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怎麽翻譯稱唿我國四大名著的?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包括: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這四部古典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其對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四大名著影響國人的同時,也逐漸走出國門。通過翻譯,四大名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愛。那麽,它們在其它國家中叫什麽名字呢?這或多或少會讓人好奇。
1.水滸傳
《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17世紀時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在江戶時代的日本,《水滸傳》的日文譯本已經有十多種。由於日文和漢語具有親緣關係,所以書的名字沒有變,仍是沿襲中國的書名。後來,《水滸傳》有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版本,書名開始變得千奇百怪。
英文版的題目有:《ouws of the marsh》(沼澤裏的歹徒\/法外人),附帶地說一說,英文語境中最著名的法外人可能就是羅賓漢,而中國很多讀者也認為《羅賓漢》是中國的《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獵豹的血),這是上個世紀30年代賽珍珠翻譯《水滸傳》時譯的書名,雖然有點長,但譯出了“聚義”的意思,“獵豹”點出了梁山好漢的不馴服不合作(不包括後來的接受招安),“血”則直接賦予了《水滸傳》悲劇的意味――雖然很多讀者不認為《水滸傳》是一部悲劇;另有一個譯成《water margin》,直譯,優點當然是直白了,不過味道卻不是很夠。
其它文本的譯名也很有意思。在法文中,《水滸傳》被譯作《中國的勇士》或《沼澤地區的英雄們》,另有一個比較搞笑,居然是《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德文譯名則有點牽強,曰《強盜與士兵》。另外還有一些節譯本的名字則與現在的知音體差不多,如德人節譯潘金蓮和武大郎的章節成書,書名叫《賣大餅的武大郎和不忠實婦人的故事》,節譯“智取生辰綱”則起名《強盜設置的圈套》,可謂聳人聽聞。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此之前,陳壽寫過《三國誌》。從書名中的“演義”也可以看出,羅貫中是在《三國誌》的基礎上“演義”出《三國演義》的。
和《水滸傳》一樣,《三國演義》成書後很快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不一樣的是,名字已略有改變。日文譯本主要有三個:吉川英治的《三國演義》、村上知行的《全譯三國誌》和三間評價的《三國誌演義》。
我之所以對中國名著的外譯名感興趣,是在看黃仁宇所著作發表《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的時候。
書中談三國英雄時提到《三國演義》,用了英文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當時很是奇怪,三個國家之間都有戰爭,何來浪漫呢?或許是《三國演義》譯介入歐洲的時候剛好是浪漫主義(romanticis m)產生並開始盛行的時候,所以給了一個《三個王國之間的羅曼史》的書名。不過對於黃仁宇提“信史浪漫化”,我覺得他的用意是說小說《三國演義》是信史《三國誌》的浪漫化。
早年有位美國人從《三國演義》中整理出關羽的故事,節譯成書名為《戰神》;後來美國漢學家摩斯現在也有一些譯本直接叫《three kingdoms》(三個王國\/三國),中國外文出版社的英文譯本用的也是這一名字。
3.西遊記
《西遊記》的外文譯名,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根據中文的書名“西遊記”直接翻譯得出書名,比如:《 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西行之旅的記錄)、《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the story of the pilrimage to the west》、《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故事)……
另一類是把孫悟空當書名,比如:《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猴子曆險記》、《猴子取經記》……明人吳承恩寫《西遊記》,固然把那個叫“孫悟空”的猴子當主角來寫,但也沒有把他當作唯一的主角。個人認為把《西遊記》譯成《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之類的譯法有失偏頗。
也有譯成《俠與豬》的,把孫悟空說成是俠,不是很通吧?不過有趣的是順帶把豬八戒捎上了。而《曆險記》則不知道誰是魔了。
4.紅樓夢
在中國,《紅樓夢》本來就有多個名字,最為著名的則有《石頭記》和《紅樓夢》。雖然嚴格說起來《石頭記》和《紅樓夢》並非完全相等,但八十迴的故事還是相當的。而這兩個名字的存在,也使《紅樓夢》的外文譯名有了兩個根據:
一類是依據《石頭記》的,如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另一類是依據《紅樓夢》的,如《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豪宅裏的夢)、《a dream of red chamber》(紅色房間裏的夢);
也有比較離譜的,譯成《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織女)。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在賈府,不見得有空間阻隔,阻隔他們的,也許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之間的距離,而是明明相愛,卻不能一起”,等於了銀河,於是把賈寶玉說成是牛郎把林黛玉說成是織女。不過,中國已經有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所以覺得這個譯法離譜了。
這四部古典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其對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四大名著影響國人的同時,也逐漸走出國門。通過翻譯,四大名著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愛。那麽,它們在其它國家中叫什麽名字呢?這或多或少會讓人好奇。
1.水滸傳
《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17世紀時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在江戶時代的日本,《水滸傳》的日文譯本已經有十多種。由於日文和漢語具有親緣關係,所以書的名字沒有變,仍是沿襲中國的書名。後來,《水滸傳》有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版本,書名開始變得千奇百怪。
英文版的題目有:《ouws of the marsh》(沼澤裏的歹徒\/法外人),附帶地說一說,英文語境中最著名的法外人可能就是羅賓漢,而中國很多讀者也認為《羅賓漢》是中國的《水滸傳》;《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內皆兄弟――獵豹的血),這是上個世紀30年代賽珍珠翻譯《水滸傳》時譯的書名,雖然有點長,但譯出了“聚義”的意思,“獵豹”點出了梁山好漢的不馴服不合作(不包括後來的接受招安),“血”則直接賦予了《水滸傳》悲劇的意味――雖然很多讀者不認為《水滸傳》是一部悲劇;另有一個譯成《water margin》,直譯,優點當然是直白了,不過味道卻不是很夠。
其它文本的譯名也很有意思。在法文中,《水滸傳》被譯作《中國的勇士》或《沼澤地區的英雄們》,另有一個比較搞笑,居然是《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德文譯名則有點牽強,曰《強盜與士兵》。另外還有一些節譯本的名字則與現在的知音體差不多,如德人節譯潘金蓮和武大郎的章節成書,書名叫《賣大餅的武大郎和不忠實婦人的故事》,節譯“智取生辰綱”則起名《強盜設置的圈套》,可謂聳人聽聞。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此之前,陳壽寫過《三國誌》。從書名中的“演義”也可以看出,羅貫中是在《三國誌》的基礎上“演義”出《三國演義》的。
和《水滸傳》一樣,《三國演義》成書後很快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不一樣的是,名字已略有改變。日文譯本主要有三個:吉川英治的《三國演義》、村上知行的《全譯三國誌》和三間評價的《三國誌演義》。
我之所以對中國名著的外譯名感興趣,是在看黃仁宇所著作發表《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的時候。
書中談三國英雄時提到《三國演義》,用了英文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當時很是奇怪,三個國家之間都有戰爭,何來浪漫呢?或許是《三國演義》譯介入歐洲的時候剛好是浪漫主義(romanticis m)產生並開始盛行的時候,所以給了一個《三個王國之間的羅曼史》的書名。不過對於黃仁宇提“信史浪漫化”,我覺得他的用意是說小說《三國演義》是信史《三國誌》的浪漫化。
早年有位美國人從《三國演義》中整理出關羽的故事,節譯成書名為《戰神》;後來美國漢學家摩斯現在也有一些譯本直接叫《three kingdoms》(三個王國\/三國),中國外文出版社的英文譯本用的也是這一名字。
3.西遊記
《西遊記》的外文譯名,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根據中文的書名“西遊記”直接翻譯得出書名,比如:《 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西行之旅的記錄)、《 journey to the west》(西行之旅)、《the story of the pilrimage to the west》、《stor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故事)……
另一類是把孫悟空當書名,比如:《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猴子曆險記》、《猴子取經記》……明人吳承恩寫《西遊記》,固然把那個叫“孫悟空”的猴子當主角來寫,但也沒有把他當作唯一的主角。個人認為把《西遊記》譯成《monkey》(猴子)、《the monkey king》(猴王)之類的譯法有失偏頗。
也有譯成《俠與豬》的,把孫悟空說成是俠,不是很通吧?不過有趣的是順帶把豬八戒捎上了。而《曆險記》則不知道誰是魔了。
4.紅樓夢
在中國,《紅樓夢》本來就有多個名字,最為著名的則有《石頭記》和《紅樓夢》。雖然嚴格說起來《石頭記》和《紅樓夢》並非完全相等,但八十迴的故事還是相當的。而這兩個名字的存在,也使《紅樓夢》的外文譯名有了兩個根據:
一類是依據《石頭記》的,如英國企鵝出版社出版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另一類是依據《紅樓夢》的,如《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豪宅裏的夢)、《a dream of red chamber》(紅色房間裏的夢);
也有比較離譜的,譯成《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牛郎和織女)。賈寶玉和林黛玉都在賈府,不見得有空間阻隔,阻隔他們的,也許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之間的距離,而是明明相愛,卻不能一起”,等於了銀河,於是把賈寶玉說成是牛郎把林黛玉說成是織女。不過,中國已經有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所以覺得這個譯法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