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作者崔顥是渣男?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昌黃鶴樓上的詩詞題詠雖然多如牛毛,但舉世公認最優秀的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雖然後人對崔顥的《黃鶴樓》評價甚高,但他的事跡知之者甚少。
那麽,崔顥何許人也?
崔顥,唐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
史書多指責他有才無行。例如《舊唐書·崔顥傳》中說他“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遊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他如《新唐書》所記大致相同。
意思是崔顥雖有卓越的才智,卻沒有士大夫的操行,喜歡賭博飲酒。客遊京城時,娶妻要選擇貌美的姑娘,稍不滿意,就拋棄,前後共有四次之多。
崔顥怎麽“有才無行”,綜合前人所論,主要的無非兩點:一是崔顥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豔”;二是“娶妻擇有貌者”,棄之“前後數四”。所謂詩作“多寫閨情”,其實,按現在的說法,也就是情詩。關鍵看是不是“流於浮豔”。
有沒有例子呢?
《新唐書·崔顥傳》給出的例子是,北海太守李邕聞崔顥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
崔顥獻的這首詩叫《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全詩如下: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複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讀來讀去,感覺不到此詩“流於浮豔”。像“閑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還反映了嫁入豪門的女子們的苦悶生活。終日無所事事,提不起精神,連簡單的穿衣打扮都懶得弄了,多無聊哇!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詩還蠻深刻的。李邕的指斥確實讓人莫名其妙。退一步,即便崔顥此詩“流於浮豔”很不好,甚至很惡劣,但也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呀,畢竟當時崔顥還很年輕,要看看他後來發展得怎麽樣。據唐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崔顥“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你看他長大後變好了呀!我們看人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曆史地、辯證地去看,要看到他後期的“風骨凜然”。
其實,少年壞不叫壞,成年壞才叫壞,對吧?至於崔顥“娶妻擇有貌者”、“前後數四”,確實不是好品行,但用寬容的心態看,也有可以諒解的地方,一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二是基本上屬於年輕時所為,時人也隻說他“行履稍劣”,並沒有惡劣到足以否定其人品的程度。但李邕當時名氣很大,一言九鼎,對崔顥“不予接”且罵其“無禮”,影響所及,一下子就斷送了年輕人的前途。
不管史書對他的品行如何不屑,但崔顥的詩作,特別是《黃鶴樓》很受後世推崇,甚至有詩仙李白十分歎服並為之擱筆的傳說,也說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雖然後人對崔顥的《黃鶴樓》評價甚高,但他的事跡知之者甚少。
那麽,崔顥何許人也?
崔顥,唐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
史書多指責他有才無行。例如《舊唐書·崔顥傳》中說他“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遊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他如《新唐書》所記大致相同。
意思是崔顥雖有卓越的才智,卻沒有士大夫的操行,喜歡賭博飲酒。客遊京城時,娶妻要選擇貌美的姑娘,稍不滿意,就拋棄,前後共有四次之多。
崔顥怎麽“有才無行”,綜合前人所論,主要的無非兩點:一是崔顥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豔”;二是“娶妻擇有貌者”,棄之“前後數四”。所謂詩作“多寫閨情”,其實,按現在的說法,也就是情詩。關鍵看是不是“流於浮豔”。
有沒有例子呢?
《新唐書·崔顥傳》給出的例子是,北海太守李邕聞崔顥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
崔顥獻的這首詩叫《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全詩如下: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複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
讀來讀去,感覺不到此詩“流於浮豔”。像“閑時鬥百草,度日不成妝”,還反映了嫁入豪門的女子們的苦悶生活。終日無所事事,提不起精神,連簡單的穿衣打扮都懶得弄了,多無聊哇!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詩還蠻深刻的。李邕的指斥確實讓人莫名其妙。退一步,即便崔顥此詩“流於浮豔”很不好,甚至很惡劣,但也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呀,畢竟當時崔顥還很年輕,要看看他後來發展得怎麽樣。據唐殷璠的《河嶽英靈集》,崔顥“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你看他長大後變好了呀!我們看人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曆史地、辯證地去看,要看到他後期的“風骨凜然”。
其實,少年壞不叫壞,成年壞才叫壞,對吧?至於崔顥“娶妻擇有貌者”、“前後數四”,確實不是好品行,但用寬容的心態看,也有可以諒解的地方,一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二是基本上屬於年輕時所為,時人也隻說他“行履稍劣”,並沒有惡劣到足以否定其人品的程度。但李邕當時名氣很大,一言九鼎,對崔顥“不予接”且罵其“無禮”,影響所及,一下子就斷送了年輕人的前途。
不管史書對他的品行如何不屑,但崔顥的詩作,特別是《黃鶴樓》很受後世推崇,甚至有詩仙李白十分歎服並為之擱筆的傳說,也說明了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