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被唐宋詩人光輝掩蓋的明朝的詩人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說起詩詞,大家想到最多的都是唐宋兩朝的作家和作品,就在“唐詩宋詞”名揚天下的同時,有另外一個朝代的詩人們也悄然奮發,在曆史上留下了獨屬於他們的一席之地,他們就是明朝的這一代詩人們。
比如明初的“吳中四傑”:楊基、高啟、張羽、徐賁;著名的“前七子、後七子”流派;以及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於謙、文徵明、唐寅等人。他們,共同撐起了明朝詩文的一片天,為明朝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底蘊,也推動了文學史上的進程。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明朝的詩人們,看看你認識幾個?
1.唐寅
唐寅其實就是影視作品中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他的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麗,有六朝駢文氣息。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以及那首膾炙人口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唐寅(節選)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世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詩人以桃花仙人自喻,以“老死花酒間”與“鞠躬車馬前”分別代指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貴與貧賤的各有所失,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表現了自己平凡真實中帶有庸俗消極一麵的真實內心,帶有憤世嫉俗之意氣。
2.高啟
高啟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吳中四傑”之一,時人評價其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但他時運不濟,39歲時被腰斬處死,成為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啟(節選)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這首詩是一支祖國統一的讚歌。當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長江滾滾東去的時候,不禁觸景生情,吊古思今,寫下此詩表達了對國泰民安的向往。
3.於謙
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埋葬著三位民族英雄,分別是:嶽飛,於謙和張蒼水,他們被稱為“西湖三傑”。
17歲的時候,於謙遊富陽山,在山上寫下名垂千古的《石灰吟》。
《石灰吟》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借吟石灰的鍛煉過程,表現了作者不避千難萬險,勇於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風格豪邁,氣勢坦蕩、鏗鏘有力。
這首詩與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多年以後於謙也和文天祥一樣,真正做到了為國盡忠。
4.戚繼光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同時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我們在很多的影視作品包括動畫片上也能看到這位大英雄的事跡,可以說,沒有戚繼光,也就不一定能有抗倭的勝利。南平倭寇,北震韃虜,稱他一句民族英雄實不為過。
《馬上作》戚繼光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此詩真實地反映了詩人轉戰由北、緊張激烈的戎馬生涯,顯示了戍邊將領保衛國家的英姿和雄風,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愛國情懷。
5.李夢陽
李夢陽是明代中期文學家,複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他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複古。
可惜的是他所倡導的文壇“複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被“公安三袁”所替代。
《秋望》李夢陽黃河水繞漢宮牆,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隻今誰是郭汾陽。
明代弘治年間,韃靼屢擾,西北邊境多有戰事。就在詩人這次犒軍期間,所到之處也無不顯出大戰即將降臨的景象,詩人有感而發,遂成此詩。
李世民有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曆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即“以古為鑒”。
比如明初的“吳中四傑”:楊基、高啟、張羽、徐賁;著名的“前七子、後七子”流派;以及我們大家所熟悉的於謙、文徵明、唐寅等人。他們,共同撐起了明朝詩文的一片天,為明朝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底蘊,也推動了文學史上的進程。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明朝的詩人們,看看你認識幾個?
1.唐寅
唐寅其實就是影視作品中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他的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麗,有六朝駢文氣息。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以及那首膾炙人口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唐寅(節選)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世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詩人以桃花仙人自喻,以“老死花酒間”與“鞠躬車馬前”分別代指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貴與貧賤的各有所失,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表現了自己平凡真實中帶有庸俗消極一麵的真實內心,帶有憤世嫉俗之意氣。
2.高啟
高啟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吳中四傑”之一,時人評價其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但他時運不濟,39歲時被腰斬處死,成為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啟(節選)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這首詩是一支祖國統一的讚歌。當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長江滾滾東去的時候,不禁觸景生情,吊古思今,寫下此詩表達了對國泰民安的向往。
3.於謙
在杭州的西子湖畔,埋葬著三位民族英雄,分別是:嶽飛,於謙和張蒼水,他們被稱為“西湖三傑”。
17歲的時候,於謙遊富陽山,在山上寫下名垂千古的《石灰吟》。
《石灰吟》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借吟石灰的鍛煉過程,表現了作者不避千難萬險,勇於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風格豪邁,氣勢坦蕩、鏗鏘有力。
這首詩與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多年以後於謙也和文天祥一樣,真正做到了為國盡忠。
4.戚繼光
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同時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我們在很多的影視作品包括動畫片上也能看到這位大英雄的事跡,可以說,沒有戚繼光,也就不一定能有抗倭的勝利。南平倭寇,北震韃虜,稱他一句民族英雄實不為過。
《馬上作》戚繼光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此詩真實地反映了詩人轉戰由北、緊張激烈的戎馬生涯,顯示了戍邊將領保衛國家的英姿和雄風,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愛國情懷。
5.李夢陽
李夢陽是明代中期文學家,複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他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複古。
可惜的是他所倡導的文壇“複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被“公安三袁”所替代。
《秋望》李夢陽黃河水繞漢宮牆,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隻今誰是郭汾陽。
明代弘治年間,韃靼屢擾,西北邊境多有戰事。就在詩人這次犒軍期間,所到之處也無不顯出大戰即將降臨的景象,詩人有感而發,遂成此詩。
李世民有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曆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即“以古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