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風雲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必然是董卓。如果沒有他最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會有接下來的群雄逐鹿。隻是《三國演義》中的董卓,一直以來,都是以一個有勇無謀、殘暴好色的形象呈現在觀眾眼前。


    每當有觀眾或者是讀者提起董卓這個人,都覺得他是一個惡臣賊子,所以才會被十八路諸侯討伐,最終遺臭萬年。然而正史中的董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他和《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差距大嗎?


    董卓出生於陝西臨洮,他是家中老二,父親擔任著潁川郡綸氏縣尉一職。父親任職時經常無法歸家,孩子從小沒有家長的愛護與疼愛,再加上他的大哥去世的早,所以小時候董卓基本無人管教,但是他在隴西老家卻有著好名聲。在漢朝實行察舉製。如果你名聲好,名聲旺,就會被舉薦給朝廷。


    董卓經常為了接待地方豪帥大擺宴席,同時還幫助當地的羌族部落抵抗匈奴,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董卓,他鋒芒日益凸顯出來。


    漢恆帝末年,民生旺的他被舉薦給朝廷,隨後擔任了隴西郡官吏一職,率領軍隊打敗了上千匈奴,隨後,他便進入中央擔任羽林郎一職。董卓善騎射、臂力大,經過一係列選拔,又跟隨著當時的中郎將平叛了少數民族叛亂,自此以後,董卓的官職一升再升。


    在黃巾起義的第2年,董卓官拜中郎將,這時候的董卓已經40多歲了。其實就董卓《後漢書》中記載的這些史實來看,他年少時慷慨仗義,中年時又屢立軍功才得以晉升,應該是時勢造就的一代梟雄才對。


    至於董卓的形象為何會被顛覆,其實就與史書中記載的董卓大亂有關,然而這段曆史與正史中有所出入。東漢末年,其實在董卓沒有入京以前,京城就已經發生大亂,京城中專權者是十常侍,當時大將軍何進想要爭權奪利,所以他調董卓入京勤王。


    然而,董卓還沒有到來,何進就已經被十常侍殺死。董卓上演的本應是一場勤王救駕、平叛逆臣的戲,隻是事態發展到這裏,就演變成為了董卓入京,成了令百姓遭殃、令天下不恥的叛臣賊子。


    其實董卓最先的目的,或許真的不是為了奪取漢室江山,根據一些史學家猜想,董卓想要效仿伊尹、霍光等人,成為名垂青史的忠臣。可惜他廢立皇帝的這一舉動,讓東漢所有大權都落到他的手中,又引發了封建利益集團中的內部利益鬥爭。


    這樣一來,董卓觸動了廣大權貴大臣們的利益,所以這些人才會將他批判為謀逆之臣。當然曆史書中強加給董卓的罪證可不止這一項,他還有著屠殺官僚、奸淫宮妃、好吃人肉的惡行,這些行為在影視劇中多有表現。


    他之所以會有這種行為,其實與當時西涼羌族的落後的野蠻習俗有著密切關係。前文中有提到過,董卓自幼在西涼長大,同時以羌族人交情甚好。


    然而古代的西涼羌人大多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長期與這些人打交道,就導致董卓也形成了這種習慣。隨後他將這種習慣帶入中原,才留下了令後人大書特書的罪行。他的這種自幼養成的性格,最後讓他成為了曆史書中一個殘忍無比的暴徒,也導致了他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他主要的失敗原因還是因為世家大族對他的極力反對。


    可以這樣說,每個王朝的崛起與衰亡都是源於世家大族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