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尤其是當代的中國高中生們,此句都是必須背誦與默寫的。這句出自於唐代王勃的那篇《滕王閣序》。王勃是十分有才華的一個人,六歲就能寫文章,十六歲及第,因《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王勃以賈誼自比,也是十分恰當的。賈誼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而這句話講的是,賈誼才華橫溢,卻因遭群臣嫉妒,被貶到長沙,即使是漢文帝這樣明君,也沒辦法任用他。


    那為什麽“聖主”沒辦法用賈誼呢?曆史上有許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蘇軾在《賈誼論》中認為賈誼因為不能“有所待”、“有所忍”,才不受重用。在蘇軾看來有才華的人很多,但能把自己才華發揮出來的人卻很少。所以蘇軾據此提出了:“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一個人想要成就自我,需要“待”、“忍”,以等到最好的時機。


    蘇軾所說的原因是賈誼不受重用的主觀原因,那麽還有其他什麽緣故呢?


    在我看來,賈誼不受重用的客觀原因,就是他那篇流傳千古的《治安策》。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這個措施是針對西漢初年,諸侯國勢力強大中央政府弱小的情況下提出的。


    西漢初年,劉邦認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實行了郡縣製,因而他推行了郡國並行,也是在諸侯王勢力強大的情況下做出的妥協。可這個製度在實施的一開始就遇到了極大的問題,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造成了“武人政治的局麵”,所以漢朝立國不久,又開始了與異性諸侯王的戰爭,先後殲滅了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漢初的異姓諸侯,隻剩下長沙王。而在消滅了異姓王之後,劉邦大肆分封劉姓諸侯王。這樣分封的後果就是,全國一共54郡,中央直接控製的隻有十五個郡,而諸侯國占了將近40個郡。而且諸侯王在各自的封國內有極大的自主權力,可以擁有自行任命官吏,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以及鑄幣權。


    之後諸侯王的勢力迅速膨脹,而賈誼的政策正是為了瓦解諸侯王勢力提出的措施。按理說這麽好的解決方案應該得到漢文帝的支持(漢武帝時期推行了“推恩令”),為什麽不被采納呢?


    賈誼二十三歲那年,在漢文帝提議準備讓賈誼任公卿之位時,遭到了老臣們的強烈反對,並且讒言詆毀賈誼:“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漢文帝因為賈誼的才華,“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之”,也就是各項法令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這都是賈誼的主張。正如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所說的:“一時謀議略實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漢朝初年的時候,皇帝的權力還不及漢武帝時期那般乾綱獨斷,很多問題都需要和大臣們商量,而漢文帝在很多問題上越過了老臣,直接和賈誼商討。而其中的絳侯周勃、灌嬰更是將漢武帝扶上皇位的人。賈誼所提出的這些措施恰恰損害了這些人的利益,例如周勃當時擔任丞相,因為賈誼所提的“列侯就國”,被免去丞相一職,返迴封國。如果說讓“列侯就國”可以減少他們在中央的影響力,那麽“眾建諸侯”這個政策則是可以讓諸侯徹底失去話語權,從此淪為魚肉。所以即使賈誼天縱奇才,也沒辦法登上公卿之位。


    萬幸的是,賈誼的舉措在幾十年後,由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推行,那時的諸侯經曆了七國之亂,勢力大減,已經淪為砧板上的魚肉,不斷被殲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湯哩哩啦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湯哩哩啦啦並收藏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