要做的事情,利用天皇的名義去做。明治政府擬定了《教育敕語》、《軍人敕諭》,以天皇的名義公開發表,教導國民要絕對的服從,成為了日本國民和軍人必須時刻牢記的準則。
天皇也不斷得到進一步的神化。
日本憲法規定,日本由萬世一係的天皇統治之,日本陸海軍由天皇統帥之。
日本的國歌《君之代》詠唱天皇統治永遠不變,國旗“日之丸”對應了所謂的天皇祖先太陽神——天照大神。
明治政府還讓天皇去各地巡幸,巡幸途中,臣民遇到天皇一律行禮,看不到天皇真容。而天皇坐過的墊子,被傳說有治病作用,各地民眾都爭著能夠摸一下,天皇住過的房間,被按原樣永久保存。天皇在遊覽途中坐在石頭上休息一下,都要在旁邊樹碑立傳進行紀念。
在那個時候,所有日本人的家裏,都供奉著天皇夫婦的照片,被稱為“禦真影”,在所有學校的教室裏,也都在黑板上麵掛著“禦真影”,一旦有了天災,必須優先搶救“禦真影”。出現了很多在火災和地震中,搶救“禦真影”而遇難的教師或學生,也有校長因為沒能保護好“禦真影”而自殺。
在這樣的狂熱崇拜下,從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日軍高喊“天皇陛下萬歲”衝鋒的聲音從未斷絕。但他們知道真實的天皇的樣子嗎?
雖然戰前日本人對天皇狂熱崇拜,並由此產生了日本獨有的軍國主義,但其實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他們崇拜的天皇是一個想象中的天皇,真實的天皇他們並不了解。
為了保持“神”的形象,天皇有意識的和他人保持距離。即便是日本首相,也對天皇敬畏不已。因“田中奏折”而在中國臭名昭著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被天皇訓斥後極為惶恐,因此辭職,並在不到三個月後暴死,傳說是被天皇嚇死的。連兇惡的戰犯東條英機,也向別人坦承,自己每次麵見天皇之際都緊張得汗流浹背,生怕天皇斥責自己。
天皇的這種“威嚴”要借助神秘來保持,有關天皇的報道要經過嚴格的審核。曾經有照片因為拍到天皇在笑,便因有損天皇威嚴而被封禁。讓大多數日本人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是日本投降之際向國民發布的《終戰詔書》。很多日本人在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那個略帶無力和嘶啞的聲音,就是天皇的“玉音”,同時他們才不無失望地知道,原來自己要為之獻出生命的,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輪金黃色的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略微帶有一點弧度的長刀,則是武士的象征。溫軟美麗的菊花,原本似乎和沾染著血腥的武士刀風馬牛不相及。但誰又能想到,正是那菊花指引了武士刀。
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沉靜、內斂,代表的是美。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愚忠、尚武,代表的是勇氣、忠義和名譽。菊花,優雅,刀,冷酷。
《菊與刀》這本書中寫道:隻要天皇下達了命令,日本人就會用“竹槍”誓死作戰,當個人崇拜到了一定的地步,那菊花也會像刀一樣鋒利兇殘,而代表著暴力的刀,更是會失去控製,最終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
刀很難變成菊花,但菊花卻最終變成了刀。
這就是為什麽外表謙和的日本人,在戰場上卻兇殘無比的秘密。
明治維新後,打壓佛教的日本,開始信仰天皇,發動了多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幾十年後即遭受最嚴重的果報,1945年3月9日,美軍發動東京大轟炸,投下逾2千噸燃 燒彈。東京幾乎被夷為平地,近10萬人死亡,26.7萬幢建築付之一炬,這是曆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日本政府花了25天才將燒焦的屍體清除完畢。幾個月後,又連續遭受兩次原 子彈襲擊,那是人類曆史上最大一次人為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