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大捷背後的辛酸
鮮為人知的的曆史趣事 作者:湯湯哩哩啦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城以北十五公裏,蔥蘢的小山丘,今天駐韓美軍重點防禦的三七線“警備區”,大韓民國首都的門戶,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很久的被淡忘的名字——碧蹄館。
今天很重要,四百年前一樣很重要,四百多年前,那個今天被日本遊戲吹捧成神的豐臣秀吉的侵朝大軍,正是兵不血刃占領首爾後,翻越這條山丘,繼續兵不血刃的席卷北朝鮮,然後遇到了一個更狠的對手——大明,被兵不血刃的打慘,撒丫子順著原路往南逃,直逃到朝鮮半島南部海邊,關門打狗般硬挺到最後,終挺成露梁海域日本鬼子浮屍萬裏。這是1592-1597年的抗倭援朝戰爭,萬曆皇帝詔書中“犯強漢者,雖強必戮”的豪言,中國軍人揚威異域的傑作。
說傑作,自然少不了一連串的勝仗:平壤大捷,龍山大捷,王京(首爾)收複戰,露梁海大捷……串聯著炮火連天的歲月。李如鬆,李舜臣,吳惟忠,陳寅,駱尚誌,祖承訓,陳麟,鄧子龍……刀光血影中一個個流光溢彩的姓名。金戈鐵馬的戰爭大片裏,卻獨獨遺忘了一個沉默的角落——碧蹄館,一場被遺忘的戰鬥。
大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碧蹄館會戰。
說遺忘貌似不切實際,但前代後世,指手畫腳的不少,明朝言官指著鼻子罵,說這一仗損兵折將喪師辱國,日本的曆史學家扯著嗓子嚷,“戰國英雄”圍殲了大明“十萬鐵騎”,可是中國的大多數曆史書裏,說到此戰不約而同的用一個詞:碧蹄館之敗。
既然是“敗”,那在殺得日本鬼子屍橫遍野的朝鮮戰場上,當然就紮眼,紮眼了自然就不好意思提,不要意思提也就越提越少,波瀾壯闊的戰鬥,流光溢彩的英雄,偏摻進這麽個“敗”,寒磣。
寒磣嗎?不妨揭開塵封四百年的幕角,瞅一眼那場被遺忘的血肉相搏,沙場上鐵板釘釘的事實麵前,誰寒磣?我們?還是日本人?
戰鬥的前奏隻有一個字——爽。
簡單的說就是中國人爽,日本人倉皇,漫山遍野間,中國軍人提刀殺得爽,日本人腳底抹油撒丫子逃得倉皇。
能不倉皇麽,本來“倭酋”豐臣秀吉牛氣哄哄,一年滅亡朝鮮,三年滅亡中國,五年征服世界的牛皮扯得響。“倭酋”扯牛皮,下麵人當然自我感覺良好,朝鮮人又不爭氣,幾個月來日本“戰國英雄”們砍瓜切菜般的正殺得歡,誰知道平壤會戰一聲炮響,大明虎師從天而降,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日本人:吹牛,是要上稅的。
這“上稅”,不是收錢,而是收命。於是,無數日本鬼子沒了命。
咋保命?跑唄!於是東亞戰爭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現了,大明軍隊打到哪裏,日本鬼子就立刻撒丫子逃,甚至大明軍隊還沒追到,當地的日本鬼子已經沒了影,漫山遍野的北朝鮮戰場,一個或者幾個中國兵,斬俘幾十甚至幾百日本鬼子(主要是俘虜的多),這是每天都會出現的場景,很平常。
追擊的大明軍隊,總數不到五萬,逃命的日本鬼子,總數不下二十萬。
彼時大明軍隊的統領,就是遼東提督李如鬆,這是東北的遊牧部落聽到就打哆嗦的名字,手握著大明最精銳的軍隊——-遼東鐵騎。數日前,成功導演了16世紀最精彩的城池攻防戰——平壤大捷,殲滅日軍數萬。這是彼時朝鮮戰場上最狠的人。
最狠的人當然幹最狠的事,節節勝利的形勢麵前,得意洋洋的李如鬆下令:全軍火速開進,高速追擊。
於是從1592年12月25日跨過鴨綠江,幾十天來,中國軍隊追得爽,殺得爽,日本鬼子逃的倉皇,直到1593年1月24日這一天。
這一天起初的一切都很平常,明軍的大部隊越過“三八線”,度過臨津江,分路追擊斬殺逃命的日軍,並且向著一個大目標——-收複王京(首爾)挺進。那裏有日軍殘存的五萬部隊,拿下他,殲滅他,把日本鬼子趕盡殺絕,是所向披靡的李如鬆,還有所向披靡的數萬大明軍人,心中共同的夢想。
可滿懷夢想的他們忽略了一件事:危機正如陰雲一般籠罩下來。
跑的太快會摔跟鬥,打仗也是這樣,明軍突進過快,糧食彈藥供應不上不說,朝鮮地區窮得掉渣,連戰馬的草料都無法保證,長久下去,彈盡糧絕的明軍很可能不戰自潰。對此,李如鬆應對很明確:速戰速決,盡快解決戰鬥。
但滿懷夢想的他們也忘記了另一件事:眼前有陷阱。
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況且日軍不是兔子,是狼。兔子急了會咬人,狼急了會耍詐。
於是,就在首爾城下,敗退下來的日軍們,狼一般瞪起血紅的眼睛,迴望明軍高歌猛進的滾滾征塵,默默的刨陷阱,等著追擊上來的明軍摔一個慘,再撲上來反咬一口。
所以明軍很快就接到了觀察哨報告,臨津江南發現數千日軍散兵,正愁撈不到仗打的將士們興奮了,先鋒查大受火速出擊,3000遼東鐵騎殺1000鬼子,也就曆史的一瞬間,灰飛煙滅。
可查大受不滿足,還有逃跑的?追!越追越遠,遠的都看不見了……
第二天,苦苦等待前鋒戰報的李如鬆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殲敵六百,敵大潰。先鋒正火速向首爾開進,收複首爾指日可待。
春風得意的李如鬆做出了判斷,日軍徹底崩潰了,正在全線潰逃,收複首爾,將兵不血刃……
那就快行動,兩千騎兵跟著李如鬆,沿臨津江向首爾進發了,一路上到處是倒斃的日軍屍首,橫七豎八的鬼子旗,眼看著走到距離首爾九十裏的馬山館,死一般的寂靜裏,卻突然聽得一聲長嘶劃破暴風雨前的沉默,李如鬆的戰馬奮起前蹄,險些將他顛下馬來!
李如鬆想起來了,平壤戰役時,也是戰馬突然長嘶,奮起前蹄,然後,一顆日軍的火槍子彈擦著頭皮飛過去,這一次……
稍作思慮的李如鬆轉過頭,對副將楊元下了一道命令。
我帶一千人先行,你隨後跟進。
策馬向前,遠眺南方,查大受,你在哪裏?
在陷阱裏。
彼時,距離李如鬆三十裏的碧蹄館,一場地獄般的苦戰正在進行。
查大受打瘋了,沿臨津江狂奔,鬼子逃兵?幹掉!十時連久(日本的這個姓氏,我也是頭一次見,查資料的時候)的500步兵?幹掉!立花宗茂的2000精銳?幹掉!一路追一路打,卻見得日本鬼子越打越多,像地裏的韭菜一樣,殺完了又是一茬一茬地瘋長,殺到碧蹄館後,終於發現,這是四萬名全副武裝,恭候已久的日軍主力。
順便說一句,日軍此戰的作戰目標,絕不是查大受的先頭部隊,而是李如鬆的主力部隊,可計劃趕不上變化,明軍太生猛,做餌的日軍幾下子就打光,眼瞅著明軍紅著眼睛殺奔來,不打也要打了。
收網,進攻,圍殲。
深陷重圍,後路被斷,彈藥給養即將枯竭,三千明軍,陷入徹頭徹尾的絕地。
兩萬日軍發起了衝鋒,參戰的部隊如果拉花名冊,是一個今天日本戰國遊戲裏耳熟能詳的全明星陣容: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基層將領裏也有拉風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賤嶽七本槍”,都是後來被吹捧成神仙的人物,兵自然更不用說,各個打仗不怕玩命。都是日軍壓箱底的本錢!
明軍的陣容就黯淡多了,查大受說破天也就是李如鬆家裏的老家仆,至於參戰的官兵,更都是無名小輩。若寫史書,盡是跑龍套的角色。
兩萬明星陣容,麵對三千龍套,亮起寒光閃閃的屠刀,發起決死的衝鋒,清算二十多天被殺慘了的賬,灰飛煙滅,仿佛就是一瞬間的事。
然後就是一瞬間,日軍得到了迴答——猛烈的還擊。
兵力處於嚴重劣勢且彈藥給養嚴重不足的3000中國軍人,冷靜的結陣,布防,密集的戰車環繞成工事,冰冷的佛朗機炮口指向敵人的前沿。日本“明星”們還沒衝到近前,立刻遭到中國“龍套”猛烈的炮火打擊,陣型大潰,陣中的明軍騎兵趁機反衝殺,直殺得日軍連連敗退。
敗退了就再衝,衝過來就遭到炮火打擊,打擊完了被騎兵砍,決死的衝鋒也躲不過唿嘯的火槍子彈,張牙舞爪的日本長矛,被風馳電掣的明軍鋼刀砍得七零八落。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一夜,占據地利優勢和兵力絕對優勢的兩萬日軍,竟然死活衝不開中國軍隊的防禦陣地,所謂“武士道”精神,果然“名不虛傳”。
可日軍總司令黑田長政卻不慌,前方衝鋒的有兩萬人,我手裏壓陣的還有兩萬生力軍呢?就算是拚消耗,也有你拚光的時候。隻是……他們怎麽這麽頑強!
打慣了炮一響就鳥獸散的朝鮮人,碰上死戰不退的中國人,不習慣,著實不習慣。
可不習慣也要接著打,日夜加班不休息,反複衝鋒,包圍圈在縮小,中國軍隊的陣地在收縮,槍炮聲也漸漸稀疏了,然而硝煙彌漫間,大明的戰旗依舊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
卻突然聽得外圍陣腳一陣慌亂,一支明軍騎兵衝開日軍的外圍包圍圈,殺進來了!
日軍慌了,莫不是敵增援部隊來了,定睛一看,鬆一口氣,隻有1000多騎兵。再定睛一看,死守待援的查大受急的差點撞牆,苦苦衝鋒的日軍樂瘋了!
衝進來的人,是明軍的最高統帥,征東提督李如鬆,外帶他的一千近衛騎兵。
天大的餡餅,砸到了日軍總司令黑田長政腦袋上,這位戰國“智將”立刻發出指示,周圍三百裏的日軍,迅速趕到碧蹄館參加會戰。
本已在明軍軍陣前衝得筋疲力盡的日軍,似打了興奮劑一般蜂擁而至,可李如鬆更快,搶在日軍主力變陣前,火速從日軍陣中撕開口子衝進去,和包圍圈裏的查大受會合。
衝進去,包圍圈合攏,四千中國軍隊,麵對四萬占據地形兵力優勢,且興奮到頂點的日軍。沒有後援,沒有退路,沒有生力軍,這是鬼門關前的絕地。
怎麽辦?
久經沙場的李如鬆,大腦飛速的轉動,炮火轟鳴,長矛閃閃,日軍的大部隊發起了最兇猛的衝擊,死守嗎?耗也要耗死,突圍嗎?不可能。血戰到底嗎?一條命搭上沒什麽,主帥陣亡,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朝鮮戰場大好局麵,怕是要就此逆轉了……
危急形勢下,李如鬆鋼刀出鞘,發布了一條讓戰場上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命令:全軍準備,向敵人發起反衝鋒!
劣勢的兵力,疲憊到極點的士兵,向十倍於自己的敵人,發起反衝擊,瘋了?
但日本的“戰國名將”們看到了他們難以置信的一幕,四千中國軍人拿起武器,目光炯炯的怒視敵人,在一聲嘹亮的戰鼓後,發起了無懼的攻擊。
自殺式攻擊?瘋了。
但衝過來才知道,不是自殺,是殺你!
衝到前麵的,是李如鬆帶進來的1000精騎,風馳電掣的速度突進,突進的過程裏,用他們手裏一個鐵錘似的黑乎乎的東西放槍,竟然能連放三槍,還能彈無虛發,衝到近前,那武器搖身一變,竟然又似鐵錘似的揮舞起來,砸得日本人哭爹喊媽。
這是李如鬆親自統帥的,遼東鐵騎的精銳——李府家兵,如果說查大受的3000人是龍套,那麽這1000人,卻是彼時大明騎兵中一等一的精華!
他們都是來自遼東的精銳死士,曆經無數次與遊牧騎兵的血戰幸存下來的,以一當百的“兵王”,手持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騎兵武器:三連發火銃。所謂的日本“明星”,幾個來迴就被“兵王”們衝得潰不成軍。
兵強,卻不是亂衝,以一個老軍事家的判斷,李如鬆一眼找到了日軍的薄弱環節——左翼,狠狠的重拳打下去,日軍登時陣腳鬆動,死傷無數。抓住這電光火石般的機會,四千中國騎兵輪流衝鋒,交替掩護,終於在密密麻麻的包圍圈中,打開了一個求生的口子。
順便說一句,那個被李如鬆看成“最薄弱環節”的左翼,是日本“戰國名將”粟屋景雄,據說現在還被某些日本漫畫家塑造成“戰王將軍”,估計是不打草稿的。
決死的反衝鋒,敗中求勝的險招,為明軍贏得了金子一般的突圍機會,一路衝殺間,明軍成功集結到了碧蹄館北的惠陰嶺,這是突圍道路的最後一道關口,衝過去,就可全身而退。
可這也是一片險地,兩麵是山穀,中間是水稻田,騎兵的速度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可就在這時,日軍景上井貞的部隊,從側後殺來,斷掉了退路……
而麵前,日本三路大軍火速追擊,從正麵圍逼過來,四麵環敵,彈盡糧絕,最危險的時候到了!
什麽奇謀都沒有用了,打吧,絕境下的中國軍隊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首先倒黴的還是“戰王將軍”栗屋景雄,幾下子衝鋒下來,就借口傷亡慘重,撒丫子溜之乎也。
可有溜號的,也就有玩命的,抄後路過來的井上貞茂就是亡命徒,趁明軍抵擋日軍正麵攻擊的時候,他竟直接從側後方發起進攻,直擊李如鬆的中軍,由此,留下了李如鬆後來寫給萬曆皇帝報告裏一句動人心魄的情景:圍匝數重。
可“圍匝數重”還是給打了迴來,最驚險的一刻,一位日本金甲將軍揮刀直襲李如鬆,幸好李如鬆弟弟李如柏眼疾手快,一箭擊殺。大難不死的明軍精神大振,奮勇抵抗,日軍的衝鋒終於又被打了迴來,攻擊受挫不說,戰前殺氣騰騰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人,紛紛表示傷亡慘重,要求退出戰鬥……
日軍攻不進,中國軍隊衝不出,戰局再次陷入了僵持。
卻就在這時,外圍喊殺聲大起,明軍援兵到了。
這喊殺聲,是壓垮筋疲力盡日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眼見得外圍一支精銳的中國騎兵衝殺進來,一樣是可以當鐵錘用的三連發火槍,一樣是風馳電掣的速度,瞪紅了眼睛的衝鋒,一樣是日軍陣中慘叫聲四起,接著,“戰國名將”們看到了他們永遠不能相信的情景:玩了一輩子命的日軍,爭相的崩潰,逃命,腳底抹油般的逃竄,一如之前他們在北朝鮮時候的樣子……
明軍得救了,七年朝鮮戰爭中,日軍唯一一次成建製消滅中國軍隊的機會,就這樣無情的溜走了。
衝進來的,是按照李如鬆命令尾隨跟進的楊元,還有他的一千士兵,最後時刻的衝鋒,打垮了“明星陣容”的四萬日軍。
16世紀中日之間最大規模的野戰,落下帷幕,之後,日軍落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畏懼同中國軍隊野戰如虎,不久後明軍兵臨首爾城下,12萬日軍麵對四萬明軍,竟如縮頭烏龜般不敢出戰,最終竟然不戰而逃,令明軍兵不血刃收複首爾。朝鮮戰爭第一階段,就此結束。
結束了,口水卻沒有完,遍查當時明朝言官的奏折,大罵此戰的大有人在,比如像丁應泰這樣無知的,張口就說此戰明軍傷亡數萬。日本的某些曆史學家更是敢吹,明明是幾萬人打幾千人被大跑,卻信口開河把中國的參戰人數說成十萬人。誤解,歪曲,吹牛,凝成了今天史書上五個錯誤的字——碧蹄館之敗。
難道不是錯誤嗎?說傷亡,饒是日本人吹的兇,可自己的史料上還是露了馬腳,根據當時日本有關奏報記錄,參戰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部,紛紛因傷亡過重請求休整,上報的陣亡名單上,陣亡的高級將領就達十五名,士兵的傷亡更可以想象是一個慘,明朝方麵,雖然傷亡慘重,但卻主力尤存。說戰略目的,日本圍殲明軍計劃破產不說,反被明軍打得落荒而逃,最後落得兵不血刃丟了首爾。從哪個方麵看,都看不出中國“敗”來。
但事實卻架不住文人的嘴,明朝言官罵李如鬆,不是因為工作問題,是因為李如鬆的做人問題,日本學者吹牛皮,那是一個麵子問題,這問題那問題羅列起來,幾百年下來,卻遮掩了關於此戰最完整的真相:在毫無希望的絕境下,毫不放棄的中國軍人,在一個毫不畏懼的統帥的帶領下,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對手勇敢的亮劍,哪怕鋼刀壓身,戰至流血凝肘,依舊沒有放棄勝利的機會,終在一場意誌的較量中,用絕地的反擊,打垮了強大的敵人。無上的光榮,淹沒在無聊的口水裏。
現代社會,今人總在感歎人心不古,有識之士常常疾唿:不要讓英雄們流血又流淚。
其實曆史也一樣。
長眠在碧蹄館的中國軍人,無畏戰鬥到最後的中國軍人,流盡了血,但麵對百年的歪曲,他們會流淚嗎?
今天很重要,四百年前一樣很重要,四百多年前,那個今天被日本遊戲吹捧成神的豐臣秀吉的侵朝大軍,正是兵不血刃占領首爾後,翻越這條山丘,繼續兵不血刃的席卷北朝鮮,然後遇到了一個更狠的對手——大明,被兵不血刃的打慘,撒丫子順著原路往南逃,直逃到朝鮮半島南部海邊,關門打狗般硬挺到最後,終挺成露梁海域日本鬼子浮屍萬裏。這是1592-1597年的抗倭援朝戰爭,萬曆皇帝詔書中“犯強漢者,雖強必戮”的豪言,中國軍人揚威異域的傑作。
說傑作,自然少不了一連串的勝仗:平壤大捷,龍山大捷,王京(首爾)收複戰,露梁海大捷……串聯著炮火連天的歲月。李如鬆,李舜臣,吳惟忠,陳寅,駱尚誌,祖承訓,陳麟,鄧子龍……刀光血影中一個個流光溢彩的姓名。金戈鐵馬的戰爭大片裏,卻獨獨遺忘了一個沉默的角落——碧蹄館,一場被遺忘的戰鬥。
大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一月二十四日,碧蹄館會戰。
說遺忘貌似不切實際,但前代後世,指手畫腳的不少,明朝言官指著鼻子罵,說這一仗損兵折將喪師辱國,日本的曆史學家扯著嗓子嚷,“戰國英雄”圍殲了大明“十萬鐵騎”,可是中國的大多數曆史書裏,說到此戰不約而同的用一個詞:碧蹄館之敗。
既然是“敗”,那在殺得日本鬼子屍橫遍野的朝鮮戰場上,當然就紮眼,紮眼了自然就不好意思提,不要意思提也就越提越少,波瀾壯闊的戰鬥,流光溢彩的英雄,偏摻進這麽個“敗”,寒磣。
寒磣嗎?不妨揭開塵封四百年的幕角,瞅一眼那場被遺忘的血肉相搏,沙場上鐵板釘釘的事實麵前,誰寒磣?我們?還是日本人?
戰鬥的前奏隻有一個字——爽。
簡單的說就是中國人爽,日本人倉皇,漫山遍野間,中國軍人提刀殺得爽,日本人腳底抹油撒丫子逃得倉皇。
能不倉皇麽,本來“倭酋”豐臣秀吉牛氣哄哄,一年滅亡朝鮮,三年滅亡中國,五年征服世界的牛皮扯得響。“倭酋”扯牛皮,下麵人當然自我感覺良好,朝鮮人又不爭氣,幾個月來日本“戰國英雄”們砍瓜切菜般的正殺得歡,誰知道平壤會戰一聲炮響,大明虎師從天而降,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日本人:吹牛,是要上稅的。
這“上稅”,不是收錢,而是收命。於是,無數日本鬼子沒了命。
咋保命?跑唄!於是東亞戰爭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出現了,大明軍隊打到哪裏,日本鬼子就立刻撒丫子逃,甚至大明軍隊還沒追到,當地的日本鬼子已經沒了影,漫山遍野的北朝鮮戰場,一個或者幾個中國兵,斬俘幾十甚至幾百日本鬼子(主要是俘虜的多),這是每天都會出現的場景,很平常。
追擊的大明軍隊,總數不到五萬,逃命的日本鬼子,總數不下二十萬。
彼時大明軍隊的統領,就是遼東提督李如鬆,這是東北的遊牧部落聽到就打哆嗦的名字,手握著大明最精銳的軍隊——-遼東鐵騎。數日前,成功導演了16世紀最精彩的城池攻防戰——平壤大捷,殲滅日軍數萬。這是彼時朝鮮戰場上最狠的人。
最狠的人當然幹最狠的事,節節勝利的形勢麵前,得意洋洋的李如鬆下令:全軍火速開進,高速追擊。
於是從1592年12月25日跨過鴨綠江,幾十天來,中國軍隊追得爽,殺得爽,日本鬼子逃的倉皇,直到1593年1月24日這一天。
這一天起初的一切都很平常,明軍的大部隊越過“三八線”,度過臨津江,分路追擊斬殺逃命的日軍,並且向著一個大目標——-收複王京(首爾)挺進。那裏有日軍殘存的五萬部隊,拿下他,殲滅他,把日本鬼子趕盡殺絕,是所向披靡的李如鬆,還有所向披靡的數萬大明軍人,心中共同的夢想。
可滿懷夢想的他們忽略了一件事:危機正如陰雲一般籠罩下來。
跑的太快會摔跟鬥,打仗也是這樣,明軍突進過快,糧食彈藥供應不上不說,朝鮮地區窮得掉渣,連戰馬的草料都無法保證,長久下去,彈盡糧絕的明軍很可能不戰自潰。對此,李如鬆應對很明確:速戰速決,盡快解決戰鬥。
但滿懷夢想的他們也忘記了另一件事:眼前有陷阱。
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況且日軍不是兔子,是狼。兔子急了會咬人,狼急了會耍詐。
於是,就在首爾城下,敗退下來的日軍們,狼一般瞪起血紅的眼睛,迴望明軍高歌猛進的滾滾征塵,默默的刨陷阱,等著追擊上來的明軍摔一個慘,再撲上來反咬一口。
所以明軍很快就接到了觀察哨報告,臨津江南發現數千日軍散兵,正愁撈不到仗打的將士們興奮了,先鋒查大受火速出擊,3000遼東鐵騎殺1000鬼子,也就曆史的一瞬間,灰飛煙滅。
可查大受不滿足,還有逃跑的?追!越追越遠,遠的都看不見了……
第二天,苦苦等待前鋒戰報的李如鬆得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消息——殲敵六百,敵大潰。先鋒正火速向首爾開進,收複首爾指日可待。
春風得意的李如鬆做出了判斷,日軍徹底崩潰了,正在全線潰逃,收複首爾,將兵不血刃……
那就快行動,兩千騎兵跟著李如鬆,沿臨津江向首爾進發了,一路上到處是倒斃的日軍屍首,橫七豎八的鬼子旗,眼看著走到距離首爾九十裏的馬山館,死一般的寂靜裏,卻突然聽得一聲長嘶劃破暴風雨前的沉默,李如鬆的戰馬奮起前蹄,險些將他顛下馬來!
李如鬆想起來了,平壤戰役時,也是戰馬突然長嘶,奮起前蹄,然後,一顆日軍的火槍子彈擦著頭皮飛過去,這一次……
稍作思慮的李如鬆轉過頭,對副將楊元下了一道命令。
我帶一千人先行,你隨後跟進。
策馬向前,遠眺南方,查大受,你在哪裏?
在陷阱裏。
彼時,距離李如鬆三十裏的碧蹄館,一場地獄般的苦戰正在進行。
查大受打瘋了,沿臨津江狂奔,鬼子逃兵?幹掉!十時連久(日本的這個姓氏,我也是頭一次見,查資料的時候)的500步兵?幹掉!立花宗茂的2000精銳?幹掉!一路追一路打,卻見得日本鬼子越打越多,像地裏的韭菜一樣,殺完了又是一茬一茬地瘋長,殺到碧蹄館後,終於發現,這是四萬名全副武裝,恭候已久的日軍主力。
順便說一句,日軍此戰的作戰目標,絕不是查大受的先頭部隊,而是李如鬆的主力部隊,可計劃趕不上變化,明軍太生猛,做餌的日軍幾下子就打光,眼瞅著明軍紅著眼睛殺奔來,不打也要打了。
收網,進攻,圍殲。
深陷重圍,後路被斷,彈藥給養即將枯竭,三千明軍,陷入徹頭徹尾的絕地。
兩萬日軍發起了衝鋒,參戰的部隊如果拉花名冊,是一個今天日本戰國遊戲裏耳熟能詳的全明星陣容: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小早川秀包,吉川廣家……基層將領裏也有拉風的,比如赫赫有名的“賤嶽七本槍”,都是後來被吹捧成神仙的人物,兵自然更不用說,各個打仗不怕玩命。都是日軍壓箱底的本錢!
明軍的陣容就黯淡多了,查大受說破天也就是李如鬆家裏的老家仆,至於參戰的官兵,更都是無名小輩。若寫史書,盡是跑龍套的角色。
兩萬明星陣容,麵對三千龍套,亮起寒光閃閃的屠刀,發起決死的衝鋒,清算二十多天被殺慘了的賬,灰飛煙滅,仿佛就是一瞬間的事。
然後就是一瞬間,日軍得到了迴答——猛烈的還擊。
兵力處於嚴重劣勢且彈藥給養嚴重不足的3000中國軍人,冷靜的結陣,布防,密集的戰車環繞成工事,冰冷的佛朗機炮口指向敵人的前沿。日本“明星”們還沒衝到近前,立刻遭到中國“龍套”猛烈的炮火打擊,陣型大潰,陣中的明軍騎兵趁機反衝殺,直殺得日軍連連敗退。
敗退了就再衝,衝過來就遭到炮火打擊,打擊完了被騎兵砍,決死的衝鋒也躲不過唿嘯的火槍子彈,張牙舞爪的日本長矛,被風馳電掣的明軍鋼刀砍得七零八落。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一夜,占據地利優勢和兵力絕對優勢的兩萬日軍,竟然死活衝不開中國軍隊的防禦陣地,所謂“武士道”精神,果然“名不虛傳”。
可日軍總司令黑田長政卻不慌,前方衝鋒的有兩萬人,我手裏壓陣的還有兩萬生力軍呢?就算是拚消耗,也有你拚光的時候。隻是……他們怎麽這麽頑強!
打慣了炮一響就鳥獸散的朝鮮人,碰上死戰不退的中國人,不習慣,著實不習慣。
可不習慣也要接著打,日夜加班不休息,反複衝鋒,包圍圈在縮小,中國軍隊的陣地在收縮,槍炮聲也漸漸稀疏了,然而硝煙彌漫間,大明的戰旗依舊高高飄揚在碧蹄館上空。
卻突然聽得外圍陣腳一陣慌亂,一支明軍騎兵衝開日軍的外圍包圍圈,殺進來了!
日軍慌了,莫不是敵增援部隊來了,定睛一看,鬆一口氣,隻有1000多騎兵。再定睛一看,死守待援的查大受急的差點撞牆,苦苦衝鋒的日軍樂瘋了!
衝進來的人,是明軍的最高統帥,征東提督李如鬆,外帶他的一千近衛騎兵。
天大的餡餅,砸到了日軍總司令黑田長政腦袋上,這位戰國“智將”立刻發出指示,周圍三百裏的日軍,迅速趕到碧蹄館參加會戰。
本已在明軍軍陣前衝得筋疲力盡的日軍,似打了興奮劑一般蜂擁而至,可李如鬆更快,搶在日軍主力變陣前,火速從日軍陣中撕開口子衝進去,和包圍圈裏的查大受會合。
衝進去,包圍圈合攏,四千中國軍隊,麵對四萬占據地形兵力優勢,且興奮到頂點的日軍。沒有後援,沒有退路,沒有生力軍,這是鬼門關前的絕地。
怎麽辦?
久經沙場的李如鬆,大腦飛速的轉動,炮火轟鳴,長矛閃閃,日軍的大部隊發起了最兇猛的衝擊,死守嗎?耗也要耗死,突圍嗎?不可能。血戰到底嗎?一條命搭上沒什麽,主帥陣亡,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朝鮮戰場大好局麵,怕是要就此逆轉了……
危急形勢下,李如鬆鋼刀出鞘,發布了一條讓戰場上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命令:全軍準備,向敵人發起反衝鋒!
劣勢的兵力,疲憊到極點的士兵,向十倍於自己的敵人,發起反衝擊,瘋了?
但日本的“戰國名將”們看到了他們難以置信的一幕,四千中國軍人拿起武器,目光炯炯的怒視敵人,在一聲嘹亮的戰鼓後,發起了無懼的攻擊。
自殺式攻擊?瘋了。
但衝過來才知道,不是自殺,是殺你!
衝到前麵的,是李如鬆帶進來的1000精騎,風馳電掣的速度突進,突進的過程裏,用他們手裏一個鐵錘似的黑乎乎的東西放槍,竟然能連放三槍,還能彈無虛發,衝到近前,那武器搖身一變,竟然又似鐵錘似的揮舞起來,砸得日本人哭爹喊媽。
這是李如鬆親自統帥的,遼東鐵騎的精銳——李府家兵,如果說查大受的3000人是龍套,那麽這1000人,卻是彼時大明騎兵中一等一的精華!
他們都是來自遼東的精銳死士,曆經無數次與遊牧騎兵的血戰幸存下來的,以一當百的“兵王”,手持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騎兵武器:三連發火銃。所謂的日本“明星”,幾個來迴就被“兵王”們衝得潰不成軍。
兵強,卻不是亂衝,以一個老軍事家的判斷,李如鬆一眼找到了日軍的薄弱環節——左翼,狠狠的重拳打下去,日軍登時陣腳鬆動,死傷無數。抓住這電光火石般的機會,四千中國騎兵輪流衝鋒,交替掩護,終於在密密麻麻的包圍圈中,打開了一個求生的口子。
順便說一句,那個被李如鬆看成“最薄弱環節”的左翼,是日本“戰國名將”粟屋景雄,據說現在還被某些日本漫畫家塑造成“戰王將軍”,估計是不打草稿的。
決死的反衝鋒,敗中求勝的險招,為明軍贏得了金子一般的突圍機會,一路衝殺間,明軍成功集結到了碧蹄館北的惠陰嶺,這是突圍道路的最後一道關口,衝過去,就可全身而退。
可這也是一片險地,兩麵是山穀,中間是水稻田,騎兵的速度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可就在這時,日軍景上井貞的部隊,從側後殺來,斷掉了退路……
而麵前,日本三路大軍火速追擊,從正麵圍逼過來,四麵環敵,彈盡糧絕,最危險的時候到了!
什麽奇謀都沒有用了,打吧,絕境下的中國軍隊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首先倒黴的還是“戰王將軍”栗屋景雄,幾下子衝鋒下來,就借口傷亡慘重,撒丫子溜之乎也。
可有溜號的,也就有玩命的,抄後路過來的井上貞茂就是亡命徒,趁明軍抵擋日軍正麵攻擊的時候,他竟直接從側後方發起進攻,直擊李如鬆的中軍,由此,留下了李如鬆後來寫給萬曆皇帝報告裏一句動人心魄的情景:圍匝數重。
可“圍匝數重”還是給打了迴來,最驚險的一刻,一位日本金甲將軍揮刀直襲李如鬆,幸好李如鬆弟弟李如柏眼疾手快,一箭擊殺。大難不死的明軍精神大振,奮勇抵抗,日軍的衝鋒終於又被打了迴來,攻擊受挫不說,戰前殺氣騰騰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人,紛紛表示傷亡慘重,要求退出戰鬥……
日軍攻不進,中國軍隊衝不出,戰局再次陷入了僵持。
卻就在這時,外圍喊殺聲大起,明軍援兵到了。
這喊殺聲,是壓垮筋疲力盡日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眼見得外圍一支精銳的中國騎兵衝殺進來,一樣是可以當鐵錘用的三連發火槍,一樣是風馳電掣的速度,瞪紅了眼睛的衝鋒,一樣是日軍陣中慘叫聲四起,接著,“戰國名將”們看到了他們永遠不能相信的情景:玩了一輩子命的日軍,爭相的崩潰,逃命,腳底抹油般的逃竄,一如之前他們在北朝鮮時候的樣子……
明軍得救了,七年朝鮮戰爭中,日軍唯一一次成建製消滅中國軍隊的機會,就這樣無情的溜走了。
衝進來的,是按照李如鬆命令尾隨跟進的楊元,還有他的一千士兵,最後時刻的衝鋒,打垮了“明星陣容”的四萬日軍。
16世紀中日之間最大規模的野戰,落下帷幕,之後,日軍落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畏懼同中國軍隊野戰如虎,不久後明軍兵臨首爾城下,12萬日軍麵對四萬明軍,竟如縮頭烏龜般不敢出戰,最終竟然不戰而逃,令明軍兵不血刃收複首爾。朝鮮戰爭第一階段,就此結束。
結束了,口水卻沒有完,遍查當時明朝言官的奏折,大罵此戰的大有人在,比如像丁應泰這樣無知的,張口就說此戰明軍傷亡數萬。日本的某些曆史學家更是敢吹,明明是幾萬人打幾千人被大跑,卻信口開河把中國的參戰人數說成十萬人。誤解,歪曲,吹牛,凝成了今天史書上五個錯誤的字——碧蹄館之敗。
難道不是錯誤嗎?說傷亡,饒是日本人吹的兇,可自己的史料上還是露了馬腳,根據當時日本有關奏報記錄,參戰的立花宗茂,小早川景隆等部,紛紛因傷亡過重請求休整,上報的陣亡名單上,陣亡的高級將領就達十五名,士兵的傷亡更可以想象是一個慘,明朝方麵,雖然傷亡慘重,但卻主力尤存。說戰略目的,日本圍殲明軍計劃破產不說,反被明軍打得落荒而逃,最後落得兵不血刃丟了首爾。從哪個方麵看,都看不出中國“敗”來。
但事實卻架不住文人的嘴,明朝言官罵李如鬆,不是因為工作問題,是因為李如鬆的做人問題,日本學者吹牛皮,那是一個麵子問題,這問題那問題羅列起來,幾百年下來,卻遮掩了關於此戰最完整的真相:在毫無希望的絕境下,毫不放棄的中國軍人,在一個毫不畏懼的統帥的帶領下,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對手勇敢的亮劍,哪怕鋼刀壓身,戰至流血凝肘,依舊沒有放棄勝利的機會,終在一場意誌的較量中,用絕地的反擊,打垮了強大的敵人。無上的光榮,淹沒在無聊的口水裏。
現代社會,今人總在感歎人心不古,有識之士常常疾唿:不要讓英雄們流血又流淚。
其實曆史也一樣。
長眠在碧蹄館的中國軍人,無畏戰鬥到最後的中國軍人,流盡了血,但麵對百年的歪曲,他們會流淚嗎?