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瞠目結舌的契丹婚俗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令人瞠目結舌的契丹婚俗。
在契丹風俗中,婚俗是比較重要而獨特的一種。遼史中關於“青牛白馬”的傳說,不僅記錄了契丹民族最早的曆史起源,而且反映了契丹民族最初的婚姻狀況。在這個傳說中,契丹人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一位騎白馬的男子和一位乘青牛的女子,相遇後互相愛慕,結為夫妻,生子繁衍,逐漸形成了契丹八部。
傳說反映出契丹族很早就已開始實行氏族外婚製,即兩個不同世係的氏族之間互相通婚。而這兩個氏族,則分別被神話為以“青牛”和“白馬”為圖騰的世係集團。契丹建國以後,以“青牛”為圖騰的血緣集團被標記為“耶律”氏;以“白馬”為圖騰的血緣集團被標記為“蕭”氏。在經曆了漫長的社會變遷之後,契丹族依然遵循著兩姓互為婚姻的特點。並由於這種習俗,在遼代的契丹社會裏,形成了一係列開放多樣、獨特的婚俗現象。
舅舅可娶外甥女,外孫女敢嫁外祖父
契丹人的姓氏基本為耶律和蕭兩姓。其中耶律一姓,包括原大賀氏、遙輦氏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家族的世裏氏;蕭姓則包括乙室氏、拔裏氏和斷腕太後述律平家的述律氏。契丹族的通婚基本都是在這兩個姓氏之間進行的。從阿保機的四世祖薩刺德開始,屬於阿保機家族的耶律一係世裏氏和述律(後改為蕭)氏就形成了互相通婚的習俗。
終遼一代,這兩個家族之間始終都保持著牢固的嫁娶關係,這一方麵是因為延續了契丹族兩姓為婚的古老傳統,另一方麵則是由於契丹王朝創立後,耶律阿保機及其後繼者將這種關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規定屬於阿保機家族的耶律皇族隻能與蕭姓的述律後族相通婚。
因此,遼代帝王娶後,尤其是娶原配妻子,隻能在蕭氏家族範圍內選擇。遼代的九位皇帝,除了世宗耶律阮兩個皇後中的甄氏為漢人以外,皇後的位置一直在蕭氏家族內傳承。到了遼聖、興、道宗時期,這種情況更是達到了巔峰,由於這三個皇帝的皇後均出自述律平父族蕭陶瑰一家,故出現了“一門三後”的說法。
這種兩姓為婚的製度在中國古代帝王婚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後世的滿族與蒙古族聯姻雖然與之有相似之處,但耶律皇族集團與強大的蕭氏後族集團世代聯姻的做法,是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這既是民族發展、社會變遷中對固有傳統婚俗的延續,更是遼代實行皇族與後族共同執政的國策體現。而遼代皇族通過與後族的聯姻,也起到了擴大統治基礎,鞏固政治地位的作用。
在契丹族內,不僅要執行耶律、蕭兩姓互為婚配的製度,遼朝法律還規定,契丹貴族必須在兩姓之中的兩個高貴家族之間互相通婚,即需門當戶對。開泰八年十月,遼聖宗下詔“橫帳三房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明文規定契丹貴族不得與平民通婚,如有特殊情況,需皇帝批準方可進行。
如此一來,契丹兩姓之間婚配的選擇餘地就很少了,契丹族內出現了表親聯姻、輩分混亂的情況:甥舅、甥姨、表姑侄婚配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外孫女嫁外祖父的現象也有。遼太祖阿保機與皇後述律平屬於表兄妹結婚,他們的女兒質古公主,後來嫁給了述律平的弟弟蕭室魯,屬於甥舅為婚。太宗耶律德光的皇後蕭溫,則是述律平的弟弟蕭室魯與耶律德光的姐姐質古公主所生的女兒,也是舅舅娶外甥女為妻,而蕭溫則既是述律平的外孫女,又是她的兒媳婦。世宗耶律阮的懷節皇後蕭撒葛隻,是述律平胞弟阿古隻的女兒,述律平是世宗的祖母,阿古隻的女兒應當是世宗的表姑,此為表姑侄相配。還有如道宗的女兒撒葛隻下嫁蕭霞抹,而道宗又娶蕭霞抹的妹妹蕭思坦為惠妃,這是嶽父與女婿之妹的婚配。
當時查閱相關人脈曆史資料的時候,我都有點思緒混亂。實在是十分混亂的關係。
按照漢族儒家的綱常倫理觀念,不論輩分的婚姻是一種亂 倫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但受傳統婚俗的影響,並在政治因素支配下的婚姻製度是很難因此而改變的。即使在漢化已深的遼代晚期,當耶律庶箴提議改革,“使各部自立為姓”。以擴大婚姻範圍,開辟新的婚姻之路時,遼道宗還是以“舊製不可遽厘”為由而拒絕了。於是,這種“王族惟與後族通婚,門當戶對不論行輩”的兩姓婚俗,終遼一代,未能改變。
皇帝熱衷姐弟戀遼宮闖入異姓人
到了世宗皇帝耶律阮的時候,曆史卻在這裏突然拐了個急彎。一位不速之客踏進遼河流域,闖入遼代後宮。她的出現,引起大遼朝野一片嘩然,同時也攪亂了耶律皇族與蕭氏後族交互為婚的傳統。翻開《遼史·後妃列傳》,我們會看到:在遼代,生前被皇帝立為皇後的共有十二人。她們依次是:太祖皇後蕭(述律)氏、太宗皇後蕭氏、世宗皇後蕭氏、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後蕭氏、景宗皇後蕭氏、聖宗齊天皇後蕭氏、聖宗法天皇後蕭氏、興宗皇後蕭氏、道宗皇後蕭氏、道宗惠妃蕭氏、天祚皇後蕭氏。其中的甄氏,無疑是中途闖入遼宮的一個陌生女人。她是大遼唯一的一位異姓皇後。
那麽,這位甄氏究竟是誰?什麽來曆?她為何能以異姓、異族的身份闖入遼代後宮,登上皇後的高位?
關於她,《遼史·後妃列傳》中隻有寥寥數語:“世宗妃甄氏,後唐宮人,有姿色。帝從太宗南征得之,寵遇甚厚。及即位,立為皇後。嚴明端重,風神嫻雅。內治有法,莫幹以私……”身為一代皇後,她的籍貫不明,來路不清,文中隻說她是一位有姿色的後唐宮人。宮人,是做什麽的?
東漢、北魏的後宮製度,都有宮人這個等級;唐朝的代宗、德宗、憲宗、懿宗,都是宮人所生。《遼史·後妃列傳》中也有“開泰五年,宮人耨斤生興宗,後養為子”的記載。可見,宮人是地位較低或者沒有封號的妃嬪,她們可以被皇帝寵幸,甚至能生出下一任皇帝來。容貌靚麗、風華絕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深得宮中上下喜愛的甄氏作為後唐、後晉兩朝宮人,有沒有生過孩子,無從考證,但後唐和後晉的皇帝,應該是她的男人。
公元94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破大梁,滅掉後晉,甄氏時年41歲。隨耶律德光進入大梁的耶律阮雖比甄氏小十歲,卻深為甄氏風姿綽約、儀態萬方的英姿所傾倒,遂納甄氏為妃,對她寵愛備至。次年,耶律德光死於撤軍途中,耶律阮在諸將擁戴下即帝位,隨即將甄氏冊封為皇後,授予皇後紫袋及皇後印璽。兩人展開了契丹婚姻史上驚世駭俗的帝後“姐弟戀”。
由於耶律阮受父親耶律倍影響很大,對漢族封建文化極其欽慕。漢人甄皇後氣質儒雅,舉止端莊,風姿賢淑,具有與契丹遊牧民族女子截然不同的風範。雖為皇後,但處事嚴明,內治有法,從不借機謀取私利。盡管出身微賤,卻因閱曆豐富而具有遠見卓識。這一切,深深打動了耶律阮的情懷。他對甄氏敬重愛戀,寵遇有加,每逢大事,總愛與她商量。很快,甄皇後為耶律阮生下了三皇子耶律隻沒。可以想見,世宗耶律阮封漢族宮女甄氏為後,會在契丹朝野掀起怎樣的滔天大浪!不少貴族對於耶律阮破壞了契丹社會兩姓通婚的傳統習俗非常不滿,蕭氏家族對此更是無法忍受。他們紛紛要求耶律阮另立契丹女子為後。在反對勢力的不斷聲討和重重壓力下,耶律阮隻好於天祿四年(950年)立自己原先的妃子蕭撒葛隻為皇後。但他仍然保留了甄氏皇後的地位,並把全部的感情都用在了甄氏身上,直到生命結束。於是,大遼一度出現了兩位皇後比肩並立的奇怪現象。
然而,除了耶律阮,在其他契丹人的眼裏,無論生前還是死後,甄氏始終都是一個陌生人。甄氏死後,悲劇接踵而至。她的屍體被草草地埋葬在荒野,十八年後才被正式收葬,並且始終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諡號。明明已被世宗“立為皇後”,在《遼史·後妃列傳》中,卻被史官稱之為“妃”,且位列蕭氏之後。《遼史·世宗本紀》中,至少應該記載“某年某月冊立某氏為皇後”,但史官對她竟隻字未提!是因為甄氏不是契丹人,不是蕭家的女兒、比皇帝整整大十歲?還是因為甄氏出身低微,曾經身為後唐、後晉兩朝宮人?
總之,史官一想起皇帝對這位漢族“資深熟女”一係列的幸之、用情和冊立,就覺得渾身不舒服,在落筆著墨之時,難免就有些不情不願不賣力。
在契丹風俗中,婚俗是比較重要而獨特的一種。遼史中關於“青牛白馬”的傳說,不僅記錄了契丹民族最早的曆史起源,而且反映了契丹民族最初的婚姻狀況。在這個傳說中,契丹人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一位騎白馬的男子和一位乘青牛的女子,相遇後互相愛慕,結為夫妻,生子繁衍,逐漸形成了契丹八部。
傳說反映出契丹族很早就已開始實行氏族外婚製,即兩個不同世係的氏族之間互相通婚。而這兩個氏族,則分別被神話為以“青牛”和“白馬”為圖騰的世係集團。契丹建國以後,以“青牛”為圖騰的血緣集團被標記為“耶律”氏;以“白馬”為圖騰的血緣集團被標記為“蕭”氏。在經曆了漫長的社會變遷之後,契丹族依然遵循著兩姓互為婚姻的特點。並由於這種習俗,在遼代的契丹社會裏,形成了一係列開放多樣、獨特的婚俗現象。
舅舅可娶外甥女,外孫女敢嫁外祖父
契丹人的姓氏基本為耶律和蕭兩姓。其中耶律一姓,包括原大賀氏、遙輦氏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家族的世裏氏;蕭姓則包括乙室氏、拔裏氏和斷腕太後述律平家的述律氏。契丹族的通婚基本都是在這兩個姓氏之間進行的。從阿保機的四世祖薩刺德開始,屬於阿保機家族的耶律一係世裏氏和述律(後改為蕭)氏就形成了互相通婚的習俗。
終遼一代,這兩個家族之間始終都保持著牢固的嫁娶關係,這一方麵是因為延續了契丹族兩姓為婚的古老傳統,另一方麵則是由於契丹王朝創立後,耶律阿保機及其後繼者將這種關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規定屬於阿保機家族的耶律皇族隻能與蕭姓的述律後族相通婚。
因此,遼代帝王娶後,尤其是娶原配妻子,隻能在蕭氏家族範圍內選擇。遼代的九位皇帝,除了世宗耶律阮兩個皇後中的甄氏為漢人以外,皇後的位置一直在蕭氏家族內傳承。到了遼聖、興、道宗時期,這種情況更是達到了巔峰,由於這三個皇帝的皇後均出自述律平父族蕭陶瑰一家,故出現了“一門三後”的說法。
這種兩姓為婚的製度在中國古代帝王婚姻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後世的滿族與蒙古族聯姻雖然與之有相似之處,但耶律皇族集團與強大的蕭氏後族集團世代聯姻的做法,是任何朝代都無法比擬的。這既是民族發展、社會變遷中對固有傳統婚俗的延續,更是遼代實行皇族與後族共同執政的國策體現。而遼代皇族通過與後族的聯姻,也起到了擴大統治基礎,鞏固政治地位的作用。
在契丹族內,不僅要執行耶律、蕭兩姓互為婚配的製度,遼朝法律還規定,契丹貴族必須在兩姓之中的兩個高貴家族之間互相通婚,即需門當戶對。開泰八年十月,遼聖宗下詔“橫帳三房不得與卑小帳族為婚”。明文規定契丹貴族不得與平民通婚,如有特殊情況,需皇帝批準方可進行。
如此一來,契丹兩姓之間婚配的選擇餘地就很少了,契丹族內出現了表親聯姻、輩分混亂的情況:甥舅、甥姨、表姑侄婚配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外孫女嫁外祖父的現象也有。遼太祖阿保機與皇後述律平屬於表兄妹結婚,他們的女兒質古公主,後來嫁給了述律平的弟弟蕭室魯,屬於甥舅為婚。太宗耶律德光的皇後蕭溫,則是述律平的弟弟蕭室魯與耶律德光的姐姐質古公主所生的女兒,也是舅舅娶外甥女為妻,而蕭溫則既是述律平的外孫女,又是她的兒媳婦。世宗耶律阮的懷節皇後蕭撒葛隻,是述律平胞弟阿古隻的女兒,述律平是世宗的祖母,阿古隻的女兒應當是世宗的表姑,此為表姑侄相配。還有如道宗的女兒撒葛隻下嫁蕭霞抹,而道宗又娶蕭霞抹的妹妹蕭思坦為惠妃,這是嶽父與女婿之妹的婚配。
當時查閱相關人脈曆史資料的時候,我都有點思緒混亂。實在是十分混亂的關係。
按照漢族儒家的綱常倫理觀念,不論輩分的婚姻是一種亂 倫的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但受傳統婚俗的影響,並在政治因素支配下的婚姻製度是很難因此而改變的。即使在漢化已深的遼代晚期,當耶律庶箴提議改革,“使各部自立為姓”。以擴大婚姻範圍,開辟新的婚姻之路時,遼道宗還是以“舊製不可遽厘”為由而拒絕了。於是,這種“王族惟與後族通婚,門當戶對不論行輩”的兩姓婚俗,終遼一代,未能改變。
皇帝熱衷姐弟戀遼宮闖入異姓人
到了世宗皇帝耶律阮的時候,曆史卻在這裏突然拐了個急彎。一位不速之客踏進遼河流域,闖入遼代後宮。她的出現,引起大遼朝野一片嘩然,同時也攪亂了耶律皇族與蕭氏後族交互為婚的傳統。翻開《遼史·後妃列傳》,我們會看到:在遼代,生前被皇帝立為皇後的共有十二人。她們依次是:太祖皇後蕭(述律)氏、太宗皇後蕭氏、世宗皇後蕭氏、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後蕭氏、景宗皇後蕭氏、聖宗齊天皇後蕭氏、聖宗法天皇後蕭氏、興宗皇後蕭氏、道宗皇後蕭氏、道宗惠妃蕭氏、天祚皇後蕭氏。其中的甄氏,無疑是中途闖入遼宮的一個陌生女人。她是大遼唯一的一位異姓皇後。
那麽,這位甄氏究竟是誰?什麽來曆?她為何能以異姓、異族的身份闖入遼代後宮,登上皇後的高位?
關於她,《遼史·後妃列傳》中隻有寥寥數語:“世宗妃甄氏,後唐宮人,有姿色。帝從太宗南征得之,寵遇甚厚。及即位,立為皇後。嚴明端重,風神嫻雅。內治有法,莫幹以私……”身為一代皇後,她的籍貫不明,來路不清,文中隻說她是一位有姿色的後唐宮人。宮人,是做什麽的?
東漢、北魏的後宮製度,都有宮人這個等級;唐朝的代宗、德宗、憲宗、懿宗,都是宮人所生。《遼史·後妃列傳》中也有“開泰五年,宮人耨斤生興宗,後養為子”的記載。可見,宮人是地位較低或者沒有封號的妃嬪,她們可以被皇帝寵幸,甚至能生出下一任皇帝來。容貌靚麗、風華絕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深得宮中上下喜愛的甄氏作為後唐、後晉兩朝宮人,有沒有生過孩子,無從考證,但後唐和後晉的皇帝,應該是她的男人。
公元94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攻破大梁,滅掉後晉,甄氏時年41歲。隨耶律德光進入大梁的耶律阮雖比甄氏小十歲,卻深為甄氏風姿綽約、儀態萬方的英姿所傾倒,遂納甄氏為妃,對她寵愛備至。次年,耶律德光死於撤軍途中,耶律阮在諸將擁戴下即帝位,隨即將甄氏冊封為皇後,授予皇後紫袋及皇後印璽。兩人展開了契丹婚姻史上驚世駭俗的帝後“姐弟戀”。
由於耶律阮受父親耶律倍影響很大,對漢族封建文化極其欽慕。漢人甄皇後氣質儒雅,舉止端莊,風姿賢淑,具有與契丹遊牧民族女子截然不同的風範。雖為皇後,但處事嚴明,內治有法,從不借機謀取私利。盡管出身微賤,卻因閱曆豐富而具有遠見卓識。這一切,深深打動了耶律阮的情懷。他對甄氏敬重愛戀,寵遇有加,每逢大事,總愛與她商量。很快,甄皇後為耶律阮生下了三皇子耶律隻沒。可以想見,世宗耶律阮封漢族宮女甄氏為後,會在契丹朝野掀起怎樣的滔天大浪!不少貴族對於耶律阮破壞了契丹社會兩姓通婚的傳統習俗非常不滿,蕭氏家族對此更是無法忍受。他們紛紛要求耶律阮另立契丹女子為後。在反對勢力的不斷聲討和重重壓力下,耶律阮隻好於天祿四年(950年)立自己原先的妃子蕭撒葛隻為皇後。但他仍然保留了甄氏皇後的地位,並把全部的感情都用在了甄氏身上,直到生命結束。於是,大遼一度出現了兩位皇後比肩並立的奇怪現象。
然而,除了耶律阮,在其他契丹人的眼裏,無論生前還是死後,甄氏始終都是一個陌生人。甄氏死後,悲劇接踵而至。她的屍體被草草地埋葬在荒野,十八年後才被正式收葬,並且始終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諡號。明明已被世宗“立為皇後”,在《遼史·後妃列傳》中,卻被史官稱之為“妃”,且位列蕭氏之後。《遼史·世宗本紀》中,至少應該記載“某年某月冊立某氏為皇後”,但史官對她竟隻字未提!是因為甄氏不是契丹人,不是蕭家的女兒、比皇帝整整大十歲?還是因為甄氏出身低微,曾經身為後唐、後晉兩朝宮人?
總之,史官一想起皇帝對這位漢族“資深熟女”一係列的幸之、用情和冊立,就覺得渾身不舒服,在落筆著墨之時,難免就有些不情不願不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